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脾影像学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为疾病早期的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肝胆胰脾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和代谢器官,其影像诊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肝胆胰脾的影像学基础、常见病症与检查方法以及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肝胆胰脾的影像学基础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在人体内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同时彼此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和代谢器官,胆囊则储存和分泌胆汁,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对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关键作用,而脾脏则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

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以及病变情况,为医生提供诊断的依据。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超声、CT和MRI等。

常见病症与检查方法肝胆胰脾的常见病症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胰腺炎和脾肿大等。

针对不同的病症,医生会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例如,超声检查常用于诊断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CT则可以诊断肝癌和胰腺癌。

影像诊断技术B超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的形态和病变情况。

CT通过X射线的断层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病变位置。

MRI则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器官进行详尽的成像,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

此外,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也为肝胆胰脾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结论医学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发现早期的病变,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发展,将使得医生能够结合多种影像模式,对疾病进行更精确的诊断。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脏影像诊断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脏影像诊断

胰腺正常声像图表现(2)第二节
★ 胰头纵切面:胰头呈圆形或梭形,前方为胃窦,门 静脉位于胰头上方,下腔静脉位于胰头后方,均为 圆形或卵圆形无回声区
★ 胰体纵切面:椭圆形胰体断面,前方为胃,紧贴其 后方的圆形管腔为脾静脉,再后方是肠系膜上动脉 和腹主动脉
正常胰腺声像图(图)
下面观
脾脏正常声像图表现 第二节
肝脏异常X线表现(2) 第二节
★ 肝血管造影 ◆ 肝动脉增粗或变细 ◆ 受压移位 ◆ 病理血管,大小不一,走向紊乱的新生血管 ◆ 血管浸润、狭窄或阻塞 ◆ 肿瘤染色,肿瘤的实质显影 ◆ 充盈缺损 ◆ 静脉早显 ◆ 门静脉充盈缺损
胆系异常X线表现 第二节
★ 胆管扩张 ★ 胆管狭窄、阻塞 ★ 管壁不规则 ★ 管腔内充盈缺损
肝脏正常X线表现 第二节
★ X线平片:显示正常肝脏价值不高 ★ 肝动脉造影:肝动脉期可见肝门到外围树支状肝动
脉影;毛细血管期肝实质的密度明显增浓;静脉 期,门静脉显影,其行走方向与肝动脉一致
正常肝动脉造影(图)
胆系正常X线表现(1)第二节
★ 常用的胆系X线检查有经皮经肝胆管造影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PTC) 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icography, ERCP)
肝脏正常声像图表现 第二节
★ 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界线清晰 ★ 肝脏实质回声为弥漫细小点状中等强度回声,分布
均匀 ★ 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为“工”字形结构,肝
内分支表现为管壁回声较强、壁较厚的管道结构 ★ 肝静脉为管壁薄、回声弱的管道结构,走行较平直 ★ 肝内小动脉正常时不能显示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pan)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pan)
扫描 2. 异常表现 病灶密度、大小、形态、数
目以及强化情况
CT与MRI诊断
CT检查方法: • 检查前5~6小时禁食; • 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的泛影葡胺 400~500ml,其目的是使胃和肠管显 影; • 常取仰卧位,层厚和层距为10mm, 扫描完全肝脏; • 先平扫,多需增强扫描。
正常CT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CT与MRI表现
• 肝内肿块: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缘不清,增强扫描时 肿块边缘较前清晰。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 化程度明显减弱,对比剂呈“快进快出”的特点。MRI表现: T1WI表现为低信号,境界不清,T2WI表现为高信号, 常不均匀,有时肿瘤边缘可见一低信号环的包膜,增 强扫描肝癌信号可明显增强,可低于或高于肝脏实质 信号,边缘较前清晰,其中的坏死和瘢痕区无强化。
第三章 肝、胆、胰、脾
安徽医科大学附院放射学教研室
• 肝、胆、胰、脾位置邻近,关系密切, 不少疾病彼此影响,影象学检查方法是 诊断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需要合理选 择,互相补充。
• 检查查的目的: • 确定肝脏内占位性病变的有无、位置、
大小与性质; • 鉴别右上腹肿块的来源; • 了解肝脏的结构和其他病变。
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
• 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区,境界较清楚,密度 较均匀。
• 肝海绵状血管瘤在“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 描时,早期病灶边缘呈结节样强化,以后随着 时间的延长,强化的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密度 则逐渐降低,最后整个病灶被造影剂填满,病 灶与正常肝脏等密度,这个过程比较长,约 10~20分钟。而肝癌的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 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减弱,因 为肝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
• CT上肝脏呈密度均匀的实质性软组 织 密 度 影 , CT 值 为 50~60Hu , 高 于 脾脏等;

肝胆胰脾影像学征象

肝胆胰脾影像学征象

肝胆胰脾影像学征象1.靶样征及新月征:在CT图像上,位于扩张的胆总管腔内中心的结石与周围水样密度胆汁影环绕所形成的影像,称为靶样征;胆总管紧靠一侧壁的结石对侧水样密度的胆汁位于对侧呈新月状,称为新月征。

2.肝脓肿:CT增强扫描可以显示早期细菌性肝脓肿内部结构情况,有助于定性诊断。

增强后肝脓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性征象。

(1)一过性增强征:表现为肝脓肿周围肝组织在增强早期短时间内出现呈楔状或片状较明显强化,其范围局限于相当于肝段动脉供血区,增强后对比剂退出快,一般在门静脉期基本消退。

其原理可能与肝脓肿周围门静脉狭窄、肝静脉受阻同时存在,而肝动脉受累较轻,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有关。

(2)肿块缩小征:表现为增强后病灶较平扫时缩小,反映了化脓性炎症期或残留肝组织的炎症反应。

(3)双环征:是肝脓肿特征性表现之一,脓肿形成早期病灶中央密度较低,周围密度较高,但低于正常肝组织密度。

中央局部肝组织低密度的病理改变可能与脓肿开始坏死、部分液化有关,而周围环形略高密度表示局部的炎症、水肿。

此时脓肿壁尚未形成。

(4)簇状征:为多个细小的脓肿聚集成簇或融合成团而形成。

(5)花瓣征:为多房脓肿,脓肿间有未液化坏死的房隔,残留的房隔有炎症反应3.棒棒糖征:在增强CT或MRI上,可见多个较大的不强化或结节状边缘强化肿块,肝静脉或门静脉行向病灶时,逐渐变细并终止于病灶边缘,形成类似棒棒糖,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典型表现。

4.串珠征:在硬化性胆管炎中,狭窄段与正常胆管或略扩张胆管交替存在,可形成串珠状表现。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5.葱皮样征:腹部CT平扫,脾、肾等实质性脏器明显增大,包膜下裂隙状分层样高低密度影,与周围组织间隙模糊,表现为葱皮样。

葱皮样征是腹部实质性脏器钝挫伤及包膜下出血的CT征象,此种出血常为钝挫伤后慢性反复多次出血,导致血液有沉积分层现象6.泪滴状肠系膜上静脉征:在横断面腹部增强CT及MRI,正常圆形的肠系膜上静脉受肿瘤组织挤压而变成泪滴状、线状或椭圆形。

肝脏、胆系、胰腺与脾脏的影像诊断

肝脏、胆系、胰腺与脾脏的影像诊断

肝脏正常声像图表现
★ 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界线清晰 ★ 肝脏实质回声为弥漫细小点状中等强度回声,分布
均匀 ★ 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为“工”字形结构,肝
内分支表现为管壁回声较强、壁较厚的管道结构 ★ 肝静脉为管壁薄、回声弱的管道结构,走行较平直 ★ 肝内小动脉正常时不能显示
肝脏正常声像图表现(图)
3. 熟悉肝脏、胆系、胰腺、脾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技 术和临床应用
学习难点
本节学习中的难点:
◆ 肝脏和胆系的异常CT和MRI表现 ◆ 胰腺异常CT和MRI表现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
★ (一)正常X线表现 ◆ 肝脏正常X线表现 ◆ 胆系正常X线表现 ◆ 胰腺正常X线表现 ◆ 脾脏正常X线表现
肝脏正常X线表现
道结构,长度约4cm,其内径小于伴行的门静脉的1/3, 约4mm
胆系正常声像图表现(图)
胆囊壁(内层)为白色,胆囊内胆汁主要由水构成,在图中呈现黑色
胰腺正常声像图表现(1)
★ 胰腺超声检查基本断面:可显示胰腺全貌及其周围血管 ★ 胰腺横断面声像图表现:形态呈腊肠形、蝌蚪形或哑铃
形,胰腺内部为点状细小回声,强度略高于肝脏,在此 测量胰腺前后径 ★ 正常胰头2.5cm,胰体2.0cm,胰尾2.0cm以内;主胰管, 直径在2mm以内
胆系正常声像图表现
★ 正常胆囊表现为梨形或椭圆形,向颈部移行逐渐变细, 使该处回声杂乱
★ 胆囊壁光滑清晰,后壁回声增强 ★ 正常时胆囊壁厚度均匀一致,为3mm以下 ★ 胆囊内为无回声区 ★ 正常胆囊长径小于8cm,短径小于4cm ★ 正常肝内胆管一般不显示 ★ 肝总管及胆总管上段显示为门静脉前方的一段细窄的管
★ 平扫 ◆ 正常肝脏实质密度一致 ◆ 肝内静脉和门静脉CT值均低于肝实质 ◆ 肝门附近的门静脉、胆管和肝动脉主干以及第二 肝门附近的肝静脉较粗大,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 阴影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与特点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与特点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肝胆胰脾影像学
➢正常影像表现 ➢异常影像表现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肝脏影像学
Radiology of the Liver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肝脏影像检查方法
➢ 普通检查:价值有限 ➢ 造影检查:复杂多样 ➢ CT: 常用实用 ➢ MRI: 较常使用 ➢ B-us: 首选检查 ➢ 核医学: 特别检查
螺旋CT双期和三期增强扫描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肝脏影像检查方法—CT增强
➢ 对比剂 非离子型碘剂 300mg·I/ml 100ml
➢ 静脉快速滴入法 ➢ 团注静脉注入(bolus) ➢ 团注动态扫描(bolus dynamic CT)
进床式动态,同层动态扫描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增强扫描:“两快一长”方法
➢动脉期:病灶周围结节状强化影 ➢门静脉期:强化逐步向中央扩展 ➢延迟期:病灶大部或完全强化(填充),
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较大血管瘤:中央多不强化(纤维结节、
血栓、厚分隔)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focal nodular hyperplagia,FNH) ➢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ngioleiomyolipoma,ALL) ➢ 肝脏囊腺瘤(cystadenoma)
肝胆胰脾影像学表现和特点
肝脏恶性肿瘤
➢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肝胆胰脾正常影像表现

肝胆胰脾正常影像表现

• 口服胆囊造影 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正常X线解剖
肝管 肝总管 胆囊管
胆总管
胆囊
胰管
壶腹
胆囊的MRI
• 低密度,卵圆形,壁 2-3cm • 胆总管0.8-1.0cm宽 • MRI T1WI低信号 • T2WI高信号
胆石症(gall stone) • X线平片可显示阳性结石
口服胆囊造影
(二)CT增强扫描
目的:增大病变与正常组织对比,扩大二者的密度 差,使病变显示更清晰及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
造影剂:离子或非离子型的碘剂 80-100ml,以 2.5~3.0ml/s的流速,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
常用的造影剂增强方法
• 静脉滴注法
静脉快速注入法 缺点:只能评估一个层面
动态扫描法(dynamic CT) 目前最常用。 于 注 射 后 20-25s 、 50-60s 、 110-120s 进 行 扫 描 , 称 为三期扫描。可获得肝脏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 CT图像。
肝癌
平扫 静脉期
动脉期
肝癌的MRI
• T1加权像:稍低信号,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 T2加权像:高于正常肝组织 • 巨块型常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出现混杂信号
肝癌的MRI
T1WI
T2WI
转移性肝肿瘤(secordary tumor of the liver) • 多从消化系转移而来 • CT和MRI表现 • 多发、中央低密度影,边缘可环行
疑部位可薄层(5mm,3mm) 肝CT值:40-70Hu 窗位:45-55Hu 窗宽:100-200Hu
(一)CT平扫
• 禁食5-6小时 • 扫描前口服(1%-2%泛影葡胺)饮料500-800ml。 • 7mm层厚,上腹部 • 增强扫描:一般:即刻扫描和延迟扫描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CT检查
脂肪肝在CT上主要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低于脾脏或肾脏,且 呈不均匀性。
MRI检查
脂肪肝在MRI上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强度,T2WI呈高信 号强度。
肝硬化的影像诊断
超声检查
肝硬化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肝脏形态失常,肝实质回声 T上主要表现为肝脏形态失常,肝实质密度不 均匀,门静脉扩张。
进行X线摄影,以显示血管形态和病变情况。
02
血管造影检查的应用
血管造影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肝、胆、胰、脾等器官的血管病变,如肝
癌、胰腺炎等。
03
血管造影检查的局限性
血管造影检查为有创性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同时价格较高

02
肝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脂肪肝的影像诊断
X线平片
脂肪肝的X线平片表现主要为肝脏密度普遍降低,与脾脏相差 无几,甚至更低。
04
胰腺疾病的影像诊断
急性胰腺炎的影像诊断
CT表现
胰腺弥漫性增大,质地不均,边缘模糊,增强扫 描时,胰腺实质明显强化。
MRI表现
胰腺信号强度增高,边缘模糊,T1WI呈等或稍 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
US表现
胰腺增大,轮廓线不整齐,内部回声不均匀,常 有钙化或结石。
慢性胰腺炎的影像诊断
CT表现
US表现
胰腺局部肿块,边缘不整齐,内部回声不均匀,常有液化坏死区 。
05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脾脏肿大的影像诊断
脾脏肿大
分为生理性肿大和病理性肿大, 生理性肿大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 表现为轻度的体积增大,而病理 性肿大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 肿瘤等疾病引起的。
感染性肿大
例如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如单 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结核等, 可能导致脾脏肿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扫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其内有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 高密度圆形影,以肝左管及肝门区最明显。
胆管细胞癌
男,68岁,无自觉症状,健康查体时B超发现肝脏占位,遂行CT平 扫及强化扫描,既往体健,否认遗传及传染病史,肝功正常,胸部 及盆腔CT平扫未见异常。强化特点---延迟强化
胆管癌
男39岁,右上 腹不适,皮肤、 巩膜黄染,进 行性加重。
肝脓肿
肝囊肿
患者,女,56岁,上腹部触及包块,平时体健
脂肪肝
女38岁,上腹 部不适半年, B超检查为脂 肪肝。
平扫肝密度偏低(34H, 低于脾54H),肝内大血管呈现高密度,胆 管无扩张。增扫肝实质密度增高(54H),低于脾(111H),肝内血 管清晰。
胆道疾病
二、胆囊、胆管
胆囊结石
手术病理结果:肝细胞癌
男性,40,腹痛,发热,消瘦1月。
肝内病灶特点:低密度,内有气体,环周及分格强 化,强化周围片状低密度影。
结果:肝 脓 肿
女性患者,69岁,上腹部不适、隐痛一月就诊。 三月前,感冒、发热一周,咳嗽、咳痰半月,无正规治疗,仅不规 则服“感冒药”后自行好转。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 肝功能:ALT,AST轻度增高,余正常 AFP:正常,CEA,CA125,CA199均正常 B超:肝左叶实质性占位
平扫:肝左叶萎缩,胆管扩张,肝门软组织影 增强:肝门下方类圆形软组织强化,边界清楚,密度均匀。
肝脏病变读片
M,35Y,20年肝炎病史,无明显不适,近来B 超发现:肝右叶见一圆形 边界清晰影,回声尚均匀.建议CT进一步检查.
平扫见圆形稍低密度影,增强早期明显强化, 呈快进快出强化特点,病灶中心斑点状坏死, 边界较清,周围假薄膜。
平扫:等或低密度影,极少可显示包膜。 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 或略低密度。
肝腺瘤
女,26岁。已婚。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阴性,AFP 阴性。
左叶下缘占位。平扫病灶等密度,增强明显强化,延 迟等密度。中央低密度疤痕区动静脉期均可见,延迟 期疤痕强化为等密度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实际上并非真正的肿瘤。病变主要由正常
肝不同期扫描
1、肝癌
平扫:多数病灶低密度,少数为高密度,可能肿瘤内出 血、钙化或分化程度好,少数可见包膜。
动脉期:明显强化 门脉期:变为低密度 强化特点:快进快出 多见于乙肝患者
超声:肝 右叶实性 占位
快 进 快 出 , 典 型 肝 癌
肝血管瘤
平扫---为均匀低密度,边界清楚; 增强----强化从边缘开始,早期呈现斑块状或 结节状不连续强化。随之增强区向中心扩张, 延迟----扫描为等或略高密度。 强化特点---快进慢出
胰腺疾病
三、胰腺疾病
急性胰腺炎
男性,57岁,上腹部疼 痛,恶心、呕吐。 全胰腺明显增大.边缘毛糙不清, 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内部 密度均匀,胃体大弯侧与脾之间水 样密度影,左肾前周筋膜增厚 印象:急性胰腺炎
肝胆胰脾影像学
解剖
一、肝脏
平扫:不注射造影剂 增强: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 *目的:增加肝实质和病灶间的密度差
帮助鉴别病灶的性质 显示肝内血管解剖
肝脏三期扫描:
1、 动脉期:(20-30s):肝动脉强化明显,门静脉及肝 静脉没有强化,有助于显示病灶特征,局灶性结节增 生、肝腺瘤及原发性肝癌及肝血管瘤诊断(富供血) 2、 门静脉期:(团注后60-70s):门静脉系统明显强化, 明显高于肝实质密度。 3、延迟期扫描: (180s以上):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 常需延迟几分钟至半小时后扫描。
平扫示肝左叶见大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病灶周围见肝 实质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后,肿块环状强化,其内 见网状强化间隔影像,周围小结节灶明显环状强化,延迟6分 钟,所见病灶均未见等癌和肝脓肿,主要原因为临床病史的 误导和影像特点的不典型。 (1)3月前的感冒病史,不正规治疗容易使得我们考虑肝脓肿的 可能大,加之肿块增强后为环状、间隔强化更加支持脓肿的诊断。 (2)对于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影像特点有点支持,但是如此大的 肿块,无周围胆管扩张似乎也说不过去,加之无黄疸病史的支持。 (3)之所以没有首先考虑肝癌的原因是影像增强特点没有典型的 “快进快出”特点,还有就是AFP的阴性也侧面不太支持肝癌。 但是,对于有乙肝小三阳病史的患者,即使AFP阴性,一旦发现 肝内的肿块,即使增强表现不典型,我们也要考虑肝癌的可能性, 毕竟这是高危人群
四者在动脉期均明显强化,后三者快进慢出
1.肝腺瘤在MRI上的特点是:因肝腺瘤内含脂质而在T1WI和 T2WI上均呈混杂高信号。女性有口服避孕药的病史, 还有肝 代谢疾病,如肝糖原贮积病等. 2.FNH呈等T1,等T2信号,中间出现星芒状低信号为其特 征。 3.肝癌呈长T1,长T2信号。 4.血管瘤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特点,从周边强化开始,漫漫向 中心推进.MRI上可见"灯泡征"为其特征.
肝脏转移瘤
动脉期:可明显强化,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或为等密度不能发现; 或不强化,仍为低密度(占多数) 门脉期:环形强化,“牛眼征”最具特征性 强化特点:环状强化
该患者为结肠癌
肝细胞腺瘤Hepatic adenoma
肝细胞腺瘤-----较为少见,好发于服用避孕药的年轻 妇女,通常发生于无肝硬化的基础上,好发于右肝。 多单发圆形结节
右上腹隐痛3年
平扫胆囊内有3 个环状高密度影,其中央呈现相对低密度, 病灶边缘清晰,密度与肋骨接近,胆囊大小形态正常。 结石CT表现:
1) 胆固醇结石:密度低于胆汁表现为胆囊内低于胆汁的影 2) 胆色素结石:含钙成分多,CT值大于90,呈现高密度 3) 混合型
胆管结石
反复发作右上腹 疼痛,伴发热。 巩膜轻度黄染, 右上腹压痛,轻 度反跳痛。
肝细胞、胆管、肝巨噬细胞等组成,好发年龄:20-50岁,少数有腹疼及肝脏肿 大,
位置:常位于肝包膜下,单发圆形。
平扫:等或略低密度影,部分较大病灶中心可见低密度瘢痕结构
增强:动脉期:富血供,均匀高密度,中央瘢痕早期无强化
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或略低密度,中央瘢痕延迟强化。
肝癌,肝腺瘤、FNH (结节增生)及血管瘤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