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视听语言分析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制作和出色的表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影片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群身处绝境的女性在战争中的挣扎和抉择。
从剧本故事来看,刘恒的改编极为到位。
他不仅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还充分考虑了片子所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影片以个体在大背景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为主题,将叙事角度从宏大的民族角度转换到了个体,这种个体化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电影的结构严谨,三幕剧结构清晰,情节点的设置、建置发展高潮的过渡以及由此角色的转变都在意料之中。
然而,“建置”一段中为了商业考虑而安排的过量场次,导致后面的情感释放略显仓促。
但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对于一部长达 145 分钟的电影来说,也并非没有益处。
至于人物性格转变的突然和无逻辑,虽然片中表面对于角色的解释比较合理,但深究起来仍会让人觉得缺乏逻辑。
不过,从娱乐的角度来看,人物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
从视听呈现的角度来看,电影的制作非常出色。
开场的战争戏极具临场感,画面呈现不错,而对于色彩和细节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然而,电影在特效上仍有提升的空间,某些场景的制作显得不够细腻与真实。
此外,过多使用升降格镜头这种极度导演倾向主动煽情的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但也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在表演方面,演员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特别是克里斯蒂安·贝尔,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美国殡葬师形象,其表演真挚而感人。
然而,也有一些演员的表演存在瑕疵,比如部分女性角色在眼神传达上的问题,使得观众难以完全理解角色的情感。
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也为其增色不少,特别是《秦淮情》的多次出现,既营造了氛围,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同时,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和暴力场景也被处理得较为真实,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有思想、有深度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的选择。
《金陵十三钗》改编电影的视听革命

《金陵十三钗》改编电影的视听革命作者:徐稚妮来源:《神州》2012年第17期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金陵十三钗》电影语言的深度解析,诉说作为有别于文本叙事的电影叙事漫溢在时间和空间塑造上的独特魅力,以及电影在视听层面的超越。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电影语言视听革命超越萨特曾说道“电影的天性是对大众讲述;它对他们讲述着大众及其命运。
”小说《金陵十三钗》以其动人而感性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段历史里的一隅。
那段历史并非言之凿凿的传说或是对政治的附庸风雅。
作者严歌苓在对史诗故事磅礴描绘里加入了儿女情长、女性意义、个人价值的深刻追寻和对生命卑微和伟大的辩证思考。
而将这样一个蕴含丰富历史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寄由影像来传递和深层阐释的确非一次简易的挑战,更是一场充满冒险逸趣横生的视听革命。
一、瑰丽、繁复、激烈而独具魅力的色彩光影的创造性诠释电影《金陵十三钗》选择了艳丽或晦暗、热烈或冷峻、斑斓绮丽或飘渺凄厉、典雅精致或哀艳悲壮等等色调对比强烈鲜明的色彩呈现在荧幕上,让人赏心悦目。
这也是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导演最擅长的技巧之一。
整个故事贯穿始终的那些色彩在每个画面里都互相冲突,交相辉映。
灰暗的天空下,漆黑而肮脏的断壁废墟、镶着斑驳绚烂的彩色玻璃的教堂,绿波荡漾的上架空的翠禧楼、被血染红的帷幔,女孩们素雅的藏蓝色校服和秦淮河女人们红粉青绿、争奇斗艳的服饰、卷曲微翘的黑发、浓妆艳抹的脸庞,教堂里漆红的座椅,泛黄的老式直立钢琴等等这些画面都在其色彩激烈地对比下产生了非凡的意义。
影片中色彩运用很巧妙,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有很多。
比如,教导队的李教官一个人奋战保护女学生的那段激战,导演巧妙的设置了一个地点——纸店,这无关紧要的地点却造就了一个经典难忘的镜头。
在激战最后,李教官拉爆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景里,正是纸店里五颜六色的纸张使得原本暴力、凄惨而悲壮的牺牲变成了一次壮丽的殉祭。
那些色彩简洁的纸张在爆破里被撕裂伴随烟尘一起翻腾嘶吼,仿如庆典里的鞭炮只为英雄而响闹,像是对他的英勇牺牲最后的礼赞。
金陵十三钗影析

在我看来,《金陵十三钗》一方面是张艺谋再度演绎《红高粱》“战争传奇”式的回归;一方面又是张艺谋弱化个人风格,突出通俗、国际化的自觉转变。
《红高粱》是感性、粗粝、癫狂、抽象仪式化的,它对民族的反思充满着精英式的启蒙意味。
《金陵十三钗》则是理性、精良、冷静、具体写实化的;它的反思批判,更为通俗和国际化——对战争对法西斯行径对反人类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不仅可以引起华语世界的关注,同样可以叩响全球范围内对日本侵华罪行的反思与批判。
相比《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弱化了导演的风格,突出“好莱坞”式的国际化表述:强烈的普世价值和文艺色彩的商业片——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所青睐的类型。
《金陵十三钗》的镜头基本以书娟的视点出发,摄影机轨道横移、摇居多,与剧作确立的“书娟眼中的历史”保持高度统一。
俯、仰、正反打的镜头使用非常节制,战争场面、室外环境、手持肩扛极大程度地增加了真实感。
影片伊始,被日本兵追杀的女学生和妓女,从右入画,摄影机跟随人物向右移动,预示着人物进入艰难及危险的环境中;影片后半段落,“教父”开车载着女学生逃离则是由画幅左向右运动,带着观众与人物共同逃离危险、奔赴希望。
这右入左出,首尾呼应,旨趣鲜明,有如中国手卷画般,徐徐开展。
从十三钗们的衣服、配饰、绸缎庄、天主教堂彩色玻璃等的色彩设计上,虽然还能看到大色块、高反差等张艺谋式色彩特点,但相比《菊豆》《英雄》等影片要写实了许多。
影片在造型上给我带来深刻印象的有两处,一是铺在教堂院内巨大的白底儿红十字的大旗:红十字,代表了救护,代表了天主教,同时也预示着危险。
通过造型,在画面完成了大的戏剧冲突和隐喻。
二是打碎彩色玻璃的几次不同处理,巧妙妥帖。
全片的战争节奏及场面,围绕着国军狙击手(佟大为饰演)的行动线上铺陈开来,一扫以往华语战争片“有了场面丢了人物,有了人物丢了场面”的尴尬。
片中几场“巷战”将成为世界战争片中的经典。
影片有两处值得商榷:其一,巷战段落中,中国军战士紧挨排成一竖列,掩护最后一位战友炸坦克(固定画面+画外旁白);其二,教堂中十三钗们一字横排开走向观众(固定画面+画外音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1. 引言1.1 介绍《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崇贤公主以降良才女的不幸爱情故事。
小说情节曲折,令人扣人心弦。
作品中涉及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家族之间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命运选择等多重主题。
小说描绘了崇贤公主与降良才女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作品中的十三位女子形象各异,性格各异,展现了不同的命运轨迹和人生选择。
整部小说充满了张爱玲特有的文学魅力,让人读后心生感慨。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将这部经典小说搬上银幕,通过影像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出作者的文学构思和情感表达。
随着影视化叙事的不断发展,这部经典作品也得到了新的生命和传播,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化经典。
1.2 影视化叙事艺术的概念影视化叙事艺术是指将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通过影视媒介进行再现和表达的艺术形式。
在这种艺术形式中,影视编导和演员通过镜头语言、视觉效果、声音和配乐等手段,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氛围呈现给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影视化叙事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有所不同,它融合了电影和电视剧的独特表现手法,具有更加直观、贴近生活的特点。
通过影视化叙事,观众可以通过视听的感知方式,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在《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中,导演和演员通过精心的布景、服装、化妆和表演,将原著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视化叙事艺术的运用,使得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和韵味,增强了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通过影视化叙事艺术的运用,《金陵十三钗》得以更加生动地再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了观众对经典故事的共鸣和思考。
2. 正文2.1 小说背景和故事梗概《金陵十三钗》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民国时期金陵城中十三位美丽女子的爱情故事。
悲壮的抗争——解读《金陵十三钗》

悲壮的抗争——解读《金陵十三钗》乍一看片名,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会误以为《金陵十三钗》和《还珠格格》、《宫》之类的古装深宫戏一样,是一部讲述一些古代女子生活的情感剧。
然而,看过它的宣传海报和影片介绍,我才知道:这部电影起源于2005年,华裔作家严歌苓将《魏特林日记》里的几行文字发酵成小说《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导演2011年又将它拍成了电影,搬上了荧屏,试图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早已灰飞烟灭却在人们心中刻下深深印记的尘封往事。
影片重点讲述的是1937年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里,一则关于一个男人和两伙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段情节虚构但背景真实的历史,这部影片是一部正视历史、还原历史、牢记历史的战争片。
原本,事件背景十分复杂,而该片却以小见大,通过述说日军的冷面屠杀与国人的悲壮抗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特别是在那座相对还是净土的一处天主教堂里,冒牌神父、教会学生、风尘女子为了在血雨腥风中求得一线生机,发生了种种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思。
“轰炸了二十多天,南京到底被日本军队攻破了。
那是1937年12月13日,我记得,那天所有人都在跑,好像永远也跑不出那场大雾……”影片一开始,就通过一名当事女学生书娟的追述,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极其残忍的战争年代,而当我们的思绪追溯到那段不愿记起却又无法逃避的历史时,顿时心乱如麻,悲伤、哀恸、愤怒、仇恨、痛心、揪心……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内心就再也难以平静了,仿佛真的坠入那场“永远也跑不出”的大雾里了。
该片是从南京沦陷的危情时刻切入的,开篇就是一场战争戏。
一群本来可以突围的国军伤兵,为了拯救一帮将被日本兵活捉的女学生们,挺身而出,用十几条烂命、十几竿破枪,去阻击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的日军,为女学生逃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虽然伤兵视死如归、英勇顽强,但在具有绝对优势的疯狂扑来的敌人面前,无可避免地落得了一个悲壮的下场。
为了炸毁日军的坦克,一个伤兵从楼上纵身跃下,在摔到坦克车上的时候拉开了捆在身上的引爆栓,与不可一世的铁皮装甲同归于尽。
金陵十三钗影评

战争中人性的美好——评影片《金陵十三钗》2011年张艺谋最新电影大作《金陵十三钗》于近期在各大院线上映。
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围绕一群女学生,将教堂作为地点,讲述为保护一群女学生,中国士兵甘愿牺牲生命和外国神父以及一群妓女最初不与世事相争的态度与最终为保护女学生积极努力的性格转变。
揭示战争的残酷,讴歌战争中人性的美好。
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摧残是巨大的,导演之所以选择“战争中人性的美好”作为主题,一是以人性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作对比,揭示南京大屠杀对南京人民的伤害,让中国人民勿忘国耻;二是揭示战争中依然有美好的人性存在,借此安慰国人被战争创伤的心灵,让我们看到,残酷对于战争不是绝对的,在战争有,依然有净土的存在。
在本片中,人物性格的转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中,又以“神父”、十三钗和小女孩为主。
约翰以“钱”为相处方式的性格在目睹战争的残酷后,最终回归人文主义的美好。
约翰是美国派来安葬神父的人员,“money”是约翰出场之初最常使用的台词。
为神父祷告需要钱,修理卡车需要钱,甚至在爱情中,他仍认为应该用金钱维持。
留在教堂不是乔治的本意,他是为寻找教堂中可供他使用的资源——金钱和美酒;穿上神父的衣服也并不是乔治自愿,而是为博得玉墨的欢喜。
然而,当日本军人冲进教堂,女学生即将被亵渎时,这些发生在约翰身上的偶然便成为保护女学生的必要武器。
影片中,日军野蛮的行为与女学生声嘶力竭的求救声深深刺痛约翰的心灵,人物的性格在此发生改变。
日本人不敢惊动西方人,这为约翰保护女学生提供很好的基础。
他站在教堂的最高处,假扮神父,手执教会的十字架红旗,高声痛斥日军的残暴。
这是剧情的一大发展,约翰人性的美好第一次在本片的荧幕上展示。
此后,约翰决定留在教堂,用神父的身份,继续保护女学生。
期间,为寻找两名走失的妓女,约翰外出寻找。
在半路上,他遇到自己在美国的朋友。
原本,他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乘坐回美国的大船,可他决定留下来。
他积极寻找帮助女学生出逃的办法,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躲在大院修理卡车。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摘要】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描绘了十三位妇女在艰难时期的坚韧和勇敢。
音乐艺术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氛围营造和文化特色,为观众呈现了深刻的视听享受。
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为影片增添了层次和张力。
音乐也为各个角色的塑造提供了精彩的背景音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音乐艺术丰富了电影的内涵,提升了观赏性,成为《金陵十三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音乐艺术的赏析,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关键词】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赏析、情感表达、氛围营造、文化特色、剧情、角色塑造、内涵、观赏性、不可或缺。
1. 引言1.1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背景介绍《金陵十三钗》是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章子怡、张丰毅、黄晓明等主演的一部中国历史剧情片。
该电影讲述了1940年代国共内战时期,金陵城受战火侵袭,京城名妓玉楼院被日军占领,院中十三位美貌绝伦的青楼女子,被指定为金陵城之宝。
她们在战乱中保全自己,又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扶持着坚守与对抗。
电影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妇女在战争年代的顽强生存和抗争精神。
电影《金陵十三钗》通过讲述这十三位女子的命运和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战乱年代的人间疾苦与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
影片通过细腻、真实的呈现,展现了女子们在逆境中的坚强和善良,塑造了一群普通女子的崇高形象,让观众对历史时期的女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整部影片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抗争精神的结合,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2 音乐艺术在电影中的重要性音乐艺术在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加深电影的文化内涵。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音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这部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南京城内发生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十三位美丽的女性在战乱年代中的坚韧和勇敢。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_金陵十三钗_的字幕翻译研究_吕健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2No.4[收稿日期]2012-05-12[作者简介]吕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学术方向: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吕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吴文智(江苏省翻译家协会,南京210010)[摘要]张艺谋拍摄的《金陵十三钗》获得了第69届金球奖(Golden Globe )最佳外语片提名。
电影作为一种直观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途径,其字幕翻译极具重要性。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内多模态话语综合框架主要有: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及表达层面。
从这四个方面分别对《金陵十三钗》电影字幕翻译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片,弘扬影片中的人性魅力。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字幕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2)04-0036-030引言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在语言这种作为意义表达手段的单一模态基础上,出现了图画、声音、动作等多模态特征。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张德禄,2009)电影作为一种直观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途径,其字幕翻译极具重要性。
本文尝试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分别从四个方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及表达层面———对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以期为电影字幕翻译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期望观众通过借鉴本文更有效地进行影片欣赏。
1《金陵十三钗》影片人物语言特点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在一座暂未被占领的天主教堂内十二位侠肝义胆的风尘女子和教堂内打杂的小伙计为解救女学生脱离日本兵的魔掌而慷慨赴死的故事。
片中教堂中的避难者们的语言以英语与南京方言为主,在英译过程中呈现口语化、大众化、中语西化等语言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陵十三钗》视听语言分析
金陵十三钗贯穿全剧的是“变化”。
是主要人物随冲突发展身体心理的变化。
自然这也是视听元素的主题。
一、光
我认为最为出彩的是张导对于漏光的应用,剧中出现了几次极为重要的漏光。
例如:
李教官逃到小阁楼后光光照到李教官脸上、日本兵进入教堂时光打到john脸上、后面光从地窖射出。
漏光就是变化。
李教官从“自己跑”到“一定要保护女学生”的变化,john从“只要钱的殡葬师”到“不顾生命危险的振臂高呼保护教堂里的人”的变化,光从地窖射出预示了“秦淮河女人”
的变化。
同时,光的灵活运用对构图美感的补充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构图
张艺谋的电影从不缺精美别致的构图,这一特点在十三钗中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描写日本兵暴行的时候一些不规则构图也凸显出日本兵人性的扭曲,美感原则与服务主题原则乃至变化原则三者兼顾体现了导演拍摄技巧的娴熟。
三、运动
跟拍的运用在全剧中是普遍且精髓的。
影片就是以跟拍女学生逃跑为开头的。
大量的跟拍镜头有效地突出了战争年代受迫害的普通民众只能逃跑敌人肆意横行的悲惨状态,与之对比的是李教官和他的教导队。
固定机位的拍摄突出了军人的决绝,尤其是拍摄教导队敢死队炸坦克的情节。
导演并没有采用一侧跟拍的手法,而是正对着演员配上悲伤地音乐,成
功的塑造了教导队军人的英雄形象。
四、色彩
从大的色调上讲,灰暗笼罩整个开端、发展、高潮,乃至结局一大部分。
但在最后女学生的想象中,光线变得明朗,画面变得清澈,映射出经过这么多的事,但在“秦淮河女人”和“李教官”“father john”的保护下,女学生们的心灵依旧纯净。
局部色相的处理上。
最初“秦淮河女人”进入教堂时是衣着艳丽、衣冠不整的,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最后他们离开教堂时却穿女学生的服装、留着女学生的发型、裹着胸。
虽然这是情节必然(代替女学生参加酒会)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叙述了“女人”经过相处和一件有一件事情后,向“女学生”的变化。
这里的设计是极其巧妙地。
另外要说的就是john,john的第一次亮相穿着白衣白裤白帽,进入教堂后换上了教堂神父的服装,但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只是外形上的变化,在保护学生后不久john便剪掉了自己的胡子,这次局部色相的变化伴随了人物心理的变化john完成了彻底的蜕变。
在这个变化中局部色相的作用显而易见。
五、景别
张艺谋作为中国学院派导演的代表,景别应用的恰到好处又变化多端。
在描写日本兵暴行时,大量的特写让观者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甚至对于同一个人物变化前后景别应用也有不同。
John在影片开始部分以中景、远景为主但随着剧情发展john更多出现在近景。
特写镜头中。
六、音乐
全剧插曲所占的份额并不很多,但却个个经典。
北电的苏牧老师在解释电影音乐和电影影像的时候说:“音乐不应起到一美遮百丑的作用,它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是十分赞同的,例如前面提到的教导队敢死队单从影像上看这个镜头已经是成功的了。
再加上适当的音乐更让多少观众落泪。
综上,十三钗在视听元素的应用上传承了学院派导演的一贯风格:注重细节,形式多样,其情节感人至深不失为一部好片,但在剧本的一些细节的真实性上还有待商榷。
期待张导的下一部比十三钗还好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