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学案,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通过多__分步动画展示,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个宏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学情分析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认知有限但好奇心较强。
因此可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形象的事物来类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区别岩石圈与地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视频导入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设问:地震是如何将巨大的能量__出来的?活动2自主阅读展示横波和纵波比较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延伸:通过让学生讨论汶川地震时的感觉,延伸横波和纵波的影响活动3探究“探究一”:不连续面和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深挖“图1.25”涵盖的知识。
深入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多__动画展示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过程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
“探究二”: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活动4联系生活,类比学习将地球的内部圈层与煮熟的鸡蛋类比自主学习: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活动5课堂检测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ABC都可以2、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3、地震发生时,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同学们的感觉是什么?()A.只感觉到左右摇晃B.只感觉到上下抖动C.先上下抖动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抖动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提高地理学科知识水平。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例如,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时,我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此外,我还可以设置问题抢答环节,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这些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积极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地球外部圈层的三大部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我会详细讲解每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并通过实例图像和动画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水循环过程。然后,我会转向地球内部圈层的介绍,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我会通过模型展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各圈层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3.创设实际应用场景,如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4.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认可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但是并没有详细了解地球的内部。
本节教材是通过地震波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理解地球各个圈层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以及掌握岩石圈的分布。
后面第二章的知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都是在地球内部的结构上学习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依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②知道并能说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以及岩石圈的概念并且绘制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根据课标要求制定此教学目标,并且高一学生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自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能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②能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从高一就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三、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内容①地震波的概念、特点(重点)以及地震波的实际运用②地球圈层的划分(重难点)以及各圈层的特点③岩石圈的概念、范围(重点)根据学习地震波的特点来划分地球的圈层结构,启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突出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材料1、导入材料:电影《地心游记》(提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2、揭示材料:挑西瓜、中医叩诊例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从身边案例和图标入手,引导学生思考)3、强化材料:横波、纵波特点(表格)、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图)(利用图表归纳总结,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4、延伸材料:发生地震时人们的感受、呈现圈层结构的星体除了地球还有很多、地球外部的圈层结构(将地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5、回归材料:板书(梳理学生上课思路)6、检测材料:创新方案作业(课后练习,强化知识)7、教学工具:多媒体五、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过程1、导入根据凡尔纳的小说拍摄的电影《地心历险记》提出小说中的主人公从火山口进入到地球的内部,让学生思考从火山口进入到地球内部的可能性,如果不能,有没有其他方法进入到地球内部?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的温度和压力导致我们无法进入到地球的内部区观测,只能间接的去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抽签序号是,准备任教高中地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地球内部圈层和地球外部圈层。
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节课是第二章的内容,为以后学习人类生存的环境打下了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知识特点来看,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是高中是学生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从能力培养来看,在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地渗透信息的提取、分析和运用,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基于教材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知识上,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在技能上,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科学精神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本节的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这一知识是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而对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这一问题,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要想深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这一知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 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说教材:
1、教材出处及分析 、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的第一章 第四节,适用于高一年级学生。它是第一节《地球 在宇宙中》知识的延续,是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进一 步补充,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很大裨益,为以后大 气、水的运动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讲好这节课,后 面的知识学起来就会显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本节内容有一部分的知识很抽象,创设
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式教学,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 课堂氛围。
读图分析法: 读图分析法 地图法在新课本中大量使用,因此必须
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培养学生认图、识图,从图 中分析有用信息、归纳总结图中信息的能力。
自主学习法:关于地震波的基础知识较简单, 自主学习法 引导学生自学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材结构 、
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
地幔 地壳
地核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
确定依据:地球的圈层结构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
息相关,只有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人类 才能更好的在地球上生存。
二、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新闻资料 引入新课 以汶川地震相关知识引出认识地球圈 层结构的重要性。指引学生学习新课。
划分依据
学生自学第一段,首先了解地震波的定 义、地震波横波纵波的特征
地球内部 圈层
分析图1.25,让学生自己划分出地球 内部结构
结束新课
教师总结本节内容,提点下节课的知 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武汉二中朱艳娟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1单元《行星地球》第4节内容,主要讲述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
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探究性极强。
本节最后的活动中提出的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是对本书后面各个章节所讲自然地理要素的一个概括。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讲行星地球,就像在用一个巨型望远镜在宇宙中搜索地球,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到地球本身。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空间跨度非常大,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能依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推测各个圈层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①地震波的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对地球整体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地球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教材通过文字描述、图片展示以及相关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特点。
(2)掌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3)知道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特点。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
(2)建立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
说课稿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第一课时)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应聘高中地理的08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章教材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首先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然后介绍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从第三节开始,将眼光移向地球,介绍了地球的运动,本节主要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以后面的讲述大气、水、地貌等地理要素做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三维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其分类;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界限、厚度、物理现状和物质组成等);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同学的经验谈地震时的感觉,引入地震波,结合多媒体图画说明其分类、特点;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的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运用比较法比较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存在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对教材内容和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教学难点: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说学情高一的学生有一种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行星地球产生很大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教材其他内容提供理论依据;本章节知识在未来的地理学习中经常用到,在教材中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分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球的外部圈层两大部分,本节知识在学习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2,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二,说教法:
1、表格对比法: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比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讨论法: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读图分析法:通过图表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三,说学法:
1、运用比较法,了解地球各圈层结构的特点及划分。
2、通过读图分析法,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3、通过讨论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问题引导,引出概念(地震波)
3,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展示,指导读图
4,知识拓展
5,详细讲述地球的内部圈层
6, 整理归纳内部各圈层的划分及特征(读表)
7,抛出岩石圈与地壳区别与联系的疑问
8,详细讲述地球的各外部圈层
9,整理归纳外部各圈层的划分及特征(读表)
10,课堂巩固,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