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特点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2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2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中西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人讲究精准确切,而中国人虽说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却更注重一种意境上的领悟。

中西诗歌的差异一、情感表达差异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李白的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便是中文诗歌中的一个典型。

通篇文字都很简单,描绘的情景其实也很简单。

不过是看到夜晚起床之后看到空中一轮明月后,开始思念了家乡。

但这一仰头一低头之间的风致却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吸引了一代代的国人竞相传唱。

而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Tr. W. J. B. Fletcher在翻译静夜思时,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两句译做了“On her clear face I gazed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Fletcher显然没能理解到诗中的那种思乡的感觉。

而另一个人Tr. S. Obata则翻译成了“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相比较许渊冲的“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我们可以发现,Tr. S. Obata相较Fletcher 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对思乡的把握仍是不到位的。

这跟中文诗歌中的意境不无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月往往是悲情的,不完满的。

月的形象总是跟短暂与变幻联系在一起。

睹月思乡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宣泄。

除此之外,王建曾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正是探讨这种差异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以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语言风格为比较对象,从而深入探究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鸣。

一、主题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方诗歌通常着重于抒发情感、赞美自然和表达个人体验。

例如,唐代的诗人们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社会和哲学思考,通过诗歌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弗罗斯特的《雪夜》和雪拉比的《自由钟》等作品更多的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探索。

二、形式中西方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方诗歌常采用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形式,注重音律的把握和节奏感的呈现。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自由诗的形式,不受特定音律和格律的约束,更加强调个人的表达和自由创作。

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使用了一种自由韵律的形式,在诗歌创作中更具个性和表现力。

三、语言风格中西方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方诗歌多用意象丰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景象。

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抽象的思维,通过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词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得作品更富有层次和深度。

尽管中西方诗歌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无论中西方诗歌都强调情感和内心的表达。

无论是中方的山水情怀还是西方的社会思考,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都具有悲喜交织、真挚动人的特点。

其次,中西方诗歌还都具有文化传承和个人创新的双重性。

中方诗歌承载着山水文化的传统,西方诗歌则体现了个人的创新和思考。

再次,中西方诗歌都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无论是中方的五言绝句还是西方的自由韵律,诗歌都追求一种旋律和节奏的感受。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方诗歌注重情感、自然和个人体验,形式上更加注重音律的安排;西方诗歌着重社会、哲学和个人思考,形式上更加自由创新;而在共同之处,两种诗歌都强调情感的表达、文化传承和个人创新,以及音乐性和节奏感的呈现。

西方诗歌鉴赏之诗歌2

西方诗歌鉴赏之诗歌2

总的说来,汉语诗歌文字十分简洁、没有语法关系的严格限制、多省略句,尤其是“我”;西方诗歌则有时态、语态、性、数等的变化,语法关系十分严谨。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中西诗歌基本风格的差异:
汉诗的基本风格:凝练、含蓄、空灵、清逸;
英诗的基本风格:精确、严谨、明晰、凝重。
中西诗歌虽然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但也存在着一些相似、相近之处。
例如,汉字,“看”,无论什么时态、语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主动、被动……),都是这样写的,在词形上没有什么变化;而英语“look”,则有时态、语态的区别: looking, looks,looked……在词形上有变化。
在单复数上,也是如此:在汉语中,“树叶”,单复数都是如此;英语,leaf, leaves.
就音乐性而言,虽然中西诗歌均具有音韵之美,但相对而言,由于西方语言是拼音文字,善于表现声音因素,因此西方诗歌相应地表现出音乐性强的特征。
自古希腊抒情诗产生以来,西方诗歌就与音乐性密不可分:抒情诗lyric即由古乐器lyre转化而来。
lyre:里拉琴,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
古希腊的抒情诗就是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分类的:琴歌、笛歌……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
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our ears do greet,
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这是中西诗歌的一个基本差异。
三、语法特征、风格方面的差异
在语法特征方面,中西诗歌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同。其中有两点尤为突出:
1、汉字没有时态、语态、性、数的变化和区别,词性常常并不明朗,是名词还是动词并没有词形上的变化;而西方语言则词形变化多端,有时态、语态、性、数等的变化,一个词是什么词性、单复数、时态、语态,一望便知。

中英文诗歌特色对比

中英文诗歌特色对比

中英文诗歌的特色《英文诗歌》英语诗歌的韵律dasha英诗节奏(Rhythm)构成英诗节奏的基础是韵律(metre)。

在希腊语中,“metre”这个字是“尺度(标谁)”的意思。

英诗就是根据诗行中的音节和重读节奏作为“尺度(标准)”来计算韵律的。

英诗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排列格式。

各诗行不达到每页页边,每行开始词首大写。

几行成为一节(stanza),不分段落。

各行都要讲究一定的音节数量,行末押韵或不押韵,交错排列。

……音节重读(stressed),非重读(unstressed)。

……这就是一种正规的重读形式,在诗歌中即体现为韵律。

研究诗歌韵律规则的科学叫作韵律学(Prosody)。

1.音步(Foot):英诗中这种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

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

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

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

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Is this | a fast, | to keqpThe lard | or leanAnd clean? (Herrick)2.韵律(Metre):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包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加以区分的。

传统英诗的音步有六种:即抑扬格(Lambus)、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诗歌比较

6
朱光潜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分析:其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感情的浅薄;其二,西 方民族生性好动,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华民族生性好 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英雄宜做史诗的主角,圣人则 不然;其三,文艺观上主观和客观的分别,中国诗偏重 主观,西方诗偏重客观;其四,史诗和悲剧都是长篇作 品,中国偏重抒情,抒情诗不能长;其五,史诗和悲剧 都是原始时代宗教思想的结晶,与近代社会状况和文化 程度不相容,而西方还有人创作史诗历史剧,因为有希 腊的蓝本可以模仿。归根到底,史诗及叙事长诗在中国 不发达,跟中华民族很早就作为大一统国家,对王权秩 序、现实伦常、诗歌教化的重视有关。 当然,正象中国有叙事诗一样,西方也有抒情诗。 中、西诗歌传统的抒情叙事是相对而言的。
18
(四)含混简省 与明确清晰的诗歌语言
中国诗歌语言表现出简省含混的特点, 它正好与诗歌的意象性、接受的多义性 相应,适宜诗歌创作;
西方语言讲究逻辑性和准确性,固然有 精确明晰的优点,但限制诗歌内容和表 达空间。
19
1、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的效果
汉语诗歌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由此造成 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抒情效果,使个人体 验上升为普遍的或象征的意蕴,从而使读 者也能置身其中,产生更大范围的共鸣。 而在西方诗歌中,由于人称必不可少,无 法产生这种效果。 如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 人语声”,由于省略了人称,造成一种 “人的动作与大自然完全融合”的效果。 若加上人称,效果大不一样。(《蒹葭》)
17
(三)中国诗对偶普遍而且严整; 西方诗少对偶而且往往不严整
中国诗歌的对偶不仅是意义 上的对称,而且形式上也是 严格的对偶。如杜甫的《旅 夜书怀》一联: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星”对“月”,“垂”对 “涌”,“平野”对“大 江”,“阔”对“流”,全 联静对动,广阔对悠长,都 极为工整贴切。 西方诗歌即使对偶,最多达 到意义的对称和形式上的大 体对偶,如拜伦的了一联诗: My boat is on the shere, (我的小船在岸上) And my bark is on the sea. (我的小艇在海上) 形式上没法完全对偶 。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引言: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诗歌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间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一、语言和结构的差异: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

西方诗歌注重押韵和韵律,常常采用定型诗的形式,例如十四行诗、抒情诗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较少使用押韵和韵律。

中文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这种形式给予了诗人更大的自由度,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诗歌还倾向于使用对偶和象征的手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主题和内容的差异: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例如爱情、死亡、自然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强调社会和政治的关注,诗人常常通过表现社会现象和质疑社会制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中文诗歌通常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诗人通过寓意和象征等手法,传达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三、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诗歌是一种表达文化和历史的方式,因此中西方诗歌受到各自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较大。

西方诗歌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中有深厚的根基,常常受到古希腊神话和罗马史诗的启发。

而中文诗歌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

这种文化和历史的背景让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四、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中西方文化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中,诗歌被广泛地视为文学艺术的高峰,被广大读者和评论家所重视。

许多西方国家设立了诗歌奖项,诗人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尽管如今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在文学界和艺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结论: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结构、主题、内容、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 (一)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 (一)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 (一)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受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强力推崇。

然而,不同语言、文化、历史背景下的诗歌却有着各自独特之处。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比较中西方的诗歌。

一、韵律与格律中西方的诗歌在韵律和格律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西方的诗歌以韵律和节奏为主要特征,如英语诗歌的iambic pentameter韵律和德语诗歌的六十牙韵律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以格律为主要特征,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格律。

二、意蕴与表现形式中西方的诗歌在意蕴和表现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差异。

西方诗歌的表现比较自由,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寓言诗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更注重意境的表现,将诗歌看作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强调意蕴的深刻性、感染力和形式的精湛性。

三、词汇和表现方式中西方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不同,诗歌的使用频率和表现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在西方,对于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日常用语、科技用语等等。

而在中国,对于古诗词的运用,使用的大多数都是古代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古诗词也更多地保留了古代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诗歌在表现形式、韵律和格律、意蕴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每个国家的诗歌都有其独特性,透过诗歌可以看到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体验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情感。

在今后的汉语学习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加深对中西方诗歌的理解和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

从小方面比较中西方诗歌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表达语言,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结晶。

中国拥有最博大精神的诗歌文化,而西方的诗歌经过了抒情诗、史诗、诗剧、诗体小说、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

中西的诗歌既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

那么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比较。

一、从表达上中国的诗歌更加含蓄中国的诗歌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所以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而西方诗歌比起中国的诗歌的含蓄则显的更加的直接开放。

比如英美现代诗歌大多都是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二、从诗词上看有共性也有差异的特点上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从中既可以看到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三、从写作方式上看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实用结合的抒情的传统,西方与神 话结合的叙事诗传统,,带来中西诗歌的许多 差异: ❤题材上,中国诗则凡俗日常, 西方诗大多超 越凡俗。 ❤内容上,中国诗表现个人经验(但与群体联在 一起),西方诗努力表现“客体的全部。 ❤风格上,国诗尚虚、重神、主情,但显得委婉 含蓄、淡雅空灵,西方诗尚直率、铺陈、情感 浓烈,追求深刻。 ❤形式上,西方诗歌较中国诗歌篇幅长得多。
西方诗歌的形式优势 ——自由的结构
❤西方诗歌是建立在表音语言系统上的一种艺术形式, 和汉字相比,它们没有五言、七言一类的字数限制, 虽然有时也有押韵的要求,但比起中文诗词的平仄、 韵脚等严格限制,显然宽松许多。
❤每种语言的诗歌写作,其形式优势体现在其不可译的品质上, 即翻译过程中无法保存的那一部分特性。如e.e.cummings的 名为《l(a…》的诗: l(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他将四个英文词拆开,将a leaf falls(一片落叶)加括号夹在 了loneliness(寂寞)之间,有人尝试着用拆开的汉字偏旁部 首重组原诗形式,但是“仿造”出来的汉语诗是只能看不能 读的。英文就不同了,即使将单词拆开,每个字母仍可读。
❤多林· 布鲁克斯的《我们真酷》: We real cool. We Left School. We Lurk late. We Strike straight. We Sing sin. We Thin gin. We Jazz June. We Die soon. ❤这首诗的单词非常简单,但倘若将这些简单的单词全翻译成 中文词,那么原诗的韵律则全无。在这首诗中,韵脚的使用 重于其表达的内容,因为其模仿出的20世纪中期美国青年语 气比其真正说出的话更能表现“我们真酷”这一主题。随便 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准确翻译出原诗的内容,但是用汉语根本 不可能翻译出原诗的语气,因为译作汉语的内容在英文中完 全可以用另一种一本正经的语气重说一遍。
❤再然后是省略表示比较的词和动词。如李白《送友 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在“浮云” 与“游子意”、“落日”与“故人情”之间省略了 “像”、“若”、“仿佛”之类的词,同时也可认 为是省略了一个动词。“第一句诗既可以读作: ‘游子的心性如同浮云’,也可以读作:‘浮云拥 有游子的心性。’在第二种解释中,大自然不只是 ‘隐喻意象的提供者’,它和人被包含在同一出悲 剧中。”
❤又如Eugen Gomringer的“图像诗”: W W d i n n n i d i d W 他摆出了英文单词“wind(风)”被风吹散的样子。 ❤这类诗歌旨在忠实模仿和再现现实中的某种声响或图像,在 中国诗歌传统中多半将此类作品视为游戏甚或胡闹,但是在 西方诗歌史中,它们便是可以称得上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名诗了。 ❤这些当然是过于极端的例子,在西方诗歌中也并非主流,但 是这些例子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西方诗歌中不可译的那一 部分特质。总的来说就是结构的多变松散和较强的语音感。 这种语音感在某些看似可译的,但是硬译之后,原诗的形式 和内容都会遭受巨大的损伤。
❤最后就是代替动词的 虚词的用法。如王维 的《送丘为落第归江 东》中的“黄叶仍风 雨,青楼自管弦。” 又如李商隐《风雨》 中的“生理何颜面, 忧端且岁 时。”“仍”、 “自”、“何”、 “且”几字,即是起 动词作用的虚词。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语法的“灵活性让字与读者之 间建立一种自由的关系,读者在字与字之间保持着 一种‘若即若离’的解读活动, ❤而在西方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受自身语言特质的影 响,即使也具有含混的意味,但其语法从没有像中 国古诗那样含混灵活。庞德领军的意象派,受中国 古诗影响,曾做过消除语法桎梏的尝试,如《Canto 64》: Prayer:hands uplifted Solitude:a person,a nurse 如果要硬译,可以译为: 祈祷:举起手 孤单:一个人,一个护士 作者似乎想模仿“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人 家”通过罗列名词来创造意境,但是西方语言中那 些标点和连词仍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整体效果。
中国诗歌的形式优势
—— 语法含混
❤人称代词的省略,最著名的例 子是孟浩然的《春晓》:“春 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 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 没有使用一个人称代词,但是 我们在读诗过程中则进入了睡 眠者半睡半醒、久睡欲醒的意 识状态,或者说因为刚刚醒来, 他的脑海中的一切还是含混不 清的。“假使一位拙劣的译者, 考虑到‘明晰’的要求,运用 一种指称语言,使之明确化, 比如这样翻译:‘当我在春日 睡去……’,‘在我周围,我听 见……’,‘我记起’,‘于是 我心想……’,那么我们看到的 是一个完全醒来的作者,他已 经走出了这一非常幸福的状态, 正在从外部‘评论’他的感觉。
❤介词的省略。比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 中的一句诗“潭影空人心”,由于动词‘空’ 没有被介词限定,它至少可以有三种解释, 即“在潭影中人心倾空”、“潭影在人心中 倾空”和“潭影使人心倾空”。而原句之所 以佳妙,也正是为汉语的动词不具备 时态变化,所以诗人们 很容易创造一种模糊的 时间状态,通过取消指 示时间的成分(或将不 同的时间并置在一起) 来打破线性逻辑。如 《锦瑟》中的“此情可 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 惘然。”诗人同时置身 于经历这段爱情的时刻 (第一句)和他认为在 记忆中重新找回这段爱 情的时刻(第二句), 而他正思量,这段爱情 是否真的发生过 。
“诗”与“poem”
❤中国古代对“诗”的经
典论述是“诗言志” 。 “诗”就是作者本人内 心本性的外在显现。中 国以抒情短诗开场,并 且形成强大的抒情诗传 统。中国古典诗歌的抒 情传统,从第一部诗歌 总集《诗经》开始,经 过《楚辞》、《离骚》、 汉魏乐府、唐诗、宋词 直到元曲等,甚至像 《红楼梦》这样的小说, 也有很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西方,根据“poem”一
词的希腊词源,我们得到 “poem is something made”的说法。西方以史 诗开头,形成强大的叙事 诗传统。古希腊的《荷马 史诗》、中世纪的四大史 诗和但丁的《神曲》、17 世纪的《失乐园》、18世 纪拜伦的《唐璜》、等都 是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 叙事诗,关系到一个民族、 国家乃至人类的命运,其 主人公不是神灵,就是英 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