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一章
《中庸》全篇 带拼音

《中庸》全篇第d ì一y ī章zh āng天ti ān命m ìng 之zh ī谓w èi性x ìng ;率l ǜ性x ìng之zh ī谓w èi道d ào;修xi ū道d ào之zh ī谓w èi教ji ào。
道d ào也y ě者zh ě不b ù可k ě须x ū臾y ú离l í也y ě;可k ě离l í,非f ēi道d ào也y ě。
是sh ì故g ù君j ūn子z ǐ戒ji è慎sh èn乎h ū其q í 所su ǒ 不b ù睹d ǔ,恐k ǒng 惧j ù 乎h ū 其q í所su ǒ 不b ù 闻w én。
莫m ò见ji àn乎h ū隐y ǐn ,莫m ò显xi ǎn乎h ū微w ēi。
故g ù君j ūn 子z ǐ慎sh èn 其q í独d ú也y ě。
喜x ǐ、怒n ù、哀āi、乐l è之zh ī未w èi 发f ā,谓w èi之zh ī中zh ōng 。
发f ā 而ér 皆ji ē 中zh ōng 节ji é,谓w èi 之zh ī 和h é。
中zh ōng 也y ě者zh ě,天ti ān下xi à之zh ī大d à本b ěn也y ě。
和h é也y ě者zh ě,天ti ān下xi à之zh ī达d á 道d ào 也y ě。
致zh ì中zh ōng和h é,天ti ān地d ì位w èi焉y ān,万w àn物w ù育y ù焉y ān。
A——周氏《中庸》全文、注音、译文、讲解(按章节顺序)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释、译文、注解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一、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ti ānm ìngzh īw âix ìng(1),率性之谓道x ìngzh īw âid ào (2),修道之谓教xi ūd àozh īw âiji ào 。
《中庸》拼音版

《中庸》全篇第dì一yī章zhāng天t iān命mìng之zhī谓wèi性xìng;率lǜ性xìng之zhī谓wèi道dào;修xiū道dào之zhī谓wèi教jiào。
道dào 也yě者zhě不bù可kě须xū臾yú离lí也yě;可kě离lí,非fēi道dào也yě.是shì故gù君jūn子zǐ戒jiè慎shèn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睹dǔ,恐kǒng惧jù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闻wén。
莫mò见jiàn乎hū隐yǐn,莫mò显xiǎn乎hū微wēi.故gù君jūn子zǐ慎shèn其qí独dú也yě。
喜xǐ、怒nù、哀āi、乐lè之zhī未wèi发fā,谓wèi之zhī中zhōng.发fā而ér皆jiē中zhōng 节jié,谓wèi之zhī和hé.中zhōng也yě者zhě,天tiān下xià之zhī大dà本běn也yě.和hé也yě者zhě,天tiān下xià之zhī达dá道dào也yě。
致zhì中zhōng和hé,天tiān地dì位wèi焉yān,万wàn物wù育yù焉yān。
右yòu第dì一yī章zhāng,子zǐ思sī述shù所suǒ传chuán之zhī意yì,以yǐ立lì言yán.首shǒu 明míng道dào之zhī本běn原yuán出chū于yú天tiān,而ér不bù可kě易yì;其qí实shí体tǐ备bèi于yú己jǐ,而ér不bù可kě离lí。
中庸第一章教案【广附 姚莉红】

《中庸》第一章教案【教学内容: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参考】天然赋予人的禀赋叫做“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规律而行动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叫做“教”。
作为道,是人们片刻不可离开的;可以离开的,也就不是道了。
正因为如此,道德高尚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总是谨慎地进行检点,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总是心怀恐惧,不敢怠慢。
没有比处于隐蔽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出本色,没有比在细节的事情中更容易显露出真情。
所以,道德高尚的君子总是更加小心谨慎地对待一人独处的时候。
欢喜、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感情还没有表现出来,就叫做“中”;表现出来时,没有太过和不及,都能恰如其分符合于自然之理,就叫做“和”。
所谓“中”,是天下一切道理的最大根本所在;所谓“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
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就可以各就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能够各随其性而生长发育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第一章内容,进而熟读、背诵本章。
(2)理解“中节、大本、达到、致、位、育”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的意思。
(3)积累文言文的知识,理解第一章的意思,初步了解中庸之道。
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师给出的注释和译文,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中庸》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的大概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反复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文的魅力,从读中进一步释义,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做到“中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精神。
国学经典《中庸》权威完整大字注音版(原文)

zhōng yōng yě jūn zǐ ér shí zhòng
bù jí yě dào zhī bù míng yě wǒ
中 庸 也,君 子 而 时 中 。 不 及 也。道 之 不 明 也,我
xiǎo rén zhī fǎn zhōng yōng yě xiǎo rén zhī zhī yǐ xián zhě guò zhī bú xiào
驱而纳诸罟擭 陷 阱 之
zǐ yuē tiān xià guó jiā kě
子 曰:“ 天 下 国 家 可
zhōng ér mò zhī zhī bì yě rén jiē jūn yě jué lù kě cí yě bái rèn kě
中 ,而 莫 之 知 辟 也。人 皆 均 也,爵 禄 可 辞 也,白 刃 可
隐 恶 而 扬 善 ,执 其 两 端 ,
dì bā zhāng
第八 章
yòng qí zhōng yú mín qí sī yǐ wéi
用 其 中 于 民。其 斯 以 为
zǐ rì
huí zhī wéi rén yě
子 日:“回 之 为 人 也,
shùn hū
舜 乎!”
zé hū zhōng yōng dé yí shàn zé quán
仲 尼 曰:“君 子 中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yōng xiǎo rén fǎn zhōng yōng jūn zǐ zhī wǒ zhī zhī yǐ zhì zhě guò zhī yú zhě
庸 ,小 人 反 中 庸 。君 子 之 我 知 之 矣,知 者 过 之,愚 者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中庸》书名,有三层意思:1、为一般人说法。
中庸既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中庸就是一般平常人。
2、中庸就是恰好。
中是不偏差,庸是常道,也就是没有太过与不及,一般人就是容易想的多说的多做的少;恰好就是父子夫妇兄弟相处恰好,修道修心恰好,为人处事恰好,全力以赴恰好。
3、以中为用,也就是用中。
中是体,庸是用,明体才能达用,也才可以尽心尽性。
而中体是天命本性,所以本经由天命之性开始。
第一章:天命(1)、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
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
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
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完整版)《中庸》拼音版

中庸》全篇dì yīzhā ng 第一章ti ām nìng zhī wèi xìng l ǜ xìng zhīwèi dào xi ūdào zhī wèi ji oà dào yě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zhě bù kě xū yú l í yěkě l í f ēi dào yě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shì gù j ūn zǐ ji èshèn hū qí suǒ bù dǔkǒngj ù hū qí suǒ bù wén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mò ji nà hū yǐn mò xi ǎn hū wēi gù j ūn zǐ shèn qí dú yě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xǐnùāi l è zhī wèi f āwèi zhīzhō ng f āér ji ēzhō ngji é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wèi zhī hé zhōngyě zhě ti ān xi à zhī dà běn yě hé yě zhě ti ān 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xi à zhī dá dào yězhìzhōnghéti ān dì wèi yān wàn wù yù yān下之达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 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 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 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第一章 纲 领
tiān mìng zhī wèi xìng shuài xìng zhī wèi dào xiū dào zhī wèi jiào
喜怒哀 乐 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 皆中 节谓
zhī hé zhōng yě zhě tiān xià zhī dà běn yě hé yě zhě tiān
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xià zhī dá dào yě zhì zhōng hé tiān dì wèi yān wàn wù yù yān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 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 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 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 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 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 “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 “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是故君子戒 慎乎 其所不睹,恐 惧乎 其所
bú wén mò xiàn hū yǐn mò xiǎn hū wēi gù jūn zǐ shèn qí
不闻。莫见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
dú yě
独也。
xǐ nù āi lè zhī wèi fā wèi zhī zhōng fā ér jiē zhòng jié wèi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第一章 完)
①天命:天赋。 ②率性:遵循本性。 率,遵循,按照。 ③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④见(xiàn):通“现”,显现,明显。 ⑤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⑥中(zhòng):符合。 ⑦节:节度,法度。 ⑧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 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 “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 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拾到钱应该怎么做, 是据为己有还是归还失主?在老师多给了 自己分数的时候该怎么做?……
小结:
做人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会自 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天 命 之 谓 性, 率 性 之谓 道,修 道之谓 教。
dào yě zhě bù kě xū yú lí yě kě lí fēi dào yě
道 也 者,不 可 须 臾 离 也,可 离,非 道 也。
பைடு நூலகம்
shì gù jūn zǐ jiè shèn hū qí suǒ bù dǔ kǒng jù hū qí su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