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归纳总结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就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1)、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被听见,如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就听不见。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继续存在并向外传播。
(3)、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4)、《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5)、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答: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速取决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即真空不能传声。
☆有一段足够长的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钢管、水、空气。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章电学知识点总结1。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电阻大小来区别的。
从材料的角度来看,金属是导体,如铜、铁、铝等,它们的电阻很大;而绝缘体的电阻很小,几乎为零。
由于同种材料的导体和绝缘体在不同的温度下,电阻也不同,因此导体和绝缘体又可以按照温度的变化情况来划分。
导体在高于绝对零度的温度下,一般具有很大的电阻。
例如常温下,人体的电阻约为104欧,一般的温度计的电阻一般在100~1000欧之间。
绝缘体的电阻一般较低,有的甚至为零。
例如一些晶体就是良好的绝缘体。
例如常温下,绝缘体能使带电粒子无法穿过的性质称为绝缘。
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是:金属、人体、大地、塑料、橡胶、玻璃、陶瓷、干木头、纸、空气、水等。
三、静电的获得和消失(1)静电的产生和本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当它们受到外力作用后,就会发生形式上的改变,这种形式上的改变就叫做电子的转移。
例如汽车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它的分子中的部分电子就会从原子核附近的高能级状态跳到分子内部能量较低的较低的轨道上去。
例如,人一伸手就能把一些细小的灰尘等吸在手上。
汽车行驶的过程中,路面摩擦会使一些分子“跳”到路面上来。
还有电线被风吹动时,会使电线的表面积增加,电荷就会在电线中流动。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我们平时看到的“飘忽不定”的电荷。
对于两个不同的物体,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使其中一个物体所带的正电荷量超过了另一个物体所带的负电荷量,于是在这两个物体之间便出现了一个由电子转移引起的电位差,即静电。
实验证明,要使两个物体带同种电荷,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两个物体的材料相同;第二是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相同。
以上讲述了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
(一)静电的特点1。
在两个物体接触的地方(或任何地方)总是存在电荷的。
2。
电荷的多少是随着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
3。
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物体的材料越不相同,静电的电荷量就越大。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陆地和海洋。
1. 地球?水球?-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 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例如,从东西半球看,东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大;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大。
2. 七大洲和四大洋。
- 七大洲。
- 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 面积大小顺序: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
- 洲界:-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 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
- 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主要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 非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赤道穿过中部,地跨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 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
- 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 大洋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南半球,跨热带和南温带。
- 南极洲: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位于南半球。
- 四大洋。
- 名称: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最浅、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 大洋的分布:-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之间。
-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3. 海陆的变迁。
- 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 实例: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变成了高山;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被淹没。
高三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电路基本定律1.欧姆定律2.基尔霍夫定律3.等效电阻、等效电动势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强度与电阻R成正比,与电压U成正比,与二者的乘积成正比。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是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写出的,即在闭合电路中,电流的总量不会减少,在连接节点的地方,电流的总和不会发生改变。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电压增量抵消定律推导出来的,即在闭合电路中,电压的总和等于电动势的总和。
等效电阻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用一个电阻代替一个电路。
等效电动势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用一个电动势代替一个电路。
这两个定律的本质都是利用电路的特性和性质,将一个复杂的电路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电路。
第二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串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2.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3.混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串联电路是指两个或多个电器按顺序连接在同一条线上,电流只能沿着一条路径流动。
并联电路是指两个或多个电器并联接在同一条电线上,电流从电源沿不同的路径流过不同的电器。
混联电路则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组合,电路中有两种电器的连接方式。
串联电路的特点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可以通过,电流大小相等,但电压不相等。
并联电路的电流是分路的,电压是相等的,但电流大小不相等。
混联电路则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结合,具有两种电器的特性。
串联电路的计算是根据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和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来求解,而并联电路的计算是根据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和电流的分路规律来求解。
混联电路的计算则是根据串联和并联两种电器的特性及其相互联系来求解。
第三节电功率和电能1.电功率的计算和测量2.电能的计算和测量电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路中电能的消耗和转化速率。
电功率的计算是利用电功率公式,即P=UI或P=I²R。
电功率的测量是通过电能表或热传感器来实现的。
电能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路中电能的总消耗。
电能的计算是利用电功率公式和时间的乘积来求解。
电能的测量是通过电能表来实现的。
化学选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 钠和氯。
1. 钠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0.97g/cm^3),比煤油大,熔点低(97.81^∘C)。
- 化学性质。
- 与非金属反应。
- 与氧气反应:常温下4Na + O_2 = 2Na_2O(白色固体);加热时2Na+O_2{}Na_2O_2(淡黄色固体)。
- 与水反应。
- 2Na + 2H_2O=2NaOH + H_2↑,现象为钠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反应放热,钠熔点低)、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氢气推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溶液变红(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 与酸反应。
- 2Na+2HCl = 2NaCl + H_2↑,钠先与酸中的氢离子反应。
- 与盐溶液反应。
- 如Na与CuSO_4溶液反应:2Na + 2H_2O=2NaOH + H_2↑,2NaOH+CuSO_4 = Cu(OH)_2↓+Na_2SO_4,总反应为2Na +2H_2O+CuSO_4=Cu(OH)_2↓+Na_2SO_4 + H_2↑。
2. 钠的化合物。
-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 氧化钠(Na_2O)- 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Na_2O + H_2O = 2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Na_2O+CO_2 = Na_2CO_3;与酸反应Na_2O + 2HCl = 2NaCl + H_2O。
- 过氧化钠(Na_2O_2)- 与水反应2Na_2O_2+2H_2O = 4NaOH+O_2↑,反应中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与二氧化碳反应2Na_2O_2 + 2CO_2=2Na_2CO_3+O_2,可用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 碳酸钠(Na_2CO_3)- 俗名纯碱、苏打。
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 与酸反应Na_2CO_3+2HCl = 2NaCl + H_2O+CO_2↑(分步反应:Na_2CO_3+HCl = NaHCO_3+NaCl,NaHCO_3+HCl = NaCl + H_2O+CO_2↑)。
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总结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这种振动有的能看见,如敲鼓时鼓面的振动、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有的看不见,如敲桌子时桌面的振动。
这时可以用一些泡沫塑料等轻小物体放在上面,敲桌子时泡沫塑料在不停的跳动,说明桌子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在这些介质中固体传播声音最快(如古代打仗时士兵趴在地上听远传是不是有人过来啦),气体传播声音最慢。
3、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4、声音的传播速度除了和介质的种类有关之外,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取340m/s。
·5、回声产生的条件是距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在教室里唱歌是距离小于17m,使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所以感觉声音更加响亮,在旷野中没有回声所以感觉声音比较小。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音色。
2、声音的音调和物体振动的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属于声调的例子有(1)、男高音、女低音,(2)、调音师调音(调节弦的松紧),(3)、暖壶灌水时声音的变化,(4)、男生声音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
3、声音的响度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此外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属于响度的例子有(1)、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震耳欲聋,(2)、调节电器的音量大小,(3)、扩音器,(4)、4、声音的音色和物体的结构有关,物体不变,音色不变。
和音色有关的例子有(1)、闻其声知其人,(2)、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3)、敲西瓜看西瓜是否熟了;敲击花盆,看是否有裂缝(4)、听诊器5、人能听见的声音是20 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比如大象发出的声音,地震、火山喷发、海啸都会发出次声波。
高于20000 Hz的叫超声波,比如海豚音,蝙蝠发出的声音,倒车雷达。
第三节声的利用1、。
物理高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
2. 速度 - 时间公式。
- v = v_0+at- 其中v_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v为末速度。
- 当a = 0时,v=v_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 当a>0时,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a < 0时,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位移x = v_0t(v_0为速度,t为时间)。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 x=v_0t+(1)/(2)at^2-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速度 - 时间图像(v - t图像)来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 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位移等于v - 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1. 公式推导。
- 由v = v_0+at和x=v_0t+(1)/(2)at^2消去t得到v^2-v_0^2=2ax。
2. 应用。
- 当已知初速度v_0、末速度v和加速度a时,可以方便地求出位移x;或者已知初速度v_0、位移x和加速度a时求出末速度v。
四、自由落体运动。
1. 定义。
-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性质。
-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v_0 = 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g≈9.8m/s^2,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 v = gt- h=(1)/(2)gt^2- v^2=2gh(这里h表示下落的高度)五、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 逻辑的力量。
- 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指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存在矛盾。
假设大石头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下落速度为4,当把两者捆在一起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精细调控物质的运输和转化
1. 入侵者的识别和排斥机制
- 种群的共生和拮抗
- 动物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排斥机制
2. 物质的运输
- 单细胞生物的物质运输
- 多细胞生物的物质运输
- 植物的物质运输
- 动物的物质运输
3. 物质的转化
- 结构物质的转化
- 能量的转化
4. M(真核生物)、P(原核生物)和C(真核生物)的细胞生物学共性和差异- 真核生物的细胞特点和生命周期
- 原核生物的细胞特点和生命周期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类别
5. 脓毒素原的生物表达与功能
-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分析方法
6. 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PCR技术
-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 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的应用
7. 溶酶体和内质网对物质的降解和合成的作用- 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
- 内质网的结构和功能
8.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酶的特点
-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酶的特点和作用机制
9. 物质的吸收和排除
- 细胞的吸收和排除
- 植物和动物体内的物质吸收和排出方式
10. 基因的识别和排序
- 基因的识别和排序方法
- 基因排序的意义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犯罪行为的起源:生物因素
如同了解其他人类行为一样,我们应该把犯罪视为遗传、神经生理学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对罪犯遗传和生物结构的研究。
遗传生物犯罪学的先辈Lombroso声称:存在有“天生犯罪人”,其生理结构异于普通人,他们天生就倾向于做出反社会行为。
Lombroso的理论被不断修改,但是最终的版本仍保持天生犯罪倾向的观点,至少在某些罪犯中如此。
Lombroso的理论很快被抛弃,但是它促使其他的理论家在解释犯罪原因时,除了社会和环境因素之外还应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原因。
后来的理论家研究了身材、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这些研究及后续研究认为身材和体型与犯罪有一定的相关,但是方法学上的问题使它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遗传决定的生理特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犯罪,现在还是未知数。
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也探讨了遗传因素的作用。
根据目前的研究,仍然很难给遗传和环境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做出可靠的结论。
这些研究表明,即使一出生就把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他们长大后仍然倾向于选择同样的犯罪生涯。
然而,研究者还是很难将社会环境从天性——教养的整体中分离出来,这越加清楚地表明,研究人类行为的社会和生物取向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收养研究数量很少,主要是因为难以获得有关的档案记录。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研究支持遗传的观点,但也警告说社会环境既能刺激也能抑制任何天生的犯罪倾向。
Eysenck提出了一个犯罪的交互理论,他认为犯罪是环境条件(主要是经典条件反射)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遗传特征基础的结果。
Eysenck理论的主旨是,具有特定神经系统类型的个体(内向型)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比其他神经类型的个体(外向型和中间型)更好,或者社会学习能力更强。
换句话说,内向者比其他类型的人能更快地建立起违法活动与厌恶刺激之间的联结。
也就是说,内向者的条件制约的良心更强,他们在违法之前就能预感到恐惧,违法之后也更加内疚。
Eysenck假设神经质会强化已有的习惯,特别是在有的案例中可能会增强反社会行为。
高度情绪化的个体比情绪化低的个体更有可能形成反社会行为习惯。
精神质是已有研究中关注较少的一个人格维度。
Eysenck的理论还需要改进。
这一理论存在的缺陷可能有损它的建构效度。
其中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它过分依赖于经典条件反射而排斥中介因素(认知)和社会学习。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Eysenck的工作代表了一种广泛的、可以检验的犯罪理论,该理论不断激发对犯罪问题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这个理论很好地整合了生物心理学的观点和社会坏境论的观点,并以此解释反社会行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