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中文言文试题综合练习题百度文库

合集下载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模块考试高一语文试卷2022.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Ⅰ卷共8页,每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Ⅱ卷共1页,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0.5mm)写在答题纸上。

3.试卷卷面分5分,如不规范,分等级(5、3、1分)扣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

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

西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

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

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

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

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

在他们这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2019-2020学年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来查干湖李旭光查干湖美,美在秋天。

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

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

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

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

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

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

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

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

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

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

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

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

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综合练习题百度文库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综合练习题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即淮河。

颍: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D项,“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误。

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故选D。

(2)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

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

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

“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任务型阅读综合练习题百度文库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任务型阅读综合练习题百度文库

一、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1.阅读表达:阅读下面短文,按照要求完成阅读任务。

A daughter complained to her father about her life and how things have been so hard for her. She did not know how she was going to make it and she wanted to give up. She was tired of fighting and struggling. It seemed that just as one problem was solved another arose.Her father, a chef, took her to the kitchen, filled three pots with water and placed the fire on high Soon the three pots came to a boil. In one he placed carrots, in the other he placed eggs, and the last he placed ground coffee beans. He let them sit and boil, without saying a word.The daughter impatiently wondered what he was trying to do. In half an hour he walked over to the stove and turned down the fire. He pulled the carrots out and placed them in the bowl. He pulled the eggs out and placed them in the bowl. Then he ladled (盛) the coffee out and placed it in a cup. Turning to her he asked. "Darling what do you see?""Carrots, eggs, and coffee." she replied.He brought her closer and asked her to feel the carrots. She did and noted that they were soft. He then asked her to take an egg and break it. After pulling off the shell, she observed the hard-boiled ege. Finally, he asked her to sip the coffee. She smiled, as she tasted its rich aroma (芳香). Humbly, she asked. "What does it mean Father?"He explained. "Each of them faced the same adversity, however each reacted differently. The carrot went in strong, hard. But after going through boiling water, it softened and became weak. The egg was fragile. A thin outer shell protected a liquid center. But after sitting through the boiling water, its inside became hardened. The coffee beans are unique however. After they were in the boiling water, they had changed the water""Which are you," he asked his daughter, "When adversity knocks on your door, how do yourespond? Are you a carrot, an egg, or a coffee bean?"(1)How did the daughter feel about her life? (No more than 10 words)(2)Why did the father take his daughter to the kitchen? (No more than 12 words)(3)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adversity" in the last paragraph probably mean in English? (No more than 12 words)(4)What advice did the father give his daughter? (No more than 10 words)(5)What kind of man do you think the father was and why? (No more than 25 words)【答案】(1)She thought her life was in a mess/ She thought her life was hard for her/She thought things were hard for her.(2)Because he wanted to show her an experiment to help her.(3)challenge/difficulty/ something challenging to meet/ something difficult to solve a difficulty/ hard or unpleasant situation.(4)He advised her daughter to face the adversity bravely.(5)He was an open person. Because he used a more interesting way to enlighten his daughter than to lecture her.【解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一个女孩告诉爸爸她觉得生活艰难,厌倦于努力,奋斗,想放弃,爸爸将她带到厨房,用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分别在锅里面煮,让孩子看这三种东西的反应,从而启发孩子在逆境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五十八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五十八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青岛市五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變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者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综合练习题百度文库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综合练习题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杜甫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

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

槎,木筏。

③画省:指尚书省。

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④伏枕:指生病。

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D(2)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②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中“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

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

2020届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

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

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

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

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

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

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 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
B。 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最主要的表现是在青铜器造型的不同。
C。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故选A.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 “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一直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②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

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

”故曰:观过知仁。

(《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上》)③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1)孔子为什么三次提到“女安”?(2)宰我认为守丧一年即可,孔子觉得“予之不仁也”子路“期而不除”孔子亦“非之”结合材料,简述孔子这样评价的原因。

【答案】(1)①强调人要有仁心(“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的重要性,行为应遵从仁心。

②将君子的行为和宰我对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确内涵。

(2)①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②子路因亲人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③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观过,可以知是否仁。

【解析】【分析】(1)“女安”意思是“你心安”,第一处,“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第二处,“女安,则为之。

”第三处,“今女安,则为之!”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

这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

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

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孔子如此强调“女安”,是告诫弟子,人要有仁信的重要性,人的行为应遵从仁心。

孔子将君子的行为与宰我对比,希望弟子能理解“心安”的正确含意。

(2)孔子认为仁心是人所必备的,人在思想上要具备仁爱之心,其行为要符合仁心。

宰我认为服丧期三年太长,一年就够了,这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子路因姐姐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宰我和子路在仁德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故答案为:⑴①强调人要有仁心(“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的重要性,行为应遵从仁心。

②将君子的行为和宰我对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确内涵。

⑵①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②子路因亲人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③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观过,可以知是否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附参考译文】①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

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

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

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②子路的姐姐去逝了,已经过了服丧的时间,但是子路仍然穿着丧服不肯去除。

子路说:“我非常不幸,缺少兄弟,现在姐姐去逝了,不忍心除去丧服。

”所以说: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③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2)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

【答案】(1)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2)不矛盾。

“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

“不争” 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

【解析】【分析】(1)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这里的“群”是“聚集在一起”,指团结;“党”是“结党”,指结党营私。

整个句意为: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这句话讲述了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

(2)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

答题时,首先表明态度,然后结合结合文意以及对孔子思想的了解分析。

“君子矜而不争” 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当仁,不让于师”,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这段是孔子的名言,为所有行仁道、为壮举、力求上进的人鼓足了底气。

在仁面前,众人平等,不必谦让于师长。

所以“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不让”,是指面对符合“仁义”的事情,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

故答案为:⑴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⑵不矛盾。

“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

“不争” 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聚集在一起但不结党营私。

”(《论语•卫灵公》)孔子说:“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论语•卫灵公》)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①郭原平字长泰,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

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

父亡哭踊恸绝。

②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

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①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

③及母终,毁瘠弥甚。

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乃贩质家资,贵买此田。

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

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

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⑤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

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

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终不肯纳。

﹣﹣《南史》(有删改)【注释】①尊上,对人父母的敬称。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笃疾弥年________②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要使微贱________A.细小 B.低下 C.稍微 D.没有②己自引船________A.领 B.拉 C.征引 D.退却(3)第①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B.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C.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D.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4)把第⑤段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5)对第③段郭原平卖物时的情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卖物时常常会有人拦腰砍价。

B. 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

C. 物价为邑人认可,货品特别抢手。

D. 买家总是主动出高于报价的价格。

(6)综观全文,结合郭原平的性格特点,推断其拜受棉而拒受米的原因。

【答案】(1)重;怠慢、亵渎(2)C;B(3)D(4)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

(5)D(6)太守赠米既为褒奖其德行,也有怜老惜贫之意。

郭原平一方面因谦虚而推让褒奖;另一方面仁厚且自强,念及天下贫老而不愿独享。

许瑶之赠绵表的是对郭母的尊敬和挂念,且亲自上门以示重视,故而孝子郭原平郑重接受。

【解析】【分析】(1)①“笃”应翻译为“重、严重”,可以联系《陈情表》“刘病日笃”中“笃”的解释;②“慢”应解释为“怠慢,亵渎”。

据推断这块母亲墓前的地不是他的,有人耕种会“亵渎”母亲。

(2)①前面说到“欲买者稍稍减价”意思是想要买东西的人稍稍地降价,后面“要使微贱”中“微”也应讲成“略微,稍微”,选C项。

②“引”应翻译为“拉”,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车避匿”中“引”字的意思就是“拉”,应选B项。

(3)根据语意断句。

“无”需要宾语,没有什么?所以是“无食”,在“食”后断句,排除A 项、C项;“竟日”是作“虚中”的状语,后置了,不能断开,应是“则虚中竟日”,排除B项。

这句话翻译为: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

故选D。

(4)“若”,如果;“以”,因为;“义行”,孝义行为;“则”,连词,那么;“一介之善”,一点微小的善行;“滥”,随意;“荷”,承受;“此”,代词,这。

句子翻译为: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

(5)A项,表述有误,结合“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分析,不是有人拦腰砍价,是郭原平自己只要半价;B项,表述有误,文中并没有说到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如此积时”是说这样时间长了,本地人都知道这情况,不是说他卖物花费时间特别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