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归纳在高一的历史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必修2中的各个知识点,扩展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于回顾和复习。
第一章:古代人类的远古文明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古代人类的社会发展。
我们学习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时代等各个时期的特点和文化成就。
了解了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以及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特殊的生产方式。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河谷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大家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建筑奇观,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黄河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还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家的思想,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分裂和思想的多样性。
第三章: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起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古希腊城邦的兴起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了解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这对我们后续的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章:古罗马帝国的兴起与灭亡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古罗马帝国的兴起与灭亡。
我们学习了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结构、军事力量和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了解到古罗马在西方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它发展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章: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古印度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
了解了印度教、佛教等宗教在古印度的传播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古印度与中国的交往和影响,深化了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第六章:早期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发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早期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知识汇编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知识结构】知识点一、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3)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活动、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
2.概况(1)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价格暴跌。
(2)表现:银行倒闭,工业生产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民大量破产,失业人数剧增。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影响深远。
3.胡佛政府的应对(1)对策①前期:继续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大幅度提高关税。
②后期: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签署紧急救济和工程建设法,扩大投资。
(2) 结果: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人民生活困苦,竞选总统连任失败。
4.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1)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2)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5.影响(1)社会危机加深:这场经济大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2)国际关系恶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加强殖民掠夺: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4)“自由放任”失败: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不断恶化,社会矛盾尖锐。
知识点二、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胡佛的失败: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使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恶化。
(2)人民的呼声: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能够迅速摆脱经济危机。
(3)罗斯福的当选:1933年,罗斯福誓言实行新政,赢得选民的信任,成功当选。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业:颁布《紧急银行法》,恢复金融秩序,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演变过程:经历了从_______到________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________时期开始,长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演变原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传说中神农氏创制_____教导民众耕作;________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___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曲柄锄和大镰和___犁、_______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唐代江东(长江中下游)出现曲辕犁。
综观中国古代农具和生产技术的演变,多为量的增加,质的突破不多,长期以来农业耕作技术没有________的进步。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1)过程: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
战国时期_____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
此后,私有土地一直呈上升趋势,土地私有制成为传统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制度。
(2)特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
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_____的方式剥削农民。
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
②土地_________,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3)影响:①___________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②“_____”的理念和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3、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_____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______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长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统治地位。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与发展- 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 分封制的实施及其作用2.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的推行与意义- 皇帝制度的确立- 三公九卿制的组织结构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世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均田制的实施与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的起源4.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 宋代的文官制度- 元代的行省制度- 明清的内阁制度与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土地制度的演变- 农民阶级的地位与作用2.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兴盛与技术革新- 商业的繁荣与市场网络- 商人阶级的形成与影响3. 社会结构与阶层关系- 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 社会流动性的限制与可能性- 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三、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创立- 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儒家思想在古代政治与社会中的作用2. 法家、道家及其他学派- 法家的代表人物与主张- 道家的老庄思想- 墨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影响3. 科技与医学的进步- 四大发明的创新与传播- 古代医学的发展与重要著作- 天文学、数学等学科的成就4. 文学艺术的繁荣- 诗歌、散文、小说的发展- 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的成就- 音乐、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变四、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 丝绸之路与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作用-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外来宗教与文化的传入2. 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 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3. 朝贡体系与国际关系- 朝贡体系的建立与运作- 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五、历史人物与事件1. 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 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的功过- 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长远影响- 诸葛亮、岳飞等历史英雄的形象与实际2. 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明清之际的社会变革六、历史时期的划分与特征1. 古代与中世纪的划分- 古代时期的起始与结束- 中世纪时期的特点与变迁2. 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 先秦时期的多元发展-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集权-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宋元明清的稳定与变革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一个概要总结,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教育体系的要求有所差异。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高二必修二历史第六课知识点

高二必修二历史第六课知识点在高二必修二历史第六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边塞和民族融合问题。
本课重点探讨了辽金元时期边疆民族关系的演变和影响。
1. 辽金元时期边疆民族关系演变在辽金元时期,中国北方边疆地区面临着不断的民族迁徙和冲突。
其中,著名的有辽代、金代和元代等历史时期。
a) 辽代的特点和影响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边塞和民族融合问题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辽代,北方出现了辽、夏、西夏等民族政权。
辽朝是异族政权,其统治者为契丹族。
辽朝实行统一的政权管理,对各民族采取婚姻联姻和宗教信仰交流等手段,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b) 金代的特点和影响金代是中国历史上边塞和民族融合问题的一个重要时期。
金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建国者为女真族。
金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如修筑长城、设置驻守要塞等。
此外,金代还通过悬赏政策吸引大批汉族百姓北上开垦,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c) 元代的特点和影响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外族政权建立的王朝。
元朝的统治者为蒙古族,他们实行了著名的蒙元政策。
元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治,如设立行省、安排蒙古领导人担任边疆官员等。
元代的边塞地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程度较高,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影响。
2. 边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辽金元时期的边疆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a) 经济交流边塞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
辽、金、元时期,边塞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繁荣的区域,如辽代的辽东瓷器、金代的石林瓦片以及元代的漆器等。
这些商品通过贸易活动在不同民族之间流通,促进了边塞地区的经济繁荣。
b) 文化交流边塞地区的民族融合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不同民族在此地区共同生活、工作,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例如,在辽代时,由于统治者契丹族的存在,边塞地区的文化受到了契丹族文化的影响。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在辽金元时期的边疆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六)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必修二专题六: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选择题1.(2012年1月宿州市一模21题)1933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包括:①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②实行“福利国家”政策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知识经济的出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③④不属于干预的措施,排除.故选C。
2.(2011年12月洛阳市一模21题)学者郑秉文说:现代西方福利国家虽然从模式上看起源于英国,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
英国输出了福利国家的思想和模式,却又带头改革,引发了一场风靡全球的福利革命。
对上述材料的正确认识是A.必须打破“全民福利”的“大锅饭”制度B.建立现代福利制度需向西方国家“看齐”C.实施高福利制度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D.由膨胀到瘦身是各国福利制度的必经阶段【答案】A【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和所学史实说明福利国家的建设也要针对本国史家情况,不能搞统一标准、普享、均一,过于平均会使生产者的积极性下降,助长懒汉群体。
3.(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5题)联合利华高级副总裁加文·尼斯说:“我们的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因此他们与公司休戚相关。
……这是我们从一家私人公司转变为一家公众公司的标志之一。
”“公众公司”的出现体现了A.公司变成工人所有B.公司所有权的某种转变C.公司由职业经理人经营D.公司变为国有企业【答案】B【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众公司”和所学史实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股份制公司的发展反映了人民资本主义的特点,但是并未改变资本家对企业的控股权,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权的变化。
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2》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本教材,主要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下面是对这本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秦朝的统一和疆域的巩固1. 秦始皇统一中国:介绍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军事征服和政治整顿等方面。
2. 法家思想与秦制:介绍了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秦始皇通过改革制定的苛政法令。
3. 兵马俑的发现:介绍了秦始皇陵中被发现的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价值。
第二章:西汉的兴亡和东汉的建立1. 汉高祖刘邦的开创:介绍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历程,包括消除割据、舍弃封建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等方面。
2. 汉武帝的改革:介绍了汉武帝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县制、开辟丝绸之路、实行科举制度等方面。
3. 黄巾起义与王莽的篡权: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包括黄巾起义和王莽篡权的过程与影响。
第三章:三国鼎立与西晋的建立1. 三国鼎立:介绍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分裂,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即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兴起。
2. 三国文化:介绍了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
3. 西晋的建立:介绍了曹魏灭亡后,司马懿掌握政权,建立西晋王朝的过程。
第四章:南北朝的长期分裂1. 南北分裂的原因:介绍了北方胡人入侵和南方士族割据的原因,导致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 南朝文化的产生:介绍了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包括文学、艺术、刻石等方面。
3. 北朝的屈辱历史:介绍了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入侵的历史,以及北方政权的兴衰过程。
第五章:隋朝的统一和大业的建立1. 隋文帝的统一:介绍了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政权,并建立隋朝的过程。
2. 隋炀帝的荒淫与贪婪:介绍了隋炀帝杨广的执政时期,以及他的政治腐败和荒淫纵欲的行为。
3. 隋末民变和唐朝的建立:介绍了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以及唐朝的建立过程。
第六章:唐的繁盛和宋的兴起1. 唐朝的政治和经济繁荣:介绍了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包括科举制度的设置、均田制的实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爆发标志: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了疯狂的股票抛售 ①范围特别广 A 、经济范围:工业、农业、货币信用危机交织
2、特点 B 、地域范围:美国 欧日 殖民地、附属国
②持续时间长:四年
③破坏力特别大:工业,外贸,失业
3、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①工业生产水平大度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世界:2/3)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4、内容 ②农业也遭受了灭顶只在,农民大量破产
③失业人数急剧增多,出现天地荒芜、工厂关门的凄惨景象
①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人民要求改善生活,示威游行和罢工不断,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制
度面临严峻考验
5、影响 ③加剧了世界紧张局面
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在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 生产社会化
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1、危机爆发的原因 a.经济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刺激了资本家进
行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导致无序竞争
②具体原因 b.过度的贫富差距
c.狂热的股票投机
d.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控制国民经
济,市场规律遭破坏
(二)杯水车薪 e.联邦政府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
贫富差距扩大 市场相对狭小
股票投机过度 金融市场不稳定
2、胡佛的对策及影响 (1)1929、 ①措施(课本p112第三段)
1930 ②实质: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理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2)1932 ①措施(课本p112第五段) ②实质:有限度的对经济进行干预
(3)影响:没有缓解经济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制
度丧失信心
历
史 必 修 二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课外阅读)
二、
(一)实干家罗斯福
背景:1、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2、胡佛总统反危机失败
3、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4、个人魅力:智囊团、国会支持、炉边谈话
(课本p115-116)
1、背景:同上
2、过程:(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采取应急措施结
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②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39年,巩固和发展
3、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课本p121)
4、措施: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突破口】
原因:大危机发端于美国金融领域
法令:《经济银行法》【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贸易保护),授权联
邦储蓄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美元贬
值)】
措施:银行停业整顿
作用:是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刺激出口,扩大消费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
(1)法令:《农业调整法》
(二)实行新政农业机构:农业调整署
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作用: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生,
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气道积极作用
(2)法令:《全国工业复兴发》
机构:工业复兴署
工业措施: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
的规则;规定了最高公司和最低工资,提高购买
力,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
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
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为奇特复兴创造良好
的条件
【复兴工业新政的核心】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法令:《联邦紧急救济法》
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
措施: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
举办公共工程
作用:缓解失业压力,刺激了生产与消费,改善了美国的基础
设施,稳定社会秩序
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
培养自力更生精神,维护自尊
兴办工程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工程建设物质需求
工资消费资本家生产
有长远的社会效益
④保护劳工权利
法令:《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机构:劳工关系委员会
(续)措施:重申工人的权利;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最低
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禁止雇佣童工
作用:保护了劳工权利,缓和了劳资矛盾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法令:《社会保险法》
措施: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
能力者提供救济
作用: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5、目的直接目的: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
根本目的:摆脱政治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7、影响:积极影响(对美国经济、政治;对世界)
局限性课本p118
(三)渡过难关
1936年底,美国经济逐渐恢复
1939经济形势完全扭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彻底摆脱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1、新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2、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新的阶段: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
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
三、
开端:罗斯福新政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巩固发展:二战时期
充分发展:二战后
①代表:美国
②原因:1、
2、见课本p120笔记
3、
③表现:(1)、(2)、(3) 发展要求(p120)
④特点(与西欧相比):
1、资金投入的矛盾不尖锐
2、不实行工业国有化
3、经济体制仍让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质)
⑤作用:a、b 发展要求(p121)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50年代-80年代为发展要求,略】
经济理论依据: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既反对又反对p123
克林顿总统目标: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
措施:p123 (三)美国的“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
①
②
表现③
P123 ④
⑤
特点: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度发展;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新经济”时代p124 ①
本质②
P124 ③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英国法国为发展要求,略)
1、联邦德国:①模式:界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
②确立: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
③特点: p125
④主要内容: p125
⑤效果:经济奇迹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2、日本:①模式:(初期)实行“统治经济体制”;(20世纪50那年代中期)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②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③内容: p125
④成就:赶超 p126
(五)战后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哪些新变化(p126)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主要)
(2)现代福利国家得到发展
(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4)新的经济发展和调控模式是也逐渐长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