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染色体组型分析

合集下载

玉米基因组杂合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玉米基因组杂合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玉米基因组杂合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是文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概览,让他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在这篇关于玉米基因组杂合度的文章中,我们将首先介绍玉米基因组的基本情况,然后深入探讨杂合度的定义和其在玉米基因组中的意义。

我们还将讨论影响玉米基因组杂合度的因素,并探讨玉米基因组杂合度与遗传改良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玉米基因组杂合度这一重要概念,并对其在玉米遗传学和育种方面的应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玉米基因组杂合度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为四个小节,分别介绍玉米基因组的基本情况,杂合度的定义与意义,影响玉米基因组杂合度的因素,以及玉米基因组杂合度与遗传改良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回顾,展望玉米基因组杂合度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结论与启示。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玉米基因组杂合度的知识。

1.3 目的2.正文2.1 玉米基因组介绍玉米,学名Zea mays,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植物之一。

玉米是由中美洲的玉米原种驯化而来,经过几千年的人工选择和改良,逐渐形成了现代玉米的形态和性状。

玉米的基因组结构复杂,包含大量的基因和遗传信息。

玉米的基因组大小约为2.5亿个碱基对,分布在10对染色体上。

每个染色体上都含有大量的基因,控制着玉米的生长发育、抗逆性、品质等性状。

玉米基因组中还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和跳跃基因,这些基因对玉米杂合度和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玉米基因组的解析和研究为玉米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对玉米基因组的深入了解,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玉米的遗传特性,挖掘潜在的遗传资源,开发新的改良方法,为玉米的生产和利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玉米基因组的研究对于推动玉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数目变异与特点

染色体数目变异与特点
同源多倍体的每个同源组含有三条或三条以上同 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前期I往往同时有三条以上 的染色体参与形成联会复合体,形成多价体 (multivalent),如:三价体(III)、四价体(IV)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特点
1. 四倍体的产生—--自然产生
➢ 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偶然的染色体加倍
➢ 有性多倍体化(sexual polyploidization) --------自然界发生多倍体的主要途径
如果 A 对 a 为完全显性
AAaa × aaaa
AAaa × AAaa
1 AAaa : 4 Aaaa : 1 aaaa
5A : 1a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特点
35A : 1a
同源四倍体后代的预期显隐性比例
4n 遗 传 组 合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依染色体随机分离
测 交 A:a
Gm n=RB=18
萝卜甘蓝属间杂种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特点
普通小麦的产生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粒小麦
×
拟斯尔脱山羊草
2n=2x=AA=14=7 Ⅱ
2n=2x=BB=14=7 Ⅱ
F1 2n=2x=AB=14=14Ⅰ
方穗山羊草
2n=4x=AABB =28=14 Ⅱ
× 2n=2x=DD=14=7 Ⅱ
2n=3x=AB D=21=21 Ⅰ
倍体孢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联会情况,可以了解染色体组之间 的同源或部分同源关系。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特点
二、同源四倍体的遗传
杜鹃花
矮脚苏州青
甘蔗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特点
四倍体高梁
巨峰葡萄
马铃薯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特点

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姓名:刘云超学号:2009361017班级:生工4班组别:4组一、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染色体组型。

2、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种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3、染色体组型分析大都采用植物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此期染色体具有较典型的特征,且易于计数;在进行核型分析时,染色体制片要求分裂相为染色体分散,互不重叠,能清楚显示着丝点位置。

然后通过显微摄影,测量放大照片上的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和其它形态特征,依次配对排列,编号,并对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作出描述。

二、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练习显微摄影的操作过程,拍摄和印放显微照片。

三、实验材料蚕豆、玉米、黑麦、洋葱的根尖(或木本植物的茎尖),或幼嫩花蕾,经固定,染色,压片(方法参见实验二十八),显微摄影,得染色体照片。

也可以由实验室提供染色体制片或放大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显微镜,测微尺,毫米尺,镊子,剪刀,绘图纸。

如无现成的染色体照片需备摄影显微镜以及有关摄影器材。

五、实验步骤1、测量:依次各测量染色体长臂和短臂的长度,随体计入臂长与否须注明。

根据显微测量或放大照片测量、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绝对长度(μm)=放大的染色体长度÷放大倍数染色体组总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长度÷染色体组总长度×100臂比=长臂长度÷短臂长度着丝粒指数=短臂÷该染色体长度×100例表(表格于实验结果中)2、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玉米籽粒皱缩突变体sh2021_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

玉米籽粒皱缩突变体sh2021_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

任文闯, 王欣, 张亚辉, 等. 玉米籽粒皱缩突变体sh2021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4(5): 750-759.REN Wenchuang, WANG Xin, ZHANG Yahui, et 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tic mapping of shrunken endosperm mutant sh2021 in maize[J].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3, 44(5): 750-759.玉米籽粒皱缩突变体sh2021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任文闯 ,王 欣,张亚辉,汤蕴琦,黄 君(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摘要: 【目的】分析玉米籽粒皱缩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并进行籽粒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为揭示该基因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以玉米自交系‘B73’种植过程中籽粒自发突变个体为材料,命名为shank2021(sh2021),对其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进行观察;构建分离群体,通过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对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筛选交换单株进一步缩小定位区间,最后结合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功能注释推测控制籽粒缺陷性状的候选基因。

【结果】与野生型相比,sh2021籽粒凹陷皱缩、颜色加深、籽粒排列不规则,且百粒质量降低。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sh2021胚乳细胞和淀粉粒均显著变小,且淀粉粒大小不均匀。

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h2021是由单个隐性基因突变所致。

利用BSA 分析方法将目的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末端约13.25 Mb 区域。

进一步扩大分离群体筛选交换单株,将目的基因定位在标记ID5与I D 9之间的529.60 k b 范围。

实验十四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十四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01
02
03
显微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 形态和排列顺序,是进行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础。
染色体测量
使用显微测微尺等工具对 染色体进行精确测量,获 取染色体的长度、宽度等 数据。
核型分析
将染色体按照大小、形态 进行排列,形成核型图谱, 可以直观地了解染色体的 特点和变异情况。
03 实验步骤
染色体组型分析
通过对染色体进行显微观察和测 量,将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特征 和排列顺序进行描述和分类,从 而确定生物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特征的描述
染色体数目
每种生物都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这 些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关键 作用。
形态特征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包括长度、着丝粒 位置、核型等,这些特征可以反映染 色体的功能和进化历程。
实验结果提示,该植物可能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对于农业 生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实验结果还表明,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如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核型对称性等,以确保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如全染色体微列阵技术和高通量 测序技术等,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法,如改进染色体制片技术、优化显微观察条件等,以提高实验效率 和结果的可靠性。
在应用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在遗传资源评价、物种分类和进化生物学 等领域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径。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是物种形成和 进化的基础,可以导致物种间的生殖隔

【遗传学实验】染色体组型分析

【遗传学实验】染色体组型分析

相对长度=
X100
染色体组内全部染色体总长度
臂比值=
长臂长度(q) 短臂长度(p)
请问如何准确地确定 染色体组内全部染色 体的总长度?
臂比值 1.0~1.7 1.7~3.0 3.0~7.0 7.0以上
3 配对:根据测量、计算的数据进行同 源染色体的配对。
4 排列和剪贴:将配对的染色体按由大 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并编号。等长的染色体 短臂长的排在前面,特殊的染色体(如性染 色体)排在最后。让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粒排 在一条直线上,短臂在上,长臂在下。
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通过对染色体标本 和其照片进行测量、对比分析、配对、分组 、排列,对各染色体的形态进行分析。在细 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生物进化和遗传育 种学等研究中,是重要的研究手段。
得到良好的细胞分裂图像(人)
蚕豆的核型分析
实验材料:
洋葱、大麦、玉米、黑麦、蚕豆等。本 实验选用蚕豆(2n=12)。 实验用品: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植物染色体组型的方法;
2 了解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意义。
实验原理:
各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结构都 是恒定的。染色体组型,也称为核型,指一 个个体或物种的特有的染色体构成,包括染 色体数目以及每一条染色体所特有的形态特 征(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的位置、臂比值 、随体的有无、次级缢痕的数目及位置、异 染色质的分布等)。核型是物种最稳定的性 状和标志,通常在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时进
用具:蚕豆有丝分裂中期照片(6x8cm) 、剪刀、镊子、铅笔、直尺、计算器、胶水 、实白验纸步等骤。:
1 测量:测量每条染色体的长臂长度和 短臂长度,得出总长度。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 应平分为二,计入两条臂长度之内。(要使 测量尽可能准确,应注意哪些问题?)。

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种优势群划分

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种优势群划分

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种优势群划分摘要:收集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前提,通过对资源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可以显著提高育种效率。

本研究利用135对InDel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引物,系统分析了491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标记多态性信息量变化范围为0.255~0.678。

通过计算遗传相似值(GS),上述材料被划分成8个包括Reid 群、Lancaster群、四平头群和PB群的杂种优势群。

本研究结果为组配优良玉米杂交种提供了遗传信息。

关键词:玉米;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杂种优势群;遗传相似性;InDel标记中图分类号:S51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107-03收稿日期:2015-08-24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BK20141385);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3)3060]。

作者简介:林峰(1978―),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遗传育种研究。

E-mail:flinlc@。

通信作者:赵涵,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Tel:(025)84390751;E-mail:zhaohan@。

杂种优势是指2个遗传组成不同的生物体杂交后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及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利用杂种优势获得总体性状优于亲本的杂交种是现代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杂种优势群集中了大量有利基因,群间自交系杂交时往往可以获得较大的杂种优势。

因此,杂种优势群的划分有助于自交系改良和杂交种选配,对杂交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是典型的异交作物,杂种优势明显。

玉米中最早的一对杂种优势模式是Reid×Lancaster,2003年,Hallauer提出了BSSS-Tuxpeno和non-BSSS-non-Tuxpeno两个杂种优势列(Heterotic Alignment)的概念,又称SS和NSS群[1],这一模式大大促进了玉米种质的扩增、改良和创新,得到了广泛应用。

玉米BEL1-like基因家族的鉴定、表达和调控分析

玉米BEL1-like基因家族的鉴定、表达和调控分析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5, 41(11): 1632 1639/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35110)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张祖新, E-mail: zuxinzhang@, Tel: 027-******** **同等贡献(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caozheng5192@, Tel: 027-********Received(收稿日期): 2015-03-20;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5-07-20;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5-08-05.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50805.0926.014.htmlDOI: 10.3724/SP.J.1006.2015.01632玉米BEL1-like 基因家族的鉴定、表达和调控分析曹 征1,** 李曼菲1,** 孙 伟1 张 丹1 张祖新1,2,*1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30070; 2 黄冈师范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438000摘 要: BEL1-like (BELL)家族蛋白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具有同源异型结构域的转录因子。

拟南芥中BELL 家族蛋白能与KNOTTED1-like 蛋白互作形成异源二聚体, 并结合到特异顺式作用元件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进程。

本文采用隐马可夫(HMM)模型, 在玉米基因组中鉴定到15个BELL 家族基因(ZmBELL ), 分布于7条玉米染色体。

通过与拟南芥BELL 基因的序列比较将这些基因分为两大类。

在玉米8种组织中ZmBELL 有不同的表达模式, 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