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生物膜研究进展_叶晓敏
肺炎支原体的研究进展

肺炎支原体的研究进展袁宁;侯敏;郭杰;张海霞;李雪;刘运德【摘要】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belongs to the class mollicutes and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commoncause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t can caus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 an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all age groups. Some patients ifnally developed allergic asthma after MP infection. Moreover, M. pneumoniae has also been shown to trigger the exacerbation of other lung diseases and infect to other organs. This review mainly target the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mycoplasma detection methods, the common diagnostic indicators of 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prognosis and so forth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recent years.%肺炎支原体属于柔膜体纲,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
其可引起成人和儿童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的感染,并可因感染导致部分人群出现过敏性哮喘,此外其亦可加重肺部疾病并引起一些肺外感染。
2379例女性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与药敏分析

性 率 分 别 为 1 %( /3 9 ̄ 54 3 72 7 ) . 4 27 ) 1 .%(6 /3 9。 8 2 11
2物 敏 感 性 试 验 结
果见表 1
3 讨 论
及住 院 的 2 7 39例 女 性 患 者 . 行 官 颈 分 泌 物 检测 进
1 标 本 采集 无 菌 阴道 窥 阴器 暴 露 官 颈 口后 .先 用 无 菌 - 2
表 1 10 5 3例 支 原 体 对 临 床 常 用 抗 菌 药 物 药 敏结 果
注 : 中 R、、 别 表 示 耐 药 、 表 IS分 中介 和 敏 感 。
本 地 区 2 7 标 本 中 ,体 外 支 原 体 检 测 阳性 10 39份 5 3例 ,
2m, 转 4 5圈 。 出 棉拭 子置 棉 试 子 桶 中 , 即送 检 。 c 旋 ~ 抽 立
1 试 剂 与 方 法 试 剂 采 用 广 东 珠 海 经 济 特 区益 民 生 物 工 . 3 程 制 品 厂 生 产 的 支 原 体 培 养 、 定 、 敏 试 剂 盒 , 份 检 测 板 鉴 药 每
地 区差 异 有 关 。 地 区 女性 生 殖 道 支 原 体 感 染 以 U 本 u为 主 。 占 阳性 率 的 7 .%(0 410 )其 次 是 U + h及 Mh 分别 占阳 28 19 /5 3, uM ,
rhis N U 。支 原 体 多 与宿 主共 存 , 表 现 感 染 症 状 , 在 i ri G ) t t, 不 仅 某 些 条 件 下 引 起 机 会 性 感 染 . 常 和其 他 致 病 菌共 同致 病目 且 。
大 量 的研 究证 明 U u与 自然 流 产 、 天 缺 陷 、 胎 和 不 孕 症 有 先 死
715例尿道炎患者支原体检测及药敏实验分析

胶质 瘤是神经 系统最 常见 的肿瘤 ,其发 生发展 的原 因和机制 并不完全明确 , 有待进一步研究。 鼠双微体基 因( M2是一种原癌 MD ) 基因, 与肿瘤 的发生 和治疗有 关Ⅲ 。本 文采用 免疫 组织化 学技 术测 定 M M 在人脑胶 质瘤和正常 脑组 织 中的表达状 况 ,探 讨 M M D 2 D 2 表 达与人脑胶质 瘤发生发展 的关 系 , 为临床 治疗提供 参考 。 并 1 材料 与方 法 1 . 1临床资料 :收集 南 阳医专第 一附 属医 院病 理科 20 年 6月至 05
河南 省南 阳医学 高等专 科学 校病理 教研 室( 7 0 0 4 30 )
21年 9 1 00 月 4日收稿
2 1年 4 00 月脑胶 质瘤 石蜡标 本 3 例 , 中男 2 例 、 1 例 , 者 4 其 1 女 3 患 年 龄 8 6 岁 , 均年龄 4 _岁 。根 据 WH ~5 平 5 3 O神 经系统 肿瘤 的分类 标 准对胶 质瘤进 行组 织学 的分类 和分级 : 级 0 , I 例 Ⅱ级 2 例 , l Ⅲ 级 8 Ⅳ级 5例, I 级归为低度恶性 , Ⅳ级归为高度恶 例, 将 一Ⅱ Ⅲ一 性 。 1 例脑外伤 内减压 术 中切 除的脑组 织标本作为正 常对 照。 2 1 免疫 组化 染 色 : . 2 鼠抗 M M 抗 体 、P试剂 盒 及 D B显 色剂 由 D 2 s A 北 京 中杉 金桥 公 司提 供 ,染 色 过程 按试 剂 盒操 作 。阴性 对 照用 PS B 代替 I 。 抗
长; 耐药 ( ) 浓度 孔和 高浓 度孔 均有 支原体 生长 。 R低
2 结 果
MDM2在 人脑 胶 质瘤 中表 达 的 临床 意义
吴 红 芳 ・
摘 要: 目的 : 探讨 M M 在 脑胶 质 细胞 瘤 中的表 达及 意义 。方 法 : 用免疫 组 织化 学 法检  ̄ MD 在 脑 胶质 瘤和 正 常脑 组织 中的表 D 2 利 l  ̄ M2 达 。结 果 : 在脑胶 质瘤 和正 常脑 组 织 SMD 蛋 白阳性 率分 别为 1. M2 4 %和0 尸 0 1; 7 %(l . )在脑胶 质瘤低 度 恶性 组和 高度 恶性 组 , D 2 <0 M M 蛋 白阳性 率分 别为1 . 4 %和 1. 尸 0 5 。结论 : D 2 3 5 %(> . ) 4 0 M M 与脑胶 质瘤 的发 生发展有 关 , 可作 为脑胶 质 瘤临床 基 因治疗 的靶点 。 关键词 : 质 瘤 ; 胶 MDM2 白 蛋 中图 分类 号 : 4 6 R 4. 6 文献 标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0 6 0 7 ( 0 0 2 — 10 0 10 — 9 9 2 1 )2 0 0 — 2
214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药敏分析

支 原 体 培 养 和 药 物试 验 。结 果 共 检 出 支原 体 阳性 2 4例 , 性 率 4 . , 中 解脲 支原 体 ( ) 8 1 阳 44 其 Uu 1 2例 , 型 支原 人
体 ( )2例 。 药敏 结 果 显 示抗 菌活 性 较 强 的 药物 有 强 力霉 素 、 满 霉 素 、 沙 霉 素 、 Mh 3 美 交 四环 素 和 罗红 霉 素 ; 药 性 较 耐 高 的 药 物有 环 丙 沙 星 和壮 观 霉 素 。结 论 目前 汕 头地 区女 性 生 殖 道 支原 体 感 染 以 Uu为 主 , 床 治 疗 可 将 强 力 霉 临
诊 前 1 内 未使 用 过 任 何 抗 生 素类 药 物 。 周 12 标 本 采 集 . 清 除 阴 道 及 宫 颈 口分 泌 物 , 菌 棉 拭 子 插 人 无
宫 颈 管 1 m, 轻 旋 转 取 出 。 及 时 将 标 本 接 种 到 培 养 基 。 ~2c 轻 13 试 剂 支 原 体 培 养 及 药 敏 试 剂 盒 由珠 海 经 济 特 区 益 民生 .
物 工程 制 品 厂提 供 。 14 实 验 操 作 及 结 果 判 断 . 严 格 按 照 试 剂 盒 操 作 说 明 书 进
行 。各 孑 培 养 液 不 变 色 为 阴性 , 养液 颜 色 由 黄 变 红 且 清 亮 为 L 培
阳性 。药 敏 孔 变 红 表 示 孔 内有 Uu和 ( ) h生 长 , 对 该 种 或 M 即
素、 美满 霉 素 、 沙霉 素作 为 首 选 药物 , 环 素 和 罗红 霉 素 次 之 。 交 四 【 键 词 】 女 性 ; 泌 尿 生 殖 系统 ; 支原 体 感 染 ; 微 生 物敏 感 性 试 验 关
D1 1 . 9 9 j is . 6 2 9 5 . 0 0 1 . 5 0: 0 3 6 /.s n 1 7 — 4 5 2 1 . 4 0 8
517例女性生殖道感染支原体鉴定及药敏分析

12标本 采集 . 无菌消毒清 洁阴道及宫颈 口分泌物 , 用无 菌试 子插入宫颈 管内旋 转试子 1~2 秒钟取 出单 层柱状 上皮细 胞 , 5 0 不要触及到宫颈外 及阴道
壁。
1 3方 法 . 常规消毒 后 用无 菌棉试 子取 宫பைடு நூலகம்分 泌物 置于 无菌 管 中 , 即送 立 检 。支原体鉴定 和药敏试剂 由珠海浪峰生 物技术有 限公司生产 , 严格
2结果
2 0 年 7 ~2 1 年 1 09 月 00 月对 5 7 1 例女. 生殖道分泌物支原体标本 1 生 培养 阳性率 为 4 %, 2 不同年龄组女性生殖 道分泌物支 原体标 本培养 阳 性率见表 1 。 女性生 殖道分泌物支原 体标 本阳性年龄 阶段为 2 -5 岁分 5 , 5 0 组 见表 2 。 女性 生殖道分泌物 支原体标本 阳性耐药性统 计如下 , 见表 3 。
年龄
2 —5 02
2 -0 3 -5 3 —0 4-0 53 03 54 05
析 , 临床 合 理 用药 提供 实 验依 据 。方 法 采 用珠 海浪 峰 生 物技 术有 限公 司生 产 的支 原体 培养 、鉴 定 药敏 试 剂盒 对 51 为 7例女 性 生殖道 患者 的宫颈 分泌物 标本 进行体 外支 原体培养 及 药敏检 测。 结果 1 5 患者标 本 中 , 原体 阳性率 为 4 % , 中 U . 7例 1 支 2 其 u 阳性 占2 3 , H占 2 % ,u M 混合 感染 占 1 % , % M 5 7 U + H 4 支原体 阳性患者 主要分布 于 2 ~4 5 0岁年龄段 。2 U . u对环丙 沙星、罗红霉 素耐 药率 高 , 别为 8 % 、3 % , 强力霉 素、交 沙霉 素、美满 霉素较敏 感 , 别 为 9 、8 % 、8 % , 分 2 7 对 分 5 3 0 2 M h则对环丙 沙星耐 药 率较 高为 7 % 对 强力霉 素、交 沙霉素较敏 感为 9 % 、7 % 。结论 女性 生殖道分 泌物 支原体 感染 以 u 5 9 9 u为主 , 次为 u + 混 其 Mh u
肺炎支原体的研究进展

肺炎支原体的研究进展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冷伤风等。
这种细菌不易被普通抗生素所杀灭,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肺炎支原体的基本特性、致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其研究进展。
肺炎支原体的基本特性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属于支原体科的细菌。
它是一种小型球菌,通常直径只有0.2微米左右,没有细胞壁,不能靠自身合成ATP,因此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存活。
肺炎支原体的基因组相当简单,只有700-800万碱基对,整个基因组仅包含几百个基因。
此外,肺炎支原体有较强的变异性,只有70%的基因是与所有菌株共有的,其余的基因则是各菌株特有的。
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内细胞寄生菌,可以侵入宿主细胞内部,并造成细胞损伤。
它的致病机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细胞后释放致病因子:肺炎支原体侵入细胞后,会释放出致病因子,如肺炎支原体蛋白(P1)、肺炎支原体铁蛋白结合蛋白(Mpn141)等。
这些致病因子可以干扰宿主细胞的代谢功能,导致炎症反应。
2. 干扰宿主免疫反应:肺炎支原体还可以干扰宿主免疫反应,降低宿主的免疫力,从而使宿主更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3. 诱导自身细胞凋亡:肺炎支原体能够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导致炎症反应加剧,从而进一步损伤组织。
4. 影响细胞信号传导:肺炎支原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可以干扰宿主细胞的信号传导,如干扰宿主的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等。
肺炎支原体的治疗方法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疾病不易被普通抗生素所治愈,因此需要针对其特殊的基因组和生物学特性开发治疗药物。
目前,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利用微生物探针检测:可以使用PCR等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情况,以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程度。
这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措施的选择。
2. 抗生素治疗:对于临床上确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以使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等药物进行治疗。
309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

2 结 果
21患 者 支 原 体 感 染 阳 性 率 .
3 9例标本 中 , 0 支原体感染 阳性 1 8例 , 9 阳性率 为 6 . %。 48 0 其中 U U单 独 阳性 14例 , 2 阳性 率 为 4 .3 ; 0 1 % ; U 和 Mh均 为 阳性 4 .9 U 9例 , 阳性 率 为 1 .6 U 阳性 率 为 5 .9 4 .3 1 .6 , 58 %。 U 59 %(01 %+ 58 %)Mh阳性
1 . 本 采 集 2标
见 表 1 。
表 1 18 9 例支原体培养 阳性药敏试验结果【( 】 %)
男性 患者 憋尿 2h以上 。用无 菌棉 拭子 由前 尿道 2 4c  ̄ m 处 取 分 泌物 ; 女性 患 者 用 无 菌 棉拭 子 插 入 宫 颈 内 2 c 旋 转 m 3 拭子 取分 泌物 置无 菌试 管 内立 即送 检 。 0s
冲 图分类 号】 3 5 R 7
【 标识 码】B 文献
【 编号】 17 — 7 12 1 )2 c一 6 — 2 文章 6 4 4 2 (0 0 0 ( )0 7 0
泌 尿生 殖道 支原 体感 染 的患 者在 我 国逐 年 上升 , 引起 而 泌尿 生殖 道感 染 的支 原体 主 要 是 u ( 脲 脲 原体 ) Mh( u解 和 人 型支原 体) 。由于抗 生素 的广 泛使 用 , 原体 耐药 菌 株 日益 增 支 加 。 了解 本 地 区泌尿 生殖 道 支原 体感 染状 况及 药 物敏感 性 为
21 0 0年 2月 第 1 第 6期 7卷
医学检验
39 0 例泌尿 生殖道感染患者支 原体培 养鉴 定 及药敏 分析
王 辉
( 湖南 省衡 阳市 水 1 3山有色 金属 有 限公 司职工 医 院检 验科 , 湖南 衡 阳
1068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

的相关要求 , 选 取 8个 新 鲜 患 者 血 清 标 本 ( 覆 盖 线 性 范 围 内 不
同浓度) , 在两 台仪 器上分别 每天样 本按照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 ] 王 荷 君. 血清 I ) _ 二 聚体 的检 测 [ J ] . 中华 血 液 病 杂 志 ,
1 991, 1 2: 46 0 — 4 61 .
顺 序 测 定 第 1次 , 然 后 反顺 序 测 第 2次 , 连续测定 5 d , 每 台 仪
器得 8 O个 数 据 , 共获得 1 6 O个 数 据 。计 算 两 台 仪 器 对 比结 果 的S E 和 r 。S E ≤ 1 0 , r ≥0 . 9 7 5为可 接 受 。 2 . 4 抗 干扰 能 力 采 用 S y s me x干 扰 检 查 试 剂 盒 , 空 白液 与 【 ) I 二 聚 体 质 控 物 L按 1: 9比例 制 备 各 自干 扰 物 的 空 白 A 液 , 将结合胆红素 、 血 红蛋 白 、 游离胆红素和乳糜物用蒸馏水溶解 , 制 成 不 同 的干 扰 物 B液 , 制 成 后 B液 的 结 合 胆 红 素 浓 度 为 2 0 mg / d I , 血红蛋 白 5 0 0 m g / d L, 乳糜物 1 9 6 0 F T U。 然 后 分 别 用 S T A— R凝 血 仪 和 1 2 0 F R生 化 仪 进 行 测 定 , 每 份 样 本 测 定 3次 , 结 果 取 平 均值 , 并 对 结 果 进 行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 两 台 仪 器 在 不 同干 扰 物 的影 响下 测定 【 ) I 二聚体的影响度 ( F ) 都小 于 1 O 。
a n a l y t i c a l me t h o d s ;a p p r o v e d g u i d e l i n e [ S ] . Wa y n e , P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支原体生物膜研究进展叶晓敏,陆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510630)[摘要]近几年,支原体生物膜研究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多种支原体都被证实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生物膜形成后支原体耐药性增加,研究生物膜对于防治临床支原体感染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从目前报道的几种支原体生物膜的形成及结构、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物膜形成对支原体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对支原体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支原体;生物膜[中图分类号]R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468(2011)01-0060-04生物膜(Biofilm,BF)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微生物的细胞及其分泌的聚合物等所组成的膜样多细胞复合体[1]。
生物膜的存在可以增强病原微生物对宿主免疫攻击及抗菌药物的抵抗力。
目前对大量支原体的研究已发现很多支原体都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
生物膜形成后增强了支原体对环境压力如热、干燥、缺氧、高渗透压等[2-3]及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4]。
本文从支原体生物膜的形成及结构、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物膜形成对支原体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支原体生物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支原体生物膜的鉴定及其形成和结构生物膜是微生物细胞不断粘附、聚集,并包裹在自身生成的胞外基质中形成的多聚复合物,体积上15%由细胞组成,85%由胞外基质组成。
目前生物膜的培养多以玻片、细胞爬片、滤膜为载体,可在液体中或固体培养基表面培养,依靠扫描电镜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通常认为观察到多层复合结构即为生物膜结构[5-6]。
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先后包括5个步骤[7]:可逆性粘附、不可逆性粘附、早期形成阶段、成熟及消散阶段。
虽然很多研究认为支原体培养24小时生物膜即已形成,并以此期生物膜为对象研究其对抗菌素等的抵抗力。
但Laura McAuliff等[2]在研究了牛支原体生物膜时有不同的发现。
作者利用共聚交显微镜结合SYTO9/PI 荧光探针对牛支原体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过程进行观测,发现形成的24及48小时大部分细胞是活的,而通过共聚交显微镜的观察及三维重构发现牛支原体生物膜在最初的24小时仅有一层细胞粘附,48小时才发展成一个非匀质的框架结构,有近20um高,还有通道样结构,此时的生物膜才趋于成熟,同时研究发现培养24小时的牛支原体生物膜对达氟沙星,恩氟沙星,土霉素与游离状态的细胞同样敏感,证明牛支原体培养24小时尚未形成成熟生物膜。
可见不同微生物生物膜成熟的时间是存在差异的,在对生物膜特性进行研究之前因先确定其成熟时间点。
支原体生物膜形态与其他微生物相似,可呈网络样、蜂窝状、柱状、蘑菇样、塔样,其间可见水通道,同一种微生物可形成不同结构的生物膜。
如肺炎支原体的生物膜最初可形成蜂窝状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向外生长成蘑菇状或塔状,塔的直接从小的10um到大于50um,并在塔结构内可见到通道。
随着生物膜生长时间的延长,蜂窝状结构中的空洞减少而塔的直径增加,生物膜的形成逐渐趋于成熟[8]。
生物膜在不断成熟、丰厚的过程中对内层细胞保护作用不断增强,但由于其深部的细胞营养物质及氧份缺乏也会抑制其生长,正如Laura McAuliff的研究发现培养72小时的生物膜中近70%的细胞都死亡了,活的细胞主要位于生物膜中心。
2影响支原体生物膜形成的因素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粘附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某些胞外多糖及蛋白质物质是介导粘附的重要基质。
如大肠杆菌的表多糖[9],铜绿假单胞菌的藻酸盐[10]等都可促进生物膜的形成。
有关支原体的研究也发现支原体的生物膜形成也与某些多糖及蛋白质物质有关。
2.1多糖与生物膜形成野生型的肺炎支原体可形成一种胞外多糖,即表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Ⅰ,它是由当量克分子的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
James M.Daubenspeck等[11]在研究中发现肺炎支原体编码此表多糖合成通路的基因的插入突变株可形成另一种胞外多糖EPS-Ⅱ(含有N-乙酰氨基葡萄糖),突变株较野生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明显增强。
这种胞外多糖可能具有更强的粘附能力。
但并不是只要能生成表多糖就能形成生物膜。
绵羊肺炎支原体可以生成半乳糖并形成半乳糖基础的荚膜却不能形成生物膜。
是否荚膜样结构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呢?确有脑膜炎奈瑟菌[12]及创伤弧菌[13]荚膜抑制生物膜形成的报道。
但无乳支原体、牛支原及解脲脲原体也可形成多糖荚膜,却也可形成生物膜。
可见不同结构的表多糖物质对生物膜的形成有不同的作用,进一步检测这些大分子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物膜的形成机制[2,4]。
2.2蛋白质与生物膜形成肺炎支原体的可变性表面抗原(variable surface anti-gens,Vsa)蛋白,调控了支原体的很多性质,包括对补体的易感性、对噬菌体的易感性、红细胞粘附能力及形成生物膜的能力[14]。
Warren L.Simmons等[8]的研究发现产生长的Vsa蛋白的肺炎支原体不能粘附到聚苯乙烯及红细胞,不能形成生物膜,但可以形成浮游状态的拥有大量细胞外基质的微菌落,并可抵抗补体的作用。
而产生短的Vsa蛋白的菌株游离状态时易被补体杀死,但能形成生物膜。
Vsa蛋白介导生物膜形成的具体机制还不清,但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微生物的一个进化规律:为了更好地在环境中存活它们会形成更有利于存活的形式如生物膜的形式。
James M.Daubenspeck等[11]在研究中也检测了Vsa蛋白,发现EPS-I突变株即使在生成长的Vsa蛋白时也能形成生物膜,且生物膜形成能力与产生短的Vsa蛋白的野生株相当,提示胞外多糖是影响生物膜形成更重要的物质。
Laura McAuliffe等[3]对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的研究发现生物膜形成后的定植细胞较游离细胞高表达一些蛋白分子如:延伸因子Tu、丙酮酸脱氢酶α链、PTS系统葡萄糖特异性IIBC分子、磷酸烯醇丙酮酸蛋白磷酸转移酶、果糖二磷酸盐醛缩酶II、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及磷酸丙糖异构酶。
丙酮酸脱氢酶及延伸因子Tu在肺炎支原体与胞外基质中的纤维连接蛋白的结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5],也被认为是肺炎支原体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与细胞粘附有关[16]。
PTS系统蛋白及Tu也与肺炎支原体的压力反应有关[17]。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磷酸丙糖异构酶与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代谢有关。
有关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蛋白质表达的研究,也发现类似与Laura McAu-liffe研究发现的这些糖酵解酶的表达在生物膜形成早期有所增加[18]。
可见蛋白质物质对于生物膜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在粘附阶段外可在多方面影响生物膜的形成。
对于很多细菌研究都发现的生物膜的形成与一些调控系统如群体感应系统(quorum-sensing systems,QS)有关。
金葡菌Agr QS系统[19]可促进生物膜的消散,铜绿假单胞菌的LasR-RhlR QS系统[19]可促进生物膜的形成。
然而目前对支原体的研究还未发现有相关的调控系统存在。
Maria Garcia-Castillo等[4]对解脲脲原体检测了在细菌中常见的与生物膜形成有关的基因如esp、bap、mus20及sty2875,但都未找到。
3支原体生物膜形成与基因型的联系支原体生物膜的形成在种内也存在差异,这与分子型或基因型不同有关。
Laura McAuliffe等[2]用结晶紫染色法对牛支原体生物膜进行半定量检测发现生物膜形成能力强(A560values>0.15)的菌株属于B亚型,而生物膜形成能力差(A560values<0.100)的属于A亚型。
牛支原体的可变表面脂蛋白(variable surface lipopro-teins,Vsps)家族中有几型具很强的免疫源性,与致病有关,如VspA,VspB,VspE,and VspF[21]。
Vsp还可促进牛支原体粘附到牛支气管上皮,这种粘附与致病有关[21-22]。
那么Vsp是否也可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呢,目前还无涉及这方面的研究报道。
但Vsp的不同类型会影响生物膜的形成能力。
Laura McAuliffe等[2]的研究就发现大部分(70%)形成生物膜弱的菌株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表达VspF,而形成生物膜强的表达VspB(86%)及VspO (63%)。
4生物膜形成对支原体耐药性的影响生物膜形成后可以增强细胞对多种环境压力如热、干燥、缺氧、高渗透压等[2-3]及抗菌药物的抵抗力[4],但生物膜的形态结构与抵抗力有关。
如前所述肺炎支原体在形成早期为蜂窝状,后期塔结构增多,生物膜形成趋于成熟。
Warren L.Simmons等[8]为了检测肺炎支原体生物膜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将肺炎支原体形成的生物膜及从生物膜消散的细胞与补体或短杆菌肽(肺炎支原体鼠宿主产生的一种抗菌肽)共孵育。
结果发现生物膜确实可以抵抗补体及短杆菌肽杀伤作用保护支原体细胞,但这种保护作用主要位于生物膜的塔结构中,而处于生物膜蜂窝状结构中的细胞会被补体或短杆菌肽溶解。
这与塔结构区域的细胞密度最高并有大量的多糖物质覆盖有关。
有研究表明胞外多糖是能够保护细菌免受抗菌肽的溶解作用的[23-24]。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胞外基质尤其是其中的多糖物质的屏障保护作用可能是支原体生物膜耐药的一个机制。
这也提示由于生物膜的不同结构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同,生物膜形成成熟后抵抗力才会稳定增强。
大部分研究都证明生物膜形成后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都增加,而Laura McAuliffe等[2]的研究中牛支原体的培养24小时的生物膜对达氟沙星、恩氟沙星、土霉素与游离状态的细胞同样敏感,这可能与牛支原体生物膜形成还未成熟有关。
Maria Garcia-Castillo等[4]在对解脲脲原体生物膜介导多重耐药的研究中发现生物膜形成后对红霉素、泰利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四环素都具有很高的耐药性,但对克拉霉素敏感。
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研究表明阿奇霉素可通过抑制绿脓假单胞菌藻酸盐的生成抑制生物膜形成[17]。
还有研究表明阿奇霉素、头孢他啶及环丙沙星可以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影响自诱导因子N-3-氧代十二烷酰左旋高丝氨酸内酯(N-3-oxo-dodecanoyl-L-homoserine lactone,AHLs)的外排,从而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QS系统起到抑制生物膜形成的作用[25]。
那么克拉霉素是否也对解脲脲原体的生物膜基质形成或某些可能存在但还未得到研究的调控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呢,这其中还存在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领域。
5讨论与展望生物膜的形成与多种疾病有关,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克雷伯氏菌属及假单胞菌(属)等都倾向于在导管、人工关节及人工瓣膜等植入性器材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形成是感染慢性迁延的重要原因之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