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

③ ④
变质岩 岩浆
[体验评价] 2.我国某登山小组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分别发现了花岗岩、片麻 岩和石灰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珠峰地区一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包括下图中的(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2)有关甲岩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岩石是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的 B.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C.常蕴含有色金属 D.一般来说,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材料一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 “岩浆之家”。
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 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 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 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 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
【解析】
第(1)题,图中甲、乙均由岩浆所形成,为岩浆岩,其中甲形成
于地表且可直接变成沉积物,说明为喷出型岩浆岩,则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 由沉积物所形成,为沉积岩,则丙为变质岩。第(2)题,③是岩浆形成侵入型岩 浆岩的过程,为岩浆侵入;④是变质岩形成岩浆的过程,为重熔再生;⑤是各 类岩石形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⑥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为固 结成岩作用。
[体验评价] 3.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岩石类型,正确的是(
)
【导学号:00040045】 A.甲——沉积岩 B.乙——喷出型岩浆岩 C.丙——变质岩 D.丁——侵入型岩浆岩
(2)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③——重熔再生 B.④——外力作用 C.⑤——地壳上升 D.⑥——固结成岩作用
高中(湘教版 )地理必修1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1

提示: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挤压,使得地
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自主学习 ]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 ________。 (2)表现: ________、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3)影响:使地表变得 ________。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 ________、地球重力能等。 (2)表现:对地表物质的 ________、侵蚀、搬运和________等作用。 (3)影响:使地表 ________。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合作探究 ]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1)写出板块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沟是由于________板块俯冲到________板块之下 形成的,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__________。 (3)________板块周围边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火山带。 (4)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________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________层上,至今仍在运动。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新知全解·合作探究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8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注意,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对应着“运用示意图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标准与本节标题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内涵完全一致。 由此,关于矿物和岩石,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关系不大 的细节知识不必过多涉及。 但是,必要的矿物、岩石知识是学习、理解地壳内部物 质循环的基础。这些内容是铺垫性质的,学生不必死记, 只要了解。 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人地关系主线,要适当 介绍人类对矿物、岩石的利用。
9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三类岩石的名称肯定要记住,不但要记住名称,而且要 了解其成因。
关于每一类岩石的成因,会涉及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一 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涉及过深。
每一类岩石的具体例子不必死记,但从成因的角度应知 道某些岩石属于哪个类别。
岩浆岩——喷出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本章将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讲述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涉及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甚至更远、 更广),下至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2
对本章内容的基本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涉及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甚至更远、 更广),下至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从学科体系讲,将包含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 物、土壤等学科内容。 新课程地理学科削减了自然地理部分内容。 如何选择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 ——从人地关系 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地理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因此, 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 握自然地理环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X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二者关系同时进行,共同作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X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X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X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认知。
解题技巧总结与分享
图表分析法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如流程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来分析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问题。
能的利用等。
难点解析与答疑
难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解析: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 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来源,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记录和 表现。
难点三
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解析: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 和再生的自然过程,水资源利用则需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 规律,实现可持续利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二
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解析:气候类型是气象灾害 发生和分布的背景条件,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异常的极端表 现。
剧。
为减缓大气环境变化,需采取节 能减排、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措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04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
水文
河流、湖泊等水体与气候、地形、土 壤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自然环 境的整体。
气候
气候类型、特征和变化对自然环境中 其他要素产生深远影响,如温度、降 水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组成
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 圈等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
介绍了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 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来源,以及它们 在地理环境中的传递和转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阐述了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 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 这些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地壳物质组成: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
元素结合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和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岩石: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按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①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
③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来)。
2、地壳物质的循环包括岩浆和岩石之间的转化和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判断方法:“三进一出”的是岩浆,岩浆只能指向岩浆岩。
地球表面形态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板块运动来解释地壳运动)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课本37页图2-10)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2、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方法一:岩层弯曲特点:背斜上拱,向斜下弯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岩浆活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简单,不用太关注)二、外力作用与地貌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参照P42)大气环境2.3.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43页图)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材分析:地球上的水在各自然要素中表现为最活跃,在自然界的分布也最为广泛,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通过水循环各环节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循环和交换更新中,将四大圈层紧密联系起来,也是联系各种水体的纽带,维持着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本节介绍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及水循环意义,水循环运动规律是阐明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理论。
学情分析:通过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有了初步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可以自主学习掌握水循环概念、各环节甚至可以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合作探究水循环的意义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运用图2-2-3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绘图、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水循环运动过程,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各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干预。
教学方法:多媒体件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比较法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情景导入新课:李白在诗歌《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了吗?由此引入新课。
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课件展示让学生回答问题:1.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起来?2.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个类型?3.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教师分别展示图片,在白板上绘图阅读教材P47内容完成:读“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图,完成下题:(1)类型:A为循环,B为循环,C为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地壳物质组成: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
元素结合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和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岩石: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按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①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
③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来)。
2、地壳物质的循环包括岩浆和岩石之间的转化和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判断方法:“三进一出”的是岩浆,岩浆只能指向岩浆岩。
2.2地球表面形态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板块运动来解释地壳运动)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课本37页图2-10)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2、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方法一:岩层弯曲特点:背斜上拱,向斜下弯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岩浆活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简单,不用太关注)二、外力作用与地貌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参照P42)2.3 大气环境2.3.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43页图)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因为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但大气对可见光直接吸收较少,所以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
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1、说出下列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何种削弱作用?①夏季的白天:为什么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散射③交通灯为什么用红灯作为停的信号灯?---红光波长长,不易被散射,故穿透力强④日出前、日落后,为什么天是明亮的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为什么也是明亮的-----散射⑤朝霞和晚霞为什么是红色?------红光波长长,不易被散射,故穿透力强2、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
①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要比地球表面大得多?月球上无大气,白天无大气的削弱作用,温度高,晚上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低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③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④为什么晴天的温差比阴天的昼夜温差大?白天:晴天云少,反射作用弱,削弱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所以晴天白天温度高;晚上:晴天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晴天晚上的温度低, 因此,晴天的昼夜温差大。
3、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下垫面和气象等2.3.2 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一、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方法:(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
(①>②, ③>④);(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
(①>⑤=⑥>②,③>⑦>④)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③, ①>④)。
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详见课件的题目)2.两种主要风向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我们做的很多题如果没有说明,都是默认为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的右边,南半球在左边;摩擦力始终和风向相反。
2.3.3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与季风环流(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移动(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由热力因素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由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南移.上图为北半球冬季情况,因为气压带、风带均偏南。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对气压带的影响2、对风带的影响---季风(记P53图)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大陆西部和热带地区)1、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详见必修1 P52的两个表格)例:(1)热带雨林气候:位于10°S和10°N之间成因: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多雨(2)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成因: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特点:全年温和多雨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1)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和盛行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2)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 °成因: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气候小结:中纬度的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判断(以亚欧大陆为例):在中纬度地区,除全年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如图中所示:只有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低于0度;只有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
2.3.4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冷锋暖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晴朗气温低、气压高、晴朗过境时阴雨(雪)、大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寒潮,沙尘暴春雨绵绵降水始终发生在冷气团一侧当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时,形成准静止锋,会带来连续的阴雨天气,如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6、7月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气压高气压水平运动四周流向中心中心流向四周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阴雨晴朗举例台风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3、锋面气旋: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面向地图,左边一定是冷锋,右边是暖锋。
降水均在冷气团那一侧,又因为北半球冷气团在北,南半球冷气团在南,所以北半球锋面气旋雨区在北侧,南半球锋面气旋雨区在南侧。
2.4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⑦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⑧蒸发(蒸腾)人类影响:修建水库和跨流域引水主要是影响地表径流。
水循环的意义:使陆地水得到更新;使物质和能量得到交换;塑造地表形态。
二、洋流1、概念: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分类:风海流:北太平洋暖流(盛行西风—西南风引起)、北大西洋暖流(盛行西风—西南风引起)、北赤道暖流(东北信风引起)、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引起)和西风漂流(盛行西风—西北风引起)补偿流:一般是南北向流动的。
3、分布要求:对照书本P62,将各洋流名称和世界四大渔场的位置标注在图上相应位置。
4、分布规律及图示5、洋流的影响(1)气候:①暖流:增温增湿例: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摩尔曼斯克港全年可通航也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②寒流:降温减湿,使沿岸形成荒漠环境(2)渔场(要求在P62中明确位置)①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和北海道渔场②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3)航海: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逆洋流航行速度慢,耗燃料多。
(4)洋流可加快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同时也扩大了污染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