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及其 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简称结核杆菌,首次由德国科学家Robert Koch于 1882年由肺结核病人的痰液中分离得到,并被证实为结 核病的病原菌核杆菌在分类上隶属于放线菌目、分支杆 菌科、分支杆菌属,是种不能运动、不产芽孢、专性需 氧的短小杆菌。菌体-般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多呈 单个或分枝状排列,大小约1-4×0.4μm。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Ziehl -neelsen抗酸染色呈红色 ,非抗酸性细菌则呈蓝色。结核杆菌的抗酸性主要取决 于其胞壁内所含的分枝菌酸残基,亦和其胞壁固有层的 完整性有关。
이 문서는 나눔글꼴로 작성되었습니다. 其意义
02 治疗性结核病疫苗的种类 2.1 活载体疫苗 2.2 亚单位疫苗 2.3 DNA疫苗 2.4 全菌灭活疫苗 2.5 其他疫苗 03 结核病治疗性疫苗的研究现状 04 结核病治疗性疫苗的展望
12 / 12
END! 感谢观看
이 문서는 나눔글꼴로 작성되었습니다. 설치하기
10 / 12
04 展望
结核疫苗快速发展,并能对致病性结核杆菌产 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为TB的防治带来了希望。然而, 迄今还没有一个重组疫苗能达到BCG的免疫水平。 其原因在于,重组疫苗虽可激活免疫系统,但不能 引起长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记忆,所以开发一种与B CG协同的、可产生长效免疫应答的疫苗十分重要。 初免-加强免疫策略的出现,有效联合了BCG与新型 结核疫苗,为预防结核、诱导机体产生长期免疫保 护作用提供了可能。

MTB肝素结合血凝

DNA疫苗
HG85 A/B
临床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 嵌合 DNA疫苗 A 医学科学院(吴雪琼) g85A/Ag85B 等

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

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

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肺部,但也可以影响其他部位。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有10百万人患有结核病,其中有1.4百万人死亡。

结核病问题仍然是世界面临的健康挑战之一。

现有的结核病药物疗法需要长期治疗,并且长期的药物使用会导致耐药性出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的抗结核病药物的研发进展。

BedaquilineBedaquiline是一种新型结核病药物,于2012年获得欧盟批准,并于2013年在美国上市。

它是第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结核病药物,用于治疗多药耐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

Bedaquiline通过抑制ATP合成降低菌体代谢,从而达到抗击结核菌的作用。

据研究表明,Bedaquiline治疗广泛或多药耐药结核病的疗效显著,获得了全球医学专家的认可。

PretomanirPretomanir是一种结核病新药,于2019年5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它与Bedauiline和Linezolid组合使用,三药联合治疗对于治愈多药耐药结核病的患者有很大的帮助。

Pretomanir通过抑制mycolic acid合成来杀死结核菌,并显著提高了治愈患者的疗效。

研究表明,Pretomanir联合使用Bedauiline和Linezolid,可以缩短治疗的周期,减少药物使用的时间和副作用。

SutezolidSutezolid是一种治疗结核病的新型药物。

它和生物反应修饰剂Liniskin组合使用,可以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和副作用时间。

Sutezolid具有广泛的抗微生物谱,对多种微生物菌株具有杀菌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可以在肺部和外周组织中起到作用。

有研究显示Sutezolid可以在八周内治愈多重耐药结核病。

TBAJ-587TBAJ-587是一种针对结核病的新型药物。

它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结核菌,研究显示,TBAJ-587能够在低浓度下杀死菌体,减少治疗的时间和副作用。

细菌对利福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细菌对利福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细菌对利福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徐凯悦;强翠欣;赵建宏
【期刊名称】《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年(卷),期】2017(16)2
【摘要】利福霉素为袢霉素类家族成员,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结核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艰难梭菌引起的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 CDAD)、衣原体的持续感染、旅行者腹泻等。

然而,利福霉素广泛用于临床感染治疗的同时,细菌耐药问题却使该杀菌“利器”变得“钝化”。

结核分枝杆菌极易对利福平(rifampin, RIF)耐药,约有3.6%新增结核病和20.2%复治结核病为耐多药结核病。

【总页数】5页(P186-190)
【作者】徐凯悦;强翠欣;赵建宏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8
【相关文献】
1.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杨旭; 罗维; 白玲; 舒鸣; 王湘; 侯强红
2.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流行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J], 刘家旭; 汪
志勇
3.细菌生物膜引起致病菌耐药机制及抗菌肽LL-37对生物膜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魏建仝;钱军;苏秦柳晔;刘志侠;王徐龙;王勇平;谢瑞敏;李想
4.肠杆菌科细菌替加环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朱瑞奇;吴韩;曾杨梅;吴俊伟
5.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殷俪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持留菌的控制与清除研究进展

持留菌的控制与清除研究进展

持留菌的控制与清除研究进展陆君卓;程磊【摘要】Persistent bacteria is a microbial subpopulation which can survive from lethal concent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Unlike the resistant bacteria which usually acquire the resistance from heritable gene mutations, persisters are genetically identical to regular cells in genome but show a distinct antibiotic tolerant phenotype through a state of dormancy. Once the antimicrobial therapy is removed,the persisters can regrow to a new population and cause the recurrent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increased threats due to the in-fections and drug tolerance caused by persistent bacteria promote the interests of preventing bacterial persistence.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harmfulness of persistent infections, the mechanisms of bacterial persistence and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control and eradication strategies,aiming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一类可耐受致死浓度药物作用而存活的表型耐药亚群,普遍存在于细菌群体中而难以杀灭.持留菌有别于具有基因抗药性突变的耐药菌,它们通过一种复杂的休眠机制而抵御抗菌药物的作用.持留菌一旦从休眠状态复苏则会造成感染疾病的复发,成为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如何清除持留菌成为研究热点与难题,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方法从分子机制水平到感染器官整体水平均有涉及,文章综述近年来针对持留菌的控制与清除方法,旨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持留菌;细菌感染;耐药性;抗生素【作者】陆君卓;程磊【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610041成都,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0 引言随着抗生素在全球的大量广泛使用,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逐渐凸显,导致抗菌治疗的失败以及细菌感染的复发[1]。

2024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新技术的现状与进展(全文)

2024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新技术的现状与进展(全文)

2024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新技术的现状与进展(全文)摘要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传统病原学对其诊断效率较低,易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早期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治至关重要。

文中对近年来出现的可用千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新型检测技术进行综述,主要分为核酸检测方法、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3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 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引起的脑脊膜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结核病中最致命的肺外结核病型。

尽管接受了抗结核治疗,TBM患者的病死率仍超过30%[ 1 ] 。

在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 mmunodeficiency v irus, HIV)感染的TBM患者中病死率接近40%,而合并HIV感染的耐药TBM患者病死率可高达100%[ 2 ]。

TBM患者能否得到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3 ] 。

但TBM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难以通过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常规生化等参数与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脑膜炎进行鉴别[4, 5 ]。

此外,TBM患者脑脊液中Mtb的载量通常较低,这对TBM的病原学诊断提出了极大的挑战[6, 7 J。

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和普及快速有效、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M t b及其耐药性检测方法,对TB M诊疗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8 ] 。

在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中,抗酸染色廉价、快速、简单易实施,但敏感度欠佳,无法检出低菌载矗样本中的病原体[9' 10 ];尽管后来提出的改良抗酸染色能够使细胞内外的M t b同时在镜下呈现,增加了对脑脊液样本中M t b的检出率,但通过染色镜检无法区别M t b与非结核分枝杆菌,且无法提供病原菌的耐药信息[ 10, 11, 12]。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研究进展临床1班 王小蕾 90301136结构严谨,内容翔实,但缺少英文文献是为憾事9分细菌L型,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指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而能够继续生长和分裂的菌株。

[1]1935年klieneberger首先从念珠状链杆菌的菌落中发现,并以她工作的Lister研究院命名为“L型”。

迄今为止, 几乎所有的细菌、螺旋体和真菌中都发现L 型的存在。

[2]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发现实际上要早于细菌L型概念的提出。

1908年,Much在结核性冷性脓肿、浆液性渗出液、淋巴结和痰液中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非抗酸染色的微小颗粒样异常,被后人称为Much 颗粒。

一般认为, Much 颗粒是结核杆菌的非耐酸性细胞, 有感染豚鼠并发育成正常抗酸杆菌的能力。

有人认为Much粒可能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结核杆菌L型主要有三种形态:球菌相、颗粒相和滤过相。

球菌相: 1936年由Steenken发现,杆菌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失去细胞壁成分而形成球状体。

球状相结核菌由双层质膜包裹, 原生质中核糖体丰富, 间体消失。

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发生返祖。

颗粒相:即Much颗粒。

滤过相: Khomenko 于1991 年发现,是形态小于常杆菌20 倍的超小型结核杆菌,具有电子致密的外壳和很低的蛋白含量,可以通过除菌滤膜,并可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

[3]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对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研究逐渐深入,该菌与一些疾病的关系也逐渐明朗,现将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产生原因、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检查、治疗方法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一、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诱导产生结核分枝杆菌既可以体外诱导产生也可以在患者体内产生。

已知的诱导剂及其作用机制概括起来有: (1) 使细菌细胞突变, 如物理因素的紫外线, 化学因素的人胆汁, 尿素, 微量元素铁、锌、镁。

(2)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如氨基酸类的甘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 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异烟肼、链霉素、环丝氨酸等。

结核杆菌感染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研究的新进展

结核杆菌感染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研究的新进展

A src T bru s T )pss r th lnet imuo gs , stersns hoi i et ncaatr bta t uecl i B oe ge ae g o s( a ac l o m nl is a irpeet a rnc n c o hrc — o t c f i e
的 设 计 和研 制 。
关 键词 结核 杆 菌 ; T细胞 ; 疫 应 答 免
中 图分 类号 R 2R 7.1 5 ; 3 8 9 1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0 7 2 ( 0 2 O 一 0 5— 5 0 5— 0 1 2 1 ) l 0 7 0
Adv nc d i m m u s o s s M e i t d b c ls d i h a e n I ne Re p n e d a e y T e l urng t e I e to wih M y o a t ru t b r u o / nf c i n t c b c e i m u e c l ss
ie e sse e o h aho e z d by p ritnc ft e p t g n. W he e pei n swe ec ri d o n boh h n x rme t r are uti t uma sa d a i as,o ft et se n n nm l neo h e td
a d d tr n d c r ce it s o d ptv mmu e po s s t y o a tru t b ru o i n ee mi e haa trsi fa a ie i c ne r s n e o M c b cei m u ec lss wa d l y n t e e ry s a ea i h al sa e o n e to fT— eli t g fifc in o c l mmun es o e .Re e tsu e a e rv ae h c a imst a o ti ut o ti e— e r p ns s c n tdish v e e ld t e me h n s h tc nrb e t h sd

结核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结核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di ee ni ls ce ae us e i l o if cin wih t i r a im nd a e s r e a v l a l o l rt e t y o f rnta ma pe i s r s c ptbe t n e to t hs o g ns a h v e v d s a u b e to sf h sud f f o t e c lss Th s o mo l e x rme tla i a deso u e c l ssae mo e,a bi a une g . Ea h ub r uo i. e mo tc m ny usd e pe i n a nm lmo l ft b r u o i r us r b t nd g i apis c mo e a t wn me isf rsud i u a ub r uo i a d n n ompe ey mi c he h d lh sis o rt t yng h m n t e c lss, n o e c o ltl mis t uma ie s . The su is o n dsae t d e f TB i lb r tr a mas n a o aoy ni l ha e i nfc nl i c e s d ur un e sa i g f t e too y,vr e c a p t g n ss f v sg iia ty n r a e o d rtnd n o h eilg iuln e nd aho e e i o
d s a e I d ii n t he e t r e s e i s, u e c l s s r s a c a c a i na l nv l e o h i e s . n a d t o t s h e p c e t b r u o i e e r h h s o c so ly i o v d n n uma r ma e . Th s r v e o n p i ts i e i 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 2018, 6(3), 78-84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journal/hjmcehttps:///10.12677/hjmce.2018.63011Advances on Research of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BiofilmsMenglan Gan, Renfeng Wang, Zaichang Yang*School of Pharmac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Received: Aug. 1st, 2018; accepted: Aug. 15th, 2018; published: Aug. 22nd, 2018AbstractBiofilms refer to a microbial community that is surrounded by a self-generated extracellular po-lymer and attached to the cell surface, but the physiology and genetics definition of the M. tuber-culosis biofilm have not yet been described. Because of its unique physiological state, M. tuberculo-sis biofilms limi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prolong the cycle of tuberculosis treatment, and seriously endanger human health.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structural composition and related function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M. tuberculosis biofilms, and discussed the research ideas of using M. tuberculosis biofilms as novel anti-tuberculosis drugs to shorten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nd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for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uberculosis.Keywords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Biofilms, Tolerance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甘梦兰,王仁凤,杨再昌*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收稿日期:2018年8月1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2日摘要生物膜是指被自我产生的细胞外聚合物包裹,并附着在细胞表面的微生物群落,但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通讯作者。

甘梦兰等的生理学和遗传学定义至今尚未被描述。

抗菌药物耐受性通常与之形成的生物膜有关,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因其独特的生理状态,限制了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效果,延长了结核病治疗的周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该文就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结构成分及相关功能、定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讨论了以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为靶点新型抗痨药物的研究思路,为缩短结核病治疗时间,提高结核病的治疗效果提供一个新方向。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耐受性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细菌形成生物膜可导致表型耐药(Phenotypic resistance),大约65%~80%的人类细菌感染与生物膜相关[1]。

20世纪90年代,Hall-Stoodley等[2]发现形成生物膜能使分枝杆菌逃避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因此生物膜是分枝杆菌长期栖居的场所。

2008年Ojha等[3]证实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生物膜内存在对异烟肼、利福平等一线抗结核药物高度耐药的MTB,而破坏生物膜后,这些耐药菌重新恢复对抗痨药物的敏感性,因此认为生物膜内的耐药菌为表型耐药。

随着对MTB生物膜的不断探索,认为MTB生物膜能屏蔽抗痨药物的作用,是导致结核病治疗周期长的原因之一,学术界对MTB生物膜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MTB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结构成分及相关功能、定量测定方法以及以MTB生物膜为靶点新型抗痨药物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综述。

2. MTB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生物膜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不同的物理、化学、遗传、生物作用都参与生物膜成熟的整个过程[4]。

虽然生物膜形成机制尚未清楚,但生物膜在非生物或生物表面形成过程中,可以分为可逆性粘附和不可逆性粘附两个阶段[5]。

MTB生物膜的形成机制与一般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相似,每个阶段都通过严格的基因调控,其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步骤[6]。

2.1. 附着(Attachment)附着是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主要取决于营养条件、疏水性、细胞表面电荷、细菌与细菌的相互作用等因素[7]。

表面附着触发促进生物膜生长的基因表达,例如:大肠杆菌中的主调控因子(CsgD)通过抑制鞭毛的合成来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并通过激活adrA来诱导c-di-GMP (EPS合成的第二信使) [8]。

在此阶段,细菌可以松散地聚集,也可以分离成浮游形式。

2.2. 固着生长(Sessile Growth)待细菌附着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变得稳定后,细菌开始增殖和分裂,大量分泌细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并通过EPS发出特定的化学信号,诱导微菌落的形成[9][10]。

形成的EPS 可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消毒剂或者自然条件下的辐射等条件的影响[11]。

甘梦兰等2.3. 生物膜成熟(Biofilm Maturation)最终成熟的生物膜是由EPS和EPS所包围的微菌落组成,其结构是三维立体结构,包括营养和水分的运输通道[12]。

在这一阶段,微环境中生物膜形成自组织结构,信号分子分泌出自诱导物(Auto Inducer, AI),微生物细胞通过AI信号相互交流,以达到微生物所需的细胞密度[13][14]。

2.4. 分散(Dispersal)在这一阶段,生物膜内的微生物细胞进行快速增殖和分散,以使其转化为运动形态,同时生物膜内的细菌产生不同的糖分解酶(Saccharolytic Enzymes)帮助其表面的释放,例如大肠杆菌产生n-乙酰杆菌酶、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海藻酸裂解酶、链球菌产生透明质酸,继而自然发生分散[9] [15]。

分散后又附着于别处并重新开始该过程。

3. MTB生物膜结构成分及相关功能MTB生物膜是由EPS和微菌落共同组成,EPS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脂质以及细胞外DNA等;微菌落是由包裹在EPS中的大量细菌组成。

Ojha等[3]研究发现,MTB生物膜被包埋在富含脂质的EPS 中,其中含有丰富的分枝菌酸。

Trivedi等[16]研究发现,MTB生物膜的EPS含有大量的多糖,纤维素是MTB生物膜EPS中的关键多糖。

细菌生物膜具有高度复杂性,其基本结构主要由多糖的成分和结构决定[13]。

MTB生物膜结构及相关功能涉及如下两个部分。

3.1. 孔隙、通道生物膜是紧密结合、相互连接的三维立体结构,产生的孔隙和通道用于分配重要的营养物质,并从中除去生物膜微菌落中的代谢废物[17]。

Trivedi等[16]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MTB生物膜的超微结构,可知MTB生物膜是由大量的生物材料组成,包括密集的孔隙和通道。

产生的孔隙和通道促进营养物质在MTB生物膜中整个细菌群体的分布及扩散。

3.2. 厚度生物膜厚度受微生物种类影响,不同微菌落的生物膜厚度不同。

影响MTB生物膜厚度原因主要有:1) 生长代数:随着MTB生长代数的增加,EPS累积增多,MTB生物膜的厚度也随之增加;2) 表面活性剂:MTB生物膜厚度受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Trivedi等[16]研究了在添加或没有添加吐温80的条件下MTB生物膜的生长情况,实验表明在没有添加吐温80的条件下,MTB生物膜就像一层薄薄的生物材料包裹着细菌细胞,与添加吐温80的生物膜的厚度显著不同。

4. MTB生物膜定量测定方法生物膜通过多种体外模型进行定量测定,其中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96孔板的静态模型[1][18]。

其定量测定原理可分为三类:1) 生物膜生物量(biomass)测定(基于基质、活细胞和死细胞的定量);2) 活力(viability)测定(基于活细胞的定量);3) 基质定量测定(基于基质组分的特异性染色)。

近年来,用于生物膜定量测定方法主要有[19]:结晶紫(CV)测定、XTT测定、Syto9测定、二乙酸荧光素(FDA)测定、刃天青测定和二甲基亚甲蓝测定等,其中MTB生物膜定量测定实验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CV测定、XTT 测定以及刃天青测定等。

4.1. 结晶紫染色法(CV Assay)Christensen等[20]首先提出CV染色法,经过不断改进以适用于所有生物膜的定量测定。

CV是一种甘梦兰等碱性染料,可与细菌表面和生物膜细胞外基质上带负电分子结合,然后用乙醇或醋酸洗脱后进行定量分析[19]。

该方法用于定量生物膜的生物量,其局限性是[21]:1) 具有低重现性:这与生物膜生长的实验条件、溶剂的具体性质和浓度、洗脱时间有关;2) 活细胞和死亡细胞以及生物膜基质都会被CV染色,不能测定活菌实际数量,因此不适合评估抗菌物质的抗生物膜的效能。

Mothiba等[22]将结晶紫测定法基于96孔板中进行,待MTB生物膜形成后除去上清液,并用蒸馏水将残留的生物膜洗涤并风干,加入1% CV溶液并在室温下温育30分钟后,用蒸馏水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染料,空气干燥后使用70%乙醇提取剩余物中的CV,在570 nm处测量其吸光度值,进行定量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