小学科学《水结冰了》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4章第1节“水结冰了”。

主要内容涉及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和条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掌握水结冰的基本条件和特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活中水结冰现象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箱、冰格、水、色素、温度计、显微镜、投影仪。

学具:观察日记、记录表、画笔、颜料、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格制作彩色冰块,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水结冰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温度等特性。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冰块的外观、温度变化,讨论结冰的条件。

4.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

5. 实践操作学生利用温度计、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6. 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水结冰的现象,分析结冰的条件。

2. 答案作业答案包括结冰现象的描述、条件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水结冰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找更多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了解其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板书设计:1. 水结冰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的特性2. 观察记录表冰块外观温度变化结冰条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实践操作的指导与安全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完整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8)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8)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8)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水结冰的原因,以及冰的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是,对于水结冰的现象和原因,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理解水结冰的原因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现象。

2.引导学生探究水结冰的原因,以及冰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结冰的现象,水结冰的原因,冰的性质。

2.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水结冰的原因,以及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水结冰的过程,从而了解水结冰的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水结冰的原因,以及冰的性质。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水结冰的原因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冰箱、水、杯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杯子、一把勺子、一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水结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水在低温下会结冰这一现象。

2.呈现(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为什么会结冰吗?冰有什么性质?”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低温下结冰的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水结冰的原因和冰的性质。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会在低温下发生改变?它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教案6

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教案6

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教案6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第三册第7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1节“水结冰了”。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水的冰点降低现象以及冰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凝固点。

2. 通过实验观察,理解水的冰点降低现象,并学会运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冰点降低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凝固点的掌握以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冰块、热水、盐等)、教学PPT。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记录表,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冬天的雪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结冰?水结冰的条件是什么?2. 教学新课(1)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点。

(2)实验:观察冰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结冰的现象。

3. 例题讲解(1)为什么在冬天,向路面撒盐可以融化积雪?(2)如何利用冰点降低现象制作冰激凌?4. 随堂练习(1)填空题:水的三态分别是____、____、____,水的凝固点是____。

(2)实验操作题:设计实验,验证冰点降低现象。

强调水的三态变化、凝固点以及冰点降低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2. 水的凝固点:0℃3. 冰点降低现象:加入盐、糖等物质,使冰的融化温度降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冰点降低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示例:冬季撒盐融化积雪,制作冰激凌时添加盐以降低冰点等。

2. 作业题目:设计实验,验证水的凝固点是0℃。

答案:将温度计放入烧杯中的水中,加热至接近0℃,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水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水的三态变化、凝固点和冰点降低现象。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范例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范例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33课《水结冰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中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

详细内容如下:1. 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

2. 探究水结冰的条件,观察并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3. 分析水结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结冰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结冰条件的探究,以及实验操作中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箱、冰格、计时器、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冰块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冰块,引导学生思考:冰从哪里来?冰是如何形成的?2. 讲解水的三态变化(5分钟)指导学生回顾水的三态,介绍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3. 探究水结冰的条件(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水倒入冰格,放入冰箱,观察并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生活中常见的结冰现象为例,讲解水结冰的原理和过程。

5. 随堂练习(10分钟)(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6. 分析讨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水结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结冰的条件3. 水结冰的原理和过程4. 水结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水的三态变化。

(2)分析水结冰的条件。

(3)举例说明水结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2)水结冰的条件:温度低于0℃,持续一段时间。

(3)水结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冰箱冰格、冰袋、冬季道路除冰等。

小学科学水结冰了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水结冰了参考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水的故事》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

重点讨论水在何种条件下会结冰,结冰时的物理变化以及冰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在低温环境下结冰的自然现象,理解结冰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一种转化。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的重要性,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结冰的物理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水在何种条件下结冰,结冰的意义和冰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箱、冰格、计时器、温度计、热水、冷水、盐、放大镜、冰块。

2. 学具:实验记录本、彩笔、尺子、杯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冰块,让学生触摸并描述感觉。

提问:“大家知道冰是怎么来的吗?冰和我们有关系的生活现象有哪些?”2. 例题讲解(15分钟)展示冰的形成过程,并解释相关的物理变化。

3. 随堂实验(20分钟)将等量的热水和冷水放入两个杯子,同时加入盐,观察哪个杯子先结冰。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

4. 知识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结冰条件、过程和冰的特性。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结冰现象的应用。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水结冰的条件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分子运动减缓,形成固态结构2. 冰的特性固态透明密度小于水能浮在水面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记录一天中你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结冰现象,并解释原因。

答案示例:晚上,我注意到冰箱里的水变成了冰块。

这是因为冰箱内的温度低于0摄氏度,使得水分子减缓运动,形成了固态结构。

2. 拓展延伸:研究盐水结冰速度比纯水快的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和观察,让学生对水结冰有了直观的认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学生对结冰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兴趣。

小学科学《水结冰了》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水结冰了》参考教案

水结冰了教学背景分析: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水的固体和液体形态。

学生对固态冰和液态水非常熟悉,但对水与冰之间的变化条件并不十分清楚。

本课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水来认识物体的存在形态(本课主要认识固态和液态),以及使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对水和冰非常熟悉,但是对冰的观察却很少。

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冰,在此基础上对冰和水进行比较,形成固态和液态的概念。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到冰变成水。

由此引发对冰变成水的因素的探究。

教学流程:观察冰—→比较冰与水的相同与不同—→探究水结冰的条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冰晶材料:冰分组实验材料:冰、温度计、保温杯、纯净水、实验记录单板书设计:水结冰了(0摄氏度)水冰(液态)释放热量(固态)教学过程:一、冰的观察1.出示图片或实物,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冰块)你能说说冰是什么样子吗?2.学生交流:依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冰的认识3.观察冰●出示观察材料: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冰块,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冰块什么样。

●学生观察,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冰的样子,并记录下来。

不要长时间拿着冰,以免冻伤手。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冰的样子。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到冰化成水。

)4.比较水与冰●提出问题:冰可以化成水,我们来比较一下冰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活动:比较冰与水,并填写维恩图。

●交流汇报:分析维恩图,从中归纳出固体与液体的不同。

2024年小学科学水结冰了参考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水结冰了参考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水与我们的生活》章节中的“水结冰了”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冰的形成过程,冰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理解冰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增进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冰的形成过程,冰的性质和特点。

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向学生展示冰块,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怎么形成的?”2. 例题讲解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的形成过程。

介绍冰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冰与水的区别。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冰块融化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4. 实验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冰融化实验,观察温度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冰的知识?”激发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水结冰了2. 内容:水的三态变化冰的形成过程冰的性质和特点冰与水的相互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冰的形成过程。

解释冰的性质和特点。

举例说明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2. 答案:冰的性质和特点:冰是固态,密度小于水,能漂浮在水面上;冰的熔点为0℃,冰融化成水时需要吸收热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冰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冰雕、冰灯等与冰相关的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实验环节的设计与操作。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效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6)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6)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6)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特性,以及冰和水的不同。

内容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水结冰的现象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眼看到水结冰的过程,从而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知道冰和水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特性,冰和水的不同。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加深对水结冰现象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探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箱、容器、温度计等。

2.课件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东西,夏天流动,冬天静止?”让学生回答,引出本课的主题——水结冰了。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水结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水结冰的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冰和水的不同。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容器,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放入冰箱冷冻层,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水结冰的温度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拿出冻好的冰块,观察冰的形状和质地,与原来的水进行对比。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结冰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在低温下结冰?冰和水的不同在哪里?让学生通过讨论,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水在低温下会结冰,冰和水的不同。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水管,看看在寒冷的天气里,水管是否会结冰,并记录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结冰了
教学背景分析: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水的固体和液体形态。

学生对固态冰和液态水非常熟悉,但对水与冰之间的变化条件并不十分清楚。

本课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水来认识物体的存在形态(本课主要认识固态和液态),以及使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水和冰非常熟悉,但是对冰的观察却很少。

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冰,在此基础上对冰和水进行比较,形成固态和液态的概念。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到冰变成水。

由此引发对冰变成水的因素的探究。

教学流程:
观察冰—→比较冰与水的相同与不同—→探究水结冰的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图片:冰晶
材料:冰
分组实验材料:
冰、温度计、保温杯、纯净水、实验记录单
板书设计:
水结冰了
(0摄氏度)
水冰
(液态)释放热量(固态)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出示图片或实物,提出问题:
这是什么?(冰块)
你能说说冰是什么样子吗?
2.学生交流:依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冰的认识
3.观察冰
●出示观察材料: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冰块,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冰块什么样。

●学生观察,教师提示学生:
仔细观察冰的样子,并记录下来。

不要长时间拿着冰,以免冻伤手。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冰的样子。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到冰化成水。


4.比较水与冰
●提出问题:冰可以化成水,我们来比较一下冰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活动:比较冰与水,并填写维恩图。

●交流汇报:分析维恩图,从中归纳出固体与液体的不同。

5.小结:像冰这样的物体,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我们称它为固体。

冰变成水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固体变成液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提出问题
水还会变成冰吗?你认为在什么温度时会变成冰?
2.学生实验
●介绍实验方法:
(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一半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及时提示。

●汇报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固态?
3.总结
水在0℃时会结冰。

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固态。

水在变成固态时释放热量,水温降低。

三、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