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膜研究最新成果

合集下载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研究进展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研究进展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研究进展周 晶 1),霍丽珺 1),雷雅燕 1),和红兵 2)(1)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2)牙周病科,云南 昆明 650106)[ 摘要 ]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是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由微生物产生,导致生物膜内细菌致病性增强的基础物质,在改变生物膜中微生物行为、毒力及耐药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对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的成分、结构、功能、研究方法及针对胞外聚合物的生物膜感染治疗策略的进展做一综述。

[ 关键词 ] 生物膜; 感染; 胞外聚合物;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 R78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2095 − 610X (2021)04 − 0150 − 05Advances in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in BiofilmZHOU Jing 1),HUO Li-jun 1),LEI Ya-yan 1),HE Hong-bing 2)(1) Dept. of Endodontics ; 2) Dept. of Periodontics ,The Affiliated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106,China )[Abstract ] Biofilm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are the basic substances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s in the biofilm formation process,which lead to the enhancement of bacterial pathogenicity,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hange of microbial behavior,virulence and drug resistance. In this paper,the component,structure,function,research methods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biofilm infection targeting on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are reviewed.[Key words ] Biofilm;Infection;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Research methods生物膜是嵌入细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基质中的微生物集合[1],可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如龋病、牙周炎、囊性纤维化、鼻炎及鼻窦炎、骨髓炎和心内膜炎等疾病。

污水处理中的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研究与应用

污水处理中的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研究与应用

污水处理中的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研究与应用污水处理是现代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

而生物膜反应器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处理方法,近年来在污水处理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一、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的原理和分类生物膜反应器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附着在固体载体上形成的生物膜进行废水处理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将废水与悬浮微生物和附着微生物接触,使微生物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通过附着微生物和悬浮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完成废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的降解。

根据载体的不同,生物膜反应器技术可分为固定载体生物膜反应器和流动载体生物膜反应器两种。

固定载体生物膜反应器一般采用颗粒状或膜状的固定载体,如填料、网格等,使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形成膜。

流动载体生物膜反应器则采用颗粒状的流动载体,如活性炭等,通过流动载体的搅动,使微生物在载体间形成生物膜。

二、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研究现状近年来,生物膜反应器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研究者们通过改进载体材料、优化反应器结构和提高微生物附着能力等手段,不断提高生物膜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

一方面,研究者们通过改变载体的化学性质和表面形态,提高微生物附着能力。

例如,采用改性活性炭作为流动载体,可以提高微生物的附着速率和附着量,提高生物膜反应器的处理效果。

基于这一原理,研究者们还开发了多种新型载体材料,如微孔聚合物、纳米载体等,进一步提高了生物膜反应器的性能。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对反应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例如,采用多级反应器的方式,可以提高生物膜反应器的降解效率。

在多级反应器中,将污水处理过程分为多个阶段,使废水在不同阶段中得到充分处理,达到更高的处理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出了串联反应器的概念,即将不同类型的生物膜反应器串联起来,通过不同生物膜反应器间的协同作用,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三、生物膜反应器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由于其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中。

两种植物多酚体外抑制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及抗生物被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种植物多酚体外抑制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及抗生物被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种植物多酚体外抑制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及抗生
物被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是两种常见的口腔微生物,它们常常聚集在口腔表面形成牙菌斑,是口腔疾病的主要病因。

同时,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也是耐药性较强的细菌,其引发的感染不易被治愈。

因此,寻找新的药物来对抗这两种细菌及其形成的生物膜是十分重要的。

多酚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菌等。

现有研究表明,许多植物多酚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但其对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影响尚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将选取两种植物多酚,探讨其对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及对其形成的生物膜的影响,旨在为口腔微生物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选取两种植物多酚进行体外抗菌实验。

首先,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细菌在不同浓度的多酚处理下的生长状况。

进一步,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多酚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观察其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抗生素穿透的情况。

三、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结果,预计能够找到在体外体系中对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植物多酚,并探讨其对这些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同时,本研究将为寻找新的口腔微生物感染治疗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膜生物反应器在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

膜生物反应器在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

膜生物反应器在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膜生物反应器在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摘要: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膜生物反应器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膜生物反应器的概念入手,详细介绍了其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此外,文章还就膜生物反应器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并重点强调了技术创新和合作研究的重要性,以促进膜生物反应器在水处理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水处理;研究进展;应用现状;问题与挑战;发展方向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水资源日益紧缺,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水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存在处理能力有限、工艺复杂、投资和运营成本高等问题,因此许多新型的高效水处理技术逐渐受到重视。

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集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于一体的水处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膜分离和生物降解作用,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去除或降解。

相比传统的水处理方法,膜生物反应器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等特点,因而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二、膜生物反应器的概念及工作原理膜生物反应器是指利用特殊的微孔膜材料,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和被附着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回收的一种水处理技术。

其工作原理可以归纳为物理过滤和生物降解两个过程。

首先,水通过膜材料,根据其孔径大小和表面特性,将其中的颗粒、胶体和大分子有机物等物质截留在膜表面,实现物理过滤的效果。

同时,膜材料还能起到增加反应表面积和加速质量传递的作用,提高水体的传质效率。

其次,水经过物理过滤后进入生物膜区域,在生物膜中的微生物通过吸附、附着和吸附等方式,将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在膜反应器中可以形成稳定的生物膜,可以更好地抵御外界环境的变化,提高降解效率和稳定性。

整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在膜生物反应器中加入一定的剂量供氧,以维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降解活性。

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Ke y wor :bifl te t e t s wa e te t e ; ciatd su e ds o m r am n ;e g r am nt a t e l dg v
随 着 我 国 经 济 的高 速 增 长 , 工业 化 和 城 市 化 的 步伐 加 快 , 对 水 资 源 的 需 求 也 日益 增 加 , 而产 生 了 大量 污水 , 剧 了对 进 加
' ' ’ ’ ' l l , l ' l ' l i b' l , l , l l , ' ' ’ i, l l l ' ' ' ' , , l , , ' ' ’ ’ l l , , l , , l , ' ' , ● ' l l ’ l l l l l ' ' l ' t, b i ’ ’ ' l ' l l l , , ' , ' ' ' ’ ’ ’ ’
Ab t a t if m n cia e l d e i a p rl l t p e o i ilg c lte t n t o s n t e s wa e te t n s r c :B o l a d a t t d su g s aal — y e a r b c b oo i a r ame tme h d ,i h e g r ame t i v e p o e s T e d l s d i e s c n ay te t n f n u t a a tw t r n r a e g e t n r c s . h y wie yu e n t e o d r r ame t d s ilw se a e d u b n s wa e t a me t,a d t e e meh h oi r a r n s t— h o sa et e k yl k i e g r ame t C mp r d w t h c ia e l d e p o e s i f m a o n q e a v n a e . d r h e i n s wa e t t n . o a e i t e a t td su g r c s ,b o l h ss me u iu d a tg s n e h v i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无生命物体 的 表 面形 成 B 。此 外 , F细 菌还 可污 染 着在尿道 内, 于被 尿液 冲 出俘 外。细 菌可很 快发 生 F B 克
与人 类生活相 关 的设拖 , 空调 系统 、 水 系统 和食 粘 附 , 如 供 例如 , 内氏放 线 菌(li r'sneud ) 附 着 ,tmmc asni 对 l  ̄ e c l i
品加x 设 备 等 , - 由此 造 成传 染病 的 流行 据 估 计 , 大 在羟基磷 灰石 小球 上 的酸性 富 含脯氨 酸 的蛋 白粘 附, 约 6 %人类 细 菌性 感染是 由 B 5 F细菌 引起的 。 约 1小时吸附 即趋 于饱和 。在 细 菌粘 附阶段 , 由于
B F研 究涉及微 生物 学 、 免疫 学、 分子 生物学 、 材料 缺乏 成熟的 B F结构保 护 , 菌的 抗・ 强 , 钿 陛不 因此 , 抗 科 学和数 学等 多学科 , 其真 正作 为一 个 独立 学科发 展 菌药物的疗效相 对较好 。 起 来始 于 ∞ 世 纪 7 O年代 末 9 0年代 后 , 着相 关 学 随 ( )B 二 F的发展 : 菌粘 附到表 面后 , 整其 基 细 即调 科 的发展 及 对 B F钿 菌在 医 学上重要 性 的认识 ,F研 因表 达 , 生长繁 殖的 同 时分泌 大量胞 外 多糖 (xI B 在 eo  ̄一
G bn 和 YnHu i os a ot b 等 对牙茵斑 B F细 菌和龋病的 菌起 始 粘 附、F发展和 成熟等 阶段 ,F细 菌在 各阶段 B B
关 系做 了大量 研 究 , 为深入 了解 ’ 细菌 在健 康和 疾 具 有不 同的 生理生化特性 。 病 中的作 用奠 定 了基 础 。现在 已知 , 菌可在 人体 组 细
( )细 菌粘附 : 一 细菌对宿 主表 面的 粘附是钿 茵在

蜡样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及其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蜡样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及其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蜡样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及其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孟庆磊, 贾伟娟, 郗珊珊, 何云江, 陈云娇, 刘志林, 张鑫, 王学理△(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2)Progress in regulation of Bacillus cereus biofilm formation andits removal methodsMENG Qinglei , JIA Weijuan , CHI Shanshan , HE Yunjiang , CHEN Yunjiao ,LIU Zhilin , ZHANG Xin , WANG Xueli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 , Inner Mongolian Autonomous Region ,Tongliao 028042, China. E -mail : wangxl 9577@ )[ABSTRACT ] Bacillus cereus (B. cereus ) is a facultative anaerobic gram -positive bacterium ,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nature. Some B. cereus strains are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which can cause food poisoning. B. cereus exists in two forms (free or biofilm ) in the environment , and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is bacterium. In this paper , the composition ,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removal methods of B. cereus biofilm for‑mation are reviewed ,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B. cereus biofilm and its control and prevention.[关键词] 蜡样芽胞杆菌;生物膜;调控;去除[KEY WORDS ] Bacillus cereus ; biofilm ; regulation ; removal [中图分类号] R363; R378: R155 [文献标志码] Adoi : 10.3969/j.issn.1000-4718.2023.06.021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 B. cereus )是一种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隶属于芽胞杆菌科蜡样芽胞杆菌属。

生物膜中蛋白质和脂类相互作用的研究

生物膜中蛋白质和脂类相互作用的研究

生物膜中蛋白质和脂类相互作用的研究生物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多种生物过程的中心。

它是由各种生物分子组成的复杂结构,其中蛋白质和脂类是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在生物膜中,蛋白质和脂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是由多层脂质分子组成的膜状结构,它们可以分为两类:磷脂和类固醇。

磷脂中包括磷酸脂和神经酰胺,它们是最为常见的脂类成分。

类固醇是另一类重要的脂类成分,其中包括胆固醇和雌激素等。

这些脂质成分在生物膜中的相对比例和位置不同,从而导致了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差异。

生物膜在细胞生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隔离细胞内外环境,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稳定的化学环境。

此外,生物膜还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例如信号转导、膜蛋白通道的调节、细胞黏附和组织形成等。

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可以分为两类:固定型和非固定型。

固定型蛋白质主要是与膜中的磷脂相互作用,从而使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非固定型蛋白质则可以在膜中自由地移动,这些蛋白质在生物膜中起着调节信号转导和传输物质的作用。

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膜中的脂类相互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来实现蛋白质和膜中脂类的结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相互作用方式,例如π-π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和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等。

研究生物膜中蛋白质和脂类相互作用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生物膜中蛋白质和脂类相互作用的方法和技术非常多样化。

其中最常见的技术是质谱分析技术和X射线晶体学技术。

利用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得到关于蛋白质和膜中脂类结合的详细信息,包括二者的空间位置、分子量和结构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例如体内标记技术、膜中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技术和分子模拟技术等。

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精确地研究生物膜中蛋白质和脂类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

应用研究生物膜中蛋白质和脂类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我国生物膜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1.生物膜结构研究的进展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类及糖等组成的超分子体系。膜蛋白和膜脂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是以
下方面。(1)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膜蛋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可分为外周膜蛋白和内在膜
蛋白(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后者部分或全部嵌入膜内,有的则跨膜分布。真核细胞所含的蛋白
质,据估计约1/4-1/3 为内在膜蛋白。人类基因组中编码并可表达为蛋白质的基因约为30,000~
40,000,据估计,表达的蛋白质中内在膜蛋白也占1/4-1/3。因此,无论从深入解析生物膜的功能,
还是从后基因组研究考虑,内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内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
测定存在较多的困难,至1997年,已获得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测定结果的蛋白质总数为6300左右,其
中内在膜蛋白仅占20个。近3-5年内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研究获得明显的进展。至2002年,已获
得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蛋白质总数共计17500左右,其中内在膜蛋白已增至69个。(2)膜脂结构研
究进展。膜脂主要包括甘油脂(Glycerolipid),鞘脂(Sphingolipid)以及胆固醇(Cholesterol)。对于
甘油脂研究较多,它们不仅是生物膜结构的骨架,其中有些成员还参与了信号转导的过程。近年来的
研究肯定了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质膜有微区结构存在,称为“脂筏lipid raft”和Caveolae。值得注意
的是,它们富含鞘脂和胆固醇,物理状态介于凝胶相与液晶相之间的Lo相(Liquid-ordered state)。
这些微区结构不被去垢剂所溶解,还各自含有一定量的与信号转导等功能有关的蛋白质。因此,普遍
认为,它们与信号转导以及物质的跨越细胞运送等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2.信号转导受体的二聚体化。
林其谁教授报告指出,生物膜的流动性保证了膜上蛋白的侧向运动。膜上信号转导受体中相当一
部分以单体形式存在,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有的虽有一部份可以是二(多)聚体, 但它们不是活
性二聚体, 如红细胞生成素(EPO)受体等。它们在与配基结合后,生成活性二聚体,启动了信号转导
途径。跨膜受体一般是指G蛋白偶联受体, 它们能够感受温度,味觉,光,多肽,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等。通常单体与配基结合就能表现活力。但有一些G蛋白偶联受体会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从而
表现出功能的多样性。

3.生物膜的单分子研究
林克椿教授报告说,研究生物单分子就是对单个分子进行成像观察,构象变化,动力学,操纵以及相
互作用的探讨,这是分子生物学深入发展的需要,代表了21世纪这一领域的前沿。研究生物单分子之所
以有可能,是近年来各种新技术陆续出现的结果。由于生物单分子具有纳米(nm)水平的尺寸,因而这类
技术都必需有nm级的分辨率。目前研究方法很多,但大体上可归纳为光学技术和扫描探针技术两大类,
以及两者间的相互结合。例如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TIRFM),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术(SNOM),光钳
(Tweezer),单粒子追踪术(SPD),原子力显微术(AFM)等。近年来生物膜的单分子研究已开始取得了一些
成果.如研究膜蛋白的解折叠,受体在膜上的分布,受体-配体相互作用与信号转导,通道的结构、功能与
选择性,病毒粒子感染细胞的过程等。

二. 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
1.膜蛋白的结构和研究新方法
膜蛋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自从1986年第一个原子分辨率内在膜蛋白-光合反应中心
解析至今的14年来,目前解析的具有原子分辨率或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的内在膜蛋白总数不到100
个。其困难主要是:(1).天然膜蛋白含量低;(2).膜蛋白不稳定,分离、纯化比较困难;(3).膜蛋白晶
体生长困难,晶体的生长成了目前解析膜蛋白三维结构的瓶颈。冷冻电子显微术是新崛起的结构研究
技术。这种技术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尤其是超分子体系的结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成
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公认的研究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超分子体系结构的有效手段。

2.物质跨膜运输
Ran GTP酶调控细胞核核膜和核孔复合体装配中的作用,膜融合的研究进展,在神经信号释放和
传导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植物细胞跨膜运输研究现状。有的领域在国际上还是一个待开垦的处女地,
而国内已有很好的前期工作基础。

3.受体与通道蛋白
离子通道蛋白在细胞内外生理活性物质运输、信号转导中起关键作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
方面:深刻地解析各种离子通道亚型/受体及其相关的特异性配体/调制剂的化学/基因图谱结构,它们
相互识别的结构因素和分子基础;阐明不同生理功能状态下相关离子通道/受体的组织细胞分布及其
表达水平;离子通道/受体和递质物质调控生物信息传递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和整合特征等。专家们介
绍了膜受体与受体药理学及神经突触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心肌细胞的Ca2+通道及钙信号。

4.信号跨膜转导
从美国西南医学中心回国参加本次会议的屠亚平博士介绍了有关G 蛋白信号调节蛋白 ( RGS)
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研究员又着重介绍了脂质筏和质膜微囊(Caveolae)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孙大业院士介绍了植物细胞信号转导。

5. 光合膜的研究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能量代谢的中心。光合能量转换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其过程主要由
光系统I 和II、细胞色素b/f、ATP合酶和NAD(P)H脱氢酶(NDH)等蛋白复合体承担。它们的结构
和功能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光合膜脂是生物膜系统中最为特殊的脂类,这些脂不但是光合膜的结
构成分,它们还可能与膜蛋白有着特异性结合,在光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6. 生物膜与细胞凋亡
线粒体不仅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同时也是细胞凋亡的调节中心。有位研究员介绍了细胞凋亡
的发生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线粒体能释放多种凋亡诱导分子,如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IF)
等,通过细胞内一系列级联反应,引起细胞的凋亡。细胞凋亡在多种疾病,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
心脏病、免疫疾病、和爱滋病等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细胞凋亡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凋亡信
号转导、细胞凋亡调节的分子机制。

7. 生物膜与医学
生物膜/膜蛋白的变化与多种疾病直接相关。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及其编码的氧化磷酸化酶蛋白
结构和功能的缺陷和失控都涉及心血管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肿瘤以
及衰老和细胞死亡等医学问题,形成了一个线粒体医学新领域。有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内胆固醇的
循环、平衡与退行性神经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和 Niemann-Pick type C 的病变机制有关。
8. 新技术在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膜是蛋白质、脂类及糖等组成的超分子体系,这些分子间存在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不断涌
现的新技术在生物膜研究中起关键作用。生物膜的单分子研究,利用分子探针在光学水平研究分子间
相互作用,光学和光谱学方法在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构架运动的快速光谱研究,生物信息学
(基因网络和系统生物学)等。

9. 仿生物膜的研究
生物膜形状的液晶模型理论研究,功能薄膜模拟生物膜研究,仿生膜的研究进展等。

三、我国膜生物学研究的策略和建议:
在后基因组时代,面对各学科的飞速发展和高、新、尖技术的广泛应用,膜生物学作为一个交叉
学科,应加强合作和交叉。要有超前思维,做一两件标志性大事,以整体提升膜生物学研究的水平。

膜蛋白质组的研究,要关注膜蛋白的结晶和结构解析,膜蛋白的功能和膜蛋白-膜脂的相互作用
的研究,选取有重要功能和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膜蛋白作为研究对象。

分子(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膜脂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生物膜研究的核心
内容。膜受体与配体,离子通道与离子,不同信号分子在膜水平的作用等都是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
也是膜生物学的中心课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膜微区(Lipid Microdomain),脂筏(lipid raft)和Caveolae
的研究。

总结
1.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生物膜是细胞的基本结构。生物体内许多重要过程(如
物质运送、能量转换、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细胞凋亡、细胞免疫、神经传导和代谢调控)以及激素
和药物作用、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等无不与生物膜有关。生物膜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工、
农、医实践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生物膜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出席这次会议有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信息、化学生物学、
医学、化学、物理、植物生理化学、稀土生物无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共同
探讨生物膜的发展,学科交叉的特色反映得更为突出。
3.生物膜研究发展很快,我国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今后我国
生物膜研究要有超前思维,找出影响发展的‘瓶颈’,搞好规划,建立相应的技术平台,以整体提升
膜生物学研究的水平。
4.生物膜研究范围很广,热点问题很多,当考虑我国21世纪生物膜研究规划时,应该重视,应
用基础与应用开发相结合。要重视生物膜研究的一些基础问题,例如,膜蛋白、膜脂的结构与功能,
膜脂-膜蛋白的相互作用等。
5.生物膜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需要各种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更需要有创新技术的建立与发
展。希望有一定措施,鼓励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6.他认为膜生物学研究还与应用密切相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利用生物膜/仿生膜技术作药物的靶
向运输或药物的缓释胶囊的研究在国内已有较好的基础,这方面无疑将会对进入WTO以后的我国药
物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