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中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的分析

合集下载

电影《毕业生》的视听语言解析

电影《毕业生》的视听语言解析

电影《毕业生》的视听语言解析1. 引言1.1 简要介绍电影《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毕业生》是一部于196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达斯汀·霍夫曼、安妮·班克罗夫特和凯瑟琳·罗斯主演。

本片改编自查尔斯·韦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本杰明·布拉多克在家庭、爱情和事业方面的迷茫与探索。

1.2 阐述研究电影视听语言的意义电影视听语言是电影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组合,传达出导演的意图和影片的主题。

研究电影视听语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艺术的魅力,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并为电影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

1.3 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本文将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电影《毕业生》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在摄影、音乐、声音设计和对话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在影片中的作用。

文章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从背景、导演简介、视听语言基本概念、视觉语言分析、听觉语言分析、创新与影响以及结论等方面展开论述。

2 电影《毕业生》的背景及导演简介2.1 电影《毕业生》的背景介绍《毕业生》是一部于196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改编自查尔斯·韦伯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讲述了初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本杰明·布拉多克的成长故事,他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试图寻找自我和真爱。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票房成绩斐然,更在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多项提名,并最终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毕业生》的制作背景正值1960年代的美国,这是一个社会变革、文化多元的时代。

电影中的许多元素,如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青年一代的迷茫与反叛等,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影片以一种颇具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展示了青年人在面对爱情和人生选择时的种种困境。

2.2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的创作风格概述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导演、制片人,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浅析《影》中视听语言对叙事的作用

浅析《影》中视听语言对叙事的作用

浅析《影》中视听语言对叙事的作用摘要:电影作为一门广受观众喜爱的独特的艺术形式,重要的就在于其技术上的特性以及我们对其艺术特性的了解、熟悉。

当影片放映到银幕上时,就产生了通过视听语言手段刺激出的来源于观众的视觉所导致的心理期待。

九月份上映的《影》真相与结局扑朔迷离。

讲述八岁便被秘密囚禁的一个小人物,不甘心被当成傀儡,努力寻回自由人性的故事。

替身众所周知,人们替他们取的代号为“影子”。

影子必须和真身互为一体,让他人真假难辨。

有威胁生命之处,必定有影子,影子必须在危急关头为了替主人驳回一命而挺身而出。

张艺谋导演如何运用视听语言技术,使这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得以叙述?文结合《影》中的片段,从声音、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视听语言的作用。

关键词:视听语言《影》色彩声音视听语言是非语言性的交流,它通过连续的画面和声音组接在一起,达到叙事和审美的要求。

电影将电影技术手段、画面、声音作为传播媒介,通过摄影机,在镜头里创造出运动的时空形象、反应生活日常的独特的音像与画面结合产生的视听艺术。

张艺谋善于利用浓厚的色彩讲故事、说道理、表情达意。

通过极为强烈的画面渲染,隐喻出多种复杂情感。

影片《影》中运用了大量东方美学的艺术手法,在影子和主人之间将中国哲学中的人与人、生命与生命间的彼此“挪移”浑然一体发挥的淋漓尽致。

山河大地之中虚无缥缈的气化,构成了深远空灵的意境,构成影片独特的艺术美感。

张艺谋导演是一个“可以用色彩讲故事的导演”。

在这部电影中,大手笔的运用黑、白、灰这三种色彩将故事讲述出来。

通过三种色彩的完美融合,画面上的景物与人人物,巧妙地变为山水画中的景与山水画中的人,渲染出一派不真实的模糊感。

黑白灰三色的巧妙运用,在透露出的浓厚的古时江南风情中,彰显了本片唯美且庄重的风格,色彩可谓是《影》的灵魂。

在《影》中,张艺谋在巧妙的运用水墨丹青色调的同时,极为融合的运用了琴、箫等我国的古典乐器。

用传统文化彰显君王争斗。

影片中,虽然融入水墨画等诗意、优雅的表现方法,但是勾勒出却是一幅凄凉的画卷。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xx》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视听语言分析电影范文

视听语言分析电影范文

视听语言分析电影范文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娱乐、思考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电影中,视听语言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通过影像和声音,电影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信息。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经典电影,探讨视听语言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观众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罗马假日》。

这部电影以其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在电影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和音乐,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之间的浪漫情感和情感冲突。

比如,在电影中,当主人公在罗马的街头漫步时,配乐中的意大利歌曲和美丽的景色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浪漫的氛围。

这就是视听语言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信息,让观众产生共鸣。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部动作片《终结者2》。

这部电影以其惊险刺激的剧情和精彩的特效成为了经典之作。

在电影中,通过高速的镜头切换和震撼的音效,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与机器人之间的激烈战斗和紧张气氛。

比如,在电影中,当主人公与终结者展开激烈的追逐战时,快速的镜头切换和震撼的音效让人仿佛置身于战斗之中,感受到了紧张刺激的氛围。

这再次证明了视听语言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它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出紧张刺激的情感和信息,让观众沉浸其中。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部经典的科幻片《盗梦空间》。

这部电影以其复杂的剧情和惊人的特效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电影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特效和声音效果,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在梦境中的奇幻体验和心理挣扎。

比如,在电影中,当主人公进入梦境时,通过精心设计的特效和声音效果,观众能够感受到梦境的奇幻和离奇,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心理挣扎。

这再次证明了视听语言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它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出奇幻的情感和信息,让观众沉浸其中。

综上所述,视听语言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信息,让观众产生共鸣。

因此,电影制作人需要在视听语言上下足功夫,才能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让观众享受到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中的视听语言及音乐运用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中的视听语言及音乐运用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中的视听语言及音乐运用《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备受喜爱的法国电影,该影片通过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和音乐运用,成功地塑造了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并向观众呈现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本文将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分析电影中的语言和音乐运用。

一、视觉语言1、色彩表现电影中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要背景,色彩饱和度低,带有浓郁的田园风情。

在电影的后期,出现了鲜艳的舞台表演,鲜红的旗帜和色彩鲜艳的服饰,营造出了活跃喜庆的氛围。

2、画面运用电影中的镜头运用极具艺术性,画面常使用窄景、大角度和特写等手法。

在许多镜头中,环境和角色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塑造不同的情绪。

比如,牧场上空宁静的羊群,游戏时的快速摄像头移动,以及反映角色内心情感的镜头等。

3、特技运用在电影中,特技的使用并不多,但非常精妙。

例如,飞机的起飞和降落,使用了慢动作和快动作的变化,搭配着音乐的节奏,营造出了戏剧性的效果。

此外,当奸商使用汽车来追赶孩子们时,镜头跟随车辆的行驶轨迹,再使用特技使画面出现变形的效果,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视觉印象。

1、音效使用音效在电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开头的牧羊人口哨声,舞台表演时各种乐器的合奏等。

这些音效在不断地提醒观众电影的主题是音乐,而放牛、刻板的教学方式、压抑的生活状态成为了建立对比的背景。

音乐是《放牛班的春天》的主旨,对于电影的情感表达起到了关键作用。

电影中的音乐有多种风格,包括古典、流行、摇滚和乡村音乐等。

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节奏、情绪和体验。

例如,故事中暴露了音乐家庭暴力和学校暴力的严重性,而音乐,这个情感的媒介,却一度为角色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压力。

3、声音的混合使用混合使用音乐和声音效果是电影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能够增强画面和音乐之间的情感共鸣。

比如,电影中音乐的节奏与孩子们放牛、跑步时的喘息声混合,音乐和声音掀起的情绪相互配合,使观众感受到角色生命真实的振动。

总结:浅析《放牛班的春天》中的视听语言及音乐运用,主要阐述了电影中的色彩表现、画面运用、特技运用,以及音效、音乐和声音混合使用等方面。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摘要每一部电影由于创作者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但表现在影像的表达方式上主要是蒙太奇与长镜头。

在每一部电影中,都会有这两种方式的出现,而区别就在于更注重哪一种方式的使用,这也就形成了导演的特色风格,如侯孝贤的长镜头的冷静观察,但大部分好莱坞电影更注重蒙太奇的使用,无论哪种方法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

关键词视听语言,蒙太奇,长镜头视听语言作为影视艺术独特的造型手段和叙事方式以及文化传播工具,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功能。

作为影视艺术叙事、表意媒介的视听语言是由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画面和声音组成,以及声画关系等。

主要是蒙太奇和长镜头两种风格。

(一) 蒙太奇1.含义:蒙太奇是法语 montage 的中文音译名,在法语里是装配、构成、升高或爬上之意,是建筑学用语。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始人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在镜头剪辑与组合的科学试验和艺术实践中,发现了镜头组接中产生的心理效应和艺术效果,库里肖夫把这种镜头称之为“蒙太奇”。

蒙太奇镜头在组接和剪辑影片时,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特别的视觉效果。

蒙太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一开始直到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所有参与的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和他们对作品对艺术的诠释方式。

这个概念里比较著名的应该是苏联学派的理论。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他主张破坏人们的习惯的叙述法则。

他强调单镜头空间因素的那种内部结构张力的变化以及镜头的空间上的冲突。

而普多夫金则主张尊重人们的习惯叙述法则。

说时间应该顺应情节的发展,而且非常的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感情的描述。

两个人主张的确定都使经验空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面语言,声音语言和色彩语言)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

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中的视听语言技巧浅析

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中的视听语言技巧浅析

声屏世界2021/9传媒新思维视听广角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中的视听语言技巧浅析阴程梅林李青青摘要:《罗拉快跑》是一部崭新的、富有探索性的、视听感极强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文章分析了该片丰富多变的镜头语言、节奏感极强的剪辑手法、富有打击感的配乐,指出其带给观众视听体验的技巧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罗拉快跑》视听语言剪辑《罗拉快跑》是一部犯罪爱情主题的电影。

在柏林街头,罗拉的男友曼尼打电话告诉罗拉他弄丢了老大的十万马克,如果20分钟后不能凑到这笔钱,老大不会饶过自己。

整个故事的主线便是罗拉如何在二十分钟之内从家狂奔到各处寻找方法为曼尼凑够十万马克,去银行求父亲帮忙、挟持父亲抢银行、赌场碰运气,三次奔跑,每次奔跑都遇到不同的人,遭遇不同的境遇,最终走向不同的结尾。

而这个过程导演探索性地让电影中的时间与现实的时间相对应,罗拉每一次二十分钟的奔跑在观众现实观影中也正好对应了二十分钟的时长。

视听语言被视为新生代的电影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影片的总体剪辑是快速而极富节奏感的,许多技法也被加以运用。

比如拍摄时镜头不同的运动方式和景别,不同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以及银幕分割和MTV 的剪辑方式,这些都是导演对观众进行的视觉和心理引导。

从剪辑来看,影片的节奏是非常快的,如开头罗拉在思考应该找谁要钱的片段,迅速闪回了她朋友和亲人的样子,逐渐筛选,节奏稍缓,最后选择了她的爸爸。

这一系列镜头的切换,表现了她思考的过程,也呈现出了紧张的气氛。

影片中的部分剪辑也颇有音乐剧的节奏感剪辑,当曼尼的钱包被小偷偷走后,他想象着小偷拿着他的钱在不同的地方享受挥霍的场景,亦是用许多镜头加上极快极有节奏感的剪辑完成。

导演成功地让观众无法完全看清每一个场景的细节,却能够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曼尼的视角里,体验她的复杂情感。

导演很擅长操控观众的情绪,与剧情相同的时间结合快速切换的镜头和节奏感极强的剪辑及配乐使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代入感极强。

罗拉从陡坡的楼梯上摔倒,穿梭在高楼林立的大街之间,冲撞开人群,躲过汽车,都让观众的心也跟着一收一紧,仿佛与罗拉一起奔跑、一起喘息。

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分析在丰富多彩的影视世界中,视听语言如同神奇的魔法,将故事、情感和思想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它不仅仅是画面与声音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

视听语言中的“视”,主要指的是画面元素。

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等,都在无声中诉说着故事。

比如,在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头男女主角相拥而立的画面,其构图采用了黄金分割比例,让人物处于画面的视觉重心,背景是辽阔的大海和天空,这种构图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宏大的氛围。

而色彩的运用也十分精妙,影片中蓝色代表着深邃与神秘,红色则象征着热情与激情。

光影的运用同样重要。

在悬疑片中,常常会使用明暗对比强烈的光影效果,来营造紧张和神秘的气氛。

暗处隐藏着未知的危险,明亮处则是主角们探寻真相的希望之光。

例如在《七宗罪》中,阴暗潮湿的街道,忽明忽暗的灯光,都让观众的心跳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加速。

“听”的部分则包括音乐、音效和对白。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具有强大的情感引导作用。

当我们听到激昂的音乐时,往往会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坚定和勇气;而舒缓的音乐则会让人感到宁静和忧伤。

比如《勇敢的心》中的配乐,那激昂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公为自由而战的决心,让人热血沸腾。

音效的运用能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比如在战争片中,枪炮声、爆炸声、喊叫声等音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而在一些恐怖片中,阴森的风声、诡异的脚步声等音效,则会让人毛骨悚然。

对白则是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直接体现。

生动、真实的对白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在经典喜剧《大话西游》中,至尊宝那些幽默风趣又饱含深情的对白,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台词。

画面与声音的完美结合,能够产生更加震撼的效果。

比如在动作片中,激烈的打斗场面配上紧张刺激的音乐和音效,能够极大地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而在爱情片中,温馨的画面搭配轻柔的音乐和甜蜜的对白,能让观众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然而,视听语言的运用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要根据影片的主题、风格和受众来精心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实现自身情感、意识、心灵的媒介,是审美的物象化。

如何准确把握视觉、听觉语言的艺术表现,调动各种视听元素,准确而贴切地将最生动、最形象的情思与理想通过画面、声音传达给观众,是对视听语言进行研究和使用的意义所在。

本文对电影中的视、听觉语言艺术分别进行论述,以探索电影美学的系统和本性,完善和丰富视听语言艺术的使用。

【关键词】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分析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8-01一、视觉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电影屏幕通过镜头的推远与拉近来呈现画面的空间与构图,为了达到强烈的透视感和立体空间感,光学镜头使镜头中的前景和景深部的背景均处于清晰的焦点位置,这样就可以拉深镜头画面的距离,将画面由平面创造为立体,人和物的位置也更加清楚。

景深构图之所以能为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使观众与画面的距离拉近了,让观众有亲身体验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会引导观众更积极地思考,甚至使他们参与到故事的演出中来。

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纵深构图给观众带来了选择关注点的自由,而且电影的观看屏幕非常利于景深镜头的呈现,使得全、远镜头的纵深感更为逼真,更有视觉冲击力。

一部电影大多时候都是在表现人、物、事件的运动情况,所以对画面的处理,实则是对运动的处理。

镜头的移动不单是为了画面构图的审美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电影在不同阶段要呈现的情感、思想。

例如快速向前推进的镜头可以用来表现大胆和狂放的激情;缓慢、不停向前移动的镜头可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带领观众步步深入,满足观众探求表现对象的愿望;静止不动的镜头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呈现出不易察觉、充满思索与内省的含义,将观众的情绪积压起来,并为后期情绪的释放做好铺垫。

光与色彩使世界以五彩缤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与人物。

光效对于电影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光既是用来照明拍摄对象的,也是用来表达情绪和气氛的,因此一部电影中对光效的使用能够体现出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巧妙使用光效能为电影带来新鲜的视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色彩是人和物的自然特征,彩色电影的出现为影片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物质现实提供了可能。

色彩的视觉表现要结合观众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加以运用,根据影片的题材、主题的思想,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去表情达意,帮助剧情发展、刻画人物等,以达到一种新的美学追求。

在现代电影中,色彩经常被导演拿来作为自己表达主观情感的工具,由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含义和表意功能,使它成为某种抽象思想和理念的升华,甚至上升到精神和哲理思考层面,这是色彩表现力的极高境界。

二、声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相较于视觉元素,声音元素进入电影世界的时间要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当无声电影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甚至有了自己的电影理论时,声音才突然闯入电影,这让当时的电影界有了不小的纷争与议论。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声音语言的加入让电影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不仅表现为内容更为丰富,情感表达也更为深切,就连电影的气氛、人物的关系都更加清晰和真实。

声音的出现还创造了电影新的时空结构:画面上视觉元素表现的是叙事时空发生的事,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声音则构成了一个超叙事时空,即声音改变了镜头之间的关系,成为时空转换、镜头衔接的动因。

例如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是由声音在纵身空间的运动造成的,声音的由远及近向我们揭示了纵深空间的存在。

声音进入电影,起初是以伴奏画面的配乐形式出现的,而且基本是用古典音乐来作配乐。

现代影片中的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元素,与画面形成新的视听关系,结合画面、情节以及影片主题、风格而创造出新的含义。

如激烈的战斗场面同叙事空间中瓦格纳的歌剧所形成的强烈视听冲击波,带给人思想的震撼;而结婚场景中常用的唱诗班混响的歌声,能够体现教堂空旷、高深的空间环境。

电影中声音的概念还包括有言语和音乐。

言语是人物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有了言语,才有可能表现更为复杂的情节和人物情感,
电影才可能更加接近现实世界。

音乐在电影中一般是一种辅助性的表情因素,用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以及沉思、激动、热烈、冷漠等氛围。

它可以单独与相应的情绪画面配合,也可以与言语、音响组合成一个声音系统与有关画面相结合。

三、总结总之,在电影的视听语言中,视觉的“画面”与听觉的“声音”是同等重要的,在艺术表现力方面,我们不能说孰轻孰重,而是唯有将各种因素共同进行研究,纳入视听语言系统,才能够将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1]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6.[2]樊飞燕,韩顺法.新媒体时代舞台艺术的奇葩――多媒体戏剧[j].文化艺术研究,2009(05).[3]许鹏等.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作者简介:仲恒(1986-),男,汉族,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助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