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重点赏析
《老山界》赏析

界的情景。
《老山界》赏析
《老山界》赏析
《老山界》赏析
红军用草编织的衣服
《老山界》赏析
红军穿过的鞋
《老山界》赏析
红军穿过的鞋
《老山界》赏析
红军用过的皮带
《老山界》赏析
胜利大会师
《老山界》赏析
《老山界》赏析
时代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 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 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 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 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 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 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 山界。
《老山界》赏析
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 文内容。
精彩段落欣赏
场面描写: “之”字型的山路 (1)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2)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 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乐 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赏析
精彩段落欣赏
景物描写: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 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2)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 了什么特点?
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
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
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
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红军的
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
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本文写的是红军于
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
《老山界》重点赏析

《老山界》重点赏析《老山界》是一幅以山水为主题的重要画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对《老山界》进行重点赏析,从构图、画面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构图上看,《老山界》采用了一种对称构图方式,左右两边的山峰对称相呼应,给人一种平衡和稳定感。
画面中央的山顶高耸入云,居于画面的最高点,形成了一种层次感和压迫感。
同时,在画面中央的山脉与两侧山峰形成了呼应与对比,增强了整幅画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从画面技法上看,《老山界》运用了细腻的线条和精湛的笔触,将山峰、山谷、林木等自然景观描绘得十分真实和细致。
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画家运用细长的笔触勾勒出山脉之间的纵横交错的沟壑,表现了山脉的峻峭和奇特之处。
同时,作品中运用淡墨勾勒山峰的轮廓线,再以素描和渲染的手法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再次,从艺术风格上看,《老山界》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画家通过运用传统的山水画手法,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
画面中时而有村庄、房屋出现,时而有人物在山间徜徉,使得整幅画增添了一种朴素、淳朴的气息。
同时,画家运用墨色的深浅变化,通过山峰的重影和远近的透视,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韵味。
最后,通过对《老山界》的重点赏析,我们不难发现这幅画作凭借其优秀的构图、精湛的画面技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
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同时,作品中融入了人文元素,使得整幅画更具韵味和内涵。
通过欣赏和赏析这幅画作,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总之,这篇文章从构图、画面技法、艺术风格等多个方面对《老山界》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赏析。
通过对这幅画作的解读,我们更能体会到中国山水画的独特之处,以及其所传递的自然与人文的意蕴。
《老山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对今后的山水画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影响。
《老山界》知识点归纳总结

《老山界》知识点归纳总结《老山界》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观点和思考方式。
在阅读《老山界》之后,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有益的知识和启示。
本文将对《老山界》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人物形象的描绘与演绎《老山界》中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包括草原上的牧民、城市中的年轻人以及那些执着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人。
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演绎,作者展示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展示了真实的人性。
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杨欢以及他的朋友阿木和阿红。
2.自然与人的关系《老山界》中,自然环境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草原、高山、河流和湖泊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个宏大的背景,与主人公们的命运紧密相连。
小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和对自然力量的思考。
3.对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的思考《老山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杨欢和阿木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对困境中人们的关爱和援助,表达了他对同情心和人道主义价值的崇尚。
这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4.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老山界》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刻画,对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批判。
小说中呈现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揭示了贫富不均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同时,作者也对新兴城市中的年轻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思考和反思。
5.时间与命运的思考时间和命运是《老山界》中的两个重要主题。
小说通过一段段的回忆和闪回,展示了主人公杨欢的成长和变化,同时也揭示了时间对人生命运的影响。
作者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并通过对时间和命运的思考给人以启示。
总之,《老山界》是一部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与演绎,自然与人的关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的思考,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以及时间与命运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知识和启示。
阅读这部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够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老山界》的原文赏析

《老山界》的原文赏析《老山界》通过记叙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赞扬了红军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意志坚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老山界》的原文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
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
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老山界》深度解析

一部重要作品。
02 作者背景及创作动机
作者背景及创作动机
作者背景揭秘
创作动机解析
作品背后的思考
老山界的创作人,是一位有 着丰富生活经验和深厚文化 底蕴的作家,他的人生历程 和独特的视角,为这部作品 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老山界的诞生,源于作者对 家乡深深的热爱和对历史的 独特理解,他希望通过这部 作品,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 而生动的老山界。
《老山界》深度解析
探索历史,理解文化
作者: xx 汇报时间: 2023/12/16
目录
01 《老山界》作品简介 03 主要人物分析 05 作品主题思想解读
02 作者背景及创作动机 04 作品内容概述 06 作品影响与评价
01 《老山界》作品简介
《老山界》作品简介
1 《老山界》的创作背景
《老山界》是著名作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老山界不仅仅是一部作品, 更是作者对于人性、历史和 社会的深度思考,他希望通 过这部作品,引发读者对于 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03 主要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身份定位
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主要人物成长轨迹
主要人物在故事中的身份定 位,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模式 和决策方式,从而推动故事 的发展。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勇 敢、智慧、善良等,是塑造 角色形象的重要元素,也是 吸引读者的关键。
主要人物的成长轨迹,展示 了他们在故事中的变化和成 长,使读者对他们有更深入 的理解和感情投入。
04 作品内容概述
作品内容概述
1 《老山界》主题解析
《老山界》是一篇描绘山区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散
《老山界》人物塑造
2
文,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
老山界景物描写赏析

老山界景物描写赏析《老山界》景物描写的特点及表达作用教学目标:1 深刻感受特定环境下景物之美。
2领会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
3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的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长征的亲历者陆定一同志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详细地讲述了红军战士当年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热情赞颂了红军顽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读后倍受激励和鼓舞。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地感受一下文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一)夜晚翻山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形路上一步一步上去一段)(二)半夜露宿山腰部分(22段)(三)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的透底。
)怎样理解12段的“奇观”?“奇观”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一直连到天上,说明老山界的险和山势之高。
“许多”一词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及表现出了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又颂扬了红军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18段继续描写红军爬山进一步写出了山势陡峭险峻,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大自然的夜景是那么美妙,星星好像宝石缀在天幕上。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文中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险峻连绵,又暗示了红军处境艰难。
“矗立”形象地说明了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前,但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长征必胜的信念。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比喻排比拟人,形象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战士们反复被冻醒连续不断的轻声话语声,野马奔腾说明半夜山风之大,山泉呜咽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陡峭,山路崎岖。
老山界课文精讲

老山界一、章节划分《老山界》的章节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第2~33自然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在“之”字拐的路上和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有:攀登雷公岩、继续登山到达山顶、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第32~33段):下山的情景。
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
以上是《老山界》的章节划分,通过这样的划分,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章的结构和脉络,以及作者对翻越老山界的生动描述。
二、文章赏析《老山界》是一篇描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文章,通过作者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红军战士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壮丽画卷。
以下是对《老山界》的赏析:文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开篇,概括介绍了老山界的高峻和险要,为后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接着,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军战士们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山路崎岖、气候恶劣、粮食匮乏等,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红军战士们并没有退缩和放弃,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向前推进。
他们在“之”字拐的路上互相搀扶,共同克服困难;在山腰露宿时,他们互相鼓励,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在攀登雷公岩时,他们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最终成功登顶。
这些生动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红军战士们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文章还通过对红军战士们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即使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他们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胜利就在前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赏析环境描写(解析版)

06、《老山界》——群文阅读诗情画意——赏析环境描写“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这清新、明朗、优美的自然环境,衬托了翻越老山界以后红军战士愉悦轻松的心情,展现了一种前途光明的意境。
【考点解读】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所进行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中考中对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考查比较多。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画线句是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技法点拨】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3.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4.象征、暗示社会环境;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6.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7.揭示或深化主题,增强意蕴,营造意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有:1.切入角度: 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勾连……情节,为……做铺垫,为…埋下伏笔;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⒉根据位置判断作用:如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在中间,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在结尾,往往是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答题模式:文中交代了……的环境,营造了……的氛围,表现了……的情感(或体现了……的主题)。
【真题演练】(一)美丽墓园刘月新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和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这句话中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表明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这句话理解的时候可以这样想: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
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在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
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3.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在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任务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老山界》重点赏析
所选语段是本文中最为重要的景物描写片段。
抓住这两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重点段落之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
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思考:
4.“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奇观”指什么?
5.文段在写景时有两个观察点,它们分别是
和。
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
6.“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7.作者在写景中穿插语言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8.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9.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点拨:这是本文中一处非常重要的段落。
既正面写景,又侧面写战士的语言和心理。
了解写景的角度,体会写景的作用;品味战士的语言和心理,了解战士们爬山时的艰难和精神状态。
【重点段落之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思考:
10.用四个字概括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1.这段文字先写冻醒后寒冷的感觉,次写所见,再写所闻。
请你完成:
A.“见”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
B.“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
C.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这四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D.在“像波涛在澎湃”后,仿照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形式,续写两个句子。
点拨:这是课文中规定背诵的段落。
把握写作顺序有助于背诵,更有助于理解。
在此基础上,掌握所写内容、所用修辞以及“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等。
赏析: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红军战士夜宿半山腰时的所闻,此处何以将寒冷中的雷公岩夜景描写得如此静谧迷人呢?
首先是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状物写景,用看似矛盾的语言,极写雷公岩午夜的寂静,让读者如临其境。
四个“像……”分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
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
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欣赏中,根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危险,这表明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是作者运用了反衬手法。
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有时“无声”还须“有声”来衬托。
这段文字便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
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