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承载着丰富而深远的价值观念。
这些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并对个人行为、社会道德、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包括了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
其中之一就是“仁爱和人情”。
仁爱是指心怀慈悲和善意地对待他人,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
这一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和谐发展的精神风貌。
另一个核心价值观是“礼仪和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礼仪强调的是对长辈的尊重、对师长的敬重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这种价值观是中国人尊重他人和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而“孝道和家庭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一直被中国人视为高尚的道德准则。
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强调了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和互助。
此外,“忠诚和诚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忠诚是指对国家和组织的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准则。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这一价值观在商业和社会关系中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不可忽视。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这些价值观也是现代社会共享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努力把这些价值观融入到当代教育、文化交流和社会建设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塑造个人品质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仁爱和人情、礼仪和传统、孝道和家庭观念以及忠诚和诚信等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和道德指引。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来谈谈儒家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儒家始终强调孝道、仁爱、礼义、忠信等传统美德,其中最核心的是仁爱和孝道。
仁者爱人,孝者爱亲。
仁爱和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仁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怀和友情之爱,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提倡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孝道则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
儒家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家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以无为的态度做事”、“顺其自然”是他们的核心理论。
这种态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相应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和谐”、“平等”、“和睦”,这些观念与道家的“以无为的态度做事”、“顺其自然”是一脉相承的。
通过追求道家的理念,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内在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不可分,相互补充和促进。
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启迪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光大。
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在中国社会得以良好传承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只有在强调传统文化的我们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标准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其中蕴含了许多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仁爱和亲情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关怀和尊重。
中国人常常强调孝道,尊敬和照顾年长的亲人。
这种亲情观念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延伸到社会关系中。
中国人普遍认为,亲情的力量可以凝聚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礼仪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尊重。
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
在中国,人们通过遵守礼仪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尊重他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人们对他人的观点、意见和权益保持尊重和包容。
尊重他人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
这种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三、孔子思想和教育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之一。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理念,这些理念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四、和谐与平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常常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平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平衡。
中国人认为,只有保持心灵、身体和社会的平衡,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五、忍耐和坚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忍耐和坚韧的品质。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华民族的长历史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注入了不可替代的价值支撑。
本文将从"仁爱"、"礼仪"、"忠诚"、"勤奋"等传统价值观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之一。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和关爱。
中国的儒家思想便是以"仁"为核心,并推崇以仁爱来管理社会,使民众和谐共处。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仁爱"同样被视为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指导着人们对亲人、朋友、同事等周围的人们充满爱心,在需求中志愿帮助他们,以此培养社会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深刻的价值观之一。
它强调个人对社会、家庭的礼仪和规范。
中国古代便有诸如礼仪、规矩、仪式等伦理规范。
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在公共场合中遵守言谈举止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尊严、人际交往的顺畅和秩序的正常。
第三,"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坚定的价值观之一。
它强调对国家、社会、家庭和朋友等的忠诚与信任。
中国古代有"忠诚"一词,体现出了"忠"字的的深刻内涵。
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忠诚基础的建设。
第四,"勤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人尊敬的价值观之一。
勤奋意味着为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而付出艰苦努力。
在中国古代,勤奋和劳动是一种美德和信仰,而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勤奋和创造力被重视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建设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积淀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
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孝道、谦恭、正直等美德,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提倡的“仁者爱人”理念,强调每个人应该关心他人,表现出人道主义的情怀。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和互助精神有助于增进个体之间的理解和包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规范,对于建立健康的社会风气和优良的行为准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个体的身心和谐。
道家思想关注生命的本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在的真理和自我解脱。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竞争导致人们的压力和疲劳,而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保持内心的宁静。
在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个人通过追求内在的平衡和舒适,可以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幸福。
三、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关注人类的苦难、痛苦和解脱。
佛教思想倡导慈悲、智慧、无私等美德,主张通过修行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佛教思想强调人类的无常性和无我性,提倡超越物质欲望和个人私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在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和功利主义的压力下,佛教思想呼唤人们摆脱欲望和私欲的束缚,从内心寻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安宁。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价值观念,这些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中,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仁爱和和谐仁爱和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仁爱观念教导人们要关心他人,以爱心和宽容对待他人,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和谐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的和谐,追求内在平衡与外在和谐,努力实现世界的和谐统一。
二、礼仪和尊重礼仪和尊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中国人重视礼仪,注重言行举止的规范与得体。
礼仪观念培养出人们尊重长辈、尊师重道、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促使人们相互关怀,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尊重观念教导人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孝道和家庭观孝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其核心是尊敬父母。
中国人讲究“养育之恩,永世不忘”,推崇以孝治国和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孝道观念教导人们要尊敬父母,关心家庭,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强调家庭和谐、家庭责任以及家族的延续与传承,对社会稳定和个人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诚信和责任诚信和责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华文化倡导忠信待人、守信用、诚实守信的行为准则,在商业交往、社会交往以及个人行为中都极为重要。
诚信观念教导人们要遵守承诺,信守道义,树立诚信的形象,建立可靠的信用体系。
责任观念强调个人和社会责任,关心社会民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五、智慧和礼拜智慧和礼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中华文化倡导智慧的追求和知识的尊重。
智慧观念教导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不断学习进取,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真谛。
礼拜观念教导人们要尊重智者和师长,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以达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和价值精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了深刻的滋养和诠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三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一、儒家思想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伦道德、仁爱之道和治国理政。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道不谋而合。
儒家强调的“忠孝、礼仪、廉耻、孝弟”等传统道德观念,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敬业、责任、公正”等价值观相契合。
儒家思想中的“以德治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理念,也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民主、平等、公正”等理念,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
在《大学》中提到“务本、敬人、乐群、行仁”,强调以自身的修身养性来影响他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友善”等价值观表现了一种内在的联系。
在儒家《中庸》中,提到“中正、中和、中庸”,强调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极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平等”等理念相互呼应。
这些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
在《道德经》中提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强调在不断追求新知识的也要注意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求真务实”、“发展创新”等价值观相呼应。
在道家思想中,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价值观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首先,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仁者爱人,宽容、关心和尊重他人是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仁人不仅关心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也会扩展到整个社会,关心弱势群体,尽力帮助他们。
其次,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
义是指道德、公正和正义的准则。
中国人追求道义的合理和公正,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正义。
义人不仅会依法行事,还会有个人道德的追求,不违背良心。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核心价值观。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心灵追求。
中国人重视礼仪,在各种场合中遵循特定的礼仪和行为准则,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尊重和和谐。
礼的核心是尊重他人,注重从内心出发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智是指智慧和知识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的追求强调的是内在的智慧和道德的智慧。
中国人注重培养自己的智慧和知识,用智慧解决问题,追求更高的道德成就。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
信是指守信用、诚实和可信赖的品质。
中国人追求真实和诚实,注重信任和信用。
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关系的基础。
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忠是指对国家、家庭和朋友的忠诚。
中国人崇尚忠诚,将忠诚视为一种美德,忠诚于国家和家庭是重要的道德规范。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核心价值观。
孝是指对父母的敬重、关爱和照顾。
中国人视孝行为重要的道德准则,认为孝顺父母能够带来幸福和福报。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也是中国人最重视和传承的价值观。
这些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们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尽管时代在变化,但这些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研究
【摘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整个价值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具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它集中体现着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内在包含“和谐”、“仁爱”、“自强”、“公忠”四种基本价值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世俗生活的现实要求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这种终极理想分别体现在哲学、社会、政治、伦理、审美等不同精神领域。
这四个基本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被前人普遍认同和实践,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予以创造性的发展。
它既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基因,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无形力量。
【关键字】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紧密团结,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这些文化相互诘难相互补充,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要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去寻找。
进一步发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世致用,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
正因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然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今天,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我们寻求文化多样化发展、谋求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除了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还需建构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强”、“公忠”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
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
因此,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因,同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文化理念也能够转化为符合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外可以确立中国自身的文化品格,构成与异域文化进行对话、交流、互动的基础,进而改变单一的意识形态话语机制,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搭建更为宽阔的交流平台;对内可以实现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相互认同,消解利益分配中可能形成的价值观分化与对立,从而确立一种全社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以实现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在无形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实现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承传与弘扬。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坚持群众路线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社会建设中的现实体现。
我们应在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中回味历史、激励斗志、陶冶情操、砥砺品行,着力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发展人、帮助人、服务人的人文环境。
当代中国,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当代的主题,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
也只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才可以与时俱进,对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贡献保持持久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弘扬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注重传统文化的作用。
在当代更要具备创新意识,使传统文化能够被永久珍藏。
注明:2014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4039B
参考文献
[1] 梁晨;浅析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未来展望[J];社科纵横(新理论);2007年02期
[2] 崔海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3] 贾英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前提、意蕴和方法论原则[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
[C];2008年
[4] 张晓英;刘玫;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的发展[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
[C];2009年
[5] 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B].清华大学,201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