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物理 1.5 多普勒效应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4 多普勒效应 教学案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4 多普勒效应 教学案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4多普勒效应教学案教学目的1.了解多普勒效应这种现象.2.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教具计算机模拟.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波源和观察者都是相对介质静止的,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是相同的,若波源或观察者或它们两者均相对介质运动,则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f和波源的真实频率f一般并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火车入站,笛声较高,火车出站,笛声较低,就是这种现象.●进行新课【板书】第八节多普勒效应一、多普勒效应.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分三种情况来讨论多普勒效应.设波速为v,观察者运动速度为v人,波源运动速度为v源,均以介质为参照系.【板书】二、多普勒效应成因.【板书】设波速v=100m/s,波源频率f=100 Hz,则周期T=0.01s,λ=vT=1m.在波源,观察者若相对介质静止时,则在t=1s里有100个波传到观察者A位置(因为在一个周期内波向前传一个波长),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与波源频率相同.当波源不动,观察者以v人=10m/s的速度向波源运动,则在t=1s里,观察者从A到B位置.(课本图10-36)感受到的波为:n=(v+v人)·t=(100+10)×1=110个,这样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110Hz)就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高.如果观察者是远离波源运动,则在t=1s里,观察者从A到C位置,感受到的波的个数为:h=(v-v人)t=(100-10)×1=90个,这样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90Hz)就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低.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观察者远离波源的运动速度v人=100 m/s和v人>100m/s,那么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如何?他感觉到波源的位置有无变化?【板书】设观察者在A位置不动,波源以v源=10m/s的速度向观察者运动,此时相对观察者来说波速为:v+v源=100+10=110m/s,因此观察者在t=1s里感受到的波有110个,所以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110Hz)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高,课本图10-37所示.要注意的是,在波源运动过程中,波速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但在相同的距离中却多了10个完整的波,这是波在介质中被均匀挤压,使之波长变短了的缘故,如图10-26所示.同理,如果波源远离观察者,则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就会比波源的频率要低.【板书】3.波源、观察者同时相对介质运动.可思考讨论一下.(多普勒效应将更加明显)●作业复习本节内容.参考题1.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的干涉引起的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改变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D.只有声波才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2.当火车进站鸣笛时,我们可听到的声调:[ ] A.越来越高B.不高C.越来越低沉D.不知声速和火车车速,不能判断*3.当火车驶近时,观察者觉得它的汽笛的基音比驶去时高一个音(即频率高到9/8倍),设声速为v=340m/s,求火车速率.说明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将增大;如果二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将减小.*七、驻波·教案示例教学目的1.知道驻波现象及什么是波节、波腹,驻波是一种特殊的干涉现象.2.理解驻波的形成过程,理解驻波与行波的区别,理解空气柱共鸣的条件.教具驻波演示仪、投影仪、水槽、音叉、玻璃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一列波在向前传播的途中遇到障碍物或者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如果反射波和原来向前传播的波相互叠加,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进行新课【板书】*第七节驻波一、驻波【演示】如课本图10-31所示,把弦线的一端A固定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振针上,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拴一个砝码盘,盘上放砝码,将弦线拉平.在靠近定滑轮的B 处,用一个尖劈把弦线支起来.接通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振针振动时,有一列波向定滑轮的一侧传播,并在B处发生反射.改变尖劈的位置,来调节AB的长度,当尖劈调到某适当位置时,可以看到,弦线会分段振动起来.仔细观察这时弦线振动情况(课本10-32),可以看到:【板书】1.波节——弦线上有些点始终是静止不动的,这些点叫做波节.波腹——在波节和波节之间的那段弦线上,各质点以相同的频率、相同的步调振动,但振幅不同,振幅最大的那些点叫做波腹.在相邻的两段弦线上,质点的振动方向是相反的.相邻的两个波节(或波腹)之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即等于λ/2.【板书】2.驻波——波形虽然随时间而改变,但是不向任何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驻波.行波——驻波跟前面讲过的波形向前传播的那种波显然是不同的,相对于驻波来说波形向前传播的那种波叫行波.【板书】3.两列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振幅相同、频率相同的波叠加,形成驻波.【板书】4.振幅相同、频率相同波的叠加.课本10-33中用虚线表示两列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振幅相同、频率相同波的叠加,用实线表示这两列波叠加后形成的合成波.图中画出了每隔T/8周期波形的变化情况.由图可以看出,合成波在波节的位置(图中的“·”表示),位移始终为零.在两波节之间,各质点以相同的步调在振动,两波节之间的中点振幅最大,就是波腹(图中用“+”表示).由此可知,驻波有如下特点:【板书】5.驻波——特殊的干涉现象驻波也是一种波的干涉现象,但是一种特殊的干涉现象.其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板书】6.波源特殊驻波是由频率相同,振幅相同,振动方向相同,而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波叠加而成的.【板书】7.波形特殊波形虽然随时间而改变,但是不向任何方向移动,相邻两波节间质点运动方向一致,但振幅不同,波节两侧的质点振动方向总是相反.从上述弦线上驻波的形成来看,可以认为驻波是一种特殊的干涉现象.从驻波的振动情况来看,可以认为驻波是组成弦线的无数有相互联系的质点的一种振动模式.实际上,只要设法激起弦线的振动(弹、拉、打击等),就能在弦线上产生驻波,并在周围空气中发出声波,这就是弦乐器发声的原理.管乐器是否是这样呢?【演示】在盛有水的容器中插入一根粗玻璃管,管口上方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向上提起玻璃管,当管内空气柱达到一定长度时,可以听到空气柱发出较强的声音这时,从音叉发出并进入玻璃管的声波和经水面反射回来的反射波相互叠加,在空气柱内产生驻波,玻璃管开口处为波腹,水面处为波节,空气柱的长度l=λ/4、l=3λ/4、l=5λ/4时.课本图10-34(乙、丙、丁),都会产生驻波.【板书】8.空气柱产生驻波条件l=(2n+1)/4(n=0,1,2,3……)空气柱内的驻波可看作空气柱的一种振动模式,所以上述现象可看作音叉和空气柱发生了共鸣.实际上,只要设法激起空气柱的振动(如吹奏),就能使空气柱产生驻波,并在周围空气中发出声波,这就是管乐器发声的原理.在上述实验中,如果测出空气柱的长度l,就可以测出声波的波长λ.如果已知音叉的频率f,还可测出声波的速度v=λf.【例】一玻璃管坚直插入一水槽中,在玻璃管上端有一发声音叉,频率为200Hz,上下移动玻璃管,测到相邻两次共鸣时管中空气柱的长度差为34 cm,如课本图10-34所示,试求声速.分析与解:由于玻璃管中的空气要产生共鸣,空气柱长L等于λ/4的奇数倍,因此相邻两次共鸣的空气柱长度差:△L=λ/2 根据:△L=λ/2=34cm 所以:λ=68cm=0.68m 又:v=λ/T=λf=0.68×500=340 m/s●巩固练习(1)对着一只空罐子唱歌,当唱到某一单调(即某一频率)时,声音会特别响亮,同时罐子会发生振动,这是什么缘故?(2)课本图10-34甲所示的情景中,如果音叉的频率是400Hz,管在水面上的部分至少为多长时,管内空气柱会产生共鸣?(设这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作业1.复习本节课文.2.课本练习五第(1)、(2)题.参考题(1)驻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列向相反方向传播的波叠加就一定会产生驻波B.在驻波中有些质点始终静止不动;相邻的两个这样的质点的距离相距半个波长C.驻波各质点都有相同的振幅D.驻波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相同(2)说法正确的是:[ ] A.波节处质点始终静止B.波腹处质点的振幅最大C.波腹处质点的位移有时可能为零D.相邻的两个波节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3)如图10-23所示,在弦上的A、B两点间形成了如图所示的驻波,且两点间距离7.5m,则波长为:[ ] A.1m B.1.5mC.3m D.4m(4)弦ab之间某时刻形成的驻波如图10-24所示,那么经过半个周期后波形应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5)驻波与行波的区别是[ ] A.驻波中的质点振动形式不向外传播,而行波的波形则外传播B.行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沿波前进的方向移动,而驻波不同C.行波向外传播能量,而驻波不向外传播能量D.在形成驻波的区域内,存在着所有质点位移都为零的时刻,而行波在传播过程中不存在这样的时刻.(6)如图10-25所示,在玻璃管的上端有振动频率未知的音叉,现使音叉发声,并将玻璃管上提,当玻璃管口离水面距离为17cm,则刚好能听到空气柱共鸣(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v=340 m/s),则音叉的频率为:[ ] A.200 Hz B.1000 HzC.500 Hz D.100 Hz说明驻波与行波的区别1.物理意义不同:驻波是两列波的特殊干涉现象,行波是一列波在介质中的传播.2.质点振动不同:相邻波节间质点运动方向一致.波节两侧质点振动方向总相反.3.波形不同:波形向前传播的是行波,波形不向任何方向传播的是驻波.。

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5多普勒效应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4

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5多普勒效应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4

多普勒效应本节教材分析: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这比波动现象又复杂了一些.本节以声波为例介绍多普勒效应,原因是声波比较常见,易于为学生接受.本节教学中应注意:1.只要求对多普勒效应做定性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对多普勒效应有初步的了解,教学中注意不要引申.2.教学时为理解多普勒效应,必须使学生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教学中可多举一些例子,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讲解.3.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除了课本中提到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介绍一些应用实例,以开阔眼界和引起兴趣.教学目标: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教学重点: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教学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教学方法:讲练法、阅读法、分析法.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视频]汽车、飞机经过时的声音.注意提醒学生听声音的区别.[学生叙述听到的声音情况][教师]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现象.[板书]多普勒效应二、新课教学(一)多普勒效应的实例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会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这一效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首先发现的,所以称为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二)多普勒效应的解释1. 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⑴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这时因为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

⑵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5 多普勒效应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3-4

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5 多普勒效应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3-4

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5 多普勒效应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3-4年级:姓名:多普勒效应【教材分析】使用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5节。

多普勒效应是波的一种重要现象,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机械波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教学主体——学生是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声音及机械波的相关知识,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欲望较强,乐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多普勒效应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不能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并探究多普勒效应现象,理解其产生原因,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从物理现象入手,通过理论演绎和实验验证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论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多普勒效应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2.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1.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对多普勒效应成因的探究论证。

【教学方法】理论探究、讲授法、演示实验【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教学设计】知识回顾:提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振动发声提问2: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与频率有关播放录像:看下面几段录像,注意仔细听声音除音量大小以外的变化生活实例:第五节多普勒效应板书:一、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多普勒效应》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本次教学内容是《多普勒效应》,属于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的一部分。

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描述了波动源移动时引起的频率变化现象。

通过学习多普勒效应,学生可以理解波动传播的规律,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掌握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能够通过计算和分析,解决与多普勒效应相关的问题;4.懂得多普勒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和公式;•能够计算和分析与多普勒效应相关的问题。

3.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多普勒效应的物理本质;•引导学生应用多普勒效应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4.1 教学内容一: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动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引起观察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当波动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会感觉到波的频率增高,称为红移;当波动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会感觉到波的频率减低,称为蓝移。

4.2 教学内容二: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多普勒效应的公式可以用来计算波的频率变化。

对于声波来说,多普勒效应公式为:f' = f * (v + v0) / (v - vs)其中,f’是观察者所测得的频率,f是波动源的频率,v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0是观察者相对于介质的运动速度,vs是波动源相对于介质的运动速度。

对于光波来说,多普勒效应公式稍有不同,但基本原理相同。

4.3 教学内容三: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多普勒效应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比如雷达测速仪、超声波探测等。

通过应用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可以准确测量目标的运动速度、确定声源运动方向等。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5.1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将采用讲解、示例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讲解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示例演示和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5 多普勒效应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3-4

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5 多普勒效应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3-4

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5 多普勒效应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3-4年级:姓名:(一)引入新课教师:1842年的一天,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铁路边上散步,一列火车驶过,他发现火车的鸣笛声调发生了变化,于是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了多普勒效应。

下面我们一起听听当年多普勒发现的现象。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实例]问题1:人听到的音调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系?问题2:以飞机轰鸣声音为例,猜测飞机飞过来和离开时,轰鸣声的频率发生变化了吗?(如果你在飞机上,你听到的轰鸣声的音调会有变化吗?)(二)进行新课一.多普勒效应教师:学习多普勒效应之前,我们首先弄清两个概念。

一、多普勒效应1.两个概念:(1)波源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2)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2 .多普勒效应的定义:若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或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真实频率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分以下几种情况来讨论多普勒效应。

(1)波源与观察者都静止[课件演示:波源与观察者都静止]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频率。

(2)观察者靠近波源运动[课件演示:观察者靠近波源运动]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频率。

(3)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课件演示: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波源频率。

(4)波源靠近观察者运动[课件演示:波源观靠近察者运动]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频率。

(5)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课件演示: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波源频率。

小结:1、当观察者与波源相互靠近时,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频率。

2、当观察者与波源相互远离时,接收到的频率小于波源频率【课堂练习】【例1】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变化了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C.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D.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二、多普勒效应的应用1 .车辆测速: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

2021年高中物理 1.7 多普勒效应教案 新人教版34

2021年高中物理 1.7 多普勒效应教案 新人教版34

2021年高中物理 12.7 多普勒效应教案新人教版3-4【教学目标】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3.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教学重点】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知道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教学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教学方法】读、讲、练与分析相结合【教学过程】让学生叙述火车向你驶来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火车离你而去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板书]:多普勒效应一、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知识回顾:1.什么叫频率?2.声音的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1.波源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2.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如果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不相等,这一现象就叫多普勒效应二、多普勒效应的成因例:波速为V=100m/s.波源的频率f=100Hz.可算得:波的周期T=0.01s,波长λ=1m.1.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在时间t=1s里有100个波传到观察者所在的A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音调不变.2.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波源以速度V源=10m/s相对于介质运动(1).波源向观察者运动则对观察者来说感觉到的波速为110m,他在1秒钟内接收到的完全波数为110个,所以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110Hz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高,因而音调变高注意:波速实际并没有改变,但在相同的距离中却多了10个完整波,是由于波在介质中被均匀挤压,使之波长变短的缘故(2).波源远离观察者由同学自行分析3.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观察者以速度V人=10m/s相对于介质运动(1).观察者向波源运动 (2).观察者远离波源由同学自行分析4.波源与观察者同时相对于介质运动又如何呢?多普勒效应更加明显三、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并加以总结四、本课小结五、巩固练习1.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普勒效应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了改变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D.只有声波才能产生多普勒效应2.炮弹由远处飞来从头顶呼啸而过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所听到的音调A.越来越高B.越来越低C.先变高后变低D.先变低后变高E.因不知炮弹的速度为多少,所以无法判断六、作业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教案

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教案

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原理,知道多普勒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多普勒效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多普勒效应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原理2. 多普勒效应的数学表达式3.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4. 多普勒效应与现代科技的关系5. 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原理和数学表达式,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多普勒效应的数学表达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和原理。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多普勒效应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普勒效应。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多普勒效应的音频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多普勒效应的原理。

2. 讲解:介绍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原理和数学表达式。

3. 实例分析:分析多普勒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实例,如雷达、声纳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普勒效应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多普勒效应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实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多普勒效应实例分析的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讲座,分享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多普勒效应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应用前景。

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第5节 多普勒效应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4

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第5节 多普勒效应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4

第五节多普勒效应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

教学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能用文字、图表和物理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3)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教材分析1.机械波是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是机械振动的延伸和扩展,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光波和电磁波的基础。

2.将多普勒效应一节安排在机械波的相关知识之后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对波动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提高。

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

3.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多普勒效应:现象虽在身边但不曾留意,感性认识不足。

理论基础虽有,却未涉及波动领域,有认知障碍。

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知道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1、通过音频播放、多媒体演示观察体会,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正确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改变波源与观察者距离,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熟悉和适应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1、体验生活物理,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2、学会“数字化”学习。

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多普勒效应产生原因的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用具:计算机、大屏幕、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波源和观察者都是相对介质静止的,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是相同的,若波源或观察者或它们两者均相对介质运动,则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和波源的真实频率一般并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火车进站,笛声较高,火车出站,笛声较低,就是这种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物理 12.5 多普勒效应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4
一、教材分析
《多普勒效应》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第12章第7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个课时,主要学习波的一种现象------多普勒效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及产生条件;
难点:
1.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对多普勒效应成因的探究论证。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但是和实际生活联系的比较密切,学生应该是比较容易感知和掌握的。

五、教学方法
1.通过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从物理现象入手,通过理论演绎和实验验证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论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普勒效应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六、教具和六、课前准备
1蜂鸣器
2、学生准备:把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内容做完整并且核对答案。

3、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还有教具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八、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波的知识,例如,波的干涉、衍射是一切波特有的现象,今天我们在来学习另外一种有关波的物理现象。

请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
1)蜂鸣器静止,学生听声音有无变化;
2)两个学生分别站在教室前后,手中牵一根绳,让发生器在绳上快速运动,其他学生注意听声音有无变化.
[学生叙述听到的声音情况]
1)静止时,听不到声音的变化;
2)发生器靠近时,声音变得尖锐(音调变高);发生器远离时,声音变得低沉(音调变低). 【问题】生活中有无类似的现象?
学生举例:行驶中的汽车鸣笛;火车鸣笛进站;飞机起飞等
【录像】行驶中鸣笛的汽车和火车。

【问题】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
音调的高低由声源频率的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学生乐器演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

乐律C 调音节中各音的频率。

【问题】回忆实验和录像,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听到声音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相对运动。

【引入新课】这种由于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板书】多普勒效应
这一现象是奥地利科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提出并作出解释的,因此叫做多普勒效应。

(一)多普勒效应成因分析
【问题】多普勒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平时我们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那么大家有无想过,为什么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在产生多普勒现象时有无可以遵循的物理规律存在?
下面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多普勒效应的形成原因。

【问题】在多普勒效应中,观察者感受到声音的频率发生了变化,那么,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与声源的频率相同吗?
声源的频率: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观察者的接受到的频率: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的。

【问题】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产生的,那么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的频率二者与运动有什么关系?
实际的多普勒效应比较复杂,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现象,即当波源和观察者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相对运动时的情况。

【问题】那么在同一条直线上观察者和波源的运动情况可能有哪些?下面我们就通过研究这几种情况下的普勒效应来探究其成因。

1.当波源S和观察者A都相对介质都静止,即二者没有相对运动时:【课件展示】:声波每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传播一个波长的球面波。

从声波传到观察者计时,假设波源频率为20Hz,即波源每秒发出20个完全波,这20个完全波通过观察者的时间为1S,即观察者每秒接收20个完全波,
结论:不发生多普勒效应。

2.当波源S相对介质不动,观察者A相对介质运动时:
①波源相对介质不动,观察者靠近波源运动时;
情景同前,假设观察者在1s内由A运动到B点,则波源在1s内发出完全波的个数仍为20个不变,但观察者在1s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1个,为21个,即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
【课件展示】
②波源相对介质不动,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时;如1s观察者从A点运动到C点,波源频率不变,观察者接受到19个完全波,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3.观察者A相对介质不动,波源S相对介质运动。

(即实验演示的情景)
请学生分析原因。

【课件展示】
【实验验证】水波的多普勒效应。

教师:波源和观察者均相对运动的情况比较复杂,课上不作讨论。

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思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讨论对多普勒效应进行总结。

【结论】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注意】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是不改变的,只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了变化.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声波的多普勒现象,提出了多普勒效应的概念,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解释了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得出了多普勒效应的定性规律。

这便是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基本的科学方法。

事实上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不仅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物理规律源于生活和研究,又能为我们的所应用,如果你作为一个研究者,你认为多普勒效应能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
【教师引导】接收频率与相对运动的速度通过推导可建立定量关系,因此根据多普勒效应不仅可以判断速度的方向,也可以测定速度的大小。

(二)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问题】请举出你所知道的生活中有关多普勒效应的应用有哪些?
1.(定量)根据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以炮弹飞行的尖叫声判断炮弹的飞行方向等.
2.测速:例如,交警用的雷达测速仪、用光的多普勒效应测天体的速度、多普勒水流测速仪。

【视频】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多普勒效应的成因,现在你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测速的原理
原理: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汽车发射一个已知频率的电磁波(一般是红外线),波被运动的汽车反射回来时,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由此可指示汽车的速度.
3.彩超:医生向人体内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超声波被血管中的血流反射后又被仪器接收,测出反射波的频率变化,就能知道血流的速度.这种方法俗称“彩超”,可以检查心脏、大脑和眼底血管的病变.
【视频】
4.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星系的谱线有“红移现象”,所谓“红移现象”,就是整个光谱结构向光谱红色的一端偏移,这种现象可以用多普勒效应加以解释:由于星系远离我们运动,接收到的星光的频率变小,谱线就向频率变小(即波长变大)的红端移动.科学家从红移的大小还可以算出这种远离运动的速度.这种现象,是证明宇宙在膨胀的一个有力证据.
4.光波的多普勒效应:
【视频展示】光波与声波的不同之处在于,光波频率的变化使人感觉到是颜色的变化. 如果恒星远离我们而去,则光的谱线就向红光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如果恒星朝向我们运动,光的谱线就向紫光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红移现象”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据。

板书设计
1.多普勒效应: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2.两个概念:
波源频率:波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接收频率: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的完全波的个数。

3.规律:波源与观察者互相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波源与观察者互相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

4.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