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二物理力与机械知识点解析

合集下载

八年级力与机械知识点

八年级力与机械知识点

八年级力与机械知识点力的概念与特点力是物体互相作用时产生的现象,表示物体间作用的大小和方向。

力是矢量量,单位为牛顿,符号为N。

力有两个特点:方向和大小。

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大小可以用数字或长度表示。

力的种类力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接触力:物体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如推、拉、挤压等。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弹力:固体和气体中弹性变形后产生的力,如弹簧。

摩擦力:物体相互接触时阻碍运动的力,如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等。

浮力:物体浸在液体中时,由于液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使得物体上升的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把若干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合成原理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指两个向量的合成是以这两个向量为临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力的分解是指把一个力分解成若干个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原理是三角形法则。

三角形法则指,一个力可以分解成垂直于其他力的方向的分力。

杠杆的概念与应用杠杆是一种能够传递力的机械装置,可将力的方向、大小、点位进行调整。

杠杆的物理原理是力臂×力=力臂×力,其中力臂是指力的作用点到杠杆支点的距离。

杠杆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一类杠杆是指支点在杠杆的中点,如钳子、夹子等。

二类杠杆是指支点位于杠杆中心靠一端,如铲子等。

三类杠杆是指支点位于杠杆一端,如剪刀、钳子等。

浮力与浮力原理浮力是一种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浮力原理是指当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则物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小。

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则物体越轻,浮力越大。

斜面与斜面原理斜面是指一种倾斜的平面,可以用来调节力的大小和方向。

斜面原理是指当斜面上的物体受重力作用时,其分解成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分别为重力的正弦和余弦。

机械能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是指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之和,表示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

一、力的概念和性质1.力的定义和单位:力是使物体产生变化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时间。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们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2.力的分解:当一个力作用于斜面上的物体时,可以将这个力分解成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三、力的效果和力的分类1.力的效果:力会使不做功的物体做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2.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包括摩擦力、压力、弹力等;非接触力包括重力、电磁力等。

四、惯性和运动状态1.惯性的概念:物体要改变运动状态,需要受到外力的作用。

2.运动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五、速度和加速度1.速度的定义和单位: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单位是米/秒(m/s)。

2.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3.加速度的定义和单位:加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单位是米/秒²(m/s²)。

4.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

六、匀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速度恒定。

2.非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不等,速度不恒定。

七、平抛运动1.平抛运动的特点:物体在水平方向以匀速直线运动,垂直方向受到重力的影响做自由落体运动。

2.平抛运动的关键点:水平方向的速度不变,垂直方向的速度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变化。

八、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才会改变。

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九、质量和重力1. 质量的概念和单位: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单位是千克(kg)。

2.重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即重力=质量×重力加速度。

力与机械知识点总结

力与机械知识点总结

力与机械知识点总结力与机械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物体运动的原理、条件和规律。

在力学领域,人们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物体内部的受力情况。

力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在工程、建筑、航天、航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力与机械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分类、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可以对力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帮助。

一、力的基本概念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也是描述物体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力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力的定义:力是指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作用,使其产生运动或形变的物理量。

力的单位为牛顿(N),表示1牛顿的力可以使1千克质量的物体在1秒钟内产生1米每秒的速度变化。

2.力的表示:力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通常符号表示为F,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3.力的测量:力的测量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或称力计进行。

弹簧测力计利用胡克定律,测量弹簧伸缩的变化来得到力的大小。

二、力的分类力的分类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如按力的性质可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力的来源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力的作用对象可以分为内力和外力等。

1.接触力:接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由于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支持力、摩擦力、弹力等。

2.非接触力:非接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重力。

3.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也称为万有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地球对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4.弹力:弹力是由于物体变形产生的力,它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变形程度相关,符合胡克定律。

5.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在相对运动或者准备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八年级物理力与机械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力与机械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力与机械知识点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基础。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力学是重要的一部分。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学科,其中又涉及到力和机械等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围绕八年级物理力与机械知识点展开探讨。

1.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基本量,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为N。

根据力的性质,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接触力:接触力是物体之间因接触而产生的力,例如摩擦力、支持力。

(2) 引力:引力是物质间由于其质量而产生的吸引力,例如地球引力、万有引力。

(3) 弹力:弹力是弹性体受到压缩或拉伸而产生的力,例如弹簧弹力、弹性绳弦弹力。

(4) 摩擦力: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力,例如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2.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力学的基础,它阐述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规律。

具体地说,牛顿定律分为三条,分别是:(1)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时,它将发生加速度。

(2) 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指物体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例,与其质量成反比例。

(3) 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而反向的反作用力,它们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 机械能和功机械能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

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公式为E=1/2mv²。

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在高度为h处与地面的相对势能,其公式为E=mgh。

而功是指力将物体移动一个距离所做的功,其公式为W=Fs,其中s为力的方向上的移动距离。

4. 机械工作和机械效率机械工作是指力对物体的杠杆作用所做的物理工作,其公式为W=F×s×cosθ,其中θ为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而机械效率是指机械工作和输入的能量之比,其公式为η=Wout/Win。

总结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力和机械是重要的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机械和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运动、机械和力》知识点总结

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m=10dm 1dm=10cm 1cm=10mm ) 1km=103m 1m=103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 2=102dm 21dm 2=102cm 21cm 2=102mm 2)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初二物理力的作用与机械

初二物理力的作用与机械

初二物理力的作用与机械力的作用与机械物理力的作用与机械作为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力的作用与机械是我们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机械则是利用力的作用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者形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力的作用与机械的关系,以及一些常见的机械原理。

力的作用是指物体受到外界作用而产生的效果。

力的单位是牛顿(N),它的大小可以通过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来计算。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只有施加了力,物体才会发生运动或者改变运动状态。

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例如我们推一个箱子,箱子就受到我们的推力。

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但仍然可以产生力的作用,例如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另外,力还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同种类。

机械是人类利用物理力的作用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者形状的一种工具。

机械可以分为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两种。

简单机械是指没有电动部件的机械装置,例如杠杆、轮轴等。

复杂机械则是指由多个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复杂装置,例如汽车、机器人等。

常见的机械原理包括杠杆原理、滑轮原理和斜面原理等。

杠杆原理是指利用杠杆的力臂差来实现力的乘法运算。

例如我们使用撬棍将一个重物撬起,这就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滑轮原理是指利用滑轮的拉力和负荷之间的关系来改变力的方向。

例如我们使用滑轮组来提升一个物体,这样我们只需要向下拉一次,物体就会向上升起。

斜面原理是指利用斜面的倾角来减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减小我们需要施加的力量。

例如我们使用坡道来推动一个重物,这样会减小我们需要施加的力的大小。

除了这些常见的机械原理,还有很多其他的机械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物体的状态。

例如液压原理、气压原理等。

液压原理是指利用液体的不可压缩性来传递力的原理,常见的应用有液压千斤顶。

气压原理是指利用气体的弹性来传递力的原理,常见的应用有气垫船、气动工具等。

八年级物理机械与人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机械与人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机械与人知识点八年级物理:机械与人知识点机械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而人作为物体中的一个,也受到力的作用而进行运动。

八年级物理教学主要涉及机械与人知识点的学习,本文将结合示例进行深入探讨。

一、机械知识点1. 力的概念力是一种物理量,其大小用牛顿(N)表示,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

常见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弹力、浮力等。

例如在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需要向前推动,若该物体与平面表面间有μ=0.2的摩擦系数,则将需要提供一个至少为2N的力,才能让物体向前移动。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运用中,我们经常需要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或是合成多个力。

对于合成力的计算,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例如有两个力F1=3N和F2=4N,分别向右上和正上方,那么合成力F3可以计算为F3=sqrt(F1^2+F2^2)=5N,方向符合F1和F2的合成情况。

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指的是一个物体在不受任何合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例如有一个理想的平面减速跑道,当小车以初速度10m/s行驶时,若不施加任何外力,则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经过30m距离,速度也将依然保持为10m/s。

二、人的机械知识点1. 力的作用和防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重物搬运、长时间站立、劳动等工作,这些都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人力。

然而如果长时间进行这类工作,人体容易出现各种不适或受伤,特别是对于背部和腰部的负荷,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例如在搬运重物时,可以选择低位颈椎矮的夹具、遵循“脚在力之下”的原则和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工具等措施。

2. 运动与运动规律人体的运动和地球上的物体运动一样,都符合物理学里的运动规律。

例如人体的速度、加速度和运动距离都可以用公式计算,例如在匀加速的运动过程中,人的纵向速度将随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也可以被公式v=v0+at计算得到。

力与机器知识点总结

力与机器知识点总结

力与机器知识点总结力与机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力的作用、机械的原理等内容。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器,了解力与机器的知识对于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力与机器的知识点。

一、力的概念1.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作用点:力的作用点是物体上的一个具体点,是力作用的具体位置。

3. 方向:力是矢量,具有方向。

力的方向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4.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1N的力可使1千克的物体在1秒钟内速度由0加速到1米/秒。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克力、克力、克重等。

1N=0.102千克力=101.97克力。

5. 合力:当若干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在力的作用点可以代表全部力的作用效果的一个力叫做合力。

在平面上或同一直线上若干力的合力也是一个力。

二、力的分类1.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时发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

2. 地面反力:物体受到地面支持时,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3. 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万有引力。

4. 摩擦力:两物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相互阻止滑动或相对滑动的力。

5. 弹力:当物体收缩或伸长后,恢复原状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6. 拉力:绳子或绳索的端点对物体作用的力。

7.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向下的力。

三、力的效果1. 使物体运动:当施加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的速度会增加;当施加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的速度会减小。

2. 使物体停止:当施加的力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会受到阻力,最终停止运动。

3. 使物体改变形状:比如弹簧、气球等会因为受到外力而发生形状的变化。

4. 使物体变形、变形方向和外力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变形方向与外力方向相反。

5. 使物体受到旋转:在物体的作用霊线或作用点偏斜时,物体会受到扭矩力,产生旋转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与机械
一、一周知识概述
上周我们学习了力的定义,了解了力的三要素,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
态,重点介绍了重力与滑动摩擦力。

本周我们将以上周的知识为基础,来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

首先从亚
里士多德的错误观念出发,探究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运动状态,从而推理概
括出牛顿第一定律,得到惯性的概念。

接着我们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最后我们研究二力平衡的条
件,要注意力的作用效果与力作用的相互性。

二、重难点知识精析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一切物体”是指所有的物体,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不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

“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是条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结果。

物体是保持静止状态还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初始状态。

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
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将保持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没有受到
外力作用的时候,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改变。

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物
体必然受到外力的作用,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例1、在图所示的实验中,每次必须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
滑行时有相同的________,在越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受到的__________越小,它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它的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

进一步分析推理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物体将
______________。

例2、氢气球下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匀速上升。

若细线突然断裂,则小球()
A、不再受力
B、依靠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上升
C、立即下落
D、继续上升一段距离后下落
例3、某同学坐在火车上,它前面的桌子上放着一只煮熟的鸡蛋,他看见鸡蛋突然向车前进的方向滚去,
这是因为()
A、火车在加速
B、火车在减速
C、火车在转弯
D、无法判断
(二)、力的合成
1、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合成。

2、合力与力的和是两个概念,合力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用一个力代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

3、引入合力后不可再考虑分力,既合力与分力只能选择其一,若选用合力,就必须将各分力除去;若
考虑分力,就不可引入合力。

4、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
同。

5、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例4、关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力
B、合力为零时,二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合力一定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力
D、合力的方向一定与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反
(三)、二力平衡
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
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简记为:等大、反向、共线、一物。

3、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例5、如图所示,其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例6、如图所示,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几
种说法中属于相互平衡的力是()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四)、杠杆
1、杠杆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

2、描述杠杆的有关概念。

(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F1: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动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平衡条件
(1)实验表明,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用字母表示:.
(3)在应用F1l1=F2l2求力与力臂的计算时,等式两边对应物理量应取相同的单位。

4、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l1>l2,则F1<F2,使用这类杠杆,可以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l1<l2,则F1>F2,使用这类杠杆,虽然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l2,则F1=F2,使用这类杠杆,既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例 7、如图所示,重物G=400N,AB=20cm,BC=60cm,CD=60cm,求将重物G提起时所用的最小动力(图中装置可绕A点转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