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三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3课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3课

他在秦国的变法?
提示:秦国的商鞅变法虽然存在许多历史局
限,如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
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 限等。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但商鞅变法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 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
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
生产的发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以
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起新兴 地主阶级的统治。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
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
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 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 重大影响。
B.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A。题干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触犯
了人民利益,而题干中的四项全能反映这一
问题,故选A项。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图文探究
2012年3月,电影《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 做客“名人名家讲坛”。关于商鞅变法,他将 其成功归结于对社会清醒而理性的认识,洞
察历史趋势,以及变革高层的团结和高度共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跟踪训练
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 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 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
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隶的合法性 ③什伍连坐法
)
②承认占有奴 ④焚烧诗书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材料2:公元前4世纪初(秦献公时),秦国开始 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野蛮的人殉制度、迁都栎 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但是,秦国的总体面貌仍 无根本改观。
探究: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 民风:质朴、尚武; ◆ 秦孝公支持 。

商鞅变法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 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 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社会转型)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积极性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改革的措施
经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有利地主利益,推 动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秦国的实力
统一赋税有利 经济交流文化
军事、政治: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打击

2.3-富国强兵的秦国-课件(人教版选修1)

2.3-富国强兵的秦国-课件(人教版选修1)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
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学.之科.网 师,举地千里,至今
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思考:商鞅变法为什么带有局限性?
⑴以法家思想为理论指导,提倡强权; ⑵地主阶级需要打击旧贵族; ⑶过渡时期,不可避免。
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变法的影响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28页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谈 谈你的看法。
秦二世灭亡的原因是在于秦的暴政.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 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 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 基础。
对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如统一度量衡、推行 县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于孝公以帝王术, 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 虔……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中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一4-分 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 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 贱,一视同仁。 【材料四】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 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请回答: (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 • (1)据材料一、二,概况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 面的问题? • (2)结合材料三、四,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何特征? •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目的导航]1.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重点)2.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重点)3.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难点)一、商鞅之死1.原因(1)商鞅变法进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抗和抗拒。

(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

2.经过: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其尸体在被车裂示众。

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存下来。

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经济制度和特权,开展封建经济,稳固地主阶级政权。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消费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进步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认识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展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阔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风俗彻底划清界限。

思维点拨商鞅变法中新旧权利斗争异常剧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史论要旨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相貌,促进了社会消费力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根底。

知识图示主题一商鞅变法的作用史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①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 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 (2)秦孝公去世 秦惠文王即位. 秦孝பைடு நூலகம்去世. (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司马迁认为商鞅被车裂的原因总结的 准确吗,为什么? 准确吗,为什么?
“山东之士被甲胄以会战,秦人捐甲 山东之士被甲胄以会战, 徒以趋敌,左携人头,右挟生虏。 徒以趋敌,左携人头,右挟生虏。夫秦 卒与山东之卒,犹孟愤之与怯夫; 卒与山东之卒,犹孟愤之与怯夫;以重 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 邑大治。 ——《史记》 邑大治。” ——《史记》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 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 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 威诸侯。 ——《史记》 威诸侯。” ——《史记》
梭伦改革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发展 核心 扩大平民政治权利 内容 性质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奠定西方民主政 结果 治的基础和传统
商鞅变法
奴隶制崩溃, 奴隶制崩溃, 封建制兴起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 封建化改革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 制道路



强 集 权 增 收
法 一
1、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 识,保证变法彻 底执行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1、政治: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政治: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教案示例: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国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国的发展历程,理解改革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地图和秦始皇的形象,提问:秦国是哪个时期的国家?秦国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国的基本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版图”,提问:秦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农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手工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手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商业贸易”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始皇的改革措施: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和“秦始皇改革”的图片,提问:秦始皇是谁?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影响”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小结:教师用课件展示“小结”的图片,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七、板书设计:富国强兵的秦国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商鞅变法的影响。

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方法】七步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1、通过观察图片你从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历史伟业。

2、你认为: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商鞅变法。

第二环节:学习目标:(1)了解商鞅之死的原因及其结果。

(2)分析商鞅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

(3)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4)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5)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243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243人教PPT课件

一、商鞅之死
阅读下面材料: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文王代后,……人说惠文王曰:“大
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卒行其法。
——《战国策·秦策一》
问题一:材料中的“人”应该是什么人?其向秦惠文王进言的目 的是什么?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
社稷。
——《汉书•食货志》
问题一:材料1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结合材料1总结商鞅变法的作用。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完成下列知识清单)
材料1: 孝公用商鞅之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完成下列知识清单)
材料1: 孝公用商鞅之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2: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
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商君虽死,
而秦卒行其法。
——《战国策·秦策一》
问题一:材料中的“人”应该是什么人?其向秦惠文王进言的目 的是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秦惠文王会相信此“人”的话吗?为什么? 问题三:商鞅之死,说明了什么问题?
而秦卒行其法。
——《战国策·秦策一》
问题一:材料中的“人”应该是什么人?其向秦惠文王进言的目 的是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秦惠文王会相信此“人”的话吗?为什么? 问题三:商鞅之死,说明了什么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商鞅的死因有几种说法: (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2)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 隶主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 (3)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 的斗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 导致与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
小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 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 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 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 有种种守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 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 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3、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 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3)轻罪重刑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 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如: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
2、经济: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 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 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 农抑商等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 的战斗力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 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如: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读一读 品一品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 秦国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 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司马迁《史记》
二、改革的内容
1、军事方面
1)废除世卿世 禄,奖励军功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提高军队战斗力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2)严肃军纪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2、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
2)奖励耕织
3.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新法未废,变法二十 年,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改革措 施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 关系和设县户籍等在秦国确立.----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 败了呢?讨论……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 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 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 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3)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 划清界限
(4)商鞅变法的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 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的影响,如 “焚书坑儒”政策
商鞅变法的启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 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 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 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 总结这些措施对秦国 的强大有哪些作用?
商鞅变法的内容 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政治改革 废除“世卿世禄制”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改革旧的社会风俗
读一读,品一品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 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 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 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 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 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你赞成司马迁的观点吗? 司马迁认为商鞅天性残忍 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 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 个谋反的罪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第二单元 第3课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
甘肃武威第六中学 华 山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三.商鞅变法的的历史局限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 坏与反扑 (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2.经过:孝公时,旧贵族不来自失败,抵制变法, 唆使太子触犯法律,但商鞅因为不 能处罚太子,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 公元前338年,太子即位,即是惠文 王,下令捉拿商鞅,商鞅在封邑起兵 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咸阳,车 裂示众.
司马迁的观点不对.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 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 有利于社会进步. 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交替时期,不可避 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那么:你觉得商鞅变法有哪些局限性呢?
三.商鞅变法的的历史局限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 的剥削和压迫
小结: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 的是破除奴隶制度,巩固和 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 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 命。
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 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 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 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 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 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 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 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 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 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 审慎的处事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