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书评

合集下载

傲慢与偏见短评200字

傲慢与偏见短评200字

傲慢与偏见短评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社会等级观念和爱情的纠葛。

小说通过对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的故事描写,探讨了傲慢和偏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奥斯汀以机智幽默的语言展示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种种荒谬与虚伪。

故事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以聪明才智和独立意识吸引了读者。

与此同时,达西先生的傲慢态度也令人深思。

小说通过二者的对话和互动,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人们常常因为自以为是的偏见而错过了真正的幸福。

此外,《傲慢与偏见》也涉及到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对婚姻的影响。

作者通过刻画班内特家姐妹的婚姻选择,揭示了社会对婚姻的期望与现实的冲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扣人心弦,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局限性。

总体来说,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着读者。

这部经典之作通过爱情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并向人们传递了珍视平等和真实的重要信息。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优秀书评五篇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优秀书评五篇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优秀书评五篇《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优秀书评1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简奥斯丁。

她生于乡村,这就为她的创作奠定了乡村背景。

没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受到身为牧师的父亲的熏陶,她的教材就是他父亲的文学藏书。

她年轻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但也从而形成了作品嘲讽的基调。

奥斯丁居住到英国的乡间小镇,接触的全是中小地主等人物和他们居住的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因此,他成为了闻名的田园作家,在他的笔下,并没有太多对重大社会矛盾的揭露,但却在不经意间将其展现出来,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看力,描绘了他周围世界的小风波。

这本书就是在此根底上形成的小说。

她一生发表了六部长篇小说,按时间排为《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艾玛》,《曼斯菲尔德花园》,《诺桑觉寺》,《劝导》,其中最后两部是他去世后两年发表的,并署上了真名。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小说作家被认为不务正业。

奥斯丁在这本小说的序中就曾提到他开始写小说时并不想被人知道。

有一次一个亲戚进入他的书房,她急忙用白纸盖住了她的小说。

就连她的父亲也不知道最近风行的小说是他的作品。

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停止自己的小说事业。

她以自己的努力,一扫当时风行的家浪漫主义的潮流,为十九世纪现实小说进入高潮做了预备虽然由于其居住环境和人物接触有限,她的小说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写实作风和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对改变当时的写作风气有很大作用,在英国小说开展史上有重大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读这篇小说,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想法,想分享给大家:一.爱情观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班纳特五个女儿终生大事的不同处理,反映了乡镇中产阶级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但不考虑上述结婚也是错误的。

因此,她既反对因为金钱而结婚,又反对把婚姻当儿戏。

在此书中,作者还写了女主角的几个姐妹何其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角的理想婚姻作对比。

傲慢与偏见书评

傲慢与偏见书评

傲慢与偏见书评(共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傲慢与偏见》爱情的样貌分很多种,不管我们相信或者不相信爱情,我想我们都想想过它的样子,轰轰烈烈或者平平淡淡、相濡以沫或者相敬如宾、佳偶天成或者有缘无分。

而《傲慢与偏见》却在用一个故事,让我们反省自身对爱情的理解,重新定义婚姻的幸福,也从侧面放映了当时英国的婚姻观。

对于这部小说我十分喜欢,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设计十分精妙,小说中的艺术特色也成为这部小说的亮点。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婚姻为主题,采用讽刺、幽默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镇中产阶级的生活景象。

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浪漫爱情故事。

小说的大意是这样的:班纳特夫妇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

由于没有男性继承人,根据英国当时的财产限嗣继承法, 班纳特家的财产只能由班纳特先生的一位远方亲戚柯林斯先生来继承。

这样一来,她们将来的优裕的生活就成了问题。

于是班纳特太太就急不可待地要为五个成年女儿找到有钱有势的婆家。

历经曲折,她的女儿们最终都有了合适的归宿。

小说描写的重点是女主人公,二女儿伊丽莎白的情感经历。

她自从在一次舞会上受到达西的怠慢,自尊心受到伤害就对达西产生了偏见。

达西出身于名门贵族,家财万贯,拥有一座巨大的庄园,每年净收入就超过一万英镑,而且他又生得身材优美、一表人才,因而自视甚高,目中无人,很是傲慢。

后来他才发现伊丽莎白其实生得很美,机敏聪慧,举止优雅,开朗活泼,谈吐不俗,便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

但同时他觉得伊丽莎白家中没有多少财产,父亲虽是绅士,但非贵族;其母亲和几个妹妹都谈吐粗俗、缺乏教养;她的亲戚们出身寒微,地位低下。

因此,不想屈尊俯就,便把对伊丽莎白的爱深藏不露。

而伊丽莎白觉得达西孤芳自赏、举止傲慢、出言不逊,加上威克姆对达西造谣中伤,恶意挑拨,因而她对达西深恶痛绝,偏见加深。

后来达西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傲慢地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伊丽莎白断然拒绝和怒斥。

傲慢与偏见短评50字

傲慢与偏见短评50字

傲慢与偏见短评50字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反映了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和风貌。

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伊
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恋爱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爱情陷阱中的人们所犯
的错误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小说中,许多人因为傲慢和偏见而错过了真爱。

而爱情本身也经
常受到贫富差距、社会地位和文化差异的阻碍。

伊丽莎白和达西都有
盲点,无法看清对方的优点,同时也受到父母的影响和社会氛围的压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傲慢与偏见会让自己孤
立和失去机会,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

而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尊重别人、包容差异、不轻易下断语,不要过于关注外在的表象而忽视人的内在美,学会倾听与沟通,才能让自己拥有真正的幸福。

总之,《傲慢与偏见》不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是一部具
有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才女简・奥斯汀的文学风采,更让我们从中获得关于人际关系和生活哲学的启示。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个人书评(精选5篇)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个人书评(精选5篇)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个人书评(精选5篇)《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个人书评(精选篇1)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情节又再度呈现,自己很喜欢这部小说,以至于看了书后又去找碟看。

女主角伊丽莎白和男主角达西的爱恨情愁总能让我很清楚的想到本书的题目。

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偏见是小说的主线又是他们爱情发展的绊脚石,故事围绕他们的相知相识相恋一直发展下去。

我就从他们的爱情方面来谈谈这部小说吧。

书的作者是英格兰的女作家简·奥斯丁(1775—1817),这位仅活了四十二个春秋的女子是个牧师的女儿,自幼和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

也可能受到这个原因影响,她作品的写作范围只是一个村镇上的三四家人,就像她自己生活的圈子一样,并多以女主人公为主要角色,也同她本人以及亲友当中的中产阶级淑女一样,总之她的*总离不开她生活的影子。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和奥斯丁的其他小说,反映了她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在英国小说开辟了写实的世态小说的先河。

《傲慢与偏见》主要篇幅都是谈婚论嫁,带有一般世态小说通俗浅显的特点,但《傲慢与偏见》经过了两个世纪的阅读和批评,却能始终引起长盛不衰、雅俗共赏的兴趣,是有很多原因的,正如奥斯丁自己所说,《傲慢与偏见》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

简单的故事情节给人一种淡淡的感觉,舒服而自然。

王子与灰姑娘故事的又是那么的浪漫,加上作者细心的刻画幽默机智的描述更使得这部小说在至今都是值得人们一读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先来谈谈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相识吧。

在朋友彬格莱·查尔斯的舞会上,达西和女主角伊莉沙白认识了,但整场舞会都不跳舞的达西给伊莉沙白留下了一个很是高傲的形象,不同于童话故事,他们并没有因为一见钟情而相爱。

彬格莱恋上了伊莉沙白的姐姐简·班纳特,这样给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相互了解到_后的相爱做了铺垫。

姐姐在彬格莱家生病,伊莉沙白独自走着很远的路到彬格莱家看望姐姐。

一种内在美由此散发出来,她和姐姐的这种姐妹清深正是她知性善良的一种表现。

《傲慢与偏见》点评

《傲慢与偏见》点评

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

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

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傲慢与偏见正是文字魔力结合感情升华的最佳表现。

若说《红楼梦》是东方的贵妇人.《傲慢与偏见》则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傲慢与偏见》书评

《傲慢与偏见》书评

《傲慢与偏见》书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极具生命力的小说,它能流传两百余载,并为读者歌颂决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爱情小说,更多的是因为蕴含当中的人生哲理和启示。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讲述了十八世纪末英国乡镇上几对青年男女的婚恋故事,生动的反映了当时的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取材的相对狭窄并没有限制作者的视野。

相反的,作者在该作品中以小见大,以细腻的文笔流露出其深情。

作者简·奥斯汀通过讲述四桩婚姻来表明自己的婚恋观。

她也已经成功地使这本小说被很多读者推崇为“婚恋教科书”。

作者在书中叙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婚姻,通过柯林斯,夏洛蒂和魏肯,莉迪亚的没有爱情为前提的婚姻的悲惨来反衬出达西,伊丽莎白和宾格利,简的理想婚姻的美好,从而表达出正确的婚恋观。

但在以她的感情经历看来,她的写作目的不仅是要将自己的婚恋观传递给后世启示后人,也是弥补自己自身情感的遗憾。

它能在多如繁星的爱情小说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青年人小情小爱的甜文,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怎样启示当代青年人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婚姻,对待生活。

这部作品的意义除了给后世带来正确的婚恋观启发之外,还在于它流露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为人不可傲慢,待人不可有偏见,切忌以第一印象看待他人。

作者以男女主人公的经历给读者举了一个鲜明的例子:男主人公因初次见面的傲慢引发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偏见,最终险些错过彼此。

我想这也是作者最开始给这部作品取名为《最初的印象》的原因。

她要借助文字给后人警戒:最初的印象未必属于真相放下傲慢,解除偏见,才能靠近真实的情感。

不仅仅是在爱情中,在日常交往中亦是如此。

在大数据的时代下,我们都被迫成为了社交动物。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必须懂得为人处世的准则,看得清他人,也让他人看得清自己,才能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翻开这部经典名著,你会感受到每个人物在向你款款走来:温柔善良的吉英,机智聪明的伊丽莎白,性好虚荣的玛丽,幼稚轻浮的吉蒂与莉迪亚,趋炎附势的柯林斯……阅读他们的故事吧,你将获得简·奥斯汀带给你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傲慢与偏见经典语录书评?

傲慢与偏见经典语录书评?

《傲慢与偏见》经典语录书评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一些经典语录和书评:
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这是小说开头的一句话,也是整个小说的主题之一。

小说中描写了不同家庭的生活,有幸福的、有不幸的,但都反映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幸福的共同点。

2. “一个人的品格取决于他最弱的品质。


这是小说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的一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品格是由他的每一个品质组成的,即使最微小的品质也可能影响他的整体品格。

3.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和别人不一样。


这是小说中描写社交界的一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交界对于传统观念的追求和对于不同寻常的事物的排斥。

4. “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觉得这个女人很有趣。


这是小说中男主角达西对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评价,也是小说的经典台词之一。

这句话表达了达西对伊丽莎白聪明、机智和独特个性的欣赏,也是两人之间爱情的起点。

5.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爱情的力量。


这是著名评论家E.M. 福斯特对《傲慢与偏见》的评价。

小说中描写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优点,以及爱情的复杂和力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感情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却深深震撼我心。

——题记又一次翻开已经稍稍发黄的书,熟悉而亲切的文字,让我立刻想起伊丽莎白美丽的眼睛,达西似乎冷竣却隐藏着温柔的面容……这并不厚的一本初中就已读过的书,我却不惜千里之远从家里带到学校,让它时刻伴我身边。

也许它并不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小说,却是让我最难忘的一本。

真的,这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薄薄300来页,不到30万字,没有波澜壮阔,也谈不上深奥,和例如长达4000余页、超过300万字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一比就相形见绌。

就像作者奥斯汀本人一样无法和那些大文豪相提并论。

或许有的人认为这本书太平常而根本就不屑于去评价它。

然而这却是一部极具生命力的小说,历经200余年,仍然吸引着无数读者。

在今天著名的腾讯BBS论坛外国文学版面上,只要出现与《傲慢与偏见》或者奥斯汀有关话题的帖子,点击率和回复率一定会直线上升,尽管这些话题已不知被讨论过多少次了。

和奥斯汀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的取材事实上是相当狭窄的。

正如夏洛蒂•勃朗特曾说:“我可不愿意在她们的那些高雅而狭窄的房子里跟她(奥斯汀)的那些绅士淑女们呆在一起。

”在我看来,奥斯汀的小说有点像小女子文学,缺少一种大气的感觉。

但我却喜欢这种“小女子文学”。

你可以说她目光狭窄,也可以说她缺乏深度,你却无法抵挡她的魅力。

事实上,取材范围的狭窄,并没有限制作者的视野,正如《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一段对话。

达西说:“在乡下,你四周的环境非常闭塞,很少变化。

”而伊丽莎白却回答到:“可是人本身变化那么多,你永远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出新的东西。

”这也许正代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吧。

奥斯汀自己说“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是她“得心应手的好材料”,还把自己的艺术比作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

在我看来这正是作者的长处,也是其小说独到的地方。

精工细致,一丝不苟,娓娓道来,细水长流,这就是我所喜欢的“小女子文学”的特点。

无怪乎有人建议奥斯汀换一种写作方式的时候,奥斯汀拒绝道:“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方式写下去……”忽然联想到台湾作家三毛的文章,其最受欢迎的几本散文集如《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等,无非也是写一些生活琐事,取材也不见得有多广泛多深刻,却如此受亲睐,大概也源于此吧。

反映生活的作品即是美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英国乡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倍感亲切自然。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反应永恒的人性,普通人的心态,在读者中产生共鸣。

评论家们始终把奥斯汀排在勃朗特之前,其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就在于她的平淡、安宁。

更何况有道是于平凡之中见伟大,于细微之处见深情,取材虽小,反映的问题却不一定小。

这一点下面将谈及。

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傲慢与偏见》以爱情和婚姻为主要内容,自然是吸引读者的。

但描写爱情的小说不计其数(言情小说似乎就很多产),要像《傲慢与偏见》这样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称得上世界文学名著而不流俗于一般爱情小说,自有它的魅力所在。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它脱颖而出呢?一部好的小说,内容、情节是非常重要的。

《傲慢与偏见》的内容并不复杂,情节却引人入胜。

读过本书的读者应该对小说开篇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It is a tru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 在英文中in want of 是指客观需要,而不是主观想要;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深深反映出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与利益的结合,可见作者的目光之透彻犀利,也正应证了前面所说的细微之处却能反映大问题。

小说开篇就这样牢牢抓住了读者,接着通过班纳特夫妇风趣的对话,把读者带进一个女儿多得发愁的中产阶级家庭中。

这个家庭家道已经中落,却还有5个待嫁的女儿,而且不幸班纳特先生又没有儿子,其财产将由表亲柯林斯继承。

在资产阶级社会,如果女孩没有丰厚的嫁妆,就是再有才貌,也难找到体面的丈夫,就像书中达西所说:“她们倘使想嫁给有地位的男人,机会可就大大减少了。

”所以处在婚姻要权衡双方阶级地位和金钱利害的情况下,这五位姑娘的出嫁前景确实不太美妙。

小说采用古典的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结合,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也借此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即为财产打算的婚姻是没有幸福的,结婚不考虑财产是愚蠢的,讲究门第的包办婚姻不堪忍受,把婚姻当儿戏毫不足取,理想的婚姻要以感情为基础。

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真心相爱,美满结合,是作者所颂扬的幸福婚姻。

从伊丽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作者虽然没有反映出她那个时代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然而她的强烈的阶级意识却表现了出来,对经济、财产决定婚姻关系乃至生活命运的揭露也可谓入木三分。

西方有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大卫•戴克斯曾半开玩笑的说,在“揭露人类行为的经济原因”方面,奥斯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马克思以前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了。

”谈到《傲慢与偏见》,就不能不谈到它诙谐风趣的语言。

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在《傲慢与偏见》中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

比如在写班纳特太太时,作者就这样写到:“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

”又在班纳特太太与其丈夫的对话中写到:“我的好老爷,你怎么舍得这样糟蹋自己的亲生女儿?你是在故意叫我气恼,好让你自己得意吧。

你半点也不体谅我的神经衰弱。

”“你真错怪了我,我的好太太。

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

它们是我的老朋友。

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听到你郑重其事地提到它们。

”多么活灵活现的语言,绝妙的嘲讽与诙谐,立刻使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读者脑海中变得立体而清晰。

再如另一个片段的描写:咖苔琳夫人的马车路过门口,柯林斯牧师全家手忙脚乱出去迎接,伊丽莎白却说:“就是这么回事吗?我还以为是猪猡闯进了花园呢。

”直率的挖苦,戳穿了咖苔琳夫人自己吹起来的唬人架势,也使伊丽莎白这个蔑视权贵的形象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越发觉得她的可爱。

奥斯汀还善于通过最普通的语言让人物自己暴露自己。

例如小说开头时,班纳特太太曾说郎格太太“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我瞧不起她。

”而到故事的结尾,当其大女儿与彬格莱的婚事已成定局时,她又说“我觉得郎格太太这个人真是太好了。

”这两段截然相反的话,让读者不禁哑然失笑的同时,又多么生动地表现出班纳特太太的反复无常、自我中心。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

一个曾充满偏见的伊丽莎白、一个曾浑身傲慢的达西、一对有趣的班纳特夫妇、一个可笑的柯林斯、众多出场人物、再加上喜剧效果和特殊写作技巧,这就是《傲慢与偏见》,却不是它的全部。

奥斯汀的幽默是需要反复咀嚼的,并不是一看就能逗得你哈哈大笑的书,你最多只能会心的微笑。

奥斯汀素来擅长于描写人物,正如《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傲慢与偏见》中所涉及的人物虽不多也并不算少,要把所有这些人物描写得各具风格个性,突兀于纸上,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打开这本书,这些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立体人物好像可以从书中向我们走来:温柔美丽、心地善良的吉英,机智聪明、生气勃勃、有胆识、有远见的伊丽莎白,相貌平平,性好虚荣的玛丽,幼稚轻浮、娇纵放肆、卖弄风情的吉蒂与丽迪雅,愚蠢粗俗、趋炎附势的柯林斯……甚至那些不那么重要的人物也描写得惟妙惟肖。

如书中写伊丽莎白等人到咖苔琳夫人府上作客这个场景:“威廉爵士虽说当年也曾进宫觐见过皇上,可是看到四周围这般的富贵气派,也不禁完全给吓住了,只得弯腰一躬,一声不响,坐了下来;再说他的女儿,简直吓得丧魂失魄一般,兀自坐在椅子边上,眼睛也不知往哪里看才好。

伊丽莎白倒是完全安然自若,而且从容不迫地细细瞧着那三位女主人。

”似乎随手一写却那么生动细致的刻画,使我们好像也是当时的客人,身临其景地看到他们,甚至他们的内心世界。

总之,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了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

同时,语言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傲慢与偏见》是我珍爱的一部小说,它不伟大但精工,不广阔但深刻。

这部小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书中弥漫着安详、静谧、和谐、秩序的气氛,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小说文风细腻生动,英国乡间的风俗人情跃然纸上,处处以小见大、匠心独具,社会风情画式的故事吸引着广大的读者,给我们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仰望世界文学的天空,巴尔扎克、莎士比亚、马尔克斯、乔伊斯……诸多文学大师浮现于眼前,也许我们不会想到奥斯汀,尽管我们可能对她早已知晓;《人间喜剧》《哈姆雷特》《百年孤独》《尤利西斯》……一部部伟大的作品如夜空中璀璨的明星,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让我们把《傲慢与偏见》遗忘,尽管我们可能早已读过。

因为它太简单,太平凡,太通俗,人们通常是不愿意自己流俗的,尽管很多人事实上对高雅不知所云。

我欣喜于自己发现了《傲慢与偏见》,它事实上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因为对它的熟悉才更加感到亲切。

它像乡间小路上的一缕清风,让我避开世间的喧哗,或者人间的悲伤。

女孩子总是渴望浪漫,喜欢幻想,在作者笔下,爱情像传统的英国绅士,有些拘谨,但高尚可爱。

达西“傲慢”,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追求真爱的勇气。

伊丽莎白敢爱敢恨,有着一流的口才,出众的美貌,非凡的气质和勇气。

我想这世界上肯定会有完美的爱情。

只要我们用真诚的心去和人们沟通,交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事情的真正本质,最终,一定会找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