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的思考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

本文将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步。

通过教育,使公众了解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和媒体宣传等渠道都可以用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价值。

此外,政府还应当加大对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推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二、建立保护机构和制度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这些机构可以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登记备案和保护工作的规划与组织。

同时,配套的法律法规也应当配备,以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措施,并对违法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惩处。

政府应当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障这些机构和制度的运转,并与民间组织和专家进行合作,形成多元化的保护网络。

三、加强社会参与和培养传承人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组织相关培训和研讨会,提高社区居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对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当设立奖励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激励,激发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任务,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与交流。

政府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项目,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

通过交流与分享经验,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提高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同时,政府可以加强对外交流与推广,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和学者来了解和研究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习俗、传统技艺、语言等,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变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上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1、法律法规的制定中国出台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是文物保护的基础,之后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修复标准。

2、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如北京故宫、乐山大佛等,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丰富了人类文化多样性。

3、社会关注和重视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政府和民间组织也相继推出了许多保护措施和活动,宣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公众意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1、外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和消亡的风险,很多年轻人不了解或不愿意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传统的户外娱乐,大力推广,许多传统手艺也日渐式微。

2、土地和保护资金的争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如博物馆、保存设施和人才培养等。

由于土地和资金的争夺,许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限制,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3、意识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它一度占有的地位,新一代人也可能会逐渐忘记或不再重视传统文化,这将导致很多文化遗产失去自己的传承和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让他们尊重、传承和发展。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上,比较重视数字化技 术在非遗的保护措施如“确认”、“立档”、“研 究”、“保存”、“宣传”、“弘扬”等中的运用,强 调用数字化技术为非遗建立档案库、资源库、网 站、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教材等,而对如
它为基础建立起一种既体现文化多样化又具有共
同操作标准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模型?
有运用这些新技术改进传承方式的需要,还有粤 剧拥有者、传承者自认与外来者他认相互作用的
影响。以此来看,数字化技术对于非遗保护而言,
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
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
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
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
从外在到内在转化虽然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必然
自己,发展非遗的。以粤剧这种非遗而言,在历
史上就曾不断通过吸收新技术、新元素来完善自
己的内容、存在和传承方式、自我认定等制约要 素的。从外江班到本地班、从官话到白话,从民
间祭祀演剧到城市剧院演剧,从传统戏服到胶片 戏服、灯泡戏服,从舞台粤剧到电影粤剧、电视 粤剧、动漫粤剧等,粤剧的每一次大的发展变化,
现代照明运用于传统化戏曲一样,数字化技术运 用于非遗保护也是非遗发展一种选择。
其次,非遗数字化保护契合了《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公约》的合约精神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合法性,不仅仅取决于这 种保护方式是否符合非遗发展的自然法则,而且 取决于它是否符合非遗发展的社会法则。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作为这场非遗保护运动的发起者,其

即合社会法则。概括地说,非遗数字化保护合法
性是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遗体现了非遗发展的
万方数据
自然与社会法则。 首先,非遗数字化保护符合非遗自我创新发 展的规律。 非遗作为人类代际传承的活的精神文化,其 发生、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样界定 非遗:“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 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种通过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和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等。

农村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涵盖了大量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歌、木板年画、剪纸等。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本文将探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1. 受到物质文化冲击: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被忽视或排斥,农村居民更加关注物质生活和经济发展,并逐渐忽略了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性。

2. 资源流失和传承困境:随着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减少,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环境逐渐消失,知识和技艺无人传承,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衰亡。

3. 市场化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变成商业化的文化产品,流失了原本的社会意义,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保护对策: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宣传: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增强保护的意识。

2.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和管理,建立专业的保护机构,负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保护和传承工作。

3. 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居民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相关产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4. 加强传承人培训和传承机制建设:通过培训和资金支持,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传承,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在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应共同合作,明确各方责任,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促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保护和传承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继续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背后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背后的思考

策来促 进其保护 ,但是许 多文化项 目至今依 然存在 着认 知度不 高、传 时代 的脚 步 ,与 时俱 进 。再 例 如法 国 、意 大利 等 国家 ,对 于 非物 承与传播 困难等 问题 ,本 文就这 些问题 ,围绕如何才能在保护非物质 质 文 化遗 产 的保 护主 要 体现 在 设立 文 化遗 产 日、为物 质 文化 遗 产 文化遗产继续流传 的同时,能够使 非物 质文化 遗产积极有效的发展展 登录 制度 以及 引入 旅 游 开 发 等 方 面 。从 以上 的 他 国 经 验 可 以 看
要想 维 护我 国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传承 ,国家 的相 关 保护 举 措 游业 发展 蓬 勃 ,许 多城 市 由于 无法 体 现 出 当地 的文化 特 色 ,导 致 是极 其 必要 的 。 国家对 于 文化 传 统 的重视 会 带动 人 民对 于 非物 质 很 多旅游 城 市 出现 了 “ 千城 一 面 ” 的状况 。而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所 文化 遗 产保 护 的 自觉 性 ,随着 一 系列 传承 与 保护 工 作 的展 开 ,我 独有 的地 域 文化 特 色 正好 可 以解决 这 一 问题 , 由于 每个 地 区 的非 国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不 但得 到 了合 理有 效 的保 护 ,也 使更 多 的人 能 物质 文 化遗 产 都蕴 含着 其 独有 的地 域 性 的特 色 与魅 力 ,无 论是 作 够 了解我 国的优 秀传 统文 化 。 为旅 游 的参 观推 广 项 目还 是发 展成 为 旅游 消 费 品都 有其 独 到 的价 二 、我 国非 物质 文化 遗产传 承 中存 在 的问题 以及 可行 性经 验 值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的推 广对 于地 区的旅 游 产业 有 推动 作 用 , 同 通 过 国家 以及 社 会 的不 断 努 力 , 我 国 非 物 质 文 化 的 保 护 工 时旅 游 产业 也 能带 动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传 播 与 发展 , 由于 来旅 游 作 一直 在有 条 不紊 的 进行 ,同 时也取 得 了相 应 的成 就 ,但 在非 物 的游 客 来 自四面八 方 ,包 括全 国各地 , 也有 很 多游 客是 从 外 国而 质 文化 的传 承 方面 依 旧存 在着 一 些 问题 。文 化遗 产 的记 录 宣传 以 来 ,各 方 的游 客能 够 通过 旅游 的方式 了解 当地 的文 化特 色 , 并且 及 认定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继 承人 等 手段 只 能促 进优 秀 文化 的传承 ,

威胁·忧虑·对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

威胁·忧虑·对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
任 忠 英
( 渭南师 范学院 人文学 院, 陕西 渭南 7 4 0 ) 100

要: 近几十年来 , 随着生产力 的飞速发展 , 环境问题 日渐突 出 , 化遗产 这一人类 文 明创造 中 的精 华 , 文 日益受 到威
胁甚至破坏 , 而我国 目前开展 的社会 主义新农 村建设使得这种 威胁越 来越严 重 。科 学分析 文化遗 产遭 到威胁 和破坏 的因
他们 创造 文 明生 活 所 表 现 出来 的不 懈 追 求 中获 取
精神 力 量 , 对 于人类 继续 走 向文 明具 有重 要 的启 这
示 意义 , 我们 必须 从 这种启 示 中吸取不 断改 变 物质 状 况 的精 神追 求 。

坏 , 四川 省 首 当其 冲 , 损 最 重 , 省 共 有 8 而 受 全 3处 国家 级重 点文 物保 护单 位 、7 14处 省 级 文 物保 护 单 位 、0 83处市 县级 文物保 护 单 位 受 到 不 同程 度 的损
基金项 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8 0 7 ; 0 C 0 ) 渭南师范学 院秦 东历史文化研究 中心重点科研 项 目( D D 13 Q Z 11)
收 稿 日期 :0 1 l_0 2 1一 l_ 6
作者简介 : 任忠英( 9 4 ) 男 , 16 一 , 陕西 富平 人 , 渭南师范学 院人 文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害 , 藏 文 物 13 馆 8 9件 受 损 ( 括 19件 珍 贵 文 包 8 物 ) 2处 中 国历 史 文化 名 城 、 中 国历 史 文 化 名 , 3处

威 胁 与 忧 虑
经 过充 分地 分析 和研 究 , 我认 为危 害文 化 遗产 的 因素 可分 为 以下几 类 : ( ) 一 由于时 间 的缘 故 , 化 遗 产发 生 腐 变 , 文 乃 至 消失 , 世界 各 国均 有此类 现 象发 生 。我 国历 史悠 久, 文化 遗 产 非 常 丰 富 , 历 经 沧桑 , 毁 颇 多 , 但 损 有 些 遗 产 已荡然 无 存 , 法 还 原 其 本 来 面 目, 们 的 无 它 价值 大 打折 扣 。这方 面 的例证 很 多 , 典 型代 表可 其 推及 达 芬奇 的 壁 画—— 《 后 的 晚餐 》 最 。这 幅名 画 至今 已无往 日的 神 采 , 方 面 是 由于 达 芬 奇 的原 一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农村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承载着农村文化的历史、民俗、信仰和生活方式,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推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资源的减少: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和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许多传统技艺和民俗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面临着资源的枯竭和空心化的困境。

2. 保护和传承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或者相关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导致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缺乏有效性和持续性。

3. 经济利益的冲击:在现代社会中,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来自经济利益的冲击。

许多传统技艺已经失去了市场的需求,难以为传承者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许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缺乏积极性。

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出台更加具体和实效的政策法规,在法律层面上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明确的规定,保障其传承和发展的合法权益。

2. 加强保护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传统技艺、民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建立相关档案和数据库,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增强传承意识:加强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和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营造尊重传统、传承文化的社会氛围。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世代相传的、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和表现,如民间艺术、传统音乐、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记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的影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如广场舞、民间传统乐器、民间戏剧、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2. 资源丰富但受到威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与传承,但受到城市化、现代化、人口外流、文化多样化等众多因素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形式面临濒临失传的风险。

3. 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体系不完善、传统技艺传承受到严重的限制,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愈发凌乱,传承环境越发恶劣。

1. 加强政府管理和扶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力度,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排查、统计、保护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配套政策、政策落实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和扶持政策。

2. 科学调查和保护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调查和研究力度,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科学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建立传承机制和培训传承人才建立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选拔一大批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基础教育、文化教育中。

4. 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传播发展非物质文化产业,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传播和开发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此作为特色文化产品进行推广和营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4
月刊
【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带动先进文化发展新的生命力,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陕西省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了解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弄清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找出重新发展富平县非物质文
化的一些对策和措施,真正实现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陕西省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构建人文环境,实施“保护工程”的文化发展思路。

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弘扬中华
文化,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但是,
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先进文化发展新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类繁多、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凸显特
色,这是勤劳、智慧的人民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众多与其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优秀文化成果。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民族的,如阿宫腔;有民间的,如老庙老鼓;有地域的,如宫里石刻;有历史的,如血故事的
传说等。

风格、
品种、工艺等与众不同。

如已被列入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阿宫腔,1961年赴京演出40天,誉满京华,受到周恩来、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2年阿宫剧《四季歌》赴山东淄博参
加全国
“天下第一团”展演荣获7项大奖。

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老庙老鼓,在1992年沈阳举行的国际秧歌歌舞及全国优秀民间舞蹈大赛中获导演、表演一等奖,意蕴非常深远。

二、目前,非物质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正面临消亡,濒危的绝境。

如阿宫腔老艺术大多已过世,仅存的几人也年高体弱,且影像资料馈乏;老庙老鼓的部分鼓谱几尽缺失,宫里石刻的部分高精技艺失传等。

2.因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生存传承的环境和条件。

年青人蜂涌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传统的历史文化。

如阿宫腔、老庙老鼓几乎出现断代,使非物质遗产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有利环境。

3.后继无人,传承艰难。

我县非物质文化大多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走入了消亡的谷底。

通过调研发现,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数量不少,但传承者、老艺人或知情人为数不多,且风烛残年,一旦辞世,将永
远失传。

所以抢救、
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的舆论氛围不够,没有具体的抢救、保护措施和动作。

5.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衍、派生出的新元素文化是一片空白。

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给群众的还是古老的传说或故事,按部就班,花样陈旧,缺乏创意。

没有充分利用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歌颂现代的英雄故事、典型人物或先进事迹,急需注入新的活力。

6.财力投入不足,抢救、保护、申报工作处于滞后状态。

目前,普查到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概不下30余种,但目前仅完成了6个进入中、省、市非遗项目名录的影像和文字资料的整理,仅有阿官腔剧种被收录于国家非遗项目,老庙老鼓被收录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官里石刻》、《太后饼》、《明月寺庙会》被市库收录。

其他大多有待于挖掘和整理的项目均因财力不足,一再搁浅,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关于重新发展富平县非物质文化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1.重新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

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仅仅是文化部门和专家学者的事情,因为历史的血脉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心之中。

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在我们的周围,她是我们汇聚和包容中华民族的魂之所系,是国家的根之所在,是我们生活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的精神财富。

只有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保护、传承,使非物质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才会使它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

2.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夯实保护责任。

①各级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增强各级部门对“保护工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尽最大努力作到抢救保护不遗漏。

③加强领导,夯实保护责任。

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负责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申报工作。

④建立政府主导下发挥各社团和民间保护与振兴非物质遗产文化的机制,通过举
行座谈会形式,交流情况、
互通信息,以求形成保护的活力。

3.着力解决好传承人的待遇问题。

现存的老艺人大多人近暮年,身体、精力和生活状况均不如前,只有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待遇问题,才能使他们集中精力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去。

4.建议成立阿宫腔传习所,老庙老鼓协会,宫里石刻协会。

通过政府支持、文化部门引导,培养后备人才。

同时可以考虑在老庙尹家小学开设老鼓学习班,在宫里镇的学校开设石刻工艺理论学习班,邀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授课,普及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重点策划包装阿宫腔、老庙老鼓、宫里石刻等项目,带动创意文化
产业发展,扩大提升富平的知名度。

①阿宫腔:
昔日名气国内的阿宫腔为何现在失去了辉煌,值得我们深思。

要使这一“秦宫遗韵,千年古曲”重新振兴,首先必须从包装和宣传上狠下功夫。

建议邀请著名编剧、导演、舞美、
灯光等专业人士,量身打造阿宫腔的几个经典剧目,搬上舞台,再现这一特有剧种的魅力,跨出国门,让富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富平。

②老庙老鼓:同样可以邀请鼓舞等方面的专家将老庙老鼓改编成一部情景剧。

首先要在服装上有创意,尝试改用古代士兵的盔甲服饰,再现秦大将军王
翦统一六国时的豪壮气魄。

与此同时,
加强与西安音乐学院的合作,进一步挖掘整理老庙老鼓音乐上的韵律美,增强时代气息;通过成立演义公司进行商业演出,将这一古老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③宫里石刻: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做好开展工作,特别注意复制精品,不仅在书法雕刻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花、鸟、虫、兽、人物、浮雕、镂雕、造像等方面潜力挖掘,使固物神采奕奕、动感十足,走进大雅之堂。

同样可以就近与西安美术学院合作,让石刻艺人走进大学的课堂,在技艺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上述项目经过精心策划包装,不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宣传作用,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收入。

效同此法会带动我县其他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

6.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申报工作。

旅游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我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无疑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

7.文化主管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做好统筹规划,积极地实施抢救、保护、申报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对那些处于濒危状态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民间文化种类,要优先安排,抓紧抢救,进行抢救性记录,尽最大努力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项目搜集得更加详细、准确、全面。

8.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和精品项目的包装经费。

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和精品项目开发是一件十分艰苦、
细致、耐心、繁重的工作,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县上应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投入足够的资金,同时广募社会经费,争取用较短的时间,顺利完成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和申报工作,并完成精品项目的策划包装工作。

作者简介:
石鹏飞(1973—),男,陕西富平人,大学专科,职称: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关于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的思考

石鹏飞
(陕西省富平县文化馆,陕西富平711700)
文化
40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