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节选)(集体备课)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集体备课

象州中心校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雷雨》
教材
解读
《雷雨》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精练,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教学本课采取图文结合,让学生学生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点。并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和交流品读、感悟课文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整体
目标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3.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重难点关键点
学习重点:1.会认记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学习难点:感悟雷雨中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审美视点:情景美,创造美
资源
准备
课前准备
1.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各教师发言记录
时间
2014、6、5
地点
二年级办公室参加人员吕芳曾筱姣莫茶丹
韦群英
主持人
韦群英
中心发言人
曾筱姣
记录人
莫茶丹
主题
《雷雨》教学设计
基
本
过
程
内
容
记
录
吕芳:《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一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二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三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六单元《雷雨》集体备课

烟台开发区第六小学语文集体备课记录表学科语文年级二年级主备人汪兆雪记录、材料整理闫涵课题《雷雨》备课时间2019/4/8参与人员刘晓卫时振杰王晓聪闫涵汪兆雪吴静董俊焱评价意见备课中心问题1.掌握生字,了解更多描写天气的词语。
2.体会雷雨前中后天气的变化,并能通过朗读表达不同感受。
集体备课研讨过程记录刘老师: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对此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时老师:在学法上,积极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种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中后的景色变化闫老师:重点指导“黑、垂、迎”的书写,“黑”:上下结构,注意“黑”字的书写顺序,第六笔是竖,七八两笔都是横。
注意下面的横四点的写法,左边的一点向左,右边的三点都是向右。
“垂”:独体字结构,笔画顺序是:撇、横、竖、横、竖、竖、横、横。
讨论结果1、识字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
教师在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的同时,还要注意把生字放在词语句子的掌握当中,这样更有助于生字的学习。
2、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
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备课反思1.读中感悟”而非“感悟后读” ,备课时从文中的一字一句中找出教学点。
高二语文雷雨(节选)教案一等奖3篇

1、高二语文雷雨(节选)教案一等奖[教学意图]抓住作品中周朴园、鲁侍萍爱情纠葛的脉络,让学生在肯定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的欣赏、赞叹中,调动起他们对旧的社会制度、旧的意识形态更加深刻、更加强烈的憎恶和愤慨,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教学提要]围绕以下四个议题,采用导读讨论式教学:口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口鲁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口分手后彼此心中情感依恋;口重逢时两人关系状况。
[教学过程]1、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简介]30多年前,周朴园是个英俊潇洒、才华出众的阔少爷。
凭着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人品、才学,用当时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来看,他与待女侍萍根本不可能发生婚恋之事。
可正是这位阔少爷,在“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面前,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与侍萍摆在了脱离阶级地位差别的同等位置上,从心底爱上了侍萍。
周朴园的父母无可奈何,默认了他们的关系。
两人相亲相爱,并生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周萍,一个是鲁大海。
[说明]通过这一介绍,让学生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曾经有过一段甜美的爱情。
他们彼此相爱,甚至使封建家长也不得不妥协。
[板书]30年前一一少爷侍女相爱生子!2、鲁侍萍因何被周家赶出家门?[提问]周朴园与侍萍的真挚爱情已得到周家家长的默许并生有两个孩子,为什么侍萍又被赶出周家呢?[导读]组织学生阅读鲁侍萍关于30年前被周家逼出家门的控诉部分。
[明确]“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恩格斯语)[说明]设计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把握周朴园与鲁侍萍分手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人阶级地位的不同。
[板书]阶级地位悬殊分手3、分手后彼此心中是否仍存依恋?[讨论]周朴园与鲁侍萍分手后,彼此心中对对方的依恋之情是否完全泯灭了呢?[提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按剧情发展先后分三个部分进行。
(l)相认前——似暗忽明处唤回往日浓情。
[导读]从开头到“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雷雨(节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及作品的主要内容。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3. 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雷雨(节选)》的基本情节,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3. 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的矛盾与冲突。
2. 把握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作品中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典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雷雨》的整体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雷雨(节选)》,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3.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意义。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作品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强调。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雷雨(节选)》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雷雨》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人物分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教学内容1. 讲解《雷雨(节选)》的故事背景,包括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社会背景。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周朴园、鲁妈、繁漪等,解读人物性格特点及人物关系。
3.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雷雨天气、周家的衰败等,理解其寓意和作用。
4.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家庭伦理、人性悲剧等,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雷雨教案(集体备课)

雷雨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的形成原因及其相关科学知识;(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雷雨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雷雨的形成过程;(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分析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雷雨的形成原因及过程;(2)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雷雨现象。
2. 教学难点:(1)雷雨的形成机制;(2)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雷雨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雷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杯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雷雨知识;(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雷雨现象;(2)提问:你们对雷雨有什么了解?雷雨是如何形成的?2. 探究雷雨的形成原因及过程:(1)讲解雷雨的形成原因,如大气层、电荷积累等;(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雷雨的形成过程。
3.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雷雨现象:(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雷雨现象;(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五、作业布置:2. 观察生活中的雷雨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雷雨带来的影响:(1)讲解雷雨对农作物、生态环境等的影响;(2)讨论如何减少雷雨带来的损失。
2. 介绍防雷知识:(1)讲解避雷针、避雷器等防雷设施的原理;(2)教育学生遇到雷雨天气如何保护自己。
七、课堂小结:2. 强调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九、评价与反馈:2. 同伴评价: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借鉴;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答案

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答案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答案曹禺《雷雨》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哦,侍萍!是你?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朴你--侍萍?朴你来干什么?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鲁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朴你可以冷静点。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哭?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朴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鲁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後,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朴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鲁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
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朴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个个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
朴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
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15.画线句“半晌”暗示了周朴园的哪些心理活动?请简要说明。
16.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两人对话时,鲁侍萍的情感基调是“”,周朴园的情感基调是“”。
对待“旧恩怨”,鲁侍萍说“我要提”,而周朴园却认为“”。
17.提到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二人都强调是“你的”,他们的意图有什么不同?鲁侍萍的意图:周朴园的意图:18.从上文看,鲁侍萍认为自己的遭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简要说明。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雷雨(节选)》,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情节、环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基本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雷雨》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联系现实生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作品进行独立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2. 探讨《雷雨》所反映的伦理道德问题,联系现实生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3. 通过阅读、分析《雷雨(节选)》,领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雷雨》中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2. 深入分析《雷雨》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联系现实生活,批判现实中的不良现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雷雨(节选)》进行独立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作品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基本技巧。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联系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雷雨》的作者、背景及作品地位。
2. 分析《雷雨(节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等,理解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3.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4. 深入分析《雷雨》所反映的伦理道德问题,联系现实生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5. 学习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基本技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分析《雷雨(节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讲解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事件,让学生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基本技巧。
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第5课《雷雨(节选)》

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凝练生动的戏剧语言,揣摩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1)分析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2)了解以《雷雨》为题的象征意义,并把握《雷雨》的主题。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1)鉴赏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性的复杂性。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1)了解曹禺的《雷雨》,体会曹禺对旧社会的反抗意识。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
知人论世一、作者名片1、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曹禺(1)生平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
湖北潜江人,生于天津。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
1933年,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斯以的推荐,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引起轰动。
(2)作品继《雷雨》之后,他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3)称号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4)评价①曹禺作为一位戏剧大师,不仅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者,而且是20世纪世界话剧艺术发展的一个杰出代表。
——余秋雨②他是剧作家,更是一位诗人,一位现实主义的戏剧诗人。
他的作品情理交融,诗意浓郁,鲜明地表现出在追求戏剧的诗的境界。
——于是之二、背景透视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读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节选)高一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刘中凯设计指导思想《雷雨》是一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课文节选的第二幕中的一场戏。
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简要介绍《雷雨》的整体情节,把本文与整体衔接起来,以便于学生对剧中人们有更全面的理解。
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戏剧的有关知识,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等剧本的基本特征。
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是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课文很长,应抓住主线,减少头绪,使目标集中起来。
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课文故事情节。
其次,指导学生品味台词,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关系。
欣赏戏剧作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适当地穿插一些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读或演受到感染,从而对戏剧人物有更深的了解。
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及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了解曹禺及《雷雨》的有关知识。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节选部分情节,分析矛盾冲突。
4.体会分析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本文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使学生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2.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
课时安排:3---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个剧本的问世。
它的问世,就好像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
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
这部话剧就是《雷雨》。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至今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那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二、曹禺和《雷雨》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雷雨》简介:《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
周朴园又娶了繁漪。
并生了个儿子周冲。
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
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
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
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
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
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
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标题的意义:《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
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了解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四、梳理节选情节,分析戏剧冲突。
在学生熟悉剧本的前提下来分析剧本,因为选文较长的关系,为了便于学生们分析理解,教师要根据选文适当引导。
教师:我们根据人物关系图来分析一下,大家看,这篇文章主要围绕了哪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矛盾冲突的?(明确:周朴园)那么我再深入地问一句,这个周朴园和哪些具体人物之间具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明确:鲁侍萍、鲁大海)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要把节选的这一部分按照矛盾冲突来划分场次的话,我们说,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呢?(2个部分:一场写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一场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赏析其中的第一场。
其焦点是侍萍的身份是否揭开,以这个为标准,将其一分为二。
第一层[“周朴园: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到“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第二层[“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到“周朴园:可是你——”]:侍萍和周朴园交锋。
五、研习第一层的内容1、从相认的过程入手,抓住主要台词与舞台表现来发掘人内心的变化:师:很显然,在见面开始,虽然是三十年的旧情人,但侍萍并没有表露身份,周朴园也没有认出鲁侍萍,他又是怎样一步一步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侍萍的?他几次对眼前的女人的身份表示了怀疑?(注意周的语气,让学生模拟表演,体会个性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起到的作用)生:①“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②“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③“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④“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师:分别是哪些东西引起周朴园的怀疑?生:①课文有这样两段舞台说明: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从而引起了周朴园的疑虑。
隔了三十年,侍萍的面貌周朴园已经认不出来了,但她的口音和关窗的动作、背影都还似曾相识,所以引起了他的追问。
②眼前的老妈子三十年前就在无锡,并且认识梅侍萍,对三十年前的往事了如指掌,甚至讲出了三十年前投河的细节。
周朴园心惊肉跳,如坐针毡,惊讶与怀疑溢于言表。
③鲁妈讲出了侍萍还没有死,那个孩子也没有死,如遭电击-“忽然立起”,完全没有了前两句的矜持和礼貌,直问姓名,言行失措,早已不顾及自己高贵的身份和资本家老爷的地位了。
④鲁妈详细地知道侍萍被救后的生活,知道她现在就生活在本地,更甚至鲁妈知道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旧衬衫的件数,知道袖襟上补着的梅花忽然绣着的“萍”字。
(很明显的表示出这个眼前人就是当年的梅侍萍)现实使周朴园惊恐万丈,慌乱莫名,手足无措,“徐徐立起”,说明他不想正视现实,可又不得不正视现实,而又希望这不是现实。
师:除了第一次是周朴园凭着一点似曾相识的记忆,好奇地向鲁妈询问姓名外,其余几次都是鲁妈有意地透露了信息来引起周朴园的回忆,可以说是鲁侍萍有意引导周朴园认出了自己。
鲁妈有四次表明身份的机会,但都没有揭穿身份,也没有躲闪或者急于离开,反而希望引起周朴园的注意。
由此看来,鲁侍萍一方面欲语还休,另一方面又欲罢不能,当时到底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呢?(关键是鲁侍萍想不想见周朴园,又想不想让周朴园见自己,可以让学生讨论,充分争鸣,体会人物的复杂心态)明确:(1)一开始一个机缘让鲁侍萍时隔三十年又见到了周朴园,她的内心应该是十分矛盾的。
一方面带着30年的积怨,想见一见当初摧毁自己命运的罪魁祸首,想看看今日的他过得怎样;另一方面本以为抛弃自己的人三十年来一定逍遥快活,置自己于脑后,没有想到这里还保留30年前的痕迹,些许有些感动,想看看自己在他眼中又是什么样。
于是她留下来跟周朴园对话,并没有打算揭示自己的身份。
(2)可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周朴园躲躲闪闪,想要掩饰过去的真相,并且在得知侍萍没有死后表现出的吃惊与紧张,周朴园为怕麻烦本能地拒绝了与侍萍见面这些都深深刺激了侍萍,她察觉出了周朴园的内心变化,于是他要说出自己的身份,用自己来拷问周朴园的灵魂。
课文实例分析: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分析:[周朴园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慧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是周朴园虚伪、圆滑的表现。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
大孩子就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分析:[鲁侍萍的自贬恰恰表现了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对她的打击之大,以及其内心的怨愤之重。
她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
]周( 汗涔涔地) 哦。
鲁: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 抬起头来) 你姓什么?鲁:我姓鲁,老爷。
周:( 喘了一口气、沉思地) 侍萍,侍萍,对了……你可以打听她的坟在哪儿么?鲁:这个现在还活着。
周:( 惊) 什么? [周朴园“惊愕”说明了:梅小姐还活着,对他是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他担心这对他的名誉和地位会构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