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岩土工程施工现状(3篇)

第1篇一、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不断进步1. 针对不同岩层,采用相应的施工技术。
例如,针对软土地基,采用排水固结法、预压法等技术;针对岩石地基,采用爆破、钻孔、锚杆等技术。
2. 隐蔽性地基处理技术。
桩基地下连续墙、锚杆等施工技术,在岩土中实现隐蔽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
3. 施工新技术应用。
近年来,岩土工程施工新技术不断涌现,如自动化施工、智能化施工等,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二、岩土工程施工现状1. 岩土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提高。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岩土工程施工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施工效率得到提升。
岩土工程施工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3. 施工成本降低。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使得施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4. 施工安全得到保障。
岩土工程施工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岩土工程施工面临的挑战1. 施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施工技术水平上仍有较大差距。
2. 人才短缺。
岩土工程施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目前我国岩土工程行业人才短缺问题较为严重。
3. 施工环境复杂。
岩土工程施工往往面临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给施工带来一定难度。
4. 施工监管有待加强。
岩土工程施工涉及多个环节,施工监管有待加强,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总之,岩土工程施工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施工监管,推动岩土工程施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2篇一、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现状1.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岩土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岩土工程,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
2. 施工方法多样化。
针对不同岩土工程特点和需求,岩土工程施工方法逐渐丰富,如地基处理、桩基础、地下连续墙、锚杆等。
浅谈岩土工程技术及其发展现状(精选五篇)

浅谈岩土工程技术及其发展现状(精选五篇)第一篇:浅谈岩土工程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浅谈岩土工程技术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讲座内容围绕岩土工程技术展开。
通过学习,让我们对岩土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技术及其发展前景有了一个感性认识。
岩土工程,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有关岩石或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的科学技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以岩体、土体为对象,一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基础工程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为指导,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利用,整治和改造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
按照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岩土工程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施工、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管理。
岩土工程勘测要服务于评价、论证和检验场地的稳定性、建筑的适宜性和环境的演化性,以及设计施工基本资料的可靠性与原则建议的合理性。
岩土工程设计应注意它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岩土工程性质的变异性,建筑经验、试验测试与建筑法规的重要性,地基、基础结构的整体性以及工程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与经济性。
岩土工程施工要根据它施工条件差,工期长、费用高、风险大、变化多、更改难的特点,十分注意吃透设计意图,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抓质量、抓效率、抓安全、抓环境,把完成设计要求与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结合起来。
岩土工程检测要把检测勘察成果、评价建议和施工质量与监测岩土反应、结构性状和环境演变相结合,强调计划性、及时性、准确性、系统性和经济性,既立足于工程对象,又放眼于经验总结与理论发展。
岩土工程管理体制要努力使指挥服务系统与技术决策系统间建立灵活、有序、有效、协调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工程整体质量的全面优化。
岩土工程按工程类型为线索,又可分为岩土地基工程,岩土边坡工程,岩土洞室工程,岩土支护工程和岩土环境工程。
岩土地基工程应将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视为一个共同作用的体系,根据变形稳定、强度稳定和渗透稳定的总要求,针对地基的土质类型(如软土、黄土、膨胀土、冻土、盐渍土、填土、海洋土等),地基的所在地区(地震区,采空区,岩溶区,泥石流区等)和地基的工程对象(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核电工程等)得实际特殊性,从地基体系诸方面可能的增稳措施中选择出安全、经济、先进的最优组合方案。
岩土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岩土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摘要:岩土工程的技术是建筑结构设计的最重要的依据,技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计质量的好坏,因此,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前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本文主要对岩土工程技术勘察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利于岩土工程技术勘察的解决措施,对于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行业的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岩土勘察;勘探;地下水;问题处理;引言:岩土工程技术勘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是运用各种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判断修建各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以及建设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勘察成果及各项岩土工程参数,是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岩土的参数关系到基础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
环节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同时结合地区经验,才能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一、对岩土技术勘察的简单介绍1、岩土勘察的定义岩土勘察是一种编制文件的勘查活动,主要就是根据所要建设的工程的要求来对建设场地进行分析、评价、查明它的地质、岩土工程的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特征。
2、岩土技术勘察的分类以及应用按照所需要勘察对象的不同将勘察分为铁路工程勘察、港口码头工程勘察、大型桥梁工程勘察、公路工程勘察、工业建筑工程勘察、民用建筑工程勘察和水利水电工程勘察.且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指的就是水电站和水工构造物的勘察。
因为铁路工程勘察、港口码头工程勘察、大型桥梁工程勘察、公路工程勘察等工程勘察更具重要性,且需要很高的投资造价,所以国家都对这些工程勘察分别制定的各自的勘查规范、技术标准和规程等,且这些工程勘察被称为工程地质勘察,所以说岩土勘察主要应用在建造医院、学校的校舍、住宅楼宇、工业厂房还有地基的处理、基坑、边坡、堤坝等工程的施工方面,或者是管线的架空都会应用到岩土勘察。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1、勘查的依据不充分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规定,在进行勘察时,“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岩土工程现状及前景的研究

岩土工程现状及前景的研究摘要:岩土工程是作为土木工程的新技术体制,是上个世纪从欧美国家建立的,无论是地下工程,地上工程还是水中工程统称为岩土工程。
我国国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特殊性岩石较多,不同岩土类型必然导致不同岩土工程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岩土技术后,岩土工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在测试方面,变化肉眼可见。
但是由于岩土工程具有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分布分散等特点,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解决其行业分散、集中度低等问题,进而更好的发挥作用。
关键词:岩土工程;现状;前景引言地质灾害的频发使得我国岩土种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直接导致了不同种类的岩土工程问题。
在岩土工程中,岩土勘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报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岩石工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和区域性,所以岩土工程勘测必须要密切联系监测、施工和设计,不能实施机械分割。
只有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不断学习新技术,引进新理念,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才能确保岩土工程的合理性。
一、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特征岩土是很多建筑物的主要支撑体,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能,其最明显的施工技术特征有不确定性、隐蔽性和区域性。
(一)岩土工程具有不确定性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会受到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勘查结果与实际施工参数不统一。
岩土的性能和结构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准确掌握岩土性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地基设计、检测、评价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不仅如此,人为方面和模型方面也会影使岩土工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岩土工程设计方案是由设计人员进行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果涉及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专业素养较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岩土工程。
而模型方面则是指在岩土工程建设之间,相关人员会先利用模型模拟岩土工程施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但是模型总归不是工程实际,不同的计算方式也会是结算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岩土工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岩土工程发展现状及进展

浅谈岩土工程发展现状及进展摘要:根据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分析了12个应予以重视的研究领域,展望了21世纪岩土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岩土工程,发展,展望引言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
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
而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体,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其工程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
岩石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它们或留存在原地,或经过风、水及冰川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在异地沉积形成土层。
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
岩石和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渗透特性都是通过试验测定。
在室内试验中,原状试样的代表性、取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扰动以及初始应力的释放,试验边界条件与地基中实际情况不同等客观原因所带来的误差,使室内试验结果与地基中岩土实际性状发生差异。
在原位试验中,现场测点的代表性、埋设测试元件时对岩土体的扰动,以及测试方法的可靠性等所带来的误差也难以估计。
岩土材料及其试验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
岩土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岩土工程分析时不仅需要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室内外测试成果、还需要应用工程师的经验,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逐渐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新学科。
岩土工程的发展将围绕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将融人其他学科取得的新成果。
岩土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设中岩石与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其基本问题是岩体或土体的稳定、变形和渗流问题。
2 岩土工程的概念我国的大百科全书中,对岩土工程的定义[1]是:“以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学为理论基础,以解决和处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与所有与岩体和土体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新的专业学科。
浅谈岩土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浅谈岩土工程的现状及发展摘要:岩土工程是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一门应用性新学科。
它涉及到土木工程建设中岩石与土体的利用、整治或改造,其基本问题就是岩体或土体的稳定、变形和渗透等问题。
岩土工程的发展将围绕相待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并融取吸收其它学科所取得的新成果。
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规模、发展的时间以及建设中遇到的岩土工程技术问题都是其它国家不能相比的,这给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岩土工程;工程特点;发展前景;施工技术1.引言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岩体和土体,是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三者结合为一体并的一门既古老又新近的专业技术。
上古时代的修路建桥、挖渠道,近代中建厂房、修铁路其土木工程中都与岩石和土打交道。
对于岩土工程人们有几种不同的表述:一种认为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处理和改良的科学技术;另一种看法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以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为理论基础的涉及到岩石和土利用的一门技术科学。
第三种则认为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研究岩土体最为支撑体、荷载、介质或材料,必要时改良或治理的一门工程技术学。
以上三种表述方式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总的来说,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岩石和土、是一门技术科学或工程技术。
岩土工程的实践性很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岩土作为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的支撑体,主要研究承载力或变形问题;边坡工程、基坑工程、隧道及地下开挖工程,岩土体即可是载体、也可是自承体,面临的问题是稳定和变形;对于填土、水坝、路堤等岩土可以作为其材料,除了研究稳定和变形外,另外一个就是考虑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的问题;塌陷、滑坡、泥石流等沉降地质灾害时,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也是岩土工程的一部分;地址和水文的评估、土石文物的保护等等都是作为环境岩土工程来研究的。
浅谈岩土工程发展现状

浅谈岩土工程发展现状摘要: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而且其中遍布着各种不同的地形地势,在不同的地形下都有机会存储着大量对人们有用处的矿物资源,只是人们不知道哪里存在着这些有用的资源,而岩土工程的研究人员就能够轻松的发现这些隐藏的资源,为缓解能源危机做贡献。
其次,人们也可以根据岩土工程对各地的勘查判断不同地区的不同的用处,加大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度。
关键词:岩土工程;发展前言岩土工程的研究对国家的发展非常的重要,事实上每一个存在的科学项目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岩土工程是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一门应用性新学科。
它涉及土木工程建设中岩石与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其基本问题是岩体或土体的稳定、变形和渗流问题。
一、目前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现状1.在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中对区域地貌的重视不足我国是世界各国中国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而且土地遍布非常的广阔,不仅有高山、盆地、湿地、沙漠、森林、湖泊等自然的生态环境,还有沿江、沿海等各种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壳的运动以及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岩土系统的复杂性,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即使是仅仅相隔几米或者几十米都会存在不同的土层结构以及不同的岩石成分,在有些地区的岩土的下层可能会蕴含丰富的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源,而其它相同的地理环境下就不会存在这些物质资源,因此,即使是相距非常近的两个地点其各自的岩土成分可能都大不相同,往往属于两个不同的地貌单元,各种不同成因地貌单元所形成的岩土其物理力学特性差别很大,如同样是淤泥、淤泥质土,冲洪积成因与停滞水堆积成因的物理力学性质就相差很大,前者往往有粉砂呈薄层理状夹层,土的力学性质比较好,而后者在土的含水量、状态、力学指标上与前者相差很远。
这就决定了基础选择形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侧重点及原位测试的手段各有不同。
目前我国的岩土工程的勘查工作中对区域地貌的重视不足,以至于许多的建筑和重要的设施都修建在不同的地貌单元上,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会对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对工程项目施工造成不必要的隐患。
岩土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岩土工程的现状及发展摘要:岩土工程专业体制在我国已基本确立,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建设部和工程勘察协会的大力推动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 从科研、教学、标准规范到工程实践, 岩土工程专业体制在我国已基本形成, 但尚不完善。
将来的岩土工程专业体制将会更加完善,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岩土工程将成为工程建设领域中一个非常富有活力和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行业。
关键词:岩土工程;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P6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06-0037-011所取得的成果回顾我国推行岩土工程专业体制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我国已经能够基本解决技术要求高严,地质条件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
相应的规范、规程的编制,标志着我国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勘察工作已从单一的钻探、取样、试验、提报告模式发展为多种测试手段、综合评价的模式。
多功能静力触探、超重型动力触探、预钻式和自钻式旁压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波速试验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地基评价的水平。
室内土工试验中高压固结试验和三轴压缩(剪切)试验的普遍应用,使土力学理论更进一步应用到勘察生产实践中。
(3)勘察与设计、施工密切结合,初步形成了从勘察到设计、施工、监测,贯穿各个阶段的认识、实践、改造全过程。
(4)地基处理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十多年来为了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引进、发展了多种地基处理技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对第四纪松散地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软土、填土、饱和松散粉细砂等各种不良地基,开发和应用了许多新的地基处理技术,已成为岩土工程中一项重要内容。
2存在主要问题2.1国内当前勘察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勘察方案不合理,工作量偏多或偏少的现象比较普遍,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手段齐全”,也有为了争取招标任务压低费用,勘察工作粗糙,不能满足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一、概述1. 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逐渐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新学科[1]。
2.防灾减灾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是一个具有显著综合交叉性的新型学科,它涵盖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发生条件和发展规律、监测和预报、工程防治和灾时应急措施等科学技术难题。
按现行学科体系来说,防灾减灾工程涉及地质、气象、地震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和管理等学科的相关专业领域。
二、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主要研究方向1.岩土工程主要研究方向①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以及各类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如浅埋暗挖、盾构法、冻结法、降水排水法、沉管法、TBM法等)及其优化措施等等。
②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技术,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以及新型支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③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筑基础(如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等。
2.防灾减灾工程主要研究方向①地下工程减灾防灾,利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解决和防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施工灾害的破坏效应,开展地下结构减震、隔震理论与方法,地下工程火灾特征及损伤评估方法,地下工程施工灾害的防御技术,动态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理论,高应力场与高温度场耦合分析等。
②线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高山峡谷区重力作用为主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铁路、公路工程防治技术为主线,同时覆盖了特殊岩土地质条件的路基病害整治及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技术、轮轨和车路系统本身的运行安全技术以及工务安全管理保障系统等领域。
③岩土工程灾害预测和防治,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学、地学、环境学、灾害学等多学科交叉解决岩土工程灾害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岩土工程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难点问题,着重进行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岩土工程中水环境效应及其工程危害研究、岩土工程环境地质问题风险分析与防灾决策可靠性研究,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耦合分析及其在工程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等。
④大型结构物抗风与抗震,针对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实验技术,研究造成风害和震害的机理,寻求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着重进行大型结构物风致响应与地震反应的预测及评估、大型结构物环境振动抑制技术、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设计等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1.岩土工程的现状及发展一个学科的发展还受科技水平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
二次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很快。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分析能力和测试能力的提高,使岩土工程计算机分析能力和室内外测试技术得到提高和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还促使岩土工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产生。
如近年来土工合成材料的迅速发展被称为岩土工程的一次革命。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产生学科交叉并不断出现新的学科,这种发展态势也影响岩土工程的发展。
岩土工程各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发展:(1)区域性土分布和特性的研究:经典土力学是建立在无结构强度理想的粘性土和无粘性土基础上的。
但由于形成条件、形成年代、组成成分、应力历史不同,土的工程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周镜在黄文熙讲座中详细分析了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广泛分布的、矿物成分以云母和其它深色重矿物的风化碎片为主的片状砂的工程特性,比较了与福建石英质砂在变形特性、动静强度特性、抗液化性能方面的差异,指出片状砂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质[2]。
(2)本构模型研究:开展岩土的本构模型研究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努力建立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用模型;一是为了建立能进一步反映某些岩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的理论模型。
(3)不同介质间相互作用及共同分析:李广信(1998)认为岩土工程不同介质间相互作用及共同作用分析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岩土材料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②土与复合土或土与加筋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地基与建(构)筑物之间相互作用。
(4)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不仅在岩土工程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要,而且在岩土工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5)岩土工程问题计算机分析:虽然岩土工程计算机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给出定性分析结果,但岩土工程计算机分析对工程师决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6)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我国已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并通过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岩土工程计算机数值分析方法除常用的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外,离散单元法(DEM)、拉格朗日元法(FLAC),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流形元法(MEM)和半解析元法(SAEM)等也在岩土工程分析中得到应用[4]。
(7)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环境岩土工程是岩土工程与环境科学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学科。
人类生产活动和工程活动造成许多环境公害,如采矿造成采空区坍塌,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区域性地面沉降,工业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及其它废弃物,特别有毒有害废弃物污染环境,施工扰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
(8)按沉降控制设计理论:建(构)筑物地基一般要同时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和小于某一变形沉降量(包括小于某一沉降差)的要求。
(9)基坑工程围护体系稳定和变形: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
基坑工程围护体系稳定和变形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10)复合地基: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复合地基技术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
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
复合地基中增强体和基体是共同直接承担荷载的。
(11)周期荷载以及动力荷载作用下地基:性状在周期荷载或动力荷载作用下,岩土材料的强度和变形特性,与在静荷载作用下的有许多特殊的性状。
动荷载类型不同,土体的强度和变形性状也不相同。
在不同类型动荷载作用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要考虑加荷速率和加荷次数等的影响。
(12)特殊岩土工程问题研究: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还要重视特殊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如:库区水位上升引起周围山体边坡稳定问题,越江越海地下隧道中岩土工程问题,超高层建筑的超深基础工程问题;特大桥、跨海大桥超深基础工程问题,大规模地表和地下工程开挖引起岩土体卸荷变形破坏问题,等等。
2.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从古至今,自从有了人类,防灾减灾这部宏伟乐章就被不断谱写。
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与进步史,就是一部人类同各种灾害不断做斗争的历史。
国家的形成和治理灾害有着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而有夏便是明证[5]。
人类最早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方式为“避”,以求保全自身,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古人类居住洞穴遗址就是证明。
随后,由于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的方式又增加了“防”与“治”的工程措施。
如古代的“鲧障洪水”和“大禹治水”,终于使长江“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楚国令尹孙叔敖因推行“宣导川谷,陂障清泉,堤防湖涌,收九泽之利”的主张,而实现了“三年而楚国霸”的目标;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更是泽被后世,利在千秋;东汉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为人们及时知道发生地震和确定地震大体位置有一定的作用[6];同为东汉思想家的王充在《论衡》中给出了产生蝗虫灾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对如霜冻等气象灾害的预报及防治方法;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除蝗疏》系统记载了蝗虫的生活习性和治理方法;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记载了百姓用火炮消除冰雹的方法,此为世界最早的人工消雹方法[7]。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更加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同时在此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1984年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地震学家F.Fress 提出了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活动设想的建议。
目的是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开发新技术,提高各国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减轻地震、风灾、海啸、水灾、土崩、火山爆发、森林灾害、旱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给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8]。
此后,1989 召开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和《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以协调各国的防灾减灾活动。
在IDNDR 活动的影响下,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减灾委员会设立了许多诸如“联合国全球灾害网络”、“欧洲尤里卡计划”、“全球分大区的台风监测计划”等数以百计的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9]。
参考文献[1] 龚晓南.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岩土工程学报(J).2000,22(2).[2] 周镜.岩土工程中的几个问题(黄文熙讲座).岩土工程学报(J),1999,21(1).[3] 卢肇钧.关于土力学发展与展望的综合述评.卢肇钧院士科技论文选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4] 孙钧.世纪之交岩土力学研究的若干进展.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5] 李立国,陈伟兰.灾害应急处置与综合减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杨达源,闾国年.自然灾害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7] 罗祖德,廖佳敏.人类对灾害的认识[J].自然杂志,2006,13(3):164-168.[8] 国伟.在建工程防灾减灾的分析与研究[D].长安:长安大学,2011.[9] 周云,李伍平,浣石等.防灾减灾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