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劝学素材.doc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象祠记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象祠记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象祠记精品素材王守仁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之而不敢废也。
〞予曰:“胡然乎?有庳②之祠,唐之人盖尝毁之。
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毁于有庳,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
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瞽瞍③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④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周也。
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
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本文有删节〕①象祠:象的祠庙。
象:人名,传说中舜的弟弟。
②有庳: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北。
相传舜封象于此。
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③瞽瞍〔ɡǔ sǒu〕:舜父名。
④底:通“抵〞,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其祠屋新:把……修整如新B.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恶:厌恶C.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意:猜测D。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吏道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吏道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吏道精品素材邓牧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
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选自《伯牙琴》〕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固:固然,虽然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滋生繁衍D.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物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②禁制不得不详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传是楼记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传是楼记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传是楼记精品素材〔清〕汪琬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
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
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
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
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
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
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呻佔〔zhān〕:诵读.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启钥灿然启:启发B.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慨:叹息C.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易:交换D.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迹:行为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汪琬认为是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是〔〕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③采其华而忘其实④始乎博,终乎约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⑥尊所闻,行所知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⑤D.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B.楼主人认为把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汪琬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由表及里,思想有深度,启人深思。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留侯论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留侯论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留侯论精品素材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节选自苏轼《留侯论》)8.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教训B.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弊:疲惫,衰败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齐全,完整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有过人之.节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B.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孰能讥之乎C.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以.乱易整,不武D.油然而.不怪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0.下列各项中的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①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②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③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④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⑤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⑥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人有明珠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人有明珠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人有明珠精品素材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
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
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
如此之流,何可胜记!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此言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B.禄秩.优厚秩:品级C。
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D.事觉.自死觉:败露答案 A解析博:换取、接受。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④愚者多财生其过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A.①③④ B。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青霞先生文集序素材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
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
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③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
②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
阃,郭门的门槛。
寄,托付。
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
③荐绅:士大夫。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丰乐亭记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丰乐亭记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丰乐亭记精品素材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①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②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③,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④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⑤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注:①滃然:水盛大的样子。
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
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
④涵煦:滋润化育. 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顾:回头 B。
升.高以望清流之关升:登上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按:察看D.遂书.以名其亭焉书:写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B。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简堂集序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简堂集序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简堂集序精品素材归庄①先太仆府君②,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
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
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
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
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
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
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③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
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
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
府君独起而振之。
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④,终不能致于康庄。
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⑤所能测。
抑余又有感焉。
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
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
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
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
虽退之、子瞻、子固⑥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
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
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
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④,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注】①兑:通“悦”。
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
③堇:野葛,可做毒药。
④孔子畏于匡:畏,通“围”;公元前407年10月,孔子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在经过匡地时,匡人误认为孔子是阳虎,围困了孔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要:通“邀”,求,取。
11.下面句子中,表明尊师的一项是
A.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主希望自己的臣子忠,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孝;每个人又希望自己能光荣显赫。
但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在于这些人都不懂理义,而不懂理义是因为他们不学习。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
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文中举了曾点与曾参父子两人的故事,是用来说明尊师和尊父一样重要。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4分)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4分)
(3)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3分)
参考答案
10.B (疾:奋力,用力,努力。
)
11.D (D项的大意是: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
”颜渊说:“您还活着,
我怎么敢死?”说明颜回对待自己的老师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十分尊重。
A项的意思是:“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
”这是讲不能得到忠孝显荣的根源,不是尊师。
B项的意思是:“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这是从反面说明重学。
C项的意思是:“因此,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
”这不是表明尊师。
)
12.C (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服反倒生硬地说教”。
“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
)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句。
(第①句注意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第②句“名之显、身之安”译为“名声显赫,自身平安”,“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独立性,不译。
注意:不是定语后置现象。
)
参考译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
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
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
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
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
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
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
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
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
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
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
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从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
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
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那人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反倒给他喝毒药一样。
(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这样的老师去朝见也不会感到心惭。
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
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而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起来。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
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
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遭到困厄了吧。
”曾点说:“即使他遭到困厄,我还健在,他怎么敢因困厄而不回来!”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
”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
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