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理概况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乡土地理-安徽省地理概况

高考地理乡土地理-安徽省地理概况

高考地理乡土地理安徽省地理概况重点纲要一、历史由来安徽建省於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1952年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

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1986年3月1日,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批准黄山松为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

二、区划人口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距海大约200km),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部,承东启西,贯穿南北。

同时与6个省相连,北与山东,东与江苏浙江,南与江西,西与河南湖北。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现辖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42.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三、地形地貌全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山地、丘陵、平原兼备,以平原为主。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土地平坦肥沃,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部为大别山区,东部为丘陵地形;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皖南的黄山(又名黟山)为长江、新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源地。

境内水系湖泊众多,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四、气候特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处华东地区。

以下是关于安徽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高二学生学习地理有所帮助。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省,南接浙江省,西毗湖北省,北接河南省和山东省。

全省总面积近14.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

二、地形地貌安徽地势复杂多样,境内主要分为山区、平原和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南部为丘陵和山地,中部为平原和河谷,北部为山地和盆地。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黄山、天柱山等山峰较为著名,同时还有长江、淮河等重要河流经过。

三、气候特点安徽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寒冷。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夏季温度较高,中部平原地区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降水分布不均匀,南部较多,北部相对较少。

四、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铜矿、硫矿等矿产资源。

此外,境内水力资源和土壤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为农业和能源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旅游资源安徽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之一,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山,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以其奇特的地理地貌和秀美的山水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除此之外,九华山、庐山、宏村、西递等旅游景点也备受游客喜爱。

六、经济发展安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强省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发展迅猛。

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安徽以制造业为主导,汽车、电子、冶金等行业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此外,农业也是安徽的支柱产业,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等。

综上所述,安徽是一个地理特征多样、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的省份。

希望以上地理知识点对高二学生学习安徽地理有所帮助。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有很多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安徽高一地理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全省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江淮平原和江南丘陵地貌。

安徽县城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主要地貌类型安徽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 江淮平原: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这里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

2. 岳西丘陵: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势较高,地形起伏,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貌。

3. 长江南岸丘陵: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势较高,有许多丘陵和山地,地貌多样。

三、气候特点安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具体特点如下:1. 夏季炎热多雨,气温高,降水充沛,常有暴雨和雷电天气。

2. 冬季寒冷,但比较干燥,气温较低,有时会出现严寒天气。

3. 春季昼夜温差大,气温逐渐回暖,降水逐渐增多。

4. 秋季温度适宜,降水适中,是安徽的旅游旺季。

四、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包括:1. 长江:安徽省东部流经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对安徽的水资源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2. 淮河:安徽省中部主要河流,是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 徽水:又称小江,是安徽省的支流,是安徽省的母亲河,流经多个城市和县。

4. Chaohu湖:安徽四大淡水湖之一,是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产地。

五、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安徽有很多著名的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包括:1.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日出而闻名于世。

2. 風景名勝區:包括九华山、皖南古村落等,有着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3. 历史文化名邑:如徽州和古村落宏村,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建筑。

安徽省情常识(全面整理)

安徽省情常识(全面整理)

安徽省情常识一、安徽概况㈠地理位置与面积1.地理位置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

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

境内有长长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

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

境内有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2.面积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

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1.人口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

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

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1.安徽建省沿革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

安徽乡土地理

安徽乡土地理

安徽乡土地理刘瑜一、基本概况: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清初(康熙6年:公元1667年)建省时,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东界距海洋最近处不到200公里,西界距海最远处约600余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

全省共有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

省会为合肥市。

二、人口:安徽省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较密的省份之一。

2009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700多万人,常住人口6120多万人,流动人口较多,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口有近800万人,城镇化率约40%。

受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全省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为显著。

淮北平原、沿江平原、江淮丘陵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人口较少。

沿江河、矿区、交通线人口密集,反之人口较少。

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人口平均受教育的文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

安徽基本属于汉族聚集区,少数民族不到全省人口的1%,主要有回族、壮族、满族、畲族、蒙古族、苗族、彝族等,主要分布在阜阳市、亳州市、滁州市和六安市。

三、河流、气候:安徽省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流域,河湖众多。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钱塘江正源)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长江在南、淮河在北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

沿江、沿淮湖泊众多,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由于受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气候类型(在中国气候区划中,安徽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

安徽导游基础知识--安徽地理特征

安徽导游基础知识--安徽地理特征

河流、湖泊
安徽省河流、湖泊众多,水系发达
河流众多,水系发达
一 、
自北向南:淮河中游水系、长江下游水系、新安江水系


三大干流:主要支流30多条,湖泊总数达500多个,其中大型

湖泊12个(主要分布长江、淮河两岸)

淡水水域面积居全国各省市区的前列
河流、湖泊
安徽省河流、湖泊众多,水系发达
1. 长 江 下 游 水 系
行政区划
二、面积
总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三大自然地理区: 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
行政区划
三、人口
• 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户籍人口约6876万人,居全国第八。 常住人口约5950。
• 省内人口分布密度:(大 小) 淮北平原、沿江圩区、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皖西山区

貌 、
皖 南 范围:省境南部,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部分地区,黄山市 山


北部低山丘陵带:东至-青阳南-泾县南一带以北,丘陵为主,低山次之,喀斯特

地貌普遍发育 中部低山中山带:以皖南山区为核心,著名山脉:黄山、九华山、牯牛降,省内
植被保存最好,珍贵动植物保留最多
屯溪盆地:休(宁)屯(溪)盆地,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之间,山间菱形盆地
一 、
安徽段:进口:江西湖口 出口:和县乌江

南岸:

主要支流:黄湓河、秋浦河、九华河、漳河、青弋江、水阳江

主要湖泊:升金湖、南漪湖、石臼湖

北岸:
主要支流:华阳河、皖河、裕溪河、滁河
主要湖泊:龙感湖、黄大湖、泊湖、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
白荡湖、巢湖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长江流经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以下是一些安徽本土的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濒河南,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形地貌:安徽地形多样,以丘陵和山地为主。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

3. 河流水系: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安徽南部,为该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淮河也是安徽的重要河流,流经安徽北部。

4. 气候特征:安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5. 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铜矿等。

同时,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6. 农业特色: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茶叶也是安徽的特产,其中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为著名。

7. 历史文化:安徽历史悠久,是徽文化的发源地。

徽派建筑、徽剧、徽菜等都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旅游资源:除了黄山,安徽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九华山、天柱山、皖南古村落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9. 经济发展: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合肥、芜湖等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0. 交通网络:安徽交通发达,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安徽重要的航空枢纽。

安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该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中部,是一个内陆省份。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两省,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连河南。

安徽省的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下面就来看看安徽的地理相关内容。

一、地形地貌特点安徽省地势自南向北逐渐由中山区、山地区、丘陵区、平原区依次过渡。

安徽省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52.5%,平原占38.3%,山地地势高,丘陵波动起伏,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

安徽境内最高峰为黄山,高度为1864米。

二、气候环境特点安徽的气候类型以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同时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在700~2000毫米之间,气候适宜,春夏秋三季是旅游的好时节。

三、水系概况安徽省水系发达,拥有大小河流1800多条,其中长江流经安徽省长达600多公里。

安徽省境内还有徽河、江淮水系等多条重要河流。

同时,安徽还有多个大型水库、湖泊和水利工程,水资源丰富。

四、动植物资源安徽省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科研价值。

安徽省是中国四大茶叶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田园风光、野生动植物等景观。

此外安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如黄山、徽州古城等文化景点颇多。

五、产业分布安徽省是现代化农业发展重要的省份之一,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

此外,安徽省的工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以制药、电子信息、标准化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为特色。

六、总体发展情况安徽省近些年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主轴以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主。

同时,安徽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经济发展中的污染治理企业的处罚力度。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兼备的地方,安徽在地理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与特色。

未来,安徽将着力在生态建设、旅游发展、新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等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列的省份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理概况[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

[时区] 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北京与世界一些城市时差对照表如下:北京时间20:00与世界一些城市当时时间对照表:[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 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气侯]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

全省森林面积千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

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

2008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38种(含亚矿种)。

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5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79种,水气矿产2种。

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04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20处,新增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亿吨。

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矿种1种(镓)。

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农业区划安徽农业分区概述根据农业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按照“区别差异性归纳相似性方法,可将我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沿江平原农业区和皖南山地林茶粮区,5个一级农业区和25个二级区。

现将5个一级区农业生产特点简述如下:一、淮北平原农业区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人均占有耕地2.1亩,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年平均气温14~15℃,≥0℃积温为5100~5500℃,≥10℃积温为4500~4800℃,无霜期200~220天,光热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

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远田薄地多实行一年一熟,复种指数180%左右。

播种面积占全省70%以上的作物有甘薯、大豆、烤烟、高梁等;占60%以上有小麦、玉米、芝麻等;占40%以上的有棉花、花生等。

本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但目前粮食产量在全省处于中下等水平,低产面积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约有1800万亩,棉花单产也较低,但从区内高产典型来看,增产潜力大,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较好。

全区现有林地116万亩,桑园万亩,果园25.1万亩,可以用来发展林果、蚕桑生产。

该区是我省重点果区,果园面积占全省果园面积的61.5%,年产果品种113万担,占全省果品的%,区内饲草、饲料资源较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夏、秋旱涝发生机率大、危害重,是决定该区农业丰欠的主要气象灾害,其次夏收时的“烂场雨”,干热风和晚霜冻害也常有发生,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二、江淮丘陵农业区该区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农业人口万,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人均耕地亩。

该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15℃左右,≥0℃积温5400~5700℃,≥10℃积温4800~5500℃,无霜期 210~220天,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种植业以稻麦生产为主。

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8%,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小麦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0%,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5%,杂粮、大豆等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2%,总产品约占全年总产的15%。

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多种经营大有潜力可挖,全区有宜林地200多万亩,可供发展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本区湖泊、水库、塘坝众多,约有水面400万亩,可供发展渔业生产,还有200多万亩草坡、草滩可发展牛、羊等食草牲畜。

由于本区跨越两个温度带,因而农业区域差异明显,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暖温带,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水稻占总耕地面积的 20~40%,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

江淮分水岭以南属北亚热带,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水稻占耕地面积的70~80%,双季稻和较耐寒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油桐、茶树、毛竹等可以种植,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也有部分一年三熟。

主要气象灾害是夏季的丘岗、河湖平原的旱涝,以及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三、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本区位于大别山东段,是大别山地的主体部分,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耕地万亩,占全省耕地%,林业用地万亩,占%,人均耕地亩,人均林业用地亩,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4~16℃,≥0℃积温5200℃,≥10℃积温4700~4900℃,无期210~240天,水热条件也较优越,但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异明显,海拔800米以上的中高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海拔400~800米的低山,占土地面积的41%,海拔低于 400米的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17%,盆地和河谷平原占5%,这样的地貌组合,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气候条件适合松、杉、竹及茶树等亚热带经济林木及蚕桑等发展,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我省仅次于皖南山区的第二个林茶基地,全区有林地面积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蓄积量万立方米,占全省的%,商品木材约占全省的15%,经济林中油茶、栓皮栎、漆树,分别占全省面积的%、%和%,居全省之冠,板栗、油桐、乌桕在省内也占重要地位。

全省有茶园万亩,是我省外销绿茶和内销黄大茶产地。

“舒绿”、“六安瓜片”、“齐山云雾”、“霍山黄芽”等驰名海内外蚕桑生产占全省蚕茧产量的%,本区也是省内重要的土特产区之一。

本区有六大水库养鱼水面31万多亩,年产鲜鱼约160多万斤。

该区多暴雨,常引起山洪爆发,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伏旱和夹秋旱造成大秋作物减产。

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秋分寒)常造成早稻烂秧,晚稻不实造成减产。

冬季强寒潮侵袭,茶树、油茶造成严重冻害。

四、沿江平原农业区本区地跨长江两岸,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万,耕地万亩,占全省的%。

人均耕地亩,是全省五个农业区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耕地较少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年平均气温~℃,无霜期240天左右,≥10℃积温5000~5332℃,10~20℃安全生长期170~175天,积温4000~4130℃,水热条件优越,加之以平原为主的地貌,适宜发展耕作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粮棉播种面积分别占全省粮棉播种面积的16%和20%,粮棉产量分别占全省粮棉产量的%和32%。

油菜播种面积约占全省的25%,是全省油菜籽最集中的产区。

粮食、棉花平均亩产居全省首位,复种指数达240%,高于省内各区,本区农田基本建设初具规模,农田保证灌溉面积占耕地的67%,旱涝保收农田万亩,占全区农田面积的%,居全省首位。

境内各县还有一定面积的闲置土地,如荒山、荒丘、荒岗以及荒滩等可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种植牧草以及发展水生植物等。

本区由于降雨变率较大,春夏水涝、夏秋干旱都较突出。

五、皖南山地林茶粮区本区位于长江(干流)平原以南,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农业人口万,人均占有林业用地亩,耕地1亩,茶园亩。

本区年平均气温16℃左右,≥10℃积温4800~5200℃,一月平均气温3℃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全区拥有林业用地约万亩,占全省的℃,森林的蓄积量约万立方米,占全省的%,商品木材约占全省80%,休宁的“徽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并拥有楠木、樟木以及华东黄杉等珍贵树种,其它经济林以及山区土特产在全省也占重要地位,茶叶生产的经营历史悠久,早在十九世纪中叶,皖南茶叶就大批出口,到了20世纪30年代,皖南就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外销茶区。

“祁红”、“ 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都颇负盛名,载誉国内外。

粮食生产具有一定基础,自给水平较高,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全区多数县自给有余或基本自给,但由于气候条件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多暴雨,常易发生洪涝、干旱和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安徽省综合农业区划分区表来源:安徽农网安徽省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这种过渡带气候型,它的显著特点是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

气温的时空分布及随高度的变化比较明显,有南部高、北部低,岗丘高、山区低的特点。

降水量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大于岗丘地区,全年降水量在770~1670毫米之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

从气候方面来看,全省气候资源丰沛,且雨热同步,有利于各种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形势多变,且地貌类型比较复杂,常有干旱、洪涝、暴雨、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出现,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