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信息科技合格考知识点
高一信息技术会考必背知识点(选修)

信息技术会考必背知识点(选修)一、数据管理的基本知识1、数据及数据类型1)数据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符号化表示,分为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和联系:数据是信息的载体2)理解常用的数据类型数字型:用来存储可以进行算术运算的数字,可以是整数或是小数。
文本型:包括汉字、字母、数字、特殊符号。
作为文本的数字不具数值含义,不能直接用于数字运算(如:身份证号,学号,电话号码等)日期/时间型:可以保存日期及时间OLE型:主要指图像、声音等是否型:也叫逻辑型2、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变迁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3、认识关系数据库(1)几个概念:表:由记录和字段组成。
记录:表中的一行称为一个记录。
字段:每一列就是一个字段,每列的第一行是字段名称。
关键字:指能标识唯一一条记录的字段。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就是相互关联的二维数据表的集合。
1)数据库中信息以二维表的形式存储,一个数据库包含多个表2)满足下列条件的二维表可以称为关系①每一列的数据类型相同;②表中不允许有重复的字段;③没有内容完全相同的行;④任意交换两行、两列,不影响整个表的内容,也就是说,行和列的排列顺序是无关紧要的;⑤每一个字段都是简单的数据项,而不是组合数据项。
(3)关键字是唯一标识一条记录的某个字段或若干个字段的组合①作为主关键字的字段不能为NULL值②作为主关键字的字段值不能重复③当不能确定任何单字段的值唯一时,可能将两个或更多个的字段组合成为主关键字4、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数据库(简称DB)数据管理系统(简称DBMS);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SQL Server、Foxpro等。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指针对某个特定目标(具备某种功能,如管理、查询等),建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上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组成:二、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一)数据分析与建模1、数据库设计的过程数据收集->数据分类、整理->画E-R图->确定关系数据模型->创建数据库2、数据的抽象描述(1)现实世界(2)信息世界1)实体:客观存在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如一个学生、一本书等。
高一信息合格考知识点

高一信息合格考知识点高一信息合格考知识点第一章信息的概念与特点1. 信息的概念与本质信息是指适合传输、组织和存储的事物或现象。
2. 信息的特点(1) 信息的可传递性:信息可以被传递给其他人或机器。
(2) 信息的不易消失性:一旦信息被传递出去,就很难被完全撤销。
(3) 信息的具体化:信息是以具体的形式存在的,可以表现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形式。
(4) 信息的可处理性:信息可以被加工和改变,使其适应不同的需求和目标。
(5) 信息的保密性:有些信息需要保密,不宜被他人知道。
(6) 信息的多样性: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7) 信息的价值性:信息可以对人们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价值。
(8) 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9) 信息的相互依赖性:信息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
(10) 信息的时效性: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价值会逐渐减少。
3. 信息的分类(1) 按传输媒介分:文字信息、图形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等。
(2) 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分:事实信息、观点信息、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等。
(3) 按信息的传递方式分:口头信息、书面信息、非言语信息等。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与处理1. 信息的获取方式(1) 自然感知:通过直接感觉来获得信息,如听到声音、看到图像等。
(2) 社会交往:通过和他人交流来获取信息,如询问、观察、听取他人的意见等。
(3) 信息技术:通过使用电子设备来获取信息,如互联网、电视、广播等。
2. 信息的处理过程(1) 信息的编码:将信息转换为适合传输和存储的形式,如将文字转换成二进制编码。
(2) 信息的传输:将编码后的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
(3) 信息的解码:将传输过来的信息转换为人们能够理解的形式。
(4) 信息的存储:将信息保存下来,以备后续使用。
(5) 信息的利用:将信息用于决策、指导行动等方面。
高中合格考信息技术 高一信息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信息极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1.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的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控制论的奠基人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3. 我国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对事物的运动的状态及其状态的变化方式。
4. 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5.信息是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内容。
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就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①传递性:信息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传递②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③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④价值相对性:信息是有价价值的,并且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并利用了才有价值,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⑤时效性:信息反映的是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信息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
⑥真伪性:信息并非都是事物的真实反映,信息有真也有假。
在信息社会中应养成鉴别信息真伪的习惯。
⑦普遍性: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⑧可存储性:可以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形式存在。
第二节信息技术极其发展一、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等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包括哪些技术:四大基本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
、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发展历程: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高一信息合格考知识点

高一信息合格考知识点【实用版】目录1.信息合格考的定义和意义2.知识点的分类和重要性3.复习方法和策略4.考试技巧和注意事项正文一、信息合格考的定义和意义信息合格考,全称为高中一年级信息技术科目合格性考试,是我国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考试。
该考试旨在检验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以确保他们具备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基本素养。
通过信息合格考,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还可以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知识点的分类和重要性信息合格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程序设计: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据库技术:涉及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管理、数据查询等方面的知识。
4.多媒体技术:包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的处理和应用。
5.网络技术:主要考察学生对互联网的基本工作原理、网络通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涉及信息的收集、组织、存储、检索、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这些知识点都是信息合格考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对它们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三、复习方法和策略1.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复习。
2.结合教材和参考书进行学习,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
3.做题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总结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4.参加模拟考试,了解自己的考试水平,提高应试能力。
5.注重实践操作,对于涉及到的实际操作题目,要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操作熟练度。
四、考试技巧和注意事项1.提前熟悉考场环境,了解考场规则,以免考试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2.考试时保持冷静,合理分配时间,按照题目难易程度和分值安排作答顺序。
3.做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避免因理解错误而做错题。
4.考试结束后,及时检查自己的试卷,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高中合格考信息技术 高一信息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信息极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1.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的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控制论的奠基人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3. 我国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对事物的运动的状态及其状态的变化方式。
4. 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5.信息是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内容。
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就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①传递性:信息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传递②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③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④价值相对性:信息是有价价值的,并且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并利用了才有价值,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⑤时效性:信息反映的是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信息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
⑥真伪性:信息并非都是事物的真实反映,信息有真也有假。
在信息社会中应养成鉴别信息真伪的习惯。
⑦普遍性: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⑧可存储性:可以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形式存在。
第二节信息技术极其发展一、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等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包括哪些技术:四大基本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
、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发展历程: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高一信息技术会考必背知识点

1 / 7信息技术会考必背知识点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信息概念的几种说法(1)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2)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3)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或报道等内容,都可以称之信息。
(学会区分信息(内容)和载体(物体))(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2、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信源)(信息传递)(信宿)3、信息的载体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符号、视频、动画等4、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根据实例分析信息的特征)①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如:看到蚂蚁搬家可以知道快下雨了②价值性:信息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③时效性:如: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④共享性:一个信息可以由多人进行分享;如: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⑤真伪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诸葛亮“空城计”⑥可处理性(可增值性):玉不琢,不成器。
孟浩然的诗词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⑦传递性:一传十,十传百。
5、什么是信息技术(英文缩写:IT)信息技术包括四个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的核心与支柱)、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传感技术。
6、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先后顺序①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②文字的创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③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⑤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7、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①多元化②网络化③多媒体化④智能化⑤虚拟化⑥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2 / 7⑦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⑧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二、信息获取1、有效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为: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2、信息来源的三大分类:媒体: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他人:老师、父母、同学、朋友、专家等事物本身:最为可靠,如亲自动手做科学实验3、常用的信息采集工具: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4、常用的文件格式(计算机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信息)文字: .txt 、 .doc 、 .wps 、 .html图形图像:.jpg 、 .gif 、 .bmp动画: .gif 、 .swf音频:.wav 、 .mp3 、 .midi视频: .avi 、 .mpg 、 .mov 、 .rm压缩:.zip 、 .rar可执行文件: .exe5、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1)直接访问网页2)使用搜索引擎3)查询在线数据库6、搜索引擎分:全文搜索(关键词搜索),如:Google、Baidu(百度)分类目录类搜索,如:Yahoo(雅虎)、Sohu(搜狐)、Sina(新浪)7、信息的下载(1)文字:使用“复制”、“粘贴”或“另存为”文本文件的方法(2)图片:右击图片,选择“图片另存为”。
2023-2024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 汇总

必修一知识点第1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一、数据、信息和知识1.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所表示的意义;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2.信息、物质和能量构成世界三大元素3.三者关系:数据作为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经过处理后,就有可能转化为相应的信息。
人们对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后,获得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观点、经验和技能,信息才会内化为知识。
二、信息的特征①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如:看到蚂蚁搬家可以知道快下雨了②价值性:信息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③时效性:如: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④共享性:一个信息可以由多人进行分享;如: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⑤真伪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诸葛亮“空城计”⑥可处理性(可增值性):玉不琢,不成器。
孟浩然的诗词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⑦传递性:一传十,十传百。
三、数字化1.数字信号:是离散时间信号的数字化表示。
其信号的自变量、因变量都是离散的、不连续的。
如数字体温计。
2.模拟信号:是指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所表达的信号。
其信号的幅度、频率或相位随时间作连续变化。
如声音信号、图形信号、水银体温计。
3.数字化:是将复杂多样的事情属性或特征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对象的过程。
这些信息被数字化后可以更方便地在数字设备中存储、处理和传输。
如:电子书四、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化1.二进制化为十进制:将二进制1110转化为十进制数是()?(1110)2=1×23+1×22+1×21+0×20=142.八进制化为十进制:将八进制123转化为十进制数是()?(123)8=1×82+2×81+3×80=833.十六进制化为十进制:将十六进制5A转化为十进制数是()?(5A)16=5×161+10×160=80+10=904.二进制化为八进制:将二进制1111转化为八进制数是()?(1111)2=取三位,不够补零,分成001=1和111=7等于(17)85.八进制化为二进制:将八进制17转化为二进制数是()?(17)8=将每位数分别化为3位的二进制,1=001和7=111→001111=11116.二进制化为十六进制:将二进制101111转化为十六进制数是()?(101111)2=取四位,不够补零,分成0010=2和1111=15等于(2F)167.十六进制化为二进制:将十六进制2F转化为二进制数是()?(2F)16=将每位数分别化为4位的二进制,2=0010和F=1111→00101111=1011118.八进制与十六进制的转化(都需要先转化为二进制):将八进制17转化为十六进制数是()?(17)8=(1111)2=F将十六进制2F转化为八进制数是()?(2F)16=(101111)2=(57)8五、数据编码1.计算机中常见的存储单位与换算关系:1B=8b(位) 1KB=1024B=210B 1MB=1024KB=210KB=220B1GB=1024MB=210MB=230B 1TB=1024GB=210GB=240B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一个西文字符占一个字节。
高中信息科技会考总复习知识点上海高一信息科技

信息科技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1.信息: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2.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物质、能源。
3.常用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与第34条结合,注意简述题】4.信息载体:在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赖以附载的物质基础。
5.信息的主要特征:传载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6.信息处理的工具:算盘、电报、电话、计算机等。
计算机是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7.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指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发布。
8.信息处理的一般要求:信息的获取要全面、信息的加工要准确、信息的表达要规范、信息的传输要安全。
9.计算机作为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的特征:高速、自动、准确。
10.B与b:一个字节(Byte,简写为B)由8个二进制位(bit,简写为b)构成。
(1)1B=8bit(2)计算机存储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11.数码:一组用来表示某种数制的符号。
(1)二进制的数码是:0,1(2)十进制的数码是:0,1,2,3,4,5,6,7,8,9(3)十六进制的数码是:0,1,2,3,4,5,6,7,8,9,A,B,C,D,E,F12.基数:数制所使用的数码个数。
(1)二进制的基数是:2(2)十进制的基数是:10(3)十六进制的基数是:1613. 位权:数码在不同位置上的倍率值。
(1)二进制数的位权从左向右依次是: (23),22,21,20(2)十进制数的位权从左向右依次是: ……103,102,101,100 (3)十六进制数的位权从左向右依次是:……163,162,161,160 14. 进位法则:二进制的进位原则是“逢二进一”。
15. 数制转换:二进制转十进制:“按权相加”;十进制转二进制:“除2倒取余”。
二进制转十六进制:“8421”16. 编码:建立数据与代码间的对应关系,需要有统一的规则,这种规则称为“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