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
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
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
(板书:寓言)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
)板书:故事、道理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
(板书:学、明)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师: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戳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 3 篇)第一篇:《自相矛盾》教案《自相矛盾》教案一、导入:教师说两句前后矛盾的话,让学生评一评。
1.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正好,阳光明媚,大雪纷飞。
2.我们班有 85 名同学,今天上课来了 45 名同学,四五班的同学总算都到齐啦。
(评:王老师今天说话前后矛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犯过这种毛病,我们如果去追溯说话前后矛盾的鼻祖,我们可以从战国时期一个卖兵器的楚国人说起。
自相矛盾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二、初读课文1.认识矛和盾。
(板书矛盾)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个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先试着自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做个标记。
指名读(3)3..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件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文言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坐好拿好书,听老师读.(范读)(出示画出节奏的图片)4.怎么样,自己想试试吗?指名读,纠正读音。
(3 个)5 小老师领读。
(2 个)6.齐读。
读文言文和读平时的文章感有什么不同?(不好读,拗口,有的句子不懂。
)那我们怎么办呢?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读准了字音与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我们完成了诵读的第一阶段.学习古文的一个法宝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们通过读把故事读懂,把道理读明白,三、悟读感知明大意。
过渡:怎么样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结合大意去理解文言文,是最有效果的方法,大意和文言文相对应着诵读,文言文的意思就明白了。
1、自由读大意。
2、师生对读。
教师读古文,一个学生读大意3、同桌互相练习读,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
4、指名读。
(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5、男女生对读大意与古文。
6、读懂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考你读懂了哪些词?(鬻)(誉(陷)(弗能)四、细读品味,明道理。
1什么是夸耀?(夸大,炫耀)2还原一下现场:他是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呢?3指导学生活灵活现地读。
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
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篇一」画一画1.读课题2.围绕“矛盾”展开教学(1)见过矛吗?干什么用的?请同学上来画一画。
再请同学画一画盾,说说用处。
读一读(2)文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是怎么向围观的人推销自己的矛和盾的?“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用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轻声读读这两句话,比较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
你们都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可那个楚国人认识到了吗?他还在那儿——(夸口)指名读出“夸口”的语气。
(3)就这么洋洋自得地夸口着,可后来怎么张口结舌了呢?相机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言外之意是什么?(4)楚国人张口结舌的一刹那,心里在想什么?(5)现在你知道什么叫“自相矛盾”了吗?(6)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一说你周围的人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呢?你打算怎样劝导他?编一编这是一个靠卖矛和盾为生的楚国人,因为这件事情,他的生意变得非常冷清,他在家中好好想了一想,决定改变自己以往的言行,他后来会怎样做生意呢?他的生意怎么样呢?聪明的孩子们,你能把这个故事接着往下编吗?演一演编完故事演一演。
课后练习:1.用“自相矛盾”说一句话。
2.修改前后矛盾的语句:3.读读自己平时的练笔,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尝试修改。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篇二」寓言两则《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自相矛盾》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时间:第一周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自相矛盾课堂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自相矛盾课堂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自相矛盾课堂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认识“戳”,理解“夸口”、“哑口无言”并造句。
2、读懂课文,感悟寓意。
3、通过说、问、演、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成语。
今天,我来考一考大家,看谁的成语积累最丰富。
2、成语积累练习,男女分组抢答:含有数字“一、二、三……十、百、千、万”的成语。
3、在你所学过的成语中,你觉得哪一个成语最好玩,最有意思?说一说。
4、看来大家掌握的成语真多。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来自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故事,叫《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课文中有一个生字比较难写,请大家看老师板书:戳chuo。
指导读准音,认清形。
(第一声,左上羽的变形,左下住多一横,右边是它的部首戈。
)谁来用它组词?戳穿,戳破。
动作演示“戳穿”。
2、那么,《自相矛盾》中,是什么戳什么呢?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
放动画。
3、打开书,自由朗读,然后检查,正音。
4、我发现有一个词,在那个楚国人说话前两次出现,那就是“夸口”。
板书。
指导读楚国人的话,理解并造句。
他两次分别夸什么的呢?指名答。
(板书矛:天下第一。
盾:举世无双。
)5、这个楚国人这样叫卖他的矛和盾,你听出了什么?听出矛盾来啦。
指名说。
6、是啊,旁观的人也听出来了,有个人听不下去了,问了楚国人一个问题: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句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指导读出感情。
7、“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用换词法理解并造句。
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
(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8、出示思考题:a、这位楚国人这时候会怎样想、又怎样做呢?b、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揭示寓意,幻灯出示,齐读。
(比喻言语、行动前后互相对立,不能自圆其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设计(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寓言二则自相矛盾二、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1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
(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相机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教案
本文是关于《自相矛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仿编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创编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分两组比赛,说一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课前的比赛中,大家说了许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
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正音。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
)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
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
6、现场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说一说,最好演一演。
)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四、仿编成语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现代版
2、四人小组编成语故事。
3、交流,评价。
五、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