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文言文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

本文通过写楚人卖矛和盾,结果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要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难点: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寓言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学习文言文,要多读感悟。

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多朗读,读出节奏,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的难点在于怎样准确把握课文的寓意,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课文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课前要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同时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师:本课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下面请大家先自行朗读课文。

板书:自相矛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书写。

生字:矛盾誉吾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讨论、思考来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培养良好的言行举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能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课文课件3.课文相关图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矛盾,如“公鸡和母鸡”、“夏天和冬天”等,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自相矛盾》。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行为是自相矛盾的。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中的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课文中的道理,如“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

”5.拓展(10分钟)学生举例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道理来解释这些现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6)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6)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6)一、教学内容课文内容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十五课,题为《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掌握本课的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对课文细节的理解,抓住对话背后的含义。

3.熟练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和表演。

教学难点1.对话背后的暗示,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

2.进一步探究形象的描写和人物性格。

教学目标1.通过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认真备课,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故事、生动形象的图片或演示工具。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准备好课堂讨论的内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有趣的教学引言或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每段内容的含义。

3.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 情景模拟1.分角色演绎课文中的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4. 深入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等问题。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其中的含义,拓展学生的思维。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撰写感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知识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结束时,时间有点仓促,可能影响了对课文含义的深入探讨。

下次教学需要更好地安排时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课文内容。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计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计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自相矛盾》内容,理解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人物性格,掌握事物的主旨;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矛盾对话的含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矛盾,勇于解决问题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故事情节;2.理解矛盾对话的内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故事《自相矛盾》教案、教学课件、课文音频、活动题材、板书内容准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内容,准备学习用具;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通过图片、故事背景等方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内容1.听课文录音,理解故事内容;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合作解决问题;3.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跟读、理解含义;三、活动设计1.分组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2.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场景,提出问题、解决疑问;3.总结课文主旨,分享个人观点与感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通过课前知识点回顾、问题探究等方式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内容1.师生互动讨论,澄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疑问;2.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3.鼓励学生开展互动讨论,思考如何解决矛盾问题;三、活动设计1.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为课文中的人物设计新的对话内容;2.利用情景模拟,引导学生表演新设计的矛盾对话;3.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2.写下对本节课学到的矛盾对话认识与体会;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故事的主旨?是否能深入分析矛盾对话?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反思,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课文语言简洁、浅显,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成语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文言文词汇和成语的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视频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或课件,引导学生听或看《自相矛盾》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和寓意。

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用到的成语必须包含本课的生字词。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5.拓展(5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自相矛盾”为主题,编写一个寓言故事。

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朗读和点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1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

(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相机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思;3.了解寓意的重要性,明白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能力目标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感悟文学作品、提炼寓意的能力;3.增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核心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生哲理,提升综合素质;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题和寓意;2.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寓意;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工具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引入:以“自相矛盾”为话题,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

2. 学习课文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内容,2.逐段分析:逐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3.重点句子:强调重点句子,解析句意,让学生掌握;4.课文理解:询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 拓展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或思考问题;2.展示观点: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3.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引发更深层次讨论;4. 深化认识1.导入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2.寓意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寓意,探讨不同观点;3.思维启发:启发学生思考,勇于提出不同意见;5. 总结提升1.课堂小结:归纳课文要点,强化学生记忆;2.思维拓展:提出延伸问题,激发学生思考;3.反思总结: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做个人总结;五、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布置相关阅读任务;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读后感;3.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在下节课交流;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对文学作品《自相矛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寓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相⽭盾》出⾃于《韩⾮⼦》,讲的是⼀个楚国⼈卖⽭⼜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什么⽭都戳不穿,说他的⽭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问道:“⽤你的⽭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事或⾔语前后不统⼀。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情。

后因以喻⼈的语⾔⾏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课⽂原⽂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注释 _________ ①本⽂选⾃《韩⾮⼦•难⼀》。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知识点 注释: 本⽂选⾃《韩⾮⼦·难⼀》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鬻:卖。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教案 ⼀、看图猜谜导⼊,激发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自相矛盾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3.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③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

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

1.咬文嚼字。

(1)引导学生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

(“矛”锐利,“盾”坚固。

)(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如: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

)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1)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

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①互相交流: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②问题引导: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3)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言以对。

众人嘲笑他。

)(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谈话过渡: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难读、难懂)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设计:把课文读给别人听,争取别人的意见,把课文读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

)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卖。

)“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

)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5)指导朗读。

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

)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

)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

“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一句话相矛盾。

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总结学习方法,课本剧小表演。

1.交流学法: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好学)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表演朗读: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