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电影史
俄罗斯电影

1922年,列宁放松钳制,并重建私人电影业,促使鲍里斯·巴内特、普罗塔扎诺夫和伍瑟沃罗德·普多夫金等人大量作品的诞生;国有电影业则由谢尔盖∙爱森斯坦拍摄了《罢工》。从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Battleship Potemkin)到Abram Room的《Trois dans un sous-sol》(三人共处地下室),先锋派电影和纪录片(Vertov)与传统、历史影片相互交织,反映了日常生活。蒙太奇手法的主要理论便始于此时。
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士兵之歌》
苏联经济改革打破了这一切。1986年,影人联盟(Union des cinéastes)抛弃旧习,引入改革。Pitchoul的《堕落小维拉》, Podnieks的《当年轻人容易吗?》, Abouladzé的《忏悔》, Sokourov的《人类孤独之声》和Chakhnazarov的《零城》中出现了之前被禁的画面,开始谈论从前被禁的话题 (毒品 、性、前苏联强制收容所、贫穷、斯大林主义、粗言恶语等等),为苏联电影揭开了一幅新画卷。1990-1991年(苏联解体),Lounguine的《计程车司机布鲁斯》、Kanevski的《 Freeze - Die – Revive(别动、举手、重生)》、Bobrova的《Hey, You Geese》(你们这些小鬼)) 反映了社会的解体。20世纪90年代这一鸿沟更为加深,甚至连“洗钱电影”也层出不穷;但是杂乱无章的机制让人们无法进入影院观赏影片。合作制片(大部分是与法国)的方式保证了电影人的拍片活动,如Mikhalkov的《烈日灼人》, Guerman的《Khrustalyov, My Car!》(Khrustalyov, 我的车 ! ), Dykhovitchny的《Moscou-Parade》, Todorovski的《Katia Ismaïlova》以及Sokourov的《俄罗斯方舟》等等。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蒙太奇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
1.卢米埃尔:一种新技术的显示 ,缺乏蒙太奇构思 的自然主义式的纪录
2.梅里爱:把不同场景下拍摄的镜头连接在一起来 进行叙事,使电影开始具有“分解与组合”的特征
3.鲍特 :《一个美国消防队:电影史上第一个自觉地使用 “蒙太奇” 的人,创造了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没有 把他的蒙太奇方法条理化
of Don Basin 1931 等等
《持摄影机的人》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电影眼睛”理论的 经典之作
1929年出品 摄影:米哈伊尔·考夫曼 长度:68分钟
蒙太奇学派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把蒙太奇发 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 从而形成了苏联 蒙太奇学派。
代表人物:
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维尔托夫
这些艺术家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各成体系:
1.库里肖夫:“库里肖夫效应” 2.普多夫金:“联想蒙太奇” 3.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 4.维尔托夫:“电影眼睛”
狄加·维尔托夫
Dziga Vertov (1896—1954) 前苏联 原名 丹尼斯·考夫曼 纪录片理论的创始人
“电影眼睛”的理论
理论核心:
将电影摄影机比喻为人的眼睛,而电影工作者的任 务即手持摄影机,“在不知不觉中捕捉生活”,反 对人为的照搬与饰演。
《电影眼睛》1924,78分钟 ,表明了他的电影立场
动、镜头运动,以及使用各种最出人意外的透视法。 2.建立在对影片的纪实材料进行系统的组织的基础上。 (蒙太奇结构的剪辑) ·电影眼睛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蒙太奇手段。
真理电影
“真理电影”源自1922年到1925年维尔托夫所拍摄 的23集新闻纪录片《电影真理报》,内容主要反映 战后苏联人民的现实生活,在这些作品中,他应用 了一系列实验性技巧,如动画、特效摄影、重复曝 光、手持摄影等等。维尔托夫的电影理论也有“真 理电影”一说。
俄罗斯动画发展史

俄罗斯动画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1912~1929年是俄罗斯动画电影的萌芽阶段。
1907年,当“逐格拍摄法”出现后,俄国摄影师、画家兼导演斯塔列维奇便开始独自从事动画创作的探索和实验,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他于1912年创作的《美丽的柳卡尼达》《摄影师的报复》等一系列作品,是俄罗斯也是世界动画电影艺术史上最初的艺术立体动画片。
1917年,在列宁领导下,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1924年,画家梅尔库洛夫摄制完成了影片《星际旅行》,标志着苏联动画片摄制已开始初具规模。
老人与海1930~1939年是苏联动画发展史中的“黑白”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动画职业在苏联逐渐固定下来。
1936年,按苏联政府的决定,成立苏联动画制片厂。
但由于受到当时的形式主义浪潮、“宣传鼓动片”理论以及苏联电影事业负责人的主观干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苏联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只是在数量上得到了发展,而在质量上却发生了停滞甚至后退。
其中,乔尔波于1933年拍摄的《大都市交响曲》、伊伏斯登三兄弟1934年摄制的《拉赫马尼诺夫的前奏曲》,就是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同一时期,一批新锐的动画片导演不断掌握现实主义方法,也创作出一些内容和造型处理出色的、以政治题材为主的优秀动画作品,包括:伊凡.伊万诺夫一万诺改编自马雅可夫斯基同名诗作而来的《黑与白> (1932),霍达塔耶夫执导的影片<小风琴》(1933),等等。
而普图什科于1935年拍摄的大型木偶片《新格列弗游记》,则标志着立体动画片的发展又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40~1959年是苏联动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许多才华横溢的动画家都投入战争宣传片的制作。
战争摧毁了美国等动画大国对动画片商业发行管道的垄断,好莱坞动画业逐渐走向衰落。
而此时的苏联动画电影业却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动画家们在这一时期推出具有讽刺性的反法西斯电影标语动画片,及时地配合反法西斯战争。
俄罗斯电影史

1.早期的俄罗斯电影电影是由被称为“电影之父”的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1895年12月他们用自己发明设计的“活动摄影机”公映了《工厂大门》等几部无声片,标志着电影艺术时代的正式开始,为世界艺术增加了一个新的门类。
电影这个时髦的玩意很快就传遍欧洲,并传到了俄罗斯。
1896年5月4日,在彼得堡的“阿克瓦里乌姆”剧院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的影片。
电影在俄罗斯的出现伊始,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注意到这门艺术的巨大魅力和发展前展,他曾指出:“这个发现由于具有惊人的新颖性,可以预言必将获得广泛的发展。
”1896年至1907年俄罗斯放映的基本是外国影片,主要是法国电影,体裁多种多样,有喜剧片、闹剧片、风景片、新闻片等,当时的影片内容和艺术处理水平都还很低,一般只是在咖啡馆、游艺厅和餐厅里放映,而进不了一些高级的场所。
这个时期俄罗斯的电影人也开始了拍摄电影的最初尝试。
1908年,摄影记者德朗科夫(А.О. Дранков)根据冈察洛夫的电影剧本开始拍摄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Понизоваявольница»,又名《斯捷潘·拉辛》),这在俄国观众中引起了轰动,自此俄国开始了自己的民族电影发展之路。
1908—1918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
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申.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
1911年,由冈察洛夫和汉荣科夫(1877—1915)导演拍摄了俄国第一部大型影片《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导演兼摄影师斯塔列维奇精心研究了特技摄影技术,于1911年拍摄了第一部立体动画片。
这个时期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Я.А.普洛塔赞洛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招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В.Р.加尔金的《贵族之家》和《前夜》(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谢尔盖神父》(1918)、《十四等文官》、《普罗米修斯》、《罪与罚》等。
苏联早期电影中的蒙太奇一个媒介考古学视角

78MEDIA ARCHAEOLOGY媒介考古学媒介考古学(media archaeology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电影史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其跨学科、跨媒介、跨国别的理论框架受到了全球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该理论融合了“媒介历史”研究的诉求和福柯“知识考古”的历史研究方法,在深层时间中捡拾被遗忘、遮蔽、边缘的历史,同时质疑线性历史观的历史叙事,寻找另类媒介历史发展的可能性,为早期电影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苏联蒙太奇学派被奉为经典理论的同时也遮蔽了早期蒙太奇实践中的多元尝试,本文从媒介考古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经典理论,意在史海拾贝,发掘过去曾有的多样性电影历史,而这种回溯过去的方法并不是为了眼前的功利,而是为未来的电影发展提供一个可能性的想象空间。
一、媒介考古学视角:史海拾贝,变废为宝媒介考古学理论的形成与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史学者对于新电影史书写的诉求和米歇尔•福柯历史观在学术界的接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根据托马斯•埃尔塞瑟的回忆,学者对于早期电影的关注和书写新电影史的冲动来自1978年布莱顿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FIAF)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档案管理员、电影史专家还有先锋电影制作人齐聚一堂,努力唤起公众对于早期电影的关注和支持,以求把原来没人重视也没人关心的电影遗产抢救出来,把硝酸盐形态的电影转变为安全库存,再有需要的情况下修复这些电影”。
[1]以此为契机,百年前那些已经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影像在学者、档案管理员和先锋电影制作者的合力抢救之下得以重见天日,而正是这些残缺的、遗忘的、边缘的影像资料及其承载的媒介成为了电影史研究难得的宠儿。
与此同时,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为重新审视这些碎片化、不成体系的影像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理论资源,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代西方学者广义上讲都深受福柯的影响,更具体的说,福柯着重关注的那些在“话语”和“权力”交融之下的所遮蔽的历史,或者说那些由于历史书写创造的“主流”话语下被遗弃、遗忘、遗失的历史档案和权力结构。
前苏联电影史

•
1908-1918,俄共拍摄1376 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 有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 有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 影片,但大多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 但大多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其中具有一定 水平的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如《黑桃皇后》 水平的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 《普罗米修斯》《罪与罚 罪与罚》等。
38年 电影委员会成立, 38 年 ,电影委员会成立 , 统一管理 国的电影事业。 国的电影事业。
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 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 ,苏联电影 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开始多样化。 主题 、体裁和风格方面开始多样化。 史事件、社会建设, 史事件、 社会建设 , 群众生活都在 影中得到反映。代表性有《 影中得到反映 。代表性有《 彼得大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政府委
起步与初步繁荣期
•
国内战争期间,主要拍摄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 主要拍摄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 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所取得得的业绩同 被称为“形象政论”。
•
内战结束后,新老导演开始拍摄革命历史和现实生 新老导演开始拍摄革命历史和现实生 活的影片,年轻导演得以突破与提高 年轻导演得以突破与提高,代表人物是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 杜甫仁科等。代表作品有 《战舰波将金号》、《母亲 母亲》《土地》等。
中外电影的创作观念比较 之
俄国电影篇
俄国早期电影
•
1896-1907,基本放的都是外国电影 基本放的都是外国电影,主要是法国 电影。
•
1908年 ,摄影记者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 摄影记者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 事处《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 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引起轰动,自此 开始了民族电影发期
中外影视作品赏析之苏联电影发展史,自己的血汗啊!

二、迅速发展阶段 (一)3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 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此期间,革命斗争和建设的 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阳》 (1934,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40年代,由于受到卫国战争的影响,苏联电影减少 了产量,并且主要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反法 西斯斗争是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 。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 状态。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点。
《战争的一天》《斯大林格勒》《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 战》《解放法兰西》《柏林》《歼灭日寇》《人民的审判 》等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发抗敌的热情,都起了很好的 作用。
三、繁荣时期 (一)50年代中期,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 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也有所反映。 (二)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 作深入发展。 (三)60年代以后,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 高。并且,“思考电影”概念被提出。 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 《战争与和平》(1968年版)(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柯静采夫 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李尔王》
③歌颂军功性影片。《崇高的称号》
(三)生产题材:影片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 神面貌。《奖金》《面包的味道》 (四)道德题材: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 状态 和精神面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红莓》《辩护词》
《审讯》
五、当代电影状况
8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 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发展: (一)展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思 想,深化人道主义主题,《生活、眼泪和爱情》《稻 草人》《冬天的樱桃》; (二)创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题,注意表现经济改革 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第二梯队开始行动》《从工 资到工资》; (三)再现了20世纪革命历史的发展。 《红钟》《雾 中的岸》;
俄罗斯电影简史

俄罗斯电影简史第一章(1908--1941)俄罗斯电影诞生;苏联蒙太奇学派崛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辉煌成就1908年俄罗斯电影诞生,《斯捷潘.拉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二月革命后的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1917年十月革命,电影产业国有化,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鼓动电影”20年代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形成,三位大师的先锋主义理论及其代表作: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与理性蒙太奇《战舰波将金》普多夫金蒙太奇叙事《成吉思汗的子孙》杜甫仁科银幕上的诗《兵工厂》声音的出现与“音画对位法”1934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确立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阳》(1934)3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高潮:《马克辛三部曲》《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十三人》《带枪的人》蒙太奇大师将艺术探索精神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作品:《肖尓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二章(1941-1956)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苏联电影;战后初期的战争题材电影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电影制片厂迁移,电影工作者的艰苦劳动,鼓舞斗志的“战斗电影”战役纪录片--《战时影片集》:故事短片《日尔孟克的宴会》纪录片《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在苏联的24小时战斗》《乌克兰保卫战》战略反攻阶段的纪录片战争故事长片《她在保卫祖国》战后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苏联战争电影:英雄主义主题“纪念碑”电影《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攻克柏林》“纪念碑”电影的局限性第三章(1956-1970):“解冻”时期的苏联电影“新浪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电影杰作1954年“解冻”,1957年苏联战争文学第二浪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苏联电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新浪潮四部代表作:《雁南飞》灿烂夺目的“银幕上的诗”《一个人的遭遇》从肖洛霍夫到邦达尓丘克《士兵之歌》纯洁清澈的心灵,人道主义的悲歌《伊万的童年》被炮火摧毁的童年的梦其它优秀作品:《临风而立》《生者与死者》《士兵的父亲》60年代后期--“停滞”第四章(1970--1990)七十年代初苏联“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的出现;七、八十年代繁荣多样的苏联战争电影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军事题材文艺创作进入新的阶段,战争文学“第三浪潮”与“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全景战争”电影《解放》《围困》《莫斯科保卫战》“战壕真实”电影《一寸土》/《永远19岁》妇女与战争《战争中没有女性》《我记着的和我热爱的》《狙击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作家及小说创作背景,导演及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儿童与战争《受伤的小鸟》《幼儿园》《自己去看》苏联最后一部战争题材“诗电影”,诗的艺术与纪实内容完美结合“改革”时代的喧嚣与躁动;“改革”时期的苏联电影插入语: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苏联战争电影《苦难历程》三部曲知识分子与十月革命《静静的顿河》顿河悲歌哥萨克农民与十月革命《战争与和平》人民英雄史诗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文学名著改编电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第五章(1991--)解体后的“新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未完待续)解体,电影体制变化,电影性质变化泥沙中金光闪烁(一)对现实的思考:车臣战争冷漠(《战争》)沉痛(《高加索俘虏》)现实(《急行军》)(二)对历史的认识:淡化(《太阳灼人》《小偷》)虽然不是军事题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后期战前苏联国内形势,后者描写战后的艰难生活寓言(《布谷鸟》)颠覆(《无穷无尽》)怀念(《我是一个俄罗斯士兵》-未列入名册)继承(《星》)参考书目:《苏联电影史纲》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编第一卷,第二卷《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第一、二、三、四编俄苏电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于培才,李小蒸,孟广钧,王德胜等《苏联战争文学评论》南京大学出版社陈敬咏《世界电影史》(法)乔治-萨杜尔《电影艺术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主编:许南明副主编:沈善《泥沙中金光闪烁--近年来的俄罗斯电影掠影》戴光晰《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电影学院郑亚玲胡滨《战火中永生--苏联战争影片赏析》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傅保中《雕刻时光》(俄)塔尔可夫斯基《杜甫仁科选集》(苏)杜甫仁科《世界百部战争影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苏联部分撰槁人连秀凤《俄罗斯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任光宣《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孙成木《苏联百科辞典》等俄苏战争电影漫谈苏联电影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发展史上最为绚丽的一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第二次 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
目录
• • • • • • • 孕育 诞生 发展(二战) 困境 解冻繁荣 80至解体前 对我国电影的影响
孕育
• 1896-1907,基本放的都是外国电影,主要是法国 电影。 • 1908年 ,摄影记者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 事处《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引起轰动,自 此开始了民族电影发展之路。 • 1908-1918,俄共拍摄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 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 影片,但大多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其中具有一 定水平的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如《黑桃皇后》 《普罗米修斯》《罪与罚》等。
二战
• 40年代的苏联电影生产由于卫国战争而受 到影响。1941~1945年间,苏联的主要电影 生产企业迁往后方,减少了产量。在对敌 斗争热情的鼓舞下,苏联电影工作者拍摄 了一批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的影片:
二战
• 如《区委书记》(1942,导演培利耶夫)、 《玛申卡》(1942,导演莱兹曼)、《她 在保卫祖国》(1943,导演艾尔姆列尔)、 《虹》(1944,导演顿斯阔依)、《卓娅》 (1945,导演﹒阿伦什坦)、《伟大的转 折》(1945,导演艾尔姆列尔)等。
发展
•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比 较活跃,导演库里肖夫领导国立电影实验 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进行实验外, 还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理论,这种理论 把演员比做操作中的机器,把导演比做设 计工程师。库里肖夫根据这一理论拍摄了 《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的不平凡的 冒险》(1924)和《死光》(1925)等影 片。
诞生
• 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莫斯科,后来还 有乌克兰,都很快成立了电影委员会。 1919年8月27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 决定将照相、电影生产及发行移交人民教 育委员会领导。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电影的 诞生。
发展
• 1921年,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全体师生在加 尔金领导下拍摄了《镰刀与斧头》,这是 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影片表 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1923 年,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著 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红小鬼》(导演比 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 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80至解体前
• 80年代苏联电影创作的特点之一是致力于 题材和样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传统 的分类界限,使影片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 力。
80至解体前
• 1984年托多罗夫斯导演的《战地浪漫曲》,既从 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讨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又通过战争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心理变化。 《德黑兰1943年》(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 夫)把政治样式和惊险样式结合起来,突出国际 政治斗争的内在紧张性。喜剧片《两个人的车站》 (1984,导演梁赞诺夫)中糅合着悲剧的因素。 《机组人员》(1981,导演米塔)把情节剧和惊 险样式结合在一起,在样式多样化的探索中作了 尝试。《宇宙检阅》(1985,导演阿布德拉什托 夫和敏达杰)通过半童话半寓言的样式对人生价 值进行哲理性思考。
二战
• 卫国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斗争仍然是电 影创作的重要主题,导演格拉西莫夫于 1948年根据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摄了 影片《青年近卫军》,表现了苏联青年的 反法西斯斗争。同一题材的影片还有《侦 察员的功勋》(1947,导演.巴尔涅特)、 《真正的人》(1948,导演.斯托尔堡)等
困境
•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 处于低潮状态。由于战争的影响、政治上的个人 迷信和创作理论上流行无冲突论,影片产量减少, 1940年苏联故事片年产量54部,1951年则不到5部; 青年创作力量得不到成长的机会;与国外的文化 交流陷于半停顿状态;在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过 分颂扬领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现当代生活的影 片则回避生活矛盾,粉饰现实。 • 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 点。
解冻繁荣
• 在揭示战后新一代的心理特征方面,有扎尔希导 演的《高度》,库利扎诺夫导演的《我住的那所 房子》,赫费茨导演的《大家庭》,罗斯托茨基 导演的《这事发生在品科夫》以及桑采娃的《海 之歌》等。 • 喜剧片特点是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如 多利泽导演 的《蜻蜓姑娘》,梁赞诺夫导演的《狂欢之夜》 等。 • 根据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如《奥赛罗》、 《静静的顿河》、《苦难的历程》三部曲,即 《两姐妹》、《1918》、《阴暗的早晨》等。
对我国电影的影响Biblioteka • 政治层面:中国电影对于苏联电影的接受 首先注重的是其革命的思想内容。我们从 众多的苏联电影作品中认识到了无产阶级 革命的理想,看到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与 巩固政权的复杂性与艰苦性,并鼓舞了我 们的胜利信心。此外,我们更多的还是提 倡从前苏联电影中获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 教育和感染,如所放映的《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乡村女教师》等等。
解冻繁荣
• 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独 裁专制,开始反思和平反冤案。1958年举行第一 届亚非电影节和全苏电影节,影片题材 、产量都 得以扩大。 • 在革命和战争题材方面,主要强调战争带来的苦 难,突出战争残酷的一面。如年轻一代导演丘赫 莱的三部由《第四十一个》《士兵之歌》《晴朗 的天空》,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邦达尔丘 克的《一个人的遭遇》,塔尔科夫期基《伊凡的 童年》等。
发展
• 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电影的社会功能,战 前已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技巧,如默片时代 的蒙太奇大师爱森斯坦,二、三十年代苏 维埃电影曾达到高峰。 20年代后半期,苏 联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电影作品,如爱森 斯坦导演的《罢工》(1925)、《战舰波 将金号》(1925,导演爱森斯坦)和《母 亲》(1926,导演普多夫金),后两部影 片成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发展
• 1934年,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 碑之作《夏伯阳》问世。这部由瓦西里耶夫兄弟 导演的影片,在苏联十月革命的第十七个纪念日 时上映,它在国内引起了极大轰动,影片吸引了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获 得了空前的成功。 《夏伯阳》的成功,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以及 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真正地走向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阶段。
二战
•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的创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摄反映 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上,1941~1945年间共拍摄 了489期新闻杂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纪录 片,其中如《战争的一天》(1942)、《斯大林 格勒》(1943)、《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战》 (1943)、《解放法兰西》(1944)、《柏林》 (1945)、《歼灭日寇》(1945)、《人民的审 判》(1945)等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发抗敌 的热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对我国电影的影响
• 苏联电影中所表现出来强烈诗意和散文色 彩,实际上是其所追求的文学风格的多种 表现方式,并折射着俄罗斯文学的传统的 文化色彩。电影的这种风格也确实给人们 带来了新颖的欣赏喜悦和美的艺术享受。 正是由于此,苏联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独树 一帜,并对我国的电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