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案--1.1-经济学概述

合集下载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等基本经济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等。

2. 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3.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二课时: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3. 第三课时:价格机制与市场失灵4. 第四课时: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5. 第五课时: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续)4.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续):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

七、教学方法(续)1.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现象,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原理。

2. 数据解析法:分析宏观经济数据,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以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安排(续)1. 第五课时: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六课时: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3. 第七课时: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4. 第八课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5. 第九课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九、教学评价(续)1.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2. 经济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中职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教案

中职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教案

中职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案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教案旨在通过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帮助中职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他们今后的职业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案内容1. 经济学基础概念a. 定义经济学: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b. 经济学的分类: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c. 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及其特点。

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a.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自由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b. 计划经济的特点:计划经济的定义及其特点与限制。

c.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

3. 衡量经济活动的指标a.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b. 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c. 失业率:失业率的定义和测算方法。

d. 平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4. 市场与价格a.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的定义和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

b.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的概念和达到均衡的过程。

c.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的定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 生产要素及其报酬a.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定义和特点。

b. 生产要素报酬:劳动报酬、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概念和决定因素。

6. 市场结构与竞争a.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的定义和特点。

b. 市场竞争:竞争对市场和企业的影响。

7. 政府宏观调控a. 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b.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定义和常见手段。

c.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定义和常见手段。

三、教案总结经济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对于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经济学基础的学习,中职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他们今后的职业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教案通过介绍经济学基础的概念、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衡量经济活动的指标、市场与价格、生产要素及其报酬、市场结构与竞争,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等内容,旨在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份全面的经济学基础教案,帮助他们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他们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学基础 教案

经济学基础 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教案标题:经济学基础教案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4.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比较。

5. 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经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同时,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经济案例,如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等,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并讨论案例中的经济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总结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步:拓展学习(5分钟)推荐相关的经济学书籍、文章或网站,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个人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经济学相关文章并撰写读后感,评估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

2. 经济学相关文章和案例:为学生提供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材料。

3.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和交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企业或金融机构,了解实际经济运作和管理。

2. 邀请经济学专家或行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教案:经济学基础课程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学的基础认识,并培养其应用经济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分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系统、市场机制及其运行规律,并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领域。

2.掌握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培养经济学意识。

3.理解和应用供给与需求理论,解读市场运行机制。

4.学习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认识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调控。

5.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分类(1)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经济学的分类与分支领域(3)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1)供给与需求理论a.需求的决定因素与需求曲线b.供给的决定因素与供给曲线c.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d.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2)市场结构与竞争a.完全竞争市场与价格决定b.垄断市场与市场失灵c.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市场3.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1)国民经济核算a.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测算方法与意义b.常用经济指标的计算与解读(2)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a.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与模型b.经济周期及其特征(3)货币与金融市场a.货币的职能与货币供求关系b.金融市场的组成与功能(4)就业与失业a.就业与劳动力市场b.失业的类型与影响因素(5)通货膨胀与政府调控a.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b.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与目标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授课法:结合案例分析、图表解读等方式进行生动讲解。

2.讨论与研究:安排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实践与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4.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课堂练习和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个性化指导:提供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与作业:评估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完整版)经济学教案1认识经济学

(完整版)经济学教案1认识经济学

(完整版)经济学教案1认识经济学经济学教案1:认识经济学导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满足物质需求和利益分配的社会科学,它涵盖了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等参与者之间的决策制定和资源配置。

本教案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1.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情况下,如何采取最优决策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利益分配的学科。

它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向。

1.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包括国家经济发展、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学科。

1.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包括个人、家庭和企业等参与者之间的决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学科。

2. 经济学的重要性2.1 帮助决策制定经济学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制定政策、管理企业和理财规划。

2.2 理解社会现象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例如通货膨胀、失业和贫富差距等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

2.3 提高个人生活质量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源的稀缺性,合理分配有限资源,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3.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3.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认为人类的物质需求总是大于可用资源的数量,因此我们需要做出选择和取舍来满足最重要的需求。

3.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指的是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必然会放弃其他可能的选择,这些被放弃的选择所带来的收益就是机会成本。

3.3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的是随着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增加,每次额外消费所带来的满足度会逐渐减少。

4. 经济学的应用领域4.1 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宏观经济学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2 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微观经济学在企业管理、市场需求分析和个人投资理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 总结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科学科,通过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经济学基础教案11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基础教案11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基础教案11经济学概述经济学基础教案 11:经济学概述一、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做出选择和决策,以满足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最大的效益。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

无论是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和森林,还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在一定时期内都是有限的。

而人们的欲望和需求却是无限的,这就产生了资源的稀缺与需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广泛。

从微观层面看,它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包括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收入下选择商品和服务以实现最大满足,企业如何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宏观层面,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的运行,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和财政政策等。

它试图解释经济总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干预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古代,就有一些思想家对经济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交换和货币的作用有过初步的论述。

然而,现代经济学的真正开端通常被认为是在 18 世纪,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

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9 世纪,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并对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20 世纪以来,经济学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以应对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此后,新古典综合学派、货币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众多学派相继兴起,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需要考虑机会成本。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

第1章经济学概述(6学时)课题1.1 什么是经济学(2学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前提2.掌握经济学、经济资源、资源配置、机会成本等基本概念3.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模型4.计算机会成本5.运用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6.提升节约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经济学、经济资源、资源配置、机会成本等基本概念难点: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案例及实训资料六、教学进程课题1.2经济体制(2学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2.掌握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等基本概念3.掌握市场运行模型、价格机制4.能画出具体情况下的市场运行图5.能区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6.提升竞争意识、节约意识、大局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市场运行模型、价格机制难点: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案例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案例及实训资料六、教学进程课题1.3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2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2.理解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与学习方法3.提升大局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2.学习经济学的方法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复习与测试资料六、教学进程第二章供求与价格理论(12学时)课题2.1 需求理论(2学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需求的概念2.掌握需求定理3.掌握需求函数及其影响因素4.正确区分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5.能运用需求理论解释、分析现实问题6.提升竞争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需求定理3.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难点)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案例及实训资料六、教学进程课题2.2 供给理论(2学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供给的概念2.掌握供给定理3.掌握供给函数及影响因素4.正确区分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5.能运用供给理论解释、分析现实问题6.提升竞争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供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供给定理3.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难点)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目的: 建立库房管理制度,保证物料在储存期安全储存。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全)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全)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01
02
03
失业
阐述失业的类型、原因和 影响,探讨降低失业率的 政策措施。
通货膨胀
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影 响以及治理通货膨胀的政 策措施。
经济周期
介绍经济周期的含义、阶 段和特点,探讨经济周期 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阐述财政政策的工具、类型和效应,分 析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和局限 性。
垄断竞争市场
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 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组织。
03
宏观经济学基础
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增长
01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介绍国内生产总值(GDP)等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阐述其含
义、计算方法和局限性。
02
经济增长
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 素以及经济增长对国家和个人
的意义。
03
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 :XXX)
参考书目
《微观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 :XXX)
02
微观经济学基础
需求与供给理论
03
需求定理
供给定理
均衡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 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 越低,需求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需 求量越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 给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 越高,供给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低,供 给量越小。
03
无差异曲线
表示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的轨
迹。
生产者行为理论
生产函数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 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资源的稀缺性
欲望的满足需要各种资源。哪些属于资源呢?在经济学中,资源是指生产物品或劳务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通常是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四种基本的生产要素。
欲望的无限性决定了资源总是不足的,经济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稀缺性”,即社会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的物品与劳务。家庭成员不可能得他想要的每一件东西。社会中每个人也不能达到他希望的最高生活水平。
作业
1、请在书中勾出以下关键词:
欲望、稀缺、经济学
2、案例分析
预习1.2 1.3
教学反馈
内容饱满,时间1课时合适。可将PPT中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修改(配置与利用)。
教研室Leabharlann 审阅意见活动:请各组讨论并列出某组员现时欲望是什么?收入和支出有哪些?为什么现时欲望无法满足?准备怎么样满足?
分析:欲望与资源稀缺的矛盾
1.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人们的需要,它是一种因缺少而不满足的感觉以及寻求满足的愿望。欲望的主要特点是多层次性与无限性。
图示: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不知足》诗:清朝人胡澹庵《不知足》充分反映了人欲望的无限性。hú、dàn、ān
2.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买什么、买多少,由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偏好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看生产什么更赚钱。市场经济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经济。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什么是经济学?
研究人和社会在面临欲望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时,如何进行选择,以利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群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教师组织教学
组织讨论
组织讨论
组织讨论
讲授
提出活动目标
总结:欲望与资稀缺的矛盾
讲授
讲授
提问:这对矛盾如何解决?
分析:
讲授
讲授
提问并组织分组讨论
总结:什么是“经济学”?
报到
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思考
分组讨论并回答
思考并记录
思考
思考
思考并回答
听课并记录
思考
思考
分组讨论
思考并在白纸上写下答案
小结
本课主要讲授了的欲望、稀缺、选择、经济学等概念,介绍了经济人理性、机会成本、边际等经济学中心思想。
讨论:请问小李是否赚钱了呢?
3.经济学家、医生和牧师
有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医生和一个牧师约好某天去打高尔夫球。这天,玩兴正浓时,他们发现有一个人老是在球场上漫无目的地乱跑,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兴致,于是他们决定去同球场的管理人员交涉。球场的管理人员向他们解释:“球场为了向全社会的残疾人献爱心,星期一下午向盲人免费开放。今天正好是星期一,那个到处乱跑的人是盲人。如果他的行为影响了你们,我向你们表示歉意。”三人听后,有三种不同的反应。
选择:怎么样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怎样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产出更多物品来满足欲望
四、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经济学: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1.合理配置
生产什么?(一亩地的作用?)
如何生产?(快递业务用飞机还是用汽车?)
为谁生产?
2.合理利用
资源为什么得不到充分利用?
经济水平为什么会波动?
五、市场与计划—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人类找到了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一个是计划,一个是市场。主要用计划方法配置资源的经济叫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叫市场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体制
就是计划部门的人说了算,办有他们有权决定资源怎么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计划经济是一个别人说了算的经济,是一个公众不能自主决定自己事务的经济。
牧师听后大为感动,遂决定抽出一定时间,免费为残疾人祈祷,祈求上苍保佑,为残疾人带来福音。
医生听后,马上决定,向球场学习,并准备在他的诊所所里,留出一定的时间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医疗服务。
经济学家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有些不明白,你们球场为什么不把向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
讨论:你更赞成哪一位的行为?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学基础
年级
专业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时
授课
题目
1.1经济学概述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经济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理解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掌握欲望、稀缺性等含义。
技能目标:能理解经济学的相关思维模式,能对经济学总体框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素质目标:
教学
重点
欲望、稀缺性等含义,经济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模块一揭开经济的面纱
主题一经济学概述
一、“经济”的来源
“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69-399年间的古希腊oikonomos,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乍一看,这个来源似乎有点奇特。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举例
同家庭一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决策。
二、欲望与资源稀缺的矛盾--经济学的出发点
教学
难点
欲望、稀缺性等含义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
教学
准备
教师:制作教案、PPT
学生:预习1.1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名
课堂活动
1.案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有人请你吃午餐,他出钱,而且不附带任何条件。
讨论:这个午餐是免费的么?
2.案例《小李开餐馆》
小李原来在一个政府部门上班,每年有10万元收入。现在,小李决定下海经营一家餐馆。每年的全部收入是19万元,会计成本是10万元,包括买菜、买肉、员工工资、税收和各种其他费用。
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与人类共存亡。
三、选择—经济学的产生基础
提问:“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这对矛盾如何解决?
过去年代:压抑人的欲望?(宗教在本质上的作用)、
现代社会:资源除了稀缺以外,还有多用性(野果除了能果腹,还能作种子繁殖更多的果子,或是用作饲料喂养)那么人可不可以考虑如何将果子分配给不同的用途,从而在给定技术条件下换取最多的食物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