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分类(心理生理障碍)
_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它不仅要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说明其本质和发生机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
很久以来,心理变态的人常是被人们所排斥或遗弃。
人们不把心理障碍看成是疾病,却把心理变态的人看成是邪恶或魔鬼附体。
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使用了所谓驱魔术来驱赶魔鬼,大多数病人受鞭笞、火烧和其他人身凌辱与虐待,因为人们相信躯体痛苦难受时魔鬼就会飞离。
除了有些“癔症”或抑郁病人被劝服外,这种处理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当时的社会骚动和对于灾祸的恐惧导致了一种信念,认为情欲是邪恶,女人激起男人产生情欲,因此女人是邪恶。
妇女在无情拷打之下被迫忏悔,然后,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后来,不管女子、男子、儿童,只要是与众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为都会受到指控。
心理异常或离奇行为被看成撒旦淫威的表现,结果葬送了百十万人的生命。
象这种对心理变态的患者所进行的凌辱和折磨持续了约300年。
但同时也有许多医生和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张给予帮助和有效的治疗。
如Paracelsus(1490~1541)认为心理变态的人只不过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已。
他相信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交谈、说服和疏导可以治好。
此后,精神病人被送进疯人院,病人常常被带上铁链或锁于笼中。
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Philipe Pinel医生倡导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禁锢,主张以关心态度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
虽然该学说的论点是错误的,它却提出了大脑病变对精神病的病因作用。
但大脑病变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碍,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学说。
青少年的三大心理障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

青少年的三大心理障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所谓青少年的三大心理障碍,从医学的角度而言,并不是三种疾病,而是三组疾病。
同时,这三组疾病有时互为因果,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公害”。
(一)学习障碍1、定义:学习障碍又叫学习困难或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这类青少年往往表现为智力基本正常,但学业成绩明显落后。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学习困难包括了不同的问题,如根据发生时期分类,在10岁以前的学生,主要处于掌握技能阶段,因此,主要是基本学习技能获得性障碍,而后期出现的学业失败,则主要是学习动机损害和基本技能应用障碍。
2、发生原因:学习障碍的发生原因主要和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相关。
从环境因素来讲,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发生学习困难的青少年,大多家庭不和睦,矛盾冲突多;此外,对于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娇纵溺爱,或过于严厉的孩子,都容易出现学习困难。
从心理因素来讲,国内有调查提示,87.8%的学习困难儿童都有精神卫生问题,比如情绪与行为问题、精神障碍、学习动机问题、学习认知问题等都是影响儿童的心理因素。
当然,也有部分青少年是由于神经心理功能出现了问题。
3、常见表现:1)阅读障碍:这类患者常在阅读理解时发生困难,省略、替代、歪曲或添加单词,不能回忆阅读的内容,或阅读时速度很慢等等。
老师的体会是这类青少年语文成绩差,数学的应用题差。
2)拼写障碍: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拼写技能显著受损。
其口头或书写单词的能力均受损,常常不能正确的拼读单词。
3)计算技能障碍: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经常难以理解数学术语或符号,不能辨认数字符号,难以进行标准数学运算等等。
伴随着上述问题的是患儿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家长有时感觉孩子反应挺快,也很聪明,而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贪玩、不用功等”,致使延误了诊治。
4、案例:林,男,12岁,小学五年纪学生,因学习困难,主要是语文偏差就诊。
家长反应孩子数学还可以,主要是语文差,有时认字、造句、作文怎么教都教不好,也不喜欢朗读,即使朗读,也不是很流畅,似乎心不在焉的。
正常与异常心理分类诊断及名词解释

系统分类诊断及若干名词解释顺序:由重到轻, 由粗到细(从大类到小类)一、判断病与非病(是精神病性障碍还是非精神病性障碍):三原则/ 特异行为表现/ 求医行为/ 自知力(一)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同一性或统一性标准)幻觉/妄想/自知力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知、情、意内在协调一致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二)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重性精神病的核心症状1、认知方面的症状①体感异常、某些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②思维障碍:A、思维联想方面障碍:思维迟缓、奔逸、贫乏、病理性赘述、强制性思维、强迫观念。
B、思维逻辑障碍: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
C、思维内容的障碍:妄想、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妄想等。
③注意障碍:不正常的注意增强、涣散、减退或转移。
④记忆障碍:不正常的减退或增强、错构、虚构、似曾相识或熟悉感。
2、情绪方面的症状:不正常神情绪高涨、低落、淡漠、倒错和病理性激情。
3、意志方面的症状:不正常的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
4、行为方面的症状: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精神运动抑制、违拗症、刻板动作及作态等。
(三) 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四) 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所谓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做怎样的解释。
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也可以出现失眠、不安、不思茶饭、情绪低落等心理行为异常。
但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也很了解,能非常详尽地诉说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有时能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推论其与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夸大其症状的严重程度.特别害怕会不会转成“精神病”.简单地说,就是“承认自己有病”;而重性精神病患者则常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妄想是真实的,坚持那些对自己有明显伤害的行为而不感到痛苦,他们对别人说自己精神有问题特别敏感而且坚决予以否认,对症状毫无“自知力”。
异常心理的类别及成因

异常心理的类别及成因一、异常心理的类别心理异常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类,心理异常共分为10类: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活动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精神物质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它非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生理和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其它精神障碍及与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
这里针对青年官兵实际,仅就一些类型进行介绍。
1、神经症。
常见的类型有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臆症等。
2、人格障碍。
它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
常见类型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臆症型人格障碍等。
3、性行为障碍。
(1)性指向障碍。
指性行为选择异常对象,如同种同性(同性恋),异种生物(恋兽癖)与无生物(恋物癖)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恋童癖等。
(2)性偏好障碍。
即以异常的性行为方式来满足性欲。
如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磨擦癖、性施虐与性受虐癖。
(3)性身份障碍。
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心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有持续而强烈的变换自身性别的愿望。
4、精神分裂症。
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与青壮年,常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脱离现实,病程迁延。
5、情感性精神障碍。
又称心境障碍,是以心境或情感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扬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症,伴有相应认识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
发作症状较轻者可达不到精神病的程度。
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等几个类型。
6、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
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身体症状表现为主的一组疾病。
(1)心理生理障碍。
包括进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呕吐等);睡眠与觉醒障碍(如失眠证、嗜睡症、睡行症等);性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

3
<3分不能诊断神经症;4-5分可疑; >6分可以诊断
心理诊断的原则
从重到轻(即排除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等)
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 神经症——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
由粗至细(即先大类,后小类)
诊断流程:
即使是一般心理问题,也先从三原则入手 Ⅰ.根据有无自知力、是否主动求治、有无逻辑思维混 乱、有无幻觉妄想、三原则确定正常心理或异常心理 (排除精神疾病) Ⅱ.判断心理健康还是心理不健康 Ⅲ.根据四条标准明确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还是神经症 Ⅳ.根据主导症状确定心理障碍在症状分类中的位置 (大类如神经症) Ⅴ.诊断心理障碍具体性质(小类如恐怖性神经症) 填写格式: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障碍、 神经症(性障碍)、恐怖性神经症、社交恐怖症。
4.反应泛化—化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还没有把握诊断是神经症,但可以给予可疑诊断。 1.变形冲突——因
非现实非道德性因素引发内心冲突,即引发原因只涉及生活 中不太重要事情且不带有明显道德色彩。 (变形冲突) 痛苦情绪体验持续时间为2个月,未超过3个月。 (超过三个 月即神经症) 精神痛苦较难解决,社会功能受损,工作生活有一定程度影 响,但严重程度未达到神经症诊断标准。 (神经症:影响心 理功能与社会功能)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 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心理冲突内容泛化。
2.持续时间——时
3.功能受损——度
4.内容泛化
心理冲突之常形与变形(区分神 经症与正常的主要依据)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 53% 的慢性失眠者有记忆困难
精神障碍与睡眠障碍
• 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关系十分密切, 90% 的情感障碍 (抑郁症) 病人有 睡眠障碍; 反之, 60%-69% 的长期失眠病人至少有一种精神障碍的诊 断 • 睡眠障碍常是应激性障碍, 焦虑障碍, 药物依赖, 精神分裂症等病人的 主诉症状 • 失眠会导致情感/情绪障碍等发生的危险性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自己有意造成和维持的,以节食造 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甚至厌食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 引起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及躯体功能紊乱。神经 厌食症最基本的症状是厌食,食欲极度缺乏,身体消瘦。 这种症状的产生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并不是消化系统器 质性疾病引起的。此病的发病年龄为10—30岁,多数为15 ~23岁。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约为10—20倍。神经性厌食症 的发病率因为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变化而出现大幅增减。 急性精神创伤或心情持续抑郁,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导致 此病。
睡眠的分期
• 睡眠的两种状态: 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NREM睡眠) 眼球快速运动睡眠(REM睡眠) • 各期睡眠EEG特点: NREM睡眠
第一期:4-7波/秒的θ波 第二期:睡眠纺缍波及K综合波 第三期:1-3.5秒/波的δ波(占20-50%) 第四期:δ 波占50%以上
REM睡眠:低波幅快波锯齿波
(一)、神经性厌食症临床表现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开始时具有因怕肥胖而有意节食的心理和行为,
继而出现没有限度地限制饮食,体重下降迅速,消瘦的象 恶病质仍不肯增加食量,甚至无限制地瘦到脱形及致死的 程度仍觉太胖。拒绝维持体重在其年龄和身高相当的最低 限度,以致有些患者骨瘦如柴无力起床,有的人就活活饿 死,有的利用运动、呕吐、导泻等手段减轻体重,有时出 现暴食、食后剧吐,体重减轻25%以上。常因低血糖出现 恶心、头晕、乏力,有时晕厥。出现皮肤干燥、苍白、弹 性差、皮下脂肪菲薄,因低蛋白血症出现皮肤水肿等极度 营养不良表现。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F60—F69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60 人格障碍[F60特定的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不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
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1 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2 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3 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4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 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 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 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60.1偏执性人格障碍[F60.0]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2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心身障碍名词解释

心身障碍名词解释心身障碍是指一种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障碍,通常表现为一种症状或状态,影响某个人的行为,情绪,思维和沟通能力。
它们可以有不同的影响范围,有时会影响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有时则仅影响其中一部分。
心身障碍可以分为三类:发育障碍,神经科学障碍和生理障碍。
发育障碍是指在生理发育期(包括出生到12岁)发生的异常,可能会导致智力缓慢,智商低,运动发育缓慢,学习受损,沟通和社交能力减弱等。
发育障碍可以分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发育性语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和学习障碍等。
神经科学障碍是指与大脑神经系统有关的异常,可能导致某些功能的丧失,如认知能力、抑郁症、学习障碍、精神病及双相情感障碍等。
其中常见的心身障碍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应激反应性障碍(SDRD)、强迫症(OCD)、亚斯伯格综合征(ASD)等。
最后,生理障碍是指受到生理因素影响,导致某些功能障碍的状态,其中常见的有聋哑、失明、肢体缺损、癫痫及呼吸系统疾病。
聋哑是指无法通过嗓音去沟通,由于大脑无法正常发育而导致的症状,不能正常的处理、解释和反馈声音信号,从而影响人们的语言交流。
失明意味着失去视力,可以完全失明或者部分失明,以致无法正常看见世界。
心身障碍对患者影响甚大,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以防止患者恶化,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首先,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其次,实施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认识自己的症状,改善心理健康,从而有效改善其身体症状。
最后,患者应该尽可能参加更多的活动,帮助其更好的减缓心理压力的影响,从而使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本文介绍了心身障碍的一般概念,以及其分类,针对此类障碍应有的治疗措施。
本研究对心身障碍的理解和治疗提供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了基础。
此外,还应提醒护理者和政府继续加强对护理的重视,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心身障碍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加强对健康与心身障碍预防与治疗的重视,从社会全局来减轻这一社会病害的社会负担,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作性暴食 至少每周2 次,持续3个 月;
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 体重减轻
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 病变所致的暴食,及 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 。
指一组以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呕吐物为则吃进的 神经性呕吐 食物。不伴有其他的明显症状,呕吐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无器质性病
变为基础,可有害怕发胖和减轻体重的想法,但体重无明显减轻。
诊断
心理生理障碍分类
1、临床表现
2、诊断标准
3、病程标 4、严重程度
准
标准
5、排除标准
是一种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的进食行为异常。 诊断要点:
神经性厌食
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常有过分担心发胖, 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并伴有一系 列并发症,如怕冷、血压体温低,心跳过速,便秘等,严重时出现贫血、
生3次,并至 起明显的苦恼 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
少已1个月。 或社会功能受 性失眠。
损。
几乎每天发 生,并至少 已1个月。
病人为此明 显感到痛苦或 影响社会功能 。
不是由于睡眠不足、 药物、酒精、躯体疾 病所致,也不是某种 精神障碍的症状组成 部分。
睡行症
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 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一般不说话,询问也不回答,多能自动回到 床上继续睡觉。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三分之一段的深睡期,不论是即刻苏 醒或次晨醒来均不能回忆。见于儿童少年本症没有痴呆或癔症的证据,可 与癫痫并存,但应与癫痫发作鉴别。
排除器质性疾病(如 痴呆、脑瘤、癫痫 等)导致的继发性夜 惊发作,也需排除热 性凉劂。
性功能障碍
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3 事后遗忘,即使能回忆,出极有限; 睡瘫症最常见于青少年或青年时期,亦有起病于童年、中年甚至老年的 报道。睡瘫症通常发生于入睡或觉醒的过程中,患者突然发现自己处于麻 痹状态,肢体、躯干及头部的任何微小运动都完全责任能力不能进行,同 时亦不能睁眼、讲话、发声或呼救。尽管呼吸运动存在,但患者常自觉有 窘迫感或窒息感。发作过程中,患者意识完全清楚,并能够充分意识到自 己处境,因此感到十分恐怖,尤其当患者觉察到呼吸困难时。睡瘫症通常 持续1秒到几分钟,之后自行消失或在外界刺激下消失(尤其是另一个人 对患者的碰触或移动等刺激)。很多患者注意到反复努力移动肢体或强有 力的眼部运动可能有助于中断睡瘫症过程。发作前后可能做梦,发作结束 后能够回忆发作经过。
1、对肥胖的病态恐惧,无法容忍正常数量的食物,伴有相信自己过于肥胖的体象障碍,进 食极少成习惯。 2、体重明显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身高减100,乘0.9)减轻15%以上,或者Quetelet体重
症状至少已3 个月
脱水、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女性可闭经,男性可性功能减退。
指数为17.5或更低。
进食障碍
是一组以进 食行为异常 为主的精神
梦魇
1 反复发作的在一声惊恐性尖叫后从睡眠中醒来,不能与环境保持适当接触,并伴有强 指一种常见于幼儿的睡眠障碍,主要为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 烈的焦虑、躯体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及出汗等),约持 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 续1~10分钟,通常发生在睡眠初三分之一阶段; 症状。通常在夜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每次发作约持续1~10分钟。发 2 对别人试图干涉夜惊发作的活动相对缺乏反应,若干涉几乎总是出现至少几分钟的定 作后对发作时的体验完全遗忘。诊断本症应排除热性凉劂和癫痫发作。 向障碍和持续动作;
1 从夜间睡眠或午睡中惊醒,并能清晰和详细地回忆强烈恐惧的梦境,这些梦境通常危 在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对梦境中的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并心有余悸 及生存、安全,或自尊。一般发处于睡眠的后半夜。 。通常在夜间睡眠的生 中发生过一 次散发型睡 瘫症,许多 人发作频率 很低,在其 一生中仅发 作1~2次。
至半小时。
不明显影响 日常生活和社 会功能。
病(痴呆、癫痫等) 导致的继发性睡眠— 觉醒节律障碍,但可 与癫痫并存,应与癫 痫性发作鉴别;
矫治
先治并发 症,家属 监督正常 进食,认 知治疗 必要时用 氟哌啶 醇,家属 监督正常 进食,认 知治疗
改变认 知,作息 规律,睡 眠限制疗 法,药物
睡眠障碍
夜惊 睡瘫症
1 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发作时,睡行者表情茫然、目光呆滞,对别人的招呼或干
涉行为相对缺乏反应,要使病人清醒相当困难。
反复发作的
2 发作后自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或躺在地上继续睡觉;
睡眠中起床
3 尽管在发作后的苏醒初期,可有短暂意识和定向障碍,但几分钟后,即可恢复常态,不 行走数分钟
论是即刻苏醒或次晨醒来均完全遗忘。
乏以及极度关注和担心失眠带来的严重后果。
嗜睡症
指白天睡眠过多。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 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部分。
几乎每天发 生,并至少 已持续1个 月;
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 呕吐以及癔症或神经 症等。
对睡眠数量、
至少每周发 质量的不满引 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
障碍。
神经性贪食
特征为反复发作暴食优势观念,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 泻、禁食等方法以控制体重的极端措施。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 者,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
(1)难以控制的进食欲望,暴饮暴食; (2)对肥胖的病态恐惧,极力抵消事物发胖作用①自我诱发呕吐;②滥用泻药;③间歇禁 食; (3)常有神经性厌食既往史,二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
失眠症 insomnia
一种无明显原因的以失眠为唯一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且具有极 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的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纯粹是一种由心理因素 一起的睡眠不良。临床表现: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多梦、醒后不解
1 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 、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