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寓言二则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4、演一演这则故事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教学过程:导入: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一、自读课文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
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二、进一步理解课文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
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四、明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
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寓言二则》自相矛盾教案1语文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四、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介绍韩非子。
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今天的课堂,快乐的学习,开心的表现自己,好吗?二、出示课题、析题、解题师:出示“寓言”,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认读“寓”师: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师: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是?(师出示课题)三、多种方法读文,读通读顺文言文师:出示课文,学生读,你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发现?师:教师介绍文言文,同学们,初读这样的文章,你有什么感觉?师:先让慢慢读文,都认识里面的生字词吗?(教师出示标识了生字词记号的课文,学生认读)师:教师范读文言文。
生:学生听读划节奏。
师:带领学生对照所画节奏,读文言文。
师: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
生:小组读、个读、自由读、全班齐读。
四、赏析重点语句、合作理解故事大意师:同学们真棒,整篇文言文读得真好,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你们进一步读通、读顺文言文,并且借助译文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的意思。
生:小组合作了解文言文大意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对照文章大意,你能看出“鬻”是什么意思?“誉”又是什么意思?“陷”又是什么意思?师: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俗话说做买卖不吆喝不行,谁能来为这个楚国人在这里吆喝吆喝他的盾呢?老师起个头吧“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快来看看我的盾吧……师:一起用夸耀的语气吆喝着读读原文吧,和老师一起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学生接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语文S版

自相矛盾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书和概括课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的寓意,学会说话要讲求实际,做人要实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的寓意,学会说话要讲求实际,做人要实在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上课,师生问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
齐读——再指名读。
1、这里有两个生字词,指名读——矛盾。
2、第一个生字“矛”,理解矛的意思吗?谁知道矛是用来做什么的?是什么样子的?(1)出示图片(2)如果要写这个字,你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谁来说说?“矛”字有三个笔画拐弯,需要顿笔,横撇,点,横钩,竖钩,先竖拐弯处稍微顿,回锋出钩。
3、教学“盾”。
理解盾的意思吗?谁知道盾是用来做什么的?是什么样子的?(1)出示图片(2)如果要写这个字,你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4、现在就请拿出你的钢笔进行一次描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导入:这篇课文就是讲了两件兵器之间的故事,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交流汇报你觉得这篇课文哪里比较难读?(1)指名读课文,指一名男(女)生读,(相机评价)(2)相机出示:戳(chuo)强调读音)(3)再读(4)评价,齐读。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1、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你能把把它读成几部分吗?并说说理由。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1)第一段(方面)该读到哪里?你来读,主要写什么?(2)谁来接着读,主要写了什么?(3)现在谁能把课文读成自己的一句话?指名回答,交流。
4、同桌互读。
四、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1、过渡:一位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是怎么卖的呢?2、学习第一部分:A指名读第一部分。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经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同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学问。
我们应当怎么写教学设计呢?这次美丽的我为您带来了五班级下册语文《自相冲突》教案精品优秀5篇,倘若能帮忙到您,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S版六班级上《自相冲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读童话故事,培育读书习惯。
2、积累与童话故事有关的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3、培育孩子的阅读本领。
教学重难点:喜爱读童话故事,积累成语。
教学过程:一、故设冲突,导入新课1、用“自相冲突”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引起同学的思索。
师:同学们,今日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
(生笑)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冲突。
师:噢!说错了。
我重新说一句,(看看外面)今日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生笑)师:又出问题了?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引导)“矛”是什么东西?生:是古代的一种武器。
师:“盾”是什么呢?生:是防身用的盾牌。
2、理解“自相冲突”的意思。
师:(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3、让同学交流课前准备“自相冲突”的例子。
师:其实,自相冲突的事例还有许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冲突。
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
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 4.自相冲突的事例还有许多许多。
“自相冲突”的“老祖宗”是谁呢?“自相冲突”出自《韩非子·难一》,今日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冲突》这个成语故事。
二、扣住“夸口”,理解内容1、拆分“夸”字,引出楚国人说的“大话”。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设计(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寓言二则自相矛盾二、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5篇)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1、打开课本,提出自学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张口结舌”的教学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夸口”的教学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
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

I can make it through the rain. I can stand up once again on my own.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导读好问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寓言二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掌握重点词语在意思。
3.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样方式的朗读,熟读课文。
2、通过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自相矛盾》让学生明白脱离实际地夸大某种东西的长处,往往会闹出笑话的道理。
2、《画蛇添足》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适当。
二、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相信你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其中有些来自于神话故事,有些来自于历史故事,还有些来自于寓言故事。
你能根据下列图片猜出分别是什么成语吗?
2、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吗?
3、板书课题,认识“矛”和“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明确学习目标,回顾学法。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回顾学法,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文言文寓言效果会好一些呢?
○1、读。
读正确,读流利;
○2、译。
结合注释,读懂文本意思;
○3、悟。
明白文中道理;
○4、背。
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三)、指导朗读课文
1、全体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
)
2、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标出重读之处。
3、课件出示朗读提示,指名读课文
4、范读课文,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5、齐读课文,小结朗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尝试翻译文言文。
1、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翻译文言文。
2、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翻译文言文
3、逐句翻译文言文(课件逐句出示文言文)
4、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5、课件出示译文,学生齐读。
(五)、自主探究,悟出文中道理。
1、楚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请用书中的话说一说。
楚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他说的话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2、听了楚人的一番夸耀,旁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3、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4、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如果真用他的矛去戳他的盾,结果会怎样?
○1、戳不穿——说明盾坚固矛不锋利
○2、戳得穿——说明矛锋利盾不坚固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这也是他的可笑之处。
)
5、请说说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6、通过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
六、诵读背诵,加深理解。
七、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3、昨夜,校园里漆黑一片,只有李老师办公室灯火通明。
○4、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5、我的家庭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2、请用“自相矛盾”造句。
3、作者介绍:《韩非子》书名。
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
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
共五十五篇,二十卷。
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
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问田》、《定法》、《五蠹》、《显学》等篇。
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八、作业:
1、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与家人分享。
2、课外阅读二至三个文言版寓言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