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 地理统计图表的解读与数据分析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地理统计图表

2002 年份
二.统计图表类型
年径流量(亿立 (1)坐标图 方米) 500 • 直角坐标图: 400 降水量 柱状图:如降水柱状图 (mm) 300 100 曲线图:如气温曲线图 200 折线图 100 50 • 斜角坐标图:直角坐标图的变形 0 兰 4500 州 3000 4 1 -10 0
2、地理统计图表的作用
借助数学工具(统计图、统计表等)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数量 特征(绝对数量、相对数量)、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等。 • 气候类型图 我国水能资源的地区分布
2、地理统计图表的作用
借助数学工具(统计图、统计表等)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数量 特征(绝对数量、相对数量)、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等。 • 气候类型图 我国水能资源的地区分布 农村和城市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妇女生育的子女数
4000
3000 2000 1000 0 42° 44° 北纬
一月 均温
降水量
4500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___________m处。 北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_____侧。 600 (3)海拔2000m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约为250mm、___mm。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坡有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补给
(1)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图注的内容; (2)抓住关键点,分阶段分析其变化趋势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_____m。
试题探究1. 读图回答:
下图表示的是地形剖面图,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
库 七月 均温 地形 剖面 乌鲁 木齐
气温 年降 海拔 尔 (℃) 水量 高度 勒 (毫米) (米)
高三地理复习课件:统计图的判读

GDP 随着年份在经度上的变化。
图 4-3-2
(2)三维坐标图:它是用三维空间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
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将之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形成平面正三角
形坐标。如图 4-3-3 中甲、乙所示。阅读三角形坐标时,需 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①因为是构成现象,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
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图 4-3-4
2.结构图的判读方法: 结构图一般用来表示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内部组成、比重变
化、演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势等,是某一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一种
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形,常采用几何图的图形比例分割手段制作
而成。常见的结构图有扇形(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矩形结
构图等。
(1)扇形(饼状)结构图: 扇形图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部分构成。以全部面积表
如某市工业结构图(图乙):既表示了工业总产值是 300 亿元,又
表示了各工业部门所占的比重。
图 4-3-5
此类结构图的判读步骤为:
①阅读图例和文字说明,明确图中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
②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在脑中呈现相关的知识点;
③对反映的地理事物进行排序; ④结合其他信息回答问题。
(2)柱状图: 柱形统计图也称直方统计图。该统计图用矩形的高低来描 述数据的大小,在垂直方向上进行比较。一般把分类项在水平 轴(X 轴)上标出,而把数据的大小在垂直轴(Y 轴)上标出,这样 可以强调数据是随分类项(如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柱形统计图可 以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如图 4-3-6 的某地年降水 量逐月分配图。
值、变化的趋势;③根据线的陡缓明确变化幅度的大小。
【信息提取】①二者随时间的变化都呈上升趋势;②两条 曲线陡缓变化不同,变化幅度不同;③2002 年以后 GDP 和能源 消费量都明显增加,但 GDP 增幅大于能源消费量,所以单位 GDP 能耗呈下降趋势。
高考地理 “图表型”选择题答题技巧 (解析版)

高考地理“图表型”选择题答题技巧(解析版)【第一部分方法指导】这种题目的材料是以数据表格或是统计图表的形式展现,常见相关知识点有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迁移、城市化、河流径流量等。
答题时,考生首先要在审题时将关键的词句、数字圈出来,然后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有何规定性。
这类题的解答方式因材料不同而有所不同。
1.常见统计图表的类型2.统计图表的判读步骤第一步:看图名;第二步:读题目,画关键词第三步,根据关键词找出对应的图例和坐标第四步,解题:读数、计算、描述、判断、分析3.常见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1)三角坐标图三角形统计图的适用范围比较广,可用来表示三个项目所占整体的百分比。
我们常遇到的类型有人口年龄结构的比重、三大产业构成比重、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程度,是近年来地理高考的一个重点中的重点。
判读步骤:首先找出三个坐标轴的原点,然后过某点分别作半行于和每一个坐标轴的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的平行线,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出数据。
(2)曲线图(含折线图)曲线图指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字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图形。
如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等。
判读步骤:1.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2.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则表示变化幅度小;3.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如右图,流量过程线图中该地4月份和7-8月份均有汛期,且流量较大。
(3)风玫瑰图风玫瑰图是在极坐标图上绘出一地在一年中各种风向出现的频率。
因图形与玫瑰花朵相似,故名。
判读步骤:1.图中大小不等的同心多边形,表示频率,且与同心多边形的大小成正比关系;2.呈辐射状分布的线段,表示方向;3.根据风玫瑰图形的轮廓线与方向线的交点,就可读出不同风向出现的频率,通过比较就可得出最大风频风向和最小风频风向。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训练------地理图表

等温线数值南向北 递减 ; 东部沿海较 稠密 , 内陆 较甲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 简述 130°经线以东地区等 温线分布的显著特点。
图 11示意1992年10月~ 20071992 年5月我国某海域海 夏季高,冬季低( 2分); ~2007年海平 平面的月变化和年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面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分)。
季节性:同一季节,某地理现象变化一样
说出该海域海平面的时间变化特点。
周期性:相邻两个最值时间相差相等
答题模式:结构型统计图表
地理综合题专题训练
------图表专题
图表类的高考综合题的考查类型主要以特征 类为主:
题型一:等值线图 题型二:点状分布图
题型三:面状分布图 题型四:统计图表
题型一:等值线图
1、描述某一条等值线的(走向、延伸方向) 特点。 2、描述多条等值线的分布特点。
3、描述某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等值线图) 。
特点: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沿河谷和铁路线分布。 差异:与丙城市相比,乙城市的服务级别高,服务种类 多,服务范围广。
题型二:面状分布图 答题模板:描述点状分布图特点
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题 目当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对其面积 大小、形状、极值应加以注意。
答题模式:形状;延伸方向;与其他地 理事物的关系;极值;面积大小。
典型特征:
一般数据以百分比出现:结构、比重、比例等
考查方式:
①读数值;②计算比例与数量;③分析主导 因素;③描述特点。
描述用语:
**以**为主(**占绝对优势);**比重波动大 (小);**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下降)...
高考地理图表题的类型及解题指导

高考地理图表题的类型及解题指导一、高考地理图表题的主要类型地理图表题是高考地理试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其承载着大量的地理信息,是考查考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地理图表题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1、根据图表性质分类(1)等值线图:如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这类图表一般用闭合的曲线表示某种地理要素的分布和变化。
(2)统计图表:包括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等,这类图表一般用直观的数据和图形来呈现某种地理现象或趋势。
(3)区域图:包括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这类图表一般用经纬网或轮廓形状来表示区域特征。
(4)地理景观图:包括照片、素描图等,这类图表一般用直观的形象来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
2、根据图表内容分类(1)地球运动类图表:包括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地球公转轨道及速度等。
(2)大气运动类图表:包括气压分布及变化、风向及风速、气候类型分布、降水分布及变化等。
(3)水体运动类图表:包括洋流分布及变化、河流径流量及变化、水循环过程等。
(4)地壳运动类图表:包括地壳物质循环、地质构造及地貌形成等。
(5)人文地理类图表: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形态及规划、交通线路及布局等。
二、高考地理图表题的解题指导解答高考地理图表题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分析各种类型地理图表的方法和技巧,能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以下是一些解题指导:1、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在解答地理图表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审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清题目所给的图表类型和名称,明确图表的性质和主题。
(2)审清题目所问的问题,明确问题的具体要求和考察的知识点。
(3)审清题目所给的条件和限制,明确条件和限制的范围和程度。
2、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在审清题目后,接下来需要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提取有效信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取图表的特征信息,如数值大小、形状变化等。
高中地理常考图表10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高中地理常考图表10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图型概述] 常见的人口统计图除人口金字塔图外,还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等。
这些图形可以反映人口增长状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入或迁出状况,也可以反映人口年龄构成、职业构成等。
下面重点分析判读难度较大的三种统计图。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流程:读懂坐标含义→明确各坐标数值大小→分析数下宽上窄,说明人口的年龄越小,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大;而人口的年龄越大,所占比重越小。
这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底部与中部的宽窄相近,儿童、青少年所占比重趋于减少,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人口增长速度减缓,总人口继续增长。
属于传统型的后期阶段,一般属于发展中国家形中的已知点(如图中的P点)分析三组年龄人口的构成情况,具体操作方法:过已知点分别作三角形三边的平行线,这样每个轴上可得到两个交点,其中靠近原点的那个点对应的数值,就是已知点在相应的坐标轴上的数值。
如图所示,P点0~14岁人口比重为A点的数值,15~64岁3.四边形统计图的判读四边形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判读流程】图表信息获取【尝试解答】(1)B (2)B下图中a、b、c分别对应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表专题】高考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专题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要点精讲1.方法概述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和重要内容,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高考试题的特色。
2.增分策略(1)利用图像信息利用图像信息解题一般遵循“读图名→细辨图例→挖掘信息”的步骤。
以下题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2)利用表格资料表格通常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
解读表格资料时,要能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要能总结或类比表格中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差异。
解读表格资料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抓主要线索,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②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大多数试题可直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若题目要求定量分析,则需要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③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反、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典例剖析1.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B.江南丘陵C.青藏高原D.河西走廊(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解析解答本题时先读图名,图名能概要地说明图示的主要内容,该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再细辨图例,找出图中表示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等相关图例;最后挖掘信息,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像分析的关键,找出图中的植物群落、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
掌握地理类中地解析的技巧与方法

掌握地理类中地解析的技巧与方法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地球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地理现象、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等。
而地理类中的地解析,是指通过对各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进行地理问题的解答和探究。
在地理学的学习和应用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来进行地解析,以达到高效准确地理地解析的目的。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几种常用的地解析技巧与方法。
一、图表解读法图表是地理学常用的信息呈现方式,通过图表解读法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
在进行图表解读时,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图表的形式、构成和特点。
例如,对柱状图,我们可以注意不同柱体的高度和颜色,来分析数据的差异和相关性。
对折线图,我们可以观察线条的趋势和波动,以了解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图表中的标签、单位、标题等进行分析,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二、地图分析法地图是地理学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通过地图分析法可以快速了解地理信息。
在进行地图分析时,首先需要对地图的基本元素进行观察和分析。
例如,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实际地理距离与地图上的距离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距离和位置。
地图上的符号、颜色和图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和特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图的内容和样式,来获取更全面的地理信息。
三、统计数据分析法统计数据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法可以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在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时,我们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统计数据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对于人口统计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对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进行比较和计算,来了解人口分布和发展趋势。
对于资源统计数据,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和分析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程度等方面,来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统计数据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和理解地理现象的背后规律和问题。
四、研究文献分析法地理学领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考,通过研究文献分析法可以获取更广泛和深入的地理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方法总结]
• 地理表格是地理数据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考查考生 阅读、理解材料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的主要载体。解读表格题最关键的是灵活运用 表格数字,从数字中找出表格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或 现象的规律。解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第一,仔细阅读表格,充分把握表名的中心内容。
统计表格的判读技巧
(2014·上海地理,4~6)居民购物出行空间 距离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对象之一,可 以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商业网点分布的合理 性。读我国某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 化表,回答问题。
2001年出行的 平均距离(km) 2011年出行的 平均距离(km)
蔬菜食 品类 1.43
1.12
日常用 品类 2.32
• 1.(2014·新课标Ⅰ,7~9)人类活动导致大
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 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 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 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 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 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 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 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 解答表格题通常重视认识表格统计中反映出的地 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就是从理性上做定性认识。 大多数表格题直接就可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的 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若题目要求进行 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数据、计算数据,做出信 息的数量或等级的定量认识,并进一步完成定性 分析。例如,表格给出了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 某地各月降水量,要求确定该地所处的干湿地区, 解答此题必须把各月降水量逐月累加,由定量到 定性分析。
•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 ④植被分布改变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 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 变化趋势是( )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
1 1
1.00 1.00 1.00 1.00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
1 1
1.09 1.10 1.12 1.11 1.47 1.55 1.52 1.53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地下生物量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 第(2)题,抓住关键词,“此消彼长”。通பைடு நூலகம்计算, 植株数量方面灌木没有变化、草本数量增多,A 项错误。总生物量,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 增多,B项错误。地上生物量方面,灌木和草本 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C项错误。地下生物量方 面,灌木由1变成1.01,0.99,0.98,0.97呈现下降的 趋势,而草木由1变成1.21,1.29,1.42,1.58呈现上升 的趋势,符合“此消彼长”,D项正确。
• 解答表格题是做定性、定量分析,还是仅做定性 分析,因题而异,解题时要灵活掌握。
• 第四,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 比分析。
• 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相似点, 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 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特点。
• 【技巧点拨】 在阅读表格时,一定要弄清 表格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并且进行横、纵 向对比,分析事物的变化过程。
• 解析 第(1)题,“蔬菜食品类”需要新鲜保质, 靠近市场既省运费,又省时间,故选D。第(2)题,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可以更靠近消费人群,使 出行距离缩短;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与出 行空间距离的缩短无关,只是更方便、快捷了; ③品种多样,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减少去更大城 市购物的概率,客观上缩短了出行距离;④大型 商场外迁市郊,会扩大出行距离。故选C。第(3) 题,①与出行空间距离的变化无关;③说明家电 行业利润更高,有能力在交通更便捷或市中心等 高地租地段布局,不是导致出行距离变化大的直 接原因,故排除①③组合。②④组合明显使出行 距离增大。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3)该市居民家用电器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最 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 ①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上升 ②居民区随城市 发展向外扩散 ③家电商家地租支付能力提高 ④家电商场在商业区相对聚集
• A.①③ ③
B.②④
C.①④ D.②
• [读表指导] •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1.55
服装衣 饰类 6.43
4.52
家用电 器类 5.94
8.04
• (1)该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最小的是蔬菜食品类,影响 这类商品销售网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地价 B.集聚 C.交通 D.市场 • (2)该市居民服饰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可能反映了
()
•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 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 ③服装 商场品种更多 ④大型服装商场外迁市郊
• 表名表达了图表所要展示的最主要的地理要素的分 布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透过表名往往可以发现 一些重要信息。
• 第二,抓住主要线索,综合分析地理规律。
• 表格集中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也有主次、轻重 之分。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是多项地理 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 第三,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 解析 第(1)题,通过计算,2009年,生物量为4,2010年为
4.78,2011年为4.93,2012年为5.04,2013年为5.19,生物量逐 年提高,①项正确。②项错误,通过读表可知,灌木植物 数量没变,而草本植物数量增多,因此植株密度增大,③ 项正确。材料和图表无法体现植被分布情况,④项错误。 故A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