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力

二十四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力
二十四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人们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
农时安排农事活动。
例如,在春季的芒种、寒露、霜降等节气中,对指导农作物播种和收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这些节气反映了气温和降水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为现代农业播种和收获提供了时间尺度。
2.预测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通过温、雨、日照的大致特征,能够为现代农业田间管
理提供短期的气候预测。
例如,冬至代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这时田间管理的质量对来年的收成极为重要。
3.防灾减灾:二十四节气将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
预警。
例如,清明有农谚“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这反映了农民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预防意识。
4.调节作物生长: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和气温、降水的变化,这些变
化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变化来调节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例如控制灌溉、施肥等措施,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指导农业生产、预测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调节作物生长等方面。
这些影响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丰收。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中国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瑰宝,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规律和地球自转、公转速度的不同而形成的。
它们既代表着天文现象,也指导着农耕活动。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传统农耕文化。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以及冬季四个大的季节,每个季节里都包含了6个节气。
这四个季节的交替变换,不仅直接标志着气候的变化,也表明了大自然中万物生长发展的节奏。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这些节气对于作物的生长、收获以及耕作等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春季的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等,标志着寒冷气候逐渐消退,气温回升,植物开始苏醒,草木渐渐抽芽。
农民可以根据这些节气,合理安排农作物的播种时间,确保作物在适宜的气温和水分条件下迅速生长。
其次,夏季的节气如立夏、小满、大暑等,代表着骄阳似火的炎热季节,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可以根据立夏、小满等节气的到来,合理安排农田的灌溉和施肥,以及果树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确保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夏季的阳光和水分资源,快速生长和发育。
再次,秋季的节气如立秋、白露、霜降等,代表着夏季温度逐渐下降,气候逐渐干燥。
这时,农民们要及时收获农作物,防止秋季霜冻对作物的危害。
同时,也是树木实果的旺盛季节,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到来,合理安排果树的采摘和储存,确保水果的品质和数量。
最后,冬季的节气如立冬、小雪、大寒等,是中国北方寒冷季节的象征。
冬季对于农田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农民们可以根据立冬、小雪等节气的到来,合理安排冬季田间的耕作活动,例如退耕还林、做好秸秆的回收和利用,同时也是为来年春季的农作物准备好土壤和养分。
总结起来,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不仅标志着季节的转变,而且指导着农田的耕作管理。
农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节气,科学合理地安排耕种、施肥、浇水、采摘等农田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受到二十四节气的影响,这些节气根据太阳的位置和地球公转的规律划分。
二十四节气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对中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出发,探讨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春季节气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立春:立春代表着春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开始苏醒。
农民们会根据立春的到来,准备春耕工作,如择日开垦土地、播种等。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主要降水节气,标志着江南一带开始雨季,对于稻谷的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田需要及时蓄水,为下一阶段的种植打下基础。
惊蛰:惊蛰的气温进一步升高,预示着春季生长期的到来。
动物开始苏醒,注意到农田中的害虫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春分:春分时夜晚和白天的时间相等,气温适宜,农作物开始进入繁忙的生长阶段。
农民们进行春耕春种工作,如播种农作物、灌溉等。
清明:清明时节,草木开始发芽,农民们会在这个节气里进行修剪、松土等工作。
谷雨:谷雨时节,降水量加大,对南方稻谷的生长有利。
农民们会根据谷雨的到来,及时在农田中灌溉,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夏季节气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立夏:夏季开始,气温进一步上升,农民们会开始进行夏播作物的栽培,如玉米、豆类等。
小满:小满时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瓜果类作物开始花开,农民们会进一步加强对田间水肥的管理。
芒种:芒种时,稻作进入关键生长期,需要进行适当的灌溉和条件管理,确保稻谷的正常生长。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气温高,农民们会尽早收获夏播作物,如玉米、豆类等,确保作物品质。
小暑:小暑时气温达到高峰,农田需要加强灌溉和水肥管理,以应对高温干旱的情况。
秋季节气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立秋:立秋时开始进入秋季,气温逐渐降低。
农民们会在这个节气里开始收割夏季作物,同时开始种植秋季作物,如水稻、小麦等。
白露:白露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湿气逐渐增加,农民们要特别注意作物的防霜保护。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主要的种植活动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有很大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独特的时间观念,以其与自然环境变化的紧密联系,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春季到冬季,探讨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春季是农事繁忙的时期,中国传统节气中的“春分”和“清明”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
“春分”标志着昼夜时间相等,由此开始进入农耕的繁忙季节。
此时正是早春,天气回暖、物候活动频繁,值此之际农民们开始进行播种和耕作。
而“清明”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是对冬季农作物的整理和对一些早春作物的收获和采摘的时期。
农民们在这个时候进行秧苗的移植,既确保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也有利于提高产量。
夏季是农作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而夏季的“小满”、“大暑”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节点。
“小满”意味着天气渐渐变热,准备进入旺盛生长的季节。
此时,农民们需要加强农作物的管理,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和防治病虫害。
而“大暑”则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农民们需注意夏作物的采摘和储存,同时开始为秋冬季节的作物播种做准备。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白露”和“寒露”是农业生产关键的时间点。
秋季天空湛蓝、气温适宜,正是让农作物充分开花结果的时候。
而“白露”则是农作物成熟蓄秋、即将迎来收获的节气,农民们需对农作物进行适时的收割和储存,确保获得丰收。
而“寒露”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农民们需要加强对农作物的管理,以防冷空气的袭击和霜冻对作物的危害。
冬季是休闲的季节,此时农民们对年度农事进行总结和规划,并进行适当的农作物储备。
“小雪”和“冬至”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点。
“小雪”标志着进入严寒的季节,农民们需要根据气温变化适时收取冬季作物,保证其品质。
而“冬至”则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农民们此时需要抓紧时间进行农作物的修剪和根茎类作物的储存,为下一年的播种做准备。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独特的时间观念,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生长关系的研究

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生长关系的研究中国拥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以太阳视运行轨迹与地球自转轨道为基础,分布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段。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还可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研究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二十四节气概述二十四节气按照年份分布在每个月份中,每个节气的开始日期和持续时间都有固定的规律。
其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
二、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
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总结,农民们逐渐发现,二十四节气标志着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比如,立春标志着春季来临,是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谷雨时节,是农作物追肥和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
三、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对应关系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中一些节气与农作物的生长、收获密切相关。
以春季为例,谷雨节气时正值燕麦、大麦等作物的播种期,此时适宜耕种、施肥和除草;立夏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是水稻、玉米等夏季作物的播种期;芒种节气是小麦、高粱等夏季作物的收割时期。
依此类推,每个节气都有着不同作物生长的重要节点。
四、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节气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通过准确把握节气的日期和特点,农民可以在适宜的时机进行田间管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其次,节气对气候的转变起到了预警作用,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极端天气对作物的危害;此外,节气还与农产品的市场供求有关,而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又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
五、结论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生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节气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农民的生产决策和农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表与农业如何利用节气知识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

二十四节气表与农业如何利用节气知识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用来计算时令和农事活动的重要工具。
这些节气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而形成,每个节气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了解二十四节气表并且利用节气知识可以帮助农民精确判断农事时间、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春季节气与农业生产春季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这些节气标志着气候从寒冷走向温暖,农田开始回春,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
1. 立春:立春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寒冷的冬季即将过去,农作物开始准备生长。
根据当地气温情况,农民可以在此时开始播种早熟作物,如小麦、大麦等。
2. 雨水:雨水节气意味着降水增多,农民可利用此时进行田间的灌溉工作。
同时,对于冬作物的收割和夏作物的种植也具有重要意义。
3. 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的气息,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
农民可以在此时进行农作物的整地、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
4. 春分:春分是白天晚上相等的日子,意味着支配作物生长的光照时间逐渐增长。
对于夏作物的种植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5. 清明:清明节气为春季的分界点,一般农作物的播种都会在此时完成。
同时,农民可利用此时对已种植的作物进行修剪和补充养分的工作。
6. 谷雨: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农民可在此时注重对农田的水管理,及时进行除草和施肥等工作,以促进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夏季节气与农业生产夏季节气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在这一时期,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繁忙的生长期。
1.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回升较快。
此时,农民应及时对早春作物进行收割,为夏作物的种植做好准备。
2. 小满:小满表示农田中作物已经进入生长的饱满期。
农民可在此时进行夏作物的灌溉和病虫害的防治。
3.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分界点,此时气温较高且雨水较多。
二十四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1.生长发育: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例如,春分和秋分是
昼夜相等的日子,过了春分天气开始变暖,适合种植春季作物;过了秋分天气开始变凉,适合收割秋季作物。
这些节气的变化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密切相关。
2.产量和品质: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在雨水较多
的季节,农作物容易受到病害和虫害的侵袭,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相反,在干旱的季节,农作物容易受到旱灾的影响,这也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
3.种植结构: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例如,在寒露节气后,
北方地区的气温逐渐下降,不再适合种植夏季作物,因此需要种植秋季作物。
这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计划。
4.农业投资: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农业投资。
例如,在春季播种季节,农民需
要购买种子、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而在秋季收割季节,则需要购买收割机械等农业设备。
这些投资的变化也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指导农业生产、预测气候变化、防灾减灾、调节作物生长、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种植结构以及农业投资等方面。
这些影响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丰收。
节气与农耕有什么关联

节气与农耕有什么关联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标志着一年中的节令和季节,对于农耕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农耕时代,农民们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不同季节,进行不同的农耕活动,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
其次,二十四节气还反映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春分和秋分是昼夜等长的日子,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春分前后,气温逐渐升高,土壤解冻,是春耕的最佳时期;在秋分前后,气温逐渐降低,农作物成熟,是秋收的最佳时期。
此外,二十四节气还包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如春社、秋社、清明祭祖等,这些民俗活动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例如,春社是祈求丰收的活动,反映了农民们对于丰收的渴望;秋社是庆祝丰收的活动,反映了农民们对于丰收的喜悦。
总之,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篇一: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20XX.6.16端午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二十四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
再远些就不适用了。
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先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实际是四始八中。
它们是界定四季的。
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
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
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
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
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
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
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
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
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
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臵。
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
太阳的南北位臵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
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臵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
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
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
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
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
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
二十四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二十四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
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
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
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
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
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
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
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
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
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
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
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
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
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
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
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二十四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二十四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
但是二十四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二十四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二十四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
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二十四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所独创的一种灿烂的农耕文化。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从现代天文学角度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指出了一年中气候的转换、雨水的多寡、气温的炎凉、霜雪的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当然全国各地也都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差异而活用这二十四个节气。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因此,从古到今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农村历来都被当作指导农事的一个重要依据,即使现代气象学那么发达,一般农民仍会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
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无庸臵疑的,但对于人们的生活,却不是像楼上所说的那样,与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也很密切。
首先,节气一般地反映了温度的变化,人们往往可以根据节气的变化,未雨绸缪安排好衣着,如到了冬至,以后就是小寒大寒了,你就得预先把防寒的衣服准备齐全了;再如还可以根据节气来安排好自己的出行,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江南,要么你不安排出行,要是你想在这段时间出去旅游,尽管你出行时可能天气不错,但你不得不预先安排好防雨的措施,否则你的旅行会是大煞风景。
而中医中,还特别讲究节气养生,不是盛行一句话“冬令进补”吗?就是一到冬至,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人,就要安排一些滋补的膏方来补养身体,在网上输入“二十四节气与养生”可以找一大堆资料。
二十四节气与饮食也很有关系哟,这与中医的养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在什么节气有些东西适宜吃,有些东西就不适宜吃。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篇二:节气与农业生产《节气与农业生产》教学设计一、活动背景我校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和种植。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反映着季节的变化,指导着农事活动,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十四节气是以气候、物侯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部分来自本镇农村家庭,家庭经济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种植、管理、收获又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对这些节气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开展与节气有关的活动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
于是,师生一致决定本学期开展以“节气与农业生产”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了解节气的来历、含义、划分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农业发展的良好意识。
2、通过上网、访问、查阅资料等体验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4、利用优越的资源和亲身体验进行办手抄报、网页、建立博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三、活动对象:五年级四、活动时间:一学年五、活动内容1、确立主题,按季节把二十四个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小组进行研究。
2、了解节气的来历、节气的含义、节气的划分及传说中的故事。
3、了解用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农谚、歇后语,从而感受节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
4、编写节气农谚手册。
六、活动过程1、确立主题。
通过二十四节气歌导入,在日历中找出二十四个节气,从而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
2、制定长期的活动计划。
按季节把二十四个节气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小组进行研究。
每组研究六个节气。
3、按计划表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活动,教师做好活动前的指导、活动后交流的指导。
4、按节气的排序及内容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
5、成果的展示。
七、预期效果制成节气、农谚、歇后语小手册、制作手抄报、网页、建立博客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一课时确立主题教学目标:1、激趣导入,确立“节气与农业生产”为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的情感,为下阶段的活动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农业发展的良好意识。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日历节气歌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确立活动主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欣赏一首节气歌,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指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