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 第十八集 风流才子(杜牧)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4、边塞诗人(上)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五昌龄。
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
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
,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
他名气很大。
有”诗家天子王江宁。
”的美誉。
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
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
比如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衰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就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
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俑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
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
唐之韵(解说词)

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这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西百年了。
西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家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过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之韵》解说词

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杖,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所以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兴盛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小家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之韵1—20集解说词全集

唐之韵1—20集解说词全集(最新版)目录1.唐之韵——唐诗系列片的简介2.第一集《千古唐诗》解说词3.第十七集《一代诗豪》解说词4.第十六集别调独弹的诗人:柳宗元和刘禹锡5.第十九集《朦胧诗人》解说词:李商隐正文唐之韵——唐诗系列片是一部由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开始的大型文化系列片。
在这里,埋葬着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十九岁时起兵反隋,骑着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这个王朝不仅政治强大,文化也极度繁荣,尤其是诗歌,成为了唐代文化的代表。
在唐之韵的第一集中,讲述了千古唐诗的传奇故事。
而在第十七集中,介绍了一代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贬到朗州时,是三十四岁,他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因此,他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了唐代著名的诗人。
在第十六集中,讲述了别调独弹的诗人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有杰出成就。
而刘禹锡则因为参加了政治革新而长期被贬谪,但他的诗歌风格却与柳宗元大不一样,更为豪放和奔放。
在第十九集中,介绍了朦胧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李商隐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
他的七律诗句紧缩凝练,气势开合动荡,音调雄浑响亮,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1页共1页。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龙益得老师有一个想法:就是将《唐之韵》二十集刻成DVD光盘,然后将解说词印成书,一起分发给上《唐诗宋词元曲》的语文老师。
《唐之韵》刚好可以放十个课时,这比老师自己上课好多了。
首先在顺德区试用,可以的话再想办法发行。
唐之韵目录第一集千古唐诗第二集独振新风第三集吴中四士第四集边塞诗人(上)第五集边塞诗人(下)第六集山水诗人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第八集一代诗仙(下) 第九集千秋史圣(上)第十集千秋诗圣(下)第十一集大历诗人第十二集韩孟诗派第十三集新乐府派(上)第十四集新乐府派(中)第十五集新乐府派(下)第十六集别调独弹第十七集一代诗豪第十八集风流才子第十九集朦胧诗人第二十集唐末余音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这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精简版)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
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八世纪下半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
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这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
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找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
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里不过是说,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无知小儿故意贬低李白,只不过像蚂蚁妄想摇动大树。
可是被韩愈这么一写,就有一种震撼力。
韩愈既写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
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一奴长须不裹头,一俾赤脚老无齿。
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且不说“破屋数间而已矣”是纯粹的散文句,还带之乎者也这类虚词,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从语序看都符合口语的习惯,不过这种平直浅白的散文句,却又别有一种潇洒自在,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喜欢在诗里融入哲理。
《山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粗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把议论引入诗中,这可以说是韩愈开创的风气。
高一诵读篇目之《唐之韵》解说词

高一诵读篇目之二——《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风流才子(杜牧)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风流才子(杜牧)
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的这十八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
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誓不两立;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
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淮》),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
这种情绪越往后越浓。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
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
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译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
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
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
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
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
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不迫的击败曹操,用不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
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垓下决战全军覆没后,自杀是项羽唯一的选择。
这一点杜牧不可能不明白。
他之所以出语惊人,认为项羽应当“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并不是肯定项羽有这种能力,只不过从军事家的角度来看,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打个败仗就彻底认输罢了(安徽和县霸王祠)。
这里是安徽贵池杏花村。
贵池为唐代池州州治所在地。
杜牧为池州刺史时,曾写下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一般,妙就妙在有人改写成一个独幕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时间和布景。
人物则有路上行人和牧童两个。
“路上行人欲断魂”地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着回答说:“杏花村”。
有时间,有布景,有人物,有对话,可以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剧本。
可以肯定,这是世界上最短的一个独幕剧。
杜牧自视甚高,极想有一番作为。
可是他并没有脱颖而出的能耐,时代也并不特别照顾他,给他一试身手的机会。
加之他秉性刚直,又爱发议论,因而,二十六岁成进士后,有十几年时间一直在节度使手下当幕僚。
他本来就是个风流才子,既感到郁郁不得志,于是就放浪形骸之外,干脆流连于歌楼酒馆之间,寄情酒色,留下了好些风流故事。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留的青楼薄幸名!”(《遗怀》)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诗,抒发的就是他这种心情。
诗中也流露出悔恨,说明他并不想不过这种生活。
杜牧最擅长七言绝句。
他的绝句不仅在晚唐,就在整个唐代,也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家。
这种成就,自然得力于他的学识和素养。
诗人是生活的导游,应当指给人看一些就在眼前而常人却又不容易发现的美景和险境。
杜牧自负有出将入相的才能,还朝这方面做过努力,这就便他进行创作构思时,能视点高,视野大,从而使它的绝句境界特别宽广,并寓有深沉的历史感。
像这首《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用鸟瞰取景的手法,把千里江南莺啼燕语,绿嫩红肥的明丽春光铺展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的心胸也似乎扩展到能容纳千里的幅度。
后两句借南朝迷恋佛教,大建佛寺,导致国力贫弱而终于沦亡的教训,来提醒晚唐统治者不可再蹈覆辙。
诗人从眼前的实景切入,但到第三四句却一笔荡开,由实景进入虚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眼前实景,又是想象中的虚境,亦实亦虚,似真似幻,使诗的境界一下就扩展开来了。
在《泊秦淮》这首诗中,杜牧更是以政治家的深沉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一句写暮烟凉月笼罩着寒水荒沙,一片凄凉。
第二句视点变换,由远景切换为近景,镜头对准淮河边一家酒家。
后两句画面再次切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女,由此引发出诗人对“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沉感慨。
《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灭亡前夕陈后主制作的歌曲,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
那个歌女唱的也许真是《玉树后庭花》,也许只是一般的流行歌曲。
但由于诗人心中有一幅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图象,而且蜻蜒点水一样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叠合点。
此情与歌女唱歌的此景一碰,立即爆发出灵感的火花,诗人眼前就展现出一个新天地。
他
表面上是指责卖唱的歌女不顾国势的日益危机,还在唱这种靡靡之音,实际是指责晚唐士大夫毫无心肝,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刻,还这么醉生梦死地享乐。
他的咏史诗也非常出色,像著名的《过华清宫》第一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栈,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就用马队由四川驮运到长安来给她吃。
诗人尖锐地讽刺了唐玄宗这种荒唐行为。
骊山上的华清宫,在安史之乱中被严重毁坏。
如今,远望华清宫又那么金碧辉煌,有如一堆锦绣。
第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又采用实入虚的手法,由眼前实景跃进历史记载中的虚景。
华清宫又修建好了,用马队到四川去驮荔枝的荒唐事是不是也会重演呢?诗人提醒最高统治者,要记住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再不能像唐玄宗那样为所欲为。
这种深沉的感慨,大大提高了他诗歌的品位。
由于胸襟开阔,杜牧写的山水风景诗,也显得特别高朗爽健。
像至今还经常有书法家用来写条幅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按国人传统的审美心理,赏秋就一定要带出几分悲秋的情绪来。
这首诗写秋景却一点不衰飒,还这么神气高扬,这是很少见的。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个包含哲理的诗句,尤其受人赏爱。
杜牧的好朋友许浑,也应当顺便提一笔。
他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大概是无人不知的。
遇到有迹象表明重大事变即将发生时我们说上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包含这句诗的这首七律就不说了,还是来看看他的《塞下曲》吧: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这样切入诗题来凸现战争的残酷,角度选得非常别致,读了叫人触目惊心。
,由此我们自然回想到意境相同的另一首诗,这就是唐末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许浑虽然也在控诉,但感情比较内敛。
这首诗的控诉却饱含血泪,直到今天,读起来还使人伤心惨目,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