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第五章

合集下载

《传播学》第五章

《传播学》第五章

第二节 传播媒以从相应的物质手段、信息复制和扩散的能 力、单向性等多个方面去分类。有报纸、广播、电视、 杂志、电影、书籍。有大众传媒、群体传媒、人际传 媒。有石质的、木质的、泥质的。有人体及其各部分, 有各种物体等。中国的有碑刻、亭台、剧场 、照壁、 祠堂、对联等。在中国,当前特别应关注对群体传媒 的研究。尤其是对初级群体的传播媒介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媒介理论评析
不足:“首先,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大量的信息是直接从传播媒介流 向媒介使用者而无需通过中间人的。”“其次,认为社会是区分为领导者和追 随者,或者说主动的和被动的参加者这样两个部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特罗 尔达尔在底特律市发现,曾经在选举过程中向别人,不论是向‘舆论领袖’还 是向其他什么人请教过的人,为数是比较少的。„„没有十分令人信服的材料 能够证明,‘舆论领袖’在进行社会说服教育中是特别活跃的力量。”“第三, 农村社会学家已经表明,有可能采取一项新的想法或一种革新项目的人,更可 能在这个过程的很早的阶段„„先寻求或接受大众媒介传来的信息,然后,在 他们感兴趣而且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特别是别人使用的经验的时候,才在 采用过程的较晚的阶段去向懂行而且受到尊重的人请教。另外,在他们打定主 意以后,他们还可能再从传播媒介寻求支持以克服不情愿的心理。” “最后, 关于意见领袖的观点本身也已证明是过于简单了。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叫做 舆论领袖的单一的角色的设想,是无法令人满意地找到了解实际情况的办法 的。” (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131-135页)。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分析
三、主要传媒分析 邵培仁教授在其《传播学》一书中把媒介的类型分为:书写 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互动媒介,并分析了其 各自的特点。 (一)书写媒介(如泥板、石头、树皮、甲骨、简、帛、纸、笔、 墨、砚、刀等)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153页)。 (二)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的特点(邵培仁著:《传 播学》第154页)。 (三)广播媒介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155页)。 (四)影视媒介(电影、电视)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156页)。 (五)互动媒介的特点:“电脑作为互动媒体,一问世即备受青 睐。”它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 156-157页)。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6讲副本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6讲副本

非语言符号 的
特点与功能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是:
(1)连贯性;(2)相似性;(3)通义性;(4)协同性; (5)即时性;(6)真实性。
非语言符号具有6种功能:
补充语言符号,替代语言符号,强调语言符号,否定语言符 号,重复语言符号,调节语言符号,亦即补充的功能,替代 的功能,强调的功能,否定的功能,重复的功能,调节的功 能。
所以,我们观察顾客的身体语言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身体姿势,而 是 要 把 身 体 姿 势 置 于 “整 体 行 为 模 式 ”中 , 才 能 准 确 地 判 断 顾 客 的 心 理 状 态。
❖某个体态语言的明确含意要看整体 的体态语言
❖身体语言要与有声语言想联系
❖身体语言还要与交际的场合、情景 相联系
康德写道:“一切语言都是思想的标记,反之,思想标记的最优越 的方式,就是运用语言这种最广泛的工具来了解自己和别人。”
萨丕尔认为,语言(语音形式)是商品,而文字不过是货币;货币 是用来代表商品的,没有商品做保障货币就一文不值。
文字是语音的画像,语义是文字的抽象。
说话 四项 合作准则
格顿斯(Categories,1971)认为,所有说话(传播)都是 具有一定目标和方向的合作性行为,而要有效合作就必须遵 循四项合作准则:
之交淡如水、潇洒、in 、high 、酷、kao、水、)。
语境(大傻瓜,你真聪明,好啊 ,这下好了,爱你一万年)。
人际传播的形式与过程
人们是怎样 运用符号达 成沟通和交
流的?
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 受的符号或代友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
符号、意义与传播
符号学派把传播视为意义的表述。

传播学提纲

传播学提纲

第一章传播时代与媒介社会一、信息社会就是传播社会二、传播社会亦是媒介社会三、媒介传播时代的基本走向四、媒介的异化五、媒介素养的培养媒介的异化1、媒介异化了大众2、媒介异化了自己(1)媒介产品的异化。

(2)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3)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4)媒介权力的异化媒介素养的培养(重点)媒介素养,是指人民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辩性回应能力。

即人民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1、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前提。

批判意识与独立的主体人格即现代人格的形成。

主要内容包括:(1)微观层面:媒介基础知识教育,包括接触媒介、认识媒介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特性等,渐渐参与到媒介中去。

扫盲阶段(2)中观层面: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以及受众的认知(3)宏观层面:媒介的政治和经济、媒介与公共领域、大众媒介与文化研究、女权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媒介与国家发展、媒介发展趋势等(4)超越媒介:社会学习理论,变革媒介观念,正确评价自己的传播行为通过教育,培养受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力、质疑力与判断力;学会制作媒介产品,增强媒介使用能力。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什么叫传播学(理解)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与新闻学的关系(重点)新闻学在传播学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助产士”的作用,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A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B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C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新闻采编现象;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现象。

第五章 人内传播

第五章  人内传播
例如:“我真伤心”里的,直接感受着伤心“我”, 就是主我。
“客我”是内容,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 现。是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我评价自己道:“我是一个卑劣的人”这里 的“我”实际上指代后面的“卑劣的人”,是客体 化了的对象,是客我。而有着卑劣感的、感到自己 是卑劣的“我”,则是主我。
渡边等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 式,充分反映了人内传播的系 统性. P63页图5-1
二、自我传播的意识能动性
• 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 播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 特点。
(1)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环节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 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 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传播学教程》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我思故我在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 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 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 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
• 传播类型的划分 1、二分法 内向型行为:个人内部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外向型行为:可以被他人觉察出来的活动 2、四分法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西方 人际传播、小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4、还有其他的一些划分方法:(如下)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 合,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例:西瓜—形状(圆),颜色(红),味道(甜);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例如:刚刚看过的西瓜,留在我们脑袋中的记忆,以后提 及,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西瓜的形象和映像;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例如:人内传播的概念,符号:例 如文字 ;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群众传播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传播学2.群众传播学3.信息4.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及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及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及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开展阶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开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历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历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五大先驱:在经历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中,有五位出色的学者奉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拉斯韦尔的主要奉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卢因的主要奉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奉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提醒了群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传播学纲要——精选推荐

传播学纲要——精选推荐

传播定义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将信息进行传递或接受的过程。

1,这一定义明确了人类的传播与物理传播和生物传播的区别。

物理自然界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人类的传播行为则是一种运用符号进行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可以运用符号来准确表达意义的活动。

2,传播的内容是信息。

一切与人有关的,或是人们感兴趣的自然信息都是传播的内容,同时,传播的重要内容便是社会信息,这又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其他类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

施拉姆说“传播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绝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传播建立了,改变了,维持了社会关系。

3,传播行为既可以是传递行为,也可以是接受行为,所以是双向的共享行为。

传播双方通过信息的传递,反馈来形成互为一体的传播模式,建立协调社会关系,这种双向模式是共享模式。

(1)传播可以分为自我传播,人及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

传播的类型可以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生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指人的思维活动。

(一)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最早从传播学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 米德。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是具体体现出来;另一个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值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成自我的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发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为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的关系:所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非语言符号不能表达所有语言符号的信息(特别是较抽象的语言符号,非语言很难表达。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 3 “系统”、“有机体”类比组织
该学派认为,一个有机的组织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按照一 定秩序排列,相互依存。组织不是独立自主的机器,而是必须与周围环 境互动以求得生存的复杂有机体。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组织与各子系 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必须彼此开放,允许各种信息在其中进行 交流和反馈。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与群体思维
群体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群体意识足够强时,便形成 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指当群体中间达成一致诉求的需要足够强大时,谨慎 的思考和合理的决策就会丧失,甚至一些群体或组织成员会为 了维护群体或组织的和谐一致,压迫不同意见,或者,如果意 见不一的争论可能影响到和谐一致,成员们宁愿牺牲自己的观 点和明智的决策,而顺从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时群体或组织成 员之间满意度很高,可是有效性却很低。
组织传播可以大体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但两者很难 截然分开。
除了组织内外传播的划分,还可以根据组织内的关系结构特征, 将组织传播分为正式传播和非正式传播;根据传播渠道的性质 可分为技术性传播和非技术性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与组织传播
理解组织传播及其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组织的信息传播行为只能由具体的组 织成员担当,组织成员作为个体和组织人的 双重属性,对组织传播具有影响。
在这样的组织中,传播都主要表现为书面的、正式 的、垂直流向的指令和简单的机械式回应。
但这一学派忽略了组织的主体即组织成员个人的需 要、自我满足以及社会互动的精神需求。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 2 “家庭”类比组织
人际关系学派注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因,重视情感在组织中的润滑作 用,以家庭来类比组织,认为在组织里,成员应该像家庭成员那样获得 归属、安全、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满足。
第五章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对社会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可能摆脱的社会存在。然而, 组织本身并不能自动实现目标,需要人们在组织内外通过不断 的交流达成共识。
现代社会的人离不开组织,其实都在一定的组织(而且往往每 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属于不同的组织)内外进行着有意无意的 多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与群体思维
其次,除了以组织名义进行传播活动外,还 存在着大量组织成员之间的个体互动以及组 织内小群体传播活动。
最后,组织内的等级决定了组织传播是一种 制度化的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 1 以“机器”类比组织
机器具有专业化、标准化和可预测性特点,这样的 类比强调由人组成的组织也应具有专业化、标准化 和可预测性的特征。
集合行为中的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没有过的越轨行为, 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关于组织传播的思想表述,可以追溯到18世纪。
1936年,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出版的畅销书《如何交友并影 响人》被视为第一本关于组织传播的著作,但组织传播的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规模。
1974年,杰拉尔德•戈德哈伯出版了第一本以“组织传播”为名 的教科书。
这个学派除了网络分析外,还运用个案分析、模型分析勾勒出组织传播 中的复杂关系。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 4 “文化”类比组织
第一节
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及其心理机制
古斯塔夫•勒庞把被某些因素激发起来的大众看作乌合之众,指 出,人在群集时的行为本质上不同于人的个体行为,在群集情 况下,个体会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 己的精神,进而放弃自己的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这时即使 是最有理性的人也会像动物一样行动。
勒庞提出了感染理论,认为激情和情绪传播程度的增加,会使 得群众的无意识思想通过一种神秘物作用互相渗透,暗示的影 响使集群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导致群体中的成员以相同方 式行动,个人的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
群体压力可能导致组织成员在行为上的“从众”现象。
第一节
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及其心理机制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骚动、恐慌奔走、流言散布的形态出现, 所以往往会干扰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包括群体暗示、群体模仿、群体感染等, 相关理论包括模仿理论、感染理论、匿名理论等。
集合行为是无意识模仿,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或被卷入突发事 件中时,他们往往丧失理智,力求与在场的大多数人的行为保 持一致。
群体意识是参与群体或组织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群体 感情、归属意识、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群体意识是群体传播 作用下的结果,一旦形成就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 生制约作用。
群体意识的形成与群体内部的黏合性有直接关系。黏合性指群 体成员之间彼此感兴趣的程度,也就是彼此认同的程度。 群体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群体意识足够强时,便形成 群体思维。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群体中多数意见对个体造成的心理压力,迫使个体 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群体压力与权威或制度命令不同,它主要付诸人的心理。作为 社会性的人,人们有着合群倾向而力求避免遭到心理孤立和制 裁。同时,基于对生存环境不确定性的判断,人们倾向于认同 多数人的意见,以获得心理安全。
早期的组织传播研究者多数是企业管理学家或为企业管理服务 的心理学家,因而其研究中大部分实例都与企业管理有关。 组织的结构特征差别很大,松散或严密程度差别也很大,因而 组织的内外传播很难用一种模式来阐述。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介于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二者的中介和桥梁。组织是个体 的集合,但又不是个体简单的叠加,组织的功能大于个人相加 功能之和。
他们更重视播。
1924—1932年,霍桑工厂心理实验发现,组织中的小群体对员工行为的 影响超过正式组织权力结构的影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社会性 满足,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