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想观、行为规范的重要来源。
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人文关怀理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人类的关心和关爱,尤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与现代社会高度竞争和物质至上的价值取向不同。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强调“诚、孝、忠、信”,佛教崇尚“慈悲为怀”,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文关怀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传统文化的理念,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
二、家庭美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美德的培养,强调家族间的崇敬和互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子有威仪,女子有柔美,这就是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尊重和重视。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孝道,认为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美德。
对于现代社会,这些价值观对于维护家庭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弘扬国家荣誉感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着弘扬国家荣誉感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尊崇乡土文化、弘扬国家传统文化,认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强化国家的凝聚力和凝结力。
在现代社会,弘扬国家荣誉感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国家团结和社会和谐。
四、人与自然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大自然和自然规律。
例如:“天人合一”,“治国必先修身”,“知天命”等。
这些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在现代社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环保、生态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包括了人文关怀理念、家庭美德教育、弘扬国家荣誉感、人与自然和谐四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传承,它不仅是一种过去的历史文化,更是现代社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思想资源。
通过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找寻到更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并展示如何合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一、弘扬国家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识和精神基因,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独特魅力和民族特色。
在当代社会,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文化自信成为一种软实力的展示与竞争。
通过传统文化的弘扬,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传承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在当代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快速变革的情况下,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可以给人们提供价值判断的准绳和道德观念的基石,引导人们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三、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崇尚和谐与稳定的价值理念。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速,竞争激烈,压力大,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频繁发生变化。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现实生活的文化冲击,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四、塑造个人个性与品格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品格养成,强调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注重物质追求和个人利益,缺乏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约束。
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五、激发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当代社会,创新和创造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可以激发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拓宽思维边界,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六、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
传统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 图 分类 号 : 22 B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一
、
传统 和谐观 的基本 思 想
核心 的和谐 思想 , 论 是 在 先秦 子 学 、 汉 经学 , 不 西 还
是 在宋 明理 学 , 不论 是 在 儒 、 、 、 , 道 墨 法 还是 在 佛教
在极 其 漫 长 的岁 月 中 , 中华 民族形 成 了源远 流 长 、 大精 深 的 民族 文化 。作 为 中 国传统 文化 的重 博 要组 成部分 , 传统 “ ” 和 的哲 学 实 际上 就 是 以 和谐 为 目的的哲 学 思想 和观 念 的总 结 。传 统 “ ” 哲 学 和 的 代 价 值
陈晋红
( 中共 广 东 省 梅 县 县 委 党 校 , 东 梅 县 54 0 ) 广 170
摘
要: 作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传统“ 的哲学确 立了较为系统 的关于 “ 和” 和谐 ” 的基 本价值观 , 在今天看来
状态 。
目标和 方 向上 引导 着 中国传统 文化 的精 神追求 。
从 文字上来 看 , 甲骨 文 、 在 金文 中 , 和 ” “ 的字形
第二 , J “ 则
多 刀
— — 利 谐 刚 #用 , 借 促 成 利
组织 的凝 聚 人而增 大整体 的力 量 。
如庄稼成 熟 的样 子 , 这说 明 “ 字 起 源 于农 业 。杨 和”
Ab t a t a r i o tn ato a i o a h n s u t r n h ls p y o a i o a h r n ’ n s b ih t e s se o sr c : s al‘ r t r f r dt n lC ie e c l e a d p i o h ft d t n l“ amo y ’a d e t l h y tm f mp a p t i u o r i a s “ a mo y a o t h a i au s n td y Ss l h sv r o tn h o ei au n r cia au . oc ryf r a d t et d t n h r n ” b u e b scv e .i o a ’ t l a e y i t l i mp r t e r t v l ea d p a t l l e T a r o w r r i o - a t c c v h a i a h r o y p i s p y o amo y o h au a ,h r n o s it r e s n h oy a d oh rc n e oa au . l“ a m n ” hl o h fh r n ft e n t r l a mo iu n ep ro a t e r n t e o tmp r r v l e o l y Ke r s: a i o a o c p fh r o y; o t n to oo y; o tmp r r au y wo d t d t n lc n e t a r i o m n D c r e meh d l g C n e oa y v e i l
核心价值观和谐的理解及意义

核心价值观和谐的理解及意义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我们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和谐的理解和实践,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探讨一下和谐的含义。
和谐是指各种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融洽的状态。
在人与人之间,和谐体现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关系;在社会各个层面,和谐体现为各个群体的利益平衡、社会各个组织的和谐运作;在自然界中,和谐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和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支撑。
和谐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当人与人之间、社会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关系,社会就能够保持稳定。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够安居乐业,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和谐还是一种道德追求,它要求人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
在当代社会,实现和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来推动和谐的实践。
首先,我们要注重家庭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其次,我们要注重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需要各个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协作,需要政府的公正管理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我们要倡导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推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发展。
最后,我们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和谐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但实现和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但只要我们心怀和谐的理念,积极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够逐步实现和谐的目标。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遗产,更是一种具有现代价值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艺术以及国际交流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品质、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相长”,注重师道尊严和传道授业解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音乐、舞蹈、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独特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内在的审美价值和精神追求,这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源泉。
例如,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凭借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而享誉世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现代艺术家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作品。
最后,在国际交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国际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中展现出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
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节日之一,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不仅能够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谊,还能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行为规范等方面也都有着积极意义。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发展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 独特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和发展前景。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和实践,如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同时,传统文化也需要 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进行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也是广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传承的关注,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多 的认可和应用。同时,传统文化也在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和交流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发展前景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 化,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中 ,都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伦理。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发展和社会 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孝道、忍让等,对于塑造良好 的人际关系发展前景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智慧和思辨。这对于当代的教育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 文化中的思想、哲学和文学作品,如儒家经典、诗词、戏剧等,培养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创 造力和审美能力,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这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一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人墨客们的思考与表达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和独特理解。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始终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伦理原则。
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此传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理念。
这种观念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和绘画作品中。
比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描绘秋夜的美景为主线,通过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作者与大自然的共生共存之感。
文人墨客们通过这样的作品,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除了诗词和绘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和哲学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
道教和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两个主要的哲学体系,它们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思想都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并与之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保护环境和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热门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价值取向。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不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够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该去探索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将其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价值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代前人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意义。
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危机。
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价值,并讨论如何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1. 历史记忆的传递: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传承者。
它记录了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经验积累,是一种宝贵的历史遗产。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让后代了解和感受到祖先们的智慧与努力,有助于形成对自己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道德伦理的引导: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些价值观念包括孝悌忠信、诚实守信、谦逊尊重等等,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3. 文化独特性的维护: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保持文化的独特性,防止文化同质化的趋势。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激发人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 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提倡尊重他人、关怀弱者、注重情感交流等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关系的改善与社会和谐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一种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源泉。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启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3. 艺术审美与心灵寄托: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如音乐、绘画、舞蹈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1.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所学专业:2014级小学教育本科班学院(函授站):文学院学生姓名:xx指导教师:x老师论文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当代价值目录摘要 (3)引言 (4)1、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概念 (5)2、和谐的哲学内涵 (5)2.1人与自然和谐 (5)2.2人与人和谐 (5)2.3人与自身和谐 (6)2.4人与社会和谐 (6)2.5国与国和谐 (6)3、和谐的基本特征 (6)3.1包容性 (6)3.2差异性 (7)3.3互补性 (7)3.4平衡性 (7)4、和谐的核心功用 (8)5、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8)5.1“和而不同”与独立文化价值 (8)5.2“兼容并包”与文化融合精神 (10)5.3“和实生物”与多元文化内涵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摘要内容摘要:正一切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都是由一些相对稳定的思想元素所构成的。
这些思想元素对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奠基与导向的作用。
在先秦诸子百家富有原创性的思想中,儒家强调中庸的和谐观,墨家提倡兼爱的和谐观,管子提出爱民的和谐观,道家强调自然的和谐观,法家主张法制的和谐观,而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是儒道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
和谐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促进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和谐的词源涵义、哲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意义、哲学定义等方面的系统观念。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多元化;和谐观;当代价值引言“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最强音;踩着历史的鼓点,迎来了党的十八召开,和谐成为一个大党直面时代的执政自觉;和谐成为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战略布局。
党旗是民族的灵魂,是无数英灵在不同年代用热血甚至生命换取的共和国的象征,我们乐于担负起建设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时代新风,奏和谐乐章。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理解和谐观: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本用于音乐,在礼乐教化中讲究韵律和谐,它内化为人心,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泛化为人伦关系,比喻夫妻和悦的“琴瑟和谐”,或如司马相如弹给卓文君的《琴歌》:“交情通体心和谐。
”最终引申到政治领域,如《左传》襄公十一年晋侯所说:“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东汉末年曹操的智囊,政论家仲长统说:“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
”也正如《周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二、和谐的哲学内涵2.1人与自然和谐《易经》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
又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第一,人和天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因为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第二,人与天的关系不是外在关系,而是内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
第三,人与天具有共性,皆以仁为性。
第四,“天人合一”不仅包含人如何知天,而且包含人应该敬天。
2.2人与人和谐这是指人与人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相互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礼之运用,贵在能和,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提出“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也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把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上,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儒家还主张贯彻仁爱原则: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与天的关系不是外在关系,而是内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
还主张贯彻仁爱原则: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人与自身和谐儒家主张“以修身为本”,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自身行为。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作为修身的道德规范,把道德修养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根基。
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以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了。
2.4人与社会和谐这一和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治和谐。
儒家主张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于“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于孟子主张的以民为本。
第二,经济和谐。
儒家主张对百姓“先富后教”,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即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谐。
第三,文化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一统多元性,以儒家为主流正统,兼容并蓄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种学派和学说,形成持续发展数千年的中国和谐文化。
2.5国与国和谐儒家主张“天下大同”。
《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 [1]说的就是以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
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儒家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即以文德感化外邦;主张“求同存异”,“协和万邦。
”总之,主张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三、和谐的基本特征3.1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兼容并蓄,宽容海涵是和谐的表现形式和特色。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所以真正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换言之,只有以极其博大的胸怀和勇气,容忍和接纳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才能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才能实现最大的和谐。
这在治国上,就是要做到海涵一切,虚怀若谷,宽容包纳。
正所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处下,故能为百谷王。
”3.2差异性和而不同,和而不流,是和谐的题中之意,也是和谐的具体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但并不等于无原则调和,更不等于泯灭差别而同一。
孔子就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很显然,和是有差别的统一,而不是无差别的同一。
3.3互补性文武并用,宽猛相济,互补配合是和谐的又一特征。
尤其在治国思维的选择与管理艺术的运用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要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
仁和礼应该有机统一,德与刑应该相辅相成,哪一方面有所欠缺,则当及时弥补;哪一方面有所过分,则当有意识地加以抑制。
恩威兼施。
宽猛相济,不离中和之道,以此求得最佳的治理效果。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以是和。
”总之,要做到张弛有章法,宽严有节度,“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显而易见,文武之道,张弛互补,是历代推崇的和谐手段。
3.4平衡性高者抑之,低者举之,这是和谐的理想境界和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提倡包容性,承认差别性,强调互补性,最终是为了实现平衡性。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通过利益调整,来改变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失序状况,实现相对合理的平衡:“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即在维持统治者长远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与公正,达成动态的和谐平衡,将社会的冲突控制在最低程度。
四、和谐的核心功用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体系的核心,相辅相成、天人合一、修身克己是我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他们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影响着中国的制度方针。
[2]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和谐第一,中国人文地理生态环境与和谐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文化传统实际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签,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特征。
张岱年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前者体现进取精神,后者体现包容精神,进取与包容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天地人和谐共存的统一。
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亦即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在和谐价值观主导下形成的。
总之,和谐价值观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签。
4.1 和谐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首先是被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的,然后才由抽象的哲学范畴走向社会应用,形成“和谐社会”的经世致用思想。
和谐社会是人类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
古今中外的思想圣贤们,或著书立说精心设计,或传教布道施以教化。
虽然和谐社会的理想最终没有变成现实,但和谐社会的理想鼓舞人们为之奋进,以和谐为特征的文化精神生生不息,影响至今。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方向的全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范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右击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5.1“和而不同”与独立文化价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事物之间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这种差别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诸子百家之所以认同“和”。
崇拜“和”。
关键在于“和”的珍贵价值。
关于“和”的价值,最经典的语句就是“和为贵”。
“和为贵”的思想是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来的,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这是说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斗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
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中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合理性的价值、取向,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
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
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