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山界
3老三界

三.《老山界》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导学设想】1、A课前自主预习,积累基础知识,感知内容;B课中合作学习,感悟思路语言,品味写法;C 课中自主检测,突出写法情感,反馈目标。
D课后反思巩固,梳理收获不足,归纳小结。
2、教学方法:启导法。
【资料链接】1.老山界介绍:瑶山,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境内(资源县,兴安县,龙胜县,灵川县交界之地)和湖南省边境上。
南岭之一。
古称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
东北西南走向。
长约200千米。
为花岗岩断块山。
南面主峰猫儿山,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北面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米。
2.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预习案】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惊惶.()苛.()捐杂税缴()点缀.()酣.()然入梦蜷()呜咽.()咀嚼.()盛.饭()落.得很远()2、解释下列词语: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
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3.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用六要素法)4、质疑交流。
活动一: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下午半山腰红军战士半夜露宿黎明以后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活动二: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老山界课文范读

老山界课文范读
老山界,位于湖南省永州市东北,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
这里风景秀丽,山峰耸立,雄伟壮观,被誉为“南方黄山”。
老山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这里曾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如今,老山界景区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山岳风光、溶洞景观、瀑布飞泉、森林草甸、野生动物等多种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在老山界游玩,游客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美丽。
在著名的“千层岩”上俯瞰山峰,看到壮观的喀斯特地貌;游览“天坑群”中的“三峡”、“九龙潭”等景点,感受到地下世界的神秘与奇妙;在“狮子岩”等景点近距离观赏野生动物,感受到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除了自然景观,老山界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景区内,可以看到古老的楚文化遗址、古代的官道、古民居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老山界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
作为一个旅游胜地,老山界也是一个文学创作的灵感之地。
有许多作家、诗人、画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印记。
著名的诗人辛弃疾就曾在此留下了“老山谷口斜阳出,千峰万壑挂瑶席”的诗句。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老山界的文化内涵,也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和了解这个美丽的旅游景点。
总之,老山界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绝佳之地,是一个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三百字

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
老山界,名为越城岭,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
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0.6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也是五岭的最高峰。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1934年12月初,红军分三路翻越了老山界。
一路是从兴安同仁村沿龙塘江过雷公岩上百步陡,从主峰猫儿山的西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有中央一、二纵队和红五军团,还有红八军团的一部分;一路是从兴安高寨村委青殿村沿乌龟江经潘家寨过漓源瀑布上梯子岭,从猫儿山的东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是红八军团;一路是从兴安水埠塘到高寨,往李家田沿杉木江上老山界进资源塘垌,跟上主力红军,主要是红五军团十三师一部。
为保证中央纵队顺利翻越老山界,红三、五军团等在兴安华江瑶族乡境内进行了黄隘阻击战、老草岭阻击战、龙塘江阻击战、千家寺突围等多场战斗。
七年级下语文老山界知识点

七年级下语文老山界知识点
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老山界是七年级下学期的知识
点之一。
学生应该了解老山界的概念、历史背景以及与课文相关
的知识。
以下是老山界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老山界的概念
老山界是指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物资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今天的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省份境内。
在中国历
史上,老山界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汉
文化、黄河文化和秦晋文化等文化交汇的地方,也是北方和南方
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二、老山界的历史背景
老山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当时,中原的诸侯国与南
方吴越、楚国交往频繁,为方便交流,便在山东、河南、江苏等
地修建了道路。
随着历史的发展,老山界逐步成为南北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代,长安的繁华搬到了洛阳,
洛阳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
五代和北宋时期,洛阳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明清时期,老山界成为地方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三、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老山界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难忘的旅程》和《穿越老山界》两篇课文。
在《难忘的旅程》中,我们了解到课文的主人公高原在老山界经历了很多困难,但也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
在《穿越老山界》中,我们了解到老山界一直是南方和北方文化交流和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了解了一些关于老山界的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老山界是中国南北交通、物资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文化中心。
学生们应该充分了解老山界的概念、历史背景以及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老山界课文原文七年级下册

老山界课文原文七年级下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老山界》是一篇讲述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通常被用作中学生生活阅读的课文内容。
本文将对七年级下册的《老山界》这篇课文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老山界》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
在这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叫老王的男人,他和儿子、孙子一起生活在一座山脚下。
老王是一个开朗、善良的人,平时喜欢和邻居们聊天、帮助他们劳作。
这个小村庄的生活并不容易,人们在耕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课文以老王的儿子和孙子在田地里劳作时的情景展开。
他们在烈日下辛苦劳作,却徒劳无功,劳作辛苦而生活并不富裕。
但尽管如此,老王一家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努力生活,努力工作。
他们在山村里的生活虽然艰辛,却也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老山界》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表现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尽管生活并不容易,但老王一家都展示出了坚强、努力和乐观的品质。
他们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展现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团结。
通过阅读《老山界》,学生们可以了解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体会到农民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亲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品格。
《老山界》这篇课文是一篇温馨感人的故事,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展示了人们在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可以从中受益,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少年。
第二篇示例:《老山界》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老山界的一次经历,展现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文将从内容、主题和人物等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对老山界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关于老山界的历史资料

关于老山界的历史资料
老山界历史资料
1. 老山界的地理位置
老山界位于中国山东省东营市高唐县和河南省禹州市交界处,总面积约247平方公里。
2. 老山界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老山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位于中原和东南海岸之间,是北方和南方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
在古代,许多王朝都曾在此设立了边防关隘,以防止南方国家的入侵。
3. 老山界的建筑
老山界建有一座重要的古代山城,城墙高达13米,光是城墙就长达3.2公里,城中有数百座古建筑,包括古戏台、古庙宇、古亭子等。
4. 老山界的历史事件
在清朝嘉庆年间,老山界曾发生一起惨烈的战役,称为老山界大战。
该战役是中法战争的一部分,中国军队在此击败了法国军队,使中国在当时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5. 老山界的文化遗产
老山界不仅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老山界民间艺术、老山界戏曲等,这些传统文化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老山界独
特的文化符号。
6. 老山界的旅游资源
老山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当地政府也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开发了多条旅游线路,如古城游、山地游、文化游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7. 老山界的未来发展
未来,老山界将会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扩大文化交流,保护和传承好本地独特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将依托现代科技,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老山界陆定一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
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
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3、老三届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3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二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老山界
课型
新授
课时2主备人李星来自使用人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授法、归纳法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能力目标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2、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次
三次
你提升了什么能力?
• • • • • 一、整体感知:概括全文内容 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三、学习顺序:借鉴写作顺序 四、理解中心:理解写作目的 五、景物鉴赏:品析语言、借鉴写法
读一读,背一背:朗读并背诵(半夜里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
课外拓展:(练习)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人闲桂花落,夜
四、筛选整合,理解中心
小辩论
•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不少笔 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是否跑题了?
• 没有跑题。 • 一方面说明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红 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根本保证; • 另一方面,说明“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 机”,让群众了解红军人民的军队。
筛选整合,理解中心
五、景物鉴赏,理解中心
景物鉴赏,理解中心
雪山
海拔
时间
军团
翻越次数
夹金山
梦笔山 长板山
4114米
4400米 4443米
1935年6月
昌德山 打古山 虹桥山 鹏鸽山 巴郎山 党岭山
4283米 4752米 4500米 4200米 4487米 5000米
红一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1935年6月 红一方面军 1935年7月2日至9月 红一方面军 下旬 1935年7月6日 红一方面军 1935年7月7日 红一方面军 1935年6月初 红四方面军 1935年6月下旬 红四方面军 1935年6月、10月 红四方面军 1936年2月 红四方面军
第23段, 半夜醒来 观赏夜景
•修辞: 比喻、排比
•感官: 触觉、视觉、听觉
•反衬: 以动写静
•顺序: 自上而下
•精神: 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景物鉴赏,理解中心
景物描写
•景物: 星光、火把 •景物特点: 山路曲折、山高、险
第13段, 自下而上 星夜爬山 •顺序:
•精神: 高昂的斗志、不怕困难 不畏艰险、乐观的精神
陆定一
1906-1996 中国 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 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 交通大学。(后任国务院 副总理) 红军长征时陆定一在 一方面军做宣传工作,长 征胜利后写了这篇回忆录。
字 词
苛( kē )捐杂税
n) 打颤( zhà
矗( chù )立
道qià n( 歉
老山界
陆定一
背诵“七律 长征”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的长征从这里开始:
30里高的瑶山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向下看,简直是悬崖峭壁,火把照着人的 脸,就在脚底下 雷公岩,几乎是90度垂直的石梯,只有一 尺多宽……
老山界:中央红
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 大山(贵州省,最高海 拔2142米),与后来长 征中的万水千山相比, 翻越过程中没有什么惊 天动地的大事,可为什 么那么多老红军在回忆 录中都谈到了老山界, 都刻骨铭心? 这是在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之后,在毛主席的 一再坚持下,红军没再走进敌人包围的口袋,转 而翻越老山界,红军称老山界为救命山。
静春山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都是
以声写静,恰恰是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 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 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在寂 静情境中的感受吗?学完课文后,请你也用比喻
和排比的手法把它写出来。(100字左右,摘抄本)
)
Qiān( 谦 )虚 嚼 篱ba( 笆 Bā ( 芭 ) )蕉
jiá o jià o jué jué
觉
ché ng
盛
jià o
匹( pǐ )
Shè ng
一、整体感知,理解概括
朗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战士 翻越老山界
人 事 /果
二、理清层次,理解概括
第一部分(1)简介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 ①(2-11)与瑶民攀谈、向前行动 • ②(12-23)登陡山峭壁、露宿雷公岩 • ③(24-31)山路崎岖难走 • ④(32-33)下山情景 第三部分(34)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整个 长征。
地点转移
红军活动
休息下山 上山 路上 吃饭 登山 露宿 冻醒 登山 与瑶民攀谈 向前行动
时间变化
下午 黎明
三 、 整 体 感 知 , 理 清 顺 序
山顶
山腰
半夜
山脚往上
天黑
山沟
下午、傍晚
请思考:老山界为什么是一座难走的山呢? 不 怕 难在哪? 为什么? 怎样对待? 困 难 打趣逗笑 悬崖峭壁 、 奋勇登山 走路难 山高路险 英 路窄石硬 酣然入梦 勇 睡觉难 寒气逼人 观赏夜景 顽 强 粮食奇缺 鼓着勇气 吃饭难 的 肚子饥饿 继续前进 乐 敌人追击 毫不畏惧 处境难 观 枪声密集 嘲笑敌机 精 神
问题:在一天多的行程中,你印象最深刻 的是哪几段 描写,为什么?
第_______段,借____________景(描写),
采用__________写作手法,抒发/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物描写
•景物: 星星,山峰,山谷
•景物特点: 寒冷、山势高峻、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