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 优秀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案教案标题:北宋的政治教案目标:1. 了解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运作机制;2. 掌握北宋政治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 分析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2. 北宋政治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难点:1. 分析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或相关资料;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北宋政治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南宋政治的基本特点,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北宋政治的基本特点,包括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地方官员选拔等;2. 分析北宋政治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变法等;3. 引导学生思考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影响。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北宋政治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政治因素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政治措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总结北宋政治的基本特点和重要人物事件;2. 引导学生思考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文章,深入了解北宋政治;2. 提供相关网站或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的评议结果;2.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表现;3.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学生对北宋政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提升;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五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一授课教师何自沛章节内容课题名称:《北宋的政治》共 1 课时时间 2020 月日班级七年级班课程标准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教材内容分析《北宋的政治》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1课,主要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两方面内容。
本课两方面内容关系如下: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北宋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知识点关系””的分析,本课两个知识点都是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本课是政治史,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调动学生兴趣,化难为易才能适应学生认知特点。
但是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宋代著名的人和事,比如一些文学名人,有宋朝腐败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学设计整体思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出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任务,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活动,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分组讨论,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初中历史北宋的政治教案

初中历史北宋的政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与特点;
2. 了解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
3. 能够分析北宋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北宋的政治制度;
2. 北宋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
3. 北宋政治制度对社会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如何运行的。
2. 学习与讨论: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包括宰相、中书省、检校、谏官等部门的职责与作用,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北宋政治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个人见解。
5. 总结与反思:总结北宋的政治制度特点,并对其影响进行反思,并鼓励学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阅读,并写出对北宋政治制度的理解;
2. 完成相关思考题,探讨北宋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五、教学反馈:
1. 在下节课开始前,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引导。
六、拓展延伸:
1. 邀请专家进行讲解北宋政治制度;
2.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北宋时期的政治遗迹。
七、教学资源:
1. 教科书、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相关图书、视频资料。
八、教学评估:
1.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北宋政治制度的理解;
2. 借助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北宋政治制度的掌握情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3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宋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北宋政治制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措施。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图片等手段,再现北宋政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图片: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然后提问:“北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是如何实现国家统一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学科:历史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政治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北宋政治中的制度与改革;3.探究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北宋的政治特点;2.北宋政治体制的制度与改革;3.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北宋的政治体制与改革;2.探究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PPT演示文稿、素材图片、课堂小型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北宋政治的相关背景和时代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展示与讲解(25分钟)1.利用PPT展示北宋的政治体制与特点,并向学生解读。
2.讲解北宋政治中的制度与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内容。
3.通过讲解,重点强调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课堂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就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四、总结与延伸(10分钟)1.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出北宋政治的特点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北宋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3.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北宋政治的背景、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堂小组讨论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教学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这些反映了宋朝的什么风气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
探究新知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28页《相关史事》,讲述陈桥兵变的经过。
【学生活动】了解陈桥兵变。
(二)局部统一【教师活动】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讲述北宋建立时只占有后周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它的南方和北方仍然存在多个割据政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说说宋初统一全国有哪些障碍。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回答:在北面,有强大的辽以及受辽庇护的北汉政权。
在南面和西面,有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政权。
【教师活动】讲述宋太祖为了统一大业,在大臣赵普等人的建议下,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掉后蜀、南汉,统一南唐,收复吴越。
在灭掉南方政权后,宋太祖把重心转移到北方,进攻北汉。
可惜在中途宋太祖暴亡。
宋太宗继位后,面对辽支持的北汉,无法攻下,不得不撤兵。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体制、政治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如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宋朝的建立等。
但学生对于北宋政治体制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
2.掌握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北宋的政治制度。
2.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的历史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引出北宋的建立。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让学生对北宋的政治有直观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宋太宗的“潜龙勿用”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北宋政治制度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北宋政治制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以上是本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在教学《北宋的政治》这一课时,我深感教学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原因和结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通过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的影响。
通过补充史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 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3教学准备
1.下载截取视频:《黄袍加身》与《杯酒释兵权》片段。
2.制作课件《北宋政权示意图》《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4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图示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的综合法。
5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黄袍加身》片段。
教师:这个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来了解。
学习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课件或板书展示)
首先让学生看《陈桥兵变》,阅读教材第 37 页的小字部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视频和教材上的内容,大家是否知道陈桥兵变之后成立的政权的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学生回答: 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宋朝。
教师课件展示《北宋政权示意图》,让学生找一找北宋的疆域范围和北宋的都城,并适当补充北宋称呼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今天所学习的朝代是北宋。
教师进一步讲解:陈桥兵变中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黄袍加身"(视频展示),赵匡胤通过兵变这种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那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是否能够稳定住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由此导入下一子目。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课件或板书展示)
1.历史背景
让学生思考当时北宋的统治区域与唐朝相比有哪些变化?
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当时北宋的情况并不乐观,与唐朝时期的大一统不同,北宋政权周边存在着多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所以北宋的形势并不安全。
教师提问:陈桥兵变有没有什么危害? 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总结,危害就是武将专权,这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也是导致五代十国动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解决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宰相赵普的献策,进行汇总,从赵普的话中学生归纳出:第一,集中军权;第三,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政权。
2.具体措施
(1)军事上,集中兵权。
教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将的权力。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杯酒释兵权",进一步了解该事件的经过。
)
教师:中央设置枢密院,代替原来的机构管理军事。
(2)行政上,集中行政权,加强皇权。
教师:中央设置政事堂管理政务,设置三司管理财政,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地方上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即知州知县,由皇帝统一任命。
(3)财政上,集中财政权于中央。
教师:地方设置转运使,收地方财政于中央,只留少量收入给地方。
教师分析:这些措施对于宋朝中央政府的统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那么我们想一想它们是否存在什么弊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进行补充和汇总:
军事措施的危害是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削弱,尤其是地方抵抗外敌的力量薄弱。
行政措施的危害是设置的大量新机构新增了很多官员,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各种机构职权混乱,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财政措施的危害是财政收归中央,地方没有财力解决当地的各种问题,加大了人民的负担。
教学活动:编写《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进一步强化对中央集权措施的认识。
学生自己先进行总结,教师提醒学生图示可以用不同的样式展现,并选出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最后教师可展示已经准备好的例图让学生观看。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课件或板书展示)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39 页的小字部分,教师提问:针对文中提出的情况,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重文轻武。
教师继续提问:宋朝实施的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1)重文教:中央和地方均重用文臣,科举制度日趋完备。
(2) 轻武事: 抑制武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施重文轻武政策会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继续削弱武将权力,保证了宋朝的政权稳定;对于文人的重视,让北宋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得到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硕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不利影响:由于对于武将的过度压制,整个宋朝经常遭到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最终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
本课小结: 曾经的北宋即辉煌过,却又无奈着。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擦拭着历史的尘埃,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宋,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