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第13课宇宙的未来同步作业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第13课宇宙的未来同步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13课宇宙的未来一、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预计回归的年份准时出现。
1846年比拉彗星一分为二,形成了两颗小彗星,并各自逐渐产生彗尾。
这是人类第一次真切地观测到彗星分裂的现象.然而,1852年比拉彗星如期回归后,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却从此失踪了。
无论天文学家如何________,进行细致的计算,无论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和爱好者们如何________地寻找,全世界再没有人观测到比拉彗星。
直至1872年11月27日,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意外又异常壮丽的流星雨造访地球,从黄昏到黎明,天空中流星________,如焰火般盛放。
据估计,这一夜可见的流星总数约16万颗,是一场真正的“流星暴雨"。
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天文学家醒悟过来:分裂后的彗星已经碎解为颗粒尘埃,( )——人们终于发现了流星雨真正的成因。
确实,大多数流星雨都与彗星瓦解或喷发的产物________,至今天文学界已经证实有十多个颗粒尘埃流星群与彗星的轨道相合.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距离却从此失踪了。
B.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C.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D.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B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其一,“距离”和“失踪”搭配不当,句子的主干应为“彗星却从此失踪了";其二,定语语序不当,根据多重定语的排序原则,句中的定语语序应为“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两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络绎不绝休戚相关B.精益求精煞费苦心川流不息息息相关C.殚精竭虑煞费苦心络绎不绝息息相关D.精益求精苦心经营川流不息休戚相关B解析第一处,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语境强调科学家希望通过更加精准的计算寻找到比拉彗星,应填“精益求精”。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3宇宙的未来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第四单元
作者认为科学家预言宇宙的未来必须摆脱哪些思想局限?在对宇宙的未 来的预测中,存在哪些不确定的因素? 答案 (1)必须摆脱的思想局限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认为我们只发现了制约 在所有正常情形下物体的科学定律,不知道制约在极端条件下物体的精确的定 律,所以不能预言宇宙的未来;第二方面是认为我们受到时间尺度的制约,所以不 能预言宇宙的未来;第三方面是认为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 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所以不能预言宇宙的未来;第四方面是认为我 们不能肯定星球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积累起来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所以不能预言 宇宙的未来。 (2)不确定的因素有:①可能存在当前还未被我们探测到的其他种类的暗物质,它 们会影响大爆炸后一秒钟内宇宙的初始密度,从而影响对宇宙最终坍缩时间的确 定;②对宇宙的初始密度的确定有着不同的认识,一种是按照人择原理去确定,一 种是按照暴涨理论去确定,二者有较大差距。
第四单元
13 *宇宙的未来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讲演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品读文中描述的有关宇宙未来 的预测,从而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主要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 (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值, 宇宙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团中应该存在某种看不见的暗物质,它的引力足以把高速 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使这些星系团不至于飞散开去。 (3)如果宇宙继续无限地膨胀下去,再过五十亿年左右,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变 成一颗红巨星。在大约一百亿年后,大约具有太阳质量的恒星将变成白矮星或中 子星,具有更大质量的恒星会变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巨大的黑 洞也可以“蒸发”掉。 (5)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宇宙的平均密 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作者选择了预言宇宙未来这个高深课题,开门见山,开篇就指出预言未来非常困 难,但是又对此满怀信心。为什么困难?作者反复举例论证了对一个混沌的系统 只能进行短期的预报,不能预言遥远的未来,而宇宙在恒星、星系和星系团这样 的尺度下是一个混沌的系统,因此要预言宇宙的未来非常困难。为什么又满怀信 心?作者运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非 混沌的,因此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怎么预言呢?作者把他的研究推向深入, 指出宇宙的命运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 吸引将最终使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开始重新收缩。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该临界值, 它将不会坍缩,而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宇宙现在的平均密度是多少呢?作者通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第13课《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髙二上册语文第13课《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宇宙的边疆》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运用了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的说明顺序. 具体说是由宇宙星系一本星系群一银河系中的恒星和行星系一太阳系一地球•本文可以分四 个部分•第一部分(1—6 i'j):概括介绍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第二部分(7—11节):介绍宇宙 中的星系,重点介绍本星系群中两个星系和M31星系银河系.第三部分(12—14节):介绍银河 系中的恒星和行星系•第四部分:介绍太阳系(彗星、行星、地球),表达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和对 人类探索宇宙的期望.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 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 多地让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 恒的产物.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11=1022.^这样庞大的数疑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 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 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 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去探索•探索 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 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13宇宙的未来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

国的牛津。17岁那年顺利入读牛津大学。毕业后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
研究宇宙学。21岁时不幸患上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在经历了短暂的失
望和沮丧后,霍金凭着顽强的毅力,在不能说话的情况下,用仅能活动的三
个手指敲击语言合成器与人交流,进展他的宇宙学研究。在“大爆炸〞和
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
4.【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根据霍金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 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缺乏以使宇宙坍缩。然 而他又指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宇宙中存在 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霍金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 在临界状态?
参考答案:宇宙中存在暗物质,“一个证据来自于螺旋星系〞,“必须存 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这些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 〞;“另一个证据来自于星系团〞,“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 这些星系团就会飞散开去……所以,在星系团中我们观测到的星系以外 必须存在额外的暗物质〞。霍金为了说明现在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 态,列举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另一种是“极早期宇 宙的暴涨理论〞。
我们在惊叹他在事业上的非凡成就的同时,也不免会感慨他命运的不幸和 他意志的无比坚韧。在他身上,不仅闪耀着智者无比的荣耀,更散发出斗士 所特有的一种韧性,他是精神睿智的结晶,是人格力量的聚集,他,是人生的 斗士。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文本助读
自主学习
史蒂芬·霍金(1942—2021),
国理论
家,1942年生于英
观点争鸣
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为什么在这篇讲演中,作者对宇宙的未来没 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不是同科学精神相违背?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13课《宇宙的未来》赏析

1、作者在第8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2)严谨的推理
作为一篇科学演讲,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信服。本文严谨的推理,增强了说服力。宇宙虽然复杂,但它在大尺度上又是可以描述的。宇宙的密度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然而,确定这一点非常不易。演讲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预言,也说明了演讲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人教新课标必修5第13课《宇宙的未来》赏析
这篇演讲稿有什么特色?
(1)生动的导引
这篇科技论文是演讲辞,具有演讲的特点。预言宇宙的未来,虽然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但如果就事论事,很容易枯燥乏味。演讲需要激起听众的兴趣。演讲者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深化了讲演的主题──在与巫术的对比中,更显出了科学的求实精神。
4、归纳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的主要观点。
(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它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终结。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团中应该存在有某种看不见的暗物质,它的引力吸引足以把高速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不至于使这些星系或星系团飞散开去。
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并提炼出要点。
人教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必修5第四单元13宇宙的未来

13*宇宙的未来置身小小寰球,仰视浩渺星空,只觉奥妙无穷,玄机无限。
是谁在这暗蓝的天幕上镶嵌了无数的星星?那茫茫的银河何处是边?何处是岸?这深不可测的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归向何处?这些问题让一代代的古人和今人困惑。
直到20世纪现代宇宙学的诞生,人们才有了一个朦胧的答案。
本文是当代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对宇宙的一些看法与预见,他从大爆炸理论的角度阐释了宇宙的特点。
学习本文,一是要了解有关宇宙的知识,二是体会本文风趣幽默的语言。
本文是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演录。
这篇讲演,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预言,再过渡到对宇宙未来的讨论,主要探讨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一是收缩以至于坍缩成一个点。
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在课文节选的部分,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
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坍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
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
史蒂芬·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1942年1月生于英国的牛津。
先后在牛津大学物理系和剑桥大学物理系学习,23岁获博士学位。
21岁时,患上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以致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说话。
他身残志坚,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
他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行销数千万册,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大爆炸理论: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
该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从此之后,大爆炸理论成为众多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1.2.3.解词义模棱两可: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 第13课 宇宙的未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解析:①②③中只有①有主语,是行为句,③是行为的结 果句,②是结果所带来的反响、效果,所以①③②的排列方式 为宜。整个语段只要能确定④的位置,其他就不难了。
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起首提出疑问,或是设置一个让读 者产生阅读兴趣的悬念,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开头 设置悬念,可以是情节方面的,可以是感情方面的,也可以是 人物方面的。开头设置悬念,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 们去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本文为什么要加上一些复杂的背景知识? [提示] 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 这些知识和讲演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作必要的交代, 讲演的内容就会显得抽象和单薄,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作 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反衬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 沌”的;又如,谈到恒星的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 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再如,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密度的 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 立面凸显观点,或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
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该临界值,它将不会坍缩,而会继续 永远膨胀下去。其密度在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如此之低,引力吸 引对于减缓膨胀没有任何显著的效应。星系们会继续以恒常速 度相互离开。
这样,对于宇宙的未来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 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本身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然而, 我比其他的末日预言者更占便宜。②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 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 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五课件 第13课宇宙的未来

运用示例
(示例一)霍金因为内心坚强,成为人生不屈的斗士。霍金在21岁时不幸患 上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后 来又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但就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凭着内心的坚强,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 迹。试想,霍金如果没有坚强的内心,他怎能写出著名的《时间简史》, 推动科学界的飞速发展?他怎能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他怎能登临当 今科学金字塔的顶峰,成为一颗最耀眼的北极星?霍金正是凭着内心的坚 强,用三根指头敲打着自己的未来,成为不屈的人生斗士。
2.课外素材
课堂互动
1.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未来的预言有何 不同? 答案 不同就是科学依据问题。前者有科学依据,后者无科学依据。
2.理解下面两句话的言外之意。 (1)一个伟大的王国将会崩溃。 答案 这句话是典型的“模棱两可”,因为“一个”可以是这一个,也可以是 另一个。 (2)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 答案
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素材运用
霍金21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细胞病,医生曾断言他只能活两年, 但他仍然努力生活,潜心研究,竟然活了下来。又过了20多年,霍金又 得了肺炎,彻底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却继续进行研究工作,被誉为 “当代爱因斯坦”。
运用点拨
这些素材可用于:只要有生命就拥有一切可能;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 逆境、乐观、坚强、成功、付出与回报、挑战等主题。
三、名言警句 霍金经典语录
1.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这不取决于天赋,完全是个人努力程 度不同的结果。 2.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 3.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4.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 5.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 的事情要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宇宙的未来一、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预计回归的年份准时出现。
1846年比拉彗星一分为二,形成了两颗小彗星,并各自逐渐产生彗尾。
这是人类第一次真切地观测到彗星分裂的现象。
然而,1852年比拉彗星如期回归后,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却从此失踪了。
无论天文学家如何________,进行细致的计算,无论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和爱好者们如何________地寻找,全世界再没有人观测到比拉彗星。
直至1872年11月27日,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意外又异常壮丽的流星雨造访地球,从黄昏到黎明,天空中流星________,如焰火般盛放。
据估计,这一夜可见的流星总数约16万颗,是一场真正的“流星暴雨”。
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
天文学家醒悟过来:分裂后的彗星已经碎解为颗粒尘埃,( )——人们终于发现了流星雨真正的成因。
确实,大多数流星雨都与彗星瓦解或喷发的产物________,至今天文学界已经证实有十多个颗粒尘埃流星群与彗星的轨道相合。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距离却从此失踪了。
B.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C.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D.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B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其一,“距离”和“失踪”搭配不当,句子的主干应为“彗星却从此失踪了”;其二,定语语序不当,根据多重定语的排序原则,句中的定语语序应为“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两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络绎不绝休戚相关B.精益求精煞费苦心川流不息息息相关C.殚精竭虑煞费苦心络绎不绝息息相关D.精益求精苦心经营川流不息休戚相关B解析第一处,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语境强调科学家希望通过更加精准的计算寻找到比拉彗星,应填“精益求精”。
第二处,苦心经营:指费尽心力筹划、安排。
煞费苦心:费尽心思。
语境强调天文台和爱好者们费尽心思地寻找比拉彗星,应填“煞费苦心”。
第三处,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续不断。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前者专指人马、车船的来来往往,后者所指比较广泛,可以指人马、车船的来往,也可以指别的事物。
句中用来表示流星很多,应填“川流不息”。
第四处,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互关联。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语境强调大多数流星雨都与彗星瓦解或喷发的产物密切相关,应填“息息相关”。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B.正是由于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C.这场流星雨正是因为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D.这场流星雨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D解析根据语境可知,括号内的语句应为结论性的句子,以陈述对象“这场流星雨”开头,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排除A、B两项。
比较C、D两项,结合前文“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可知,应该是“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排除C项。
故选择D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何为反物质?反物质由反质子、反中子和正电子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地球上还有比反物质价值更贵重的东西吗?有。
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即无法再生的地球立体空间,包括大气、水和土壤。
①就找到了终极的燃料来源②这意味着人类如果获得反物质③并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质能转换④它是宇宙里能量密度最高的物质⑤便可满足我们千百年的能源需求⑥只需很少的一点A.②①④⑥⑤③B.②⑤⑥①③④C.④②⑤⑥①③D.④③②①⑥⑤D解析④中的“它”指代前文的“反物质”,③紧随④后;②中的“这”指代前文内容,根据关联词“如果……就……”的搭配可知,①应紧随②后;根据“只需……便……”的搭配可推出⑥在⑤前。
故选择D项。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__①__大自然中却几乎找不出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
__②__在已经被人们观测过的这些雪花中,再规则匀称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
__③__雪花周围大气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是一样的,__④__稍有差异,水汽含量多的一面总是要增长得快一些。
__⑤__雪花的形状千姿百态,__⑥__万变不离其宗,雪花都以六角形雪片和六棱柱状雪晶为基本形态。
C解析是”都可选。
排除B、D两项。
第二句,意思完整连贯,②处不需要关联词语。
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解释雪花畸形的原因,参看选项,③处可以确定选“因为”。
排除A项。
④处,“稍有差异”与“……增长得快一些”形成条件关系,所以应选表条件的“只要”。
最后一句,从句意看,⑤⑥领起的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可以断定这两处选“尽管”“却”。
综上,选择C项。
6.当下一些剧组选演员,重视颜值而非演技,你要提醒剧组关注这一问题,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只关注演员的颜值而忽视他们的演技,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呢?B.只关注演员的颜值而忽视他们的演技,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吗?C.只关注演员的颜值而忽视他们的演技,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D.只关注演员的颜值而忽视他们的演技,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了。
A解析A项,“是不是”表询问,最为委婉。
B项,“难道”表反问,语气比陈述句强烈。
C项,“无疑”表明确的肯定。
D项,“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气比陈述句强烈。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北京时间11月27日,美国“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在航行4.84亿公里后,成功着陆于火星赤道以北平坦的埃律西昂平原上,成为人类派出的第一个倾听火星“内心”的使者。
“洞察”号将主要进行三项研究:一是通过“内部结构地震试验”仪器,测量火星地震以及由陨石撞击引发的震颤,借助收集的振动数据,绘制火星内部各层情况。
二是借助一对极其精准的无线电发射机,确定“洞察”号在太空中的详细位置,并绘制火星旋转的微小抖动。
根据抖动的情况,可以判断火星内核是固体还是液体。
三是利用“热流和物理学性能探测套件”测量热量如何上升,研究热量如何流过周围岩石。
科学家将解读相关数据,了解火星的历史、内部构造和活动,从而解答行星和太阳系科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太阳系内包括地球在内的岩石行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材料二:人类迄今为止共发射40多个火星探测器,成功率仅为50%左右,因而有人把火星称为“探测器坟场”。
由于距离遥远,从地球发送到火星的无线电信号延时约20分钟,这需要探测器具有很强的自主控制能力。
相比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要进行更多次、更精确的轨道修正,才能准确到达目的地。
如果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近地点有每秒1米的速度差或1公里的高度差,到达火星附近时的位置误差可达10万公里。
美国“勇气”号在降落火星前,先后4次修正了航线。
靠近火星后,探测器需要精准地进入火星轨道,这一动作被形容为“从巴黎打一颗高尔夫球,一杆落入东京的球洞”。
探测器切入火星轨道过程中,如果切入点离火星太远,则无法被火星引力捕获;如果切入点太近,则可能闯进火星大气层坠毁。
材料三:“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在火星埃律西昂平原着陆,其着陆点距离“好奇”号着陆点盖尔撞击坑约600公里。
为火星探测器选着陆点绝非易事,火星表面既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又有深达6 000米的峡谷和落差达27 000米的太阳系第一高山。
火星的南半球遍布着高低起伏的山脉与峡谷,北半球的地形则相对比较平坦。
因此,绝大多数的火星着陆探测器都降落在北半球及赤道附近。
如果探测器不慎降落在一片充满岩石的区域,将会给探测器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好奇”号着陆点的选取工作在2006年就开始了。
科学家们提交了33个备选着陆点方案。
一年后,科学家们利用遥感观测获得的数据对着陆点进行二轮遴选,候选着陆点减少到6个。
有趣的是,盖尔撞击坑在此轮出局了。
然而,2008年新的岩石成分探测数据表明,盖尔撞击坑中存在大量只能在富含水的环境中形成的矿物,这意味着该地曾经存在过湖泊,其地貌特征也表明那里曾经被洪水频繁地冲刷过。
这些新情况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盖尔撞击坑重新被列为备选登陆点。
从着陆至今,“好奇”号带来大量的新发现,今年6月还发现了有机物分子存在的证据,这表明选取盖尔撞击坑作为着陆点是相当正确的。
(以上材料均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察”号通过收集火星振动数据和观测火星旋转抖动来绘制火星内部的情况。
B.科学家将借助“洞察”号探测器获取火星的振动、位置、热量等方面的数据。
C.火星探测器能否准确到达目的地取决于地火转移轨道近地点速度、高度差控制。
D.要遴选出探测条件最佳的火星着陆点,离不开对遥感观测所获得的数据的分析。
C解析“取决于地火转移轨道近地点速度、高度差控制”说法绝对。
材料二第二段谈到“地火转移轨道近地点速度、高度差控制”,是为了说明“火星探测器要进行更多次、更精确的轨道修正,才能准确到达目的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通过对火星的历史、内部构造和活动的研究,进而了解地球等太阳系的岩石行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B.火星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会发生轨道偏差,所以需要多次修正,进入火星轨道的切入点也要做到远近适宜。
C.固体和液体在旋转时产生的抖动是不一样的,因此,通过观测火星旋转时产生的抖动可以判断其内核的状态。
D.盖尔撞击坑重新被列为“好奇”号备选着陆点,是因为那里曾经被洪水频繁地冲刷而形成的平坦开阔的地貌优势。
D解析材料三中的表述是“这些新情况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盖尔撞击坑重新被列为备选登陆点”。
9.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作答本题,关键是概括出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侧重介绍“洞察”号的任务,材料二侧重介绍火星探测器着陆的难度,材料三侧重介绍火星探测器着陆点选择过程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