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画的工艺特点介绍
“中原一绝”

“中原一绝”一、产品介绍麦秆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等。
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
制作精美,色泽明快,神态逼真,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享受。
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国内外艺术界高度评价,深受中外人士青睐,被誉为中华魂宝,民间一绝。
麦秆画承载着中国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
其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历史已有千年。
麦秆画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
发掘出的麦秆画原作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仍然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令人叹为观止。
兴盛于唐宋,在明清时期才渐渐流行开来,经历代传播,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
传统的麦秆画题材比较狭窄,基本囿于花鸟和人物两个方面。
而自立体绘画熨烫技法产生之后,麦秆画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表现题材开始呈多样化,出现了花卉、风景、建筑、花鸟、山水、人物、人体、文化、器物等多种题材,极大地丰富了麦秆画的表现范围。
二、产品SWOT分析(一)优势麦秆工艺画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麦秆画采用纯天然原料麦秆生产,便宜易得,绿色安全无污染,符合当代人的环保理念;着色采取熨烫方法,保证了产品的形色不变和长期保存,且材质坚硬,粘贴牢固,便于包装和运输;其采用纯手工制作、不可严格复制的艺术特点,差异化产品使其市场价值非一般装饰品所能比拟。
(二)劣势其艺术素质和工艺水平良莠不齐,造成麦秆画的工艺品质有很大差别;传统工艺需要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制作工具比较原始,采用电熨斗等,亟需改进;分散式传统家庭个人制作的方式,效率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地域的限制,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
(三)机会不高的价格,丰富的内容,使它具有很强的市场可操作性;无论是酒店,还是家庭,麦秆画都适合装饰布置,与一般装饰品相比,更能彰显主人的个性追求及高雅品位,同时也是亲友馈赠、欣赏收藏的很好选择;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被选为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的礼物,或者摆放到一些国家、国际级的重要场合,凸显民族文化。
艺术瑰宝——濮阳麦秆画

艺术瑰宝——濮阳麦秆画
艺术瑰宝——濮阳麦秆画
文化名人堂 2017-02-14 22:58
麦秆画又称“麦秆贴”,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更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
麦秆画以带有民间浓郁民俗气息的麦秆为原材料,充分利用麦秆天然的颜色和质地,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经过一双双巧手的薰烫、剪贴、雕琢,等工艺,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夺天工,栩栩如生,麦秆画也因此,被誉为“民间剪贴艺术瑰宝”。
麦秆画是劳动者的艺术,自从濮阳民间种植麦子开始,麦秆工艺就相伴而生了。
地方记载,隋朝时期,濮阳民间就开始流行利用麦秆拼贴出的扇子、昆虫造型,小装饰画之类的工艺品,这是濮阳早期麦
秆画的雏形。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清丰县一带的麦秆画就有了一定的影响,当地的民间艺人已能熟练地掌握麦秆的平贴技艺,艺人们用椿胶、桃胶粘贴出“观音”、“吉祥花草”等麦秆画,做为商品在集市上已有出售。
麦秆画工艺师们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纹彩等特点,经过熏、蒸、刮、烫等十几道工序,从传统单一的平贴技法,发展到多层次粘贴、浮雕立体式粘贴技法,制作出的麦秆画有古典人物系列、动物系列、花鸟系列等,精美绝伦、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享誉海内外,被称为“迷人的艺术”。
濮阳麦秆画已与洛阳的唐三彩、开封的汴绣、南阳的玉雕齐名,并称为“河南工艺四宝”。
麦秆画:散发乡土气息的画作

麦秆画:散发乡土气息的画作展示成品宿迁网讯(记者侯苏雨/文张哲/图)“这是用麦秆做的?怎么可能!”这是多数人看到吕俊明作品的第一反应。
金子般的自然光泽、深浅不一的明暗纹理,如果不是事先知晓“内情”,你的确很难想象这些麦秆画是如何完成的。
将优质麦秆用美工刀划成片麦秆画,顾名思义就是用麦秆制作成的画作。
可如何让细圆的麦秆跃然纸上并突显多样的质感,这个问题让吕俊明思考了良久。
通过反复研究,经过重重工序,吕俊明终于拥有这种创作“魔力”,让充满乡土气息的麦秆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幅幅华丽的画作。
将划好的麦秆粘贴在薄纸上栩栩如生的画作,全部来源于最不起眼的麦秆昨日,记者来到宿城区蔡集镇创业孵化基地的其中一间工作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十几幅金灿灿的画作,活灵活现的虾、美丽优雅的孔雀、素洁清新的水仙……物有物的张力,景有景的灵动。
工作室的主人,今年47岁的吕俊明正忙于手底的画作。
记者看到,吕俊明面前的一张黑色卡纸上已经用铅笔画好了底稿,他正用已经粘贴好并熨烫平整的麦秆薄片仔细对比剪出底稿的轮廓,剪剪粘粘,不一会儿一片片树叶跃然纸上。
“这幅作品叫《枝头嬉戏》,就是两只小鸟在枝头嬉戏玩耍的场景,这幅画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创作的中后期了。
”吕俊明说,“在这之前要挑选合格的麦秆,用美工刀刨平后,平铺在薄纸上再熨烫,这才能拿过来使用。
”吕俊明介绍,麦秆画在技术上吸收融合了传统的国画、烙画、剪纸、浮雕、刺绣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天趣合一、恰到妙处的意境,而在画面风格上以民间传统工艺为本,努力追求时代特色。
“我是蔡集实验学校王庄分校的一名老师,平时都要上课,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创作一幅。
”吕俊明说,“你看,现在完成这样一幅40cmX50cm的画大概只需要2至3天,以前可不是这样,第一幅画我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按照底稿的形状裁剪麦秆尝试创作麦秆画,是为了给孩子不一样的视觉体验记者了解到,每年到6月份左右,蔡集实验学校王庄分校总会举办一场简单的艺术节,通过简单的活动来为孩子们的儿童节增添乐趣,作为美术专业出身的吕俊明,这个重任自然也有他要分担的部分。
濮阳麦秆画的承续与发展

濮阳麦秆画的承续与发展1. 引言1.1 濮阳麦秆画的起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濮阳麦秆画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统的麦秆画表现形式多样,有单色、双色、多色等不同版式,图案主题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多种元素。
这些图案构图精致,用色清丽,造型生动,极具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当地人民喜爱的传统艺术品,也受到了各地游客和收藏者的青睐。
濮阳麦秆画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积淀,为其在艺术领域中的独特地位奠定了基础。
1.2 麦秆画的传统技艺麦秆画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艺术形式,其传统技艺源远流长。
麦秆画的传统技艺主要包括麦秆的采集、处理和运用技巧。
首先是麦秆的采集,艺术家需要选择生长在田间的麦秆,并根据长度和粗细进行合理的选择。
接下来是麦秆的处理,首先要将麦秆割成适当的长度,并剥去外皮,然后用水浸泡软化处理。
最后是运用技巧,艺术家需要将处理过的麦秆按照长度、粗细和颜色进行分配,并运用剪、卷、捆、编等技术手法进行构图和表现,创作出各种生动、细腻的作品。
这种传统技艺不仅需要艺术家对麦秆的特性和运用技巧有深入理解,更需要耐心和精湛的手工技艺。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创新,艺术家们保持着麦秆画这一传统技艺的源远流长,将其发扬光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字数:216】2. 正文2.1 濮阳麦秆画的现状濮阳麦秆画的现状可以说是蓬勃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麦秆画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麦秆画的创作和传承中,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濮阳麦秆画在各类展览和比赛中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展示机会,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一些麦秆画作品还被收藏于博物馆和艺术机构中,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热门商品。
在当代社会中,濮阳麦秆画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不仅能够用于装饰、礼品等领域,还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作出更具创意和艺术性的作品。
2.2 麦秆画的现代发展在现代发展中,麦秆画的材料选择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云南省石屏县麦秆画制作技艺研究

云南省石屏县麦秆画制作技艺研究摘要:麦秆画,又称麦秸画、麦草画、麦烫画,是始于隋唐时期的宫廷艺术品,距今约2000年,它和剪纸、布贴同属剪贴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美称。
本文通过对石屏县麦秆画制作技艺的探究,阐述石屏县麦秆画制作特色,探讨石屏麦秆画发展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从而对其得以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麦杆画;制作技艺;传承和保护一、麦秆画简介麦秆画顾名思义是以麦杆作为原材料的画,制作麦秆画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小麦多产于中原地区,因而麦秆画这项技艺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
据史料记载,麦秆画其实是传统工艺品中的名门望族,隋唐两代盛极一时,号称天下第一绝。
到了清朝,已有宫内百工坊专司制作,仅供皇亲贵族赏玩,后因战乱,麦秆画一度消失的无影无踪。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河南、广东和黑龙江等地,麦秆画在民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云南省石屏县虽不是麦秆画主要制作地之一,但经过艺术加工和改良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制作的麦秆画更能彰显当地的特色。
二、麦秆画制作技艺1、选料适合制作麦秆画的麦杆一般选取麦穗少、纤维较少、麦秆粗的麦秆,就当地而言选取高山上的麦秆而不选用田地里生长的麦秆。
之所以选取麦穗少、纤维较少的麦秆,是因为在后期加工制作麦秆画时可保证减少对麦秆纹理的伤害,保持麦秆纹理原状。
收割麦秆时要求近一周内没有雨水淋过,为的是尽可能的保持麦秆的干燥。
保存麦秆需一次性晾干,放置在通风且受潮不严重的房间。
就石屏县当地选料而言,一般在4~5月份之间收割麦秆,选材主要地是石屏县龙鹏镇。
2、软化将麦秆放入水中蒸煮,水温一般在80度左右,麦秆经过蒸煮之后变软不发脆,然后将麦秆捏成扁平状。
此过程的目的是软化后的麦秆更易塑性。
3、剖开将捏平的麦秆用平头剪剪开,使用的剪刀头尽可能长一些,以便将整个较长的麦秆覆盖。
用刀背将整个麦秆的正面刨平,用刀将麦秆反面的薄膜一层一层的刮掉,刮磨时需超同一方向多次进行,最终使麦秆达到脱脂的目的。
潮州麦秆画:把谷物结成艺术

潮州麦秆画:把谷物结成艺术作者:曹媛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6年第01期“五谷丰登”自古以来就是劳动人民最为朴素和直接的愿望,正是在是在这种愿望的推动下,麦秆从乡间田野走向了艺术殿堂。
麦秆画,顾名思义,也就是以麦秆为原材料制作的画作,把谷物收割剩下的麦秆,经过裁,烫,贴,堆,列等方法组合成层次丰富,色泽明丽,造型丰满的艺术品。
历史:从麦子出现在中原大地开始算起麦秆画的历史起源十分悠久,从麦子开始出现在中原大地,麦秆画的源头就已开始酝酿。
小麦原产地是在西亚,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是在古楼兰国的小河墓地,约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
商中晚期,内地也开始出现小麦,至春秋时期,麦子在中原得到普及。
明代,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国,《天工开物》记载北方“齐、鲁、燕、秦、晋,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南方闽、浙、吴、楚之地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在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相传,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无奈之下,藏在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弯曲遮挡,保护了刘秀。
因此当地人视麦草为圣草,遂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
这则传说虽真实性待察,但小麦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民以食为天,麦秆画不仅被人们赋予了历史性,更包含了神圣意义。
秋天,瓜果飘香,谷物丰收,被剩下的麦秆似乎失去了传输养分给麦穗的实用价值,等待它们的不外乎是一把火或者被直接丢弃。
而收割完谷物,开始进入冬歇期的能工巧匠却开动脑筋,发挥才能,把丰收的喜悦作用于普通、常见的麦秆,使其重新获取生命,变成工艺,变成点缀,变成装饰和美。
工艺:小麦秆里有“大文章”麦秆画侧重于画面表达,一般需要其他载体来展示,如牌匾,木框,扇面等,工艺精巧繁复,主要分为拼料,下料,烫料,装订四个步骤。
拼料之前还要选料,一般以低产的麦秆为宜,然后浸泡,熏蒸(可选)、漂洗,使其延展,防腐;剖开整平,之后拼成板料。
在板料上根据所需图样进行裁减就是下料,要使图样整齐,无毛刺。
之后的烫料则是难度系数最高,也是关系最后直观成图效果的关键步骤。
濮阳麦秆画的承续与发展

濮阳麦秆画的承续与发展濮阳麦秆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麦秆画通过选用自然的麦秆作为材料,用剪、贴、缀的手法,创作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和美术传统,已经成为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濮阳麦秆画在承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了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法,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当代艺术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技术手法上,濮阳麦秆画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麦秆画主要是采用剪、贴、缀的手法,利用麦秆的自然形态和色彩,创作出美丽的图案和画面。
在这一基础上,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结合现代科技和工艺手段,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
他们利用数码技术、影像处理等工具,对麦秆画进行新的表现和处理,使作品呈现出更加生动、细腻的效果。
一些艺术家还通过与其他材料的结合,创造出更加具有立体感和艺术性的麦秆画作品,丰富了麦秆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濮阳麦秆画也得到了更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为麦秆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一些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也通过举办展览、比赛等活动,促进了濮阳麦秆画的传播和交流。
这些都为濮阳麦秆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互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濮阳麦秆画在承续与发展中展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面貌。
在传承方面,濮阳麦秆画传统技艺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一大批优秀的麦秆画艺术家和传统工艺人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创作体系和风格特色。
这些传统性的保护和传承,为麦秆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发展方面,麦秆画不断地吸收新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方法,使得传统的麦秆画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
麦秆画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濮阳麦秆画将以崭新的面貌,继续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舞台上绽放光彩。
濮阳麦秆画的承续与发展

濮阳麦秆画的承续与发展濮阳麦秆画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它以麦秆为主要原料,结合割、捆、剪、卷、粘等工艺制作而成。
濮阳麦秆画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魅力,自古至今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被誉为“东方的工艺品明珠”,深受人们的喜爱。
濮阳麦秆画的创作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它最早起源于我国河南省濮阳市,起初是古代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利用庄稼收获时的秸秆、麦杆、稻壳等天然材料,创作出来的生活图案。
由于其原始朴实、美轮美奂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或传承濮阳麦秆画。
濮阳麦秆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濮阳麦秆画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濮阳麦秆画的创作与发展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
濮阳麦秆画的创作主题不再局限于农耕生活。
以前的麦秆画都是以庄稼人、田间劳作、农村景观等为主题,而现在,麦秆画的创作主题已经涵盖了现代都市生活、抽象艺术、文化名著等广泛的领域,使得濮阳麦秆画更具现代气息,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濮阳麦秆画的创作工艺也更加精湛。
传统的麦秆画都是用麦秆剪碎后进行剪贴拼接完成,而现代濮阳麦秆画则更加注重对颜色、形状、结构的把握,通过染色、烘烤、制作等复杂工序,创作出更加栩栩如生、色彩丰富的麦秆画作品。
濮阳麦秆画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如今,濮阳麦秆画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绘画的领域,而是在家居装饰、工艺礼品、文化创意产品等领域都有涉猎。
麦秆画制成的工艺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
当前,濮阳麦秆画面临着传统与时尚、文化与市场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濮阳麦秆画的承续与发展:在传统技艺上要加强传承与创新。
传统的濮阳麦秆画是一种手工艺品,传承着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我们要对传统技艺加以继承与传承,不断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那些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民间工艺精华,同时也要结合现代艺术创作的需要,进行创新,将濮阳麦秆画这一传统工艺发展成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秆画的工艺特点介绍
麦秸秆虽然身份极其普通,但他有着特殊的光泽和纹理。
工艺美术师们利用这个特点将其作为材料,制作成精美的工艺画,因此麦秆画应运而生,人们通常也称为麦草画或麦秸画。
史料记载,麦秆画其实是传统工艺品中的名门望族,隋唐两代盛极一时,号称天下第一绝。
论及起源,颇具神话色彩,相传,汉光武帝被刘秀被王莽追杀时,藏匿于麦草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竞蒙蔽了王莽的军队,保护住了刘秀,自此,当地人视麦草为祥瑞之草,遂用麦草作画供奉朝廷,到了清朝,已有宫内百工坊专司制作,仅供皇亲贵族赏玩,后因战乱,麦秆画一度消失的无影无踪。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麦秆画在民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麦秆画采用纯天然材料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着色采取熨烫方法,保证了产品的形色不变和长久保存。
工艺制作精细奇巧,设计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构图万变,效果令人惊叹。
麦秆画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整个过程全凭手工完成。
光是材料处理部分就不易。
将麦秸秆收割回来,然后挑选优质合格麦秆,通过
熏、蒸、漂、煮、烫等十几道材料加工处理程序方能使用。
麦秆材料的最大优势是它具有黄金般的自然光泽和特殊有质感的纹理,工艺师们结合这些特点,在技术上吸收融合传统的国画、烙画、剪纸、浮雕、刺绣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天趣合一,恰到妙处的意境。
在画面风格上以民间传统工艺为本,努力追求时代特色;在色彩运用上,以麦秆自然色为主调,点缀少许明快而富于变化的颜色,配以枣红或金黄的底纹,使其浑然一体,所表现的形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远观其灵动,近观其细腻,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享受。
特别是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工艺美术行业一定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
麦秆画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国内外艺术界很高的评价,在工艺美术行业的地位将越来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