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脾胃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这部医学著作以脾胃为主要论述对象,深入探讨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脾胃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读完《脾胃论》,我深受启发,对脾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脾胃论》首先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张仲景认为,脾胃是人体的中枢,主持消化吸收,调节水液代谢,保护气血等重要功能。
脾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况。
这种对脾胃的重视,使我深刻意识到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脾胃健康。
其次,《脾胃论》详细阐述了脾胃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张仲景认为,脾胃病变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过度等。
在病因方面,他提出了“脾胃虚实”、“湿热痰浊”等病机,为后世中医医生治疗脾胃病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治疗方法方面,他主张“和胃和中”、“健脾和胃”等方法,强调调理饮食、调整作息、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
这些治疗方法不仅丰富了中医治疗脾胃病变的理论体系,也为后人治疗脾胃病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脾胃论》,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调理阴阳平衡,重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这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脾胃论》中的治疗方法,强调调整饮食、调整作息、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体现了中医“以治未病”、“以防未然”的治疗理念。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预防和治疗现代疾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脾胃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经典,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脾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医经典,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也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脾胃论全集白话文讲解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该书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制定了以补益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脾胃论》的部分白话文讲解:
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是人体的重要脏腑,其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负责接收和初步消化食物,脾则负责将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同时,脾胃还具有升清降浊的功能,即将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脾胃的病理变化: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胃病可累及脾,脾病也可影响胃。
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长时间脾胃功能失调还可导致气血不足、脏腑功能衰退等严重后果。
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脾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如肝主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肾主藏精,为脾胃提供先天之精以滋养后天等。
同时,脾胃也为其他脏腑提供营养物质,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补益脾胃的治疗方法:针对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症,李东垣提出了以补益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
具体包括益气健脾、升阳举陷、温中散寒、清热燥湿等治法,以及相应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
这些方剂通过补益脾胃、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脾胃论》的部分内容讲解,且采用了较为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
如需深入了解《脾胃论》的精髓和具体运用,建议参考相关专业书籍或咨询中医专家。
《脾胃论》注释

《脾胃论》注释
《脾胃论》是宋本医学史上较重要的著作。
该书由张仲景(AD.
159-219)于公元前2世纪所著,是关于世界医学史上最古老的专著之一。
张仲景在《脾胃论》中概述了脏腑血液与气息交互作用的理论。
张仲景认为,脾脏对调节血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肺脏则控制气
息的流通。
《脾胃论》的注释是基于研究张仲景的思想结构、理论基础和诊断方法,并从历史、文化和临床治疗角度来理解。
此外,也需要强调张仲
景的发现之处和他的见解的重要性,完善他的一些疑义论述。
也可以
对《脾胃论》进行对比研究,以比较其与其他同人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以及实用临床医学著作的区别和联系。
脾胃论

章节目录
卷上 脾胃虚实传变论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脾胃盛衰论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肺之脾胃虚论 升阳益胃汤 君臣佐使法 分经随病制方 通气防风汤 羌活胜湿汤
内容简介
《脾胃论》是东垣学说中理论最集中的部分。卷上为本书的基本部分,尤其开卷三篇“脾胃虚实传变论”、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和“脾胃胜衰论”,引用了大量经文来论述作者关于脾胃论学说的主要观点和治 疗方药,为全书奠定基础。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如对劳倦所伤、发病时令、补脾升阳、安养心神、木 郁达之,以及用药与针刺等,都作了详细的讨论。卷下,重申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结合 临证,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全书列方 60余首,并详述方义及服用法,其中李氏所创用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 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书评、序言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 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 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 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 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 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 人之言,其意博哉!
影响评价Βιβλιοθήκη 李杲身处金元时代,在医学“新学肇兴”之际,创立脾胃学说,阐发内伤热中证,发展了内伤病的病机学说, 丰富充实了辨证论治体系内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朱丹溪、薛己、张景岳、叶天士等人。
脾胃论读书心得

脾胃论读书心得脾胃论是一本由明代医学家李东垣所著的医学经典,它是关于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它们的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深入理解脾胃论的内容对于掌握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在阅读脾胃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脾胃论中详细介绍了脾胃的功能特点和生理机能。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后天之本”,它们主要负责人体对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运化。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通过对脾胃功能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了脾胃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明确了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
其次,脾胃论中还介绍了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及其临床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功能失调常常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症状,甚至引发其他器官的疾病。
通过对脾胃功能失调病机的深入了解,我对中医疾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此外,脾胃论中还介绍了脾胃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调理脾胃功能常常是治疗许多疾病的关键。
脾胃论中详细介绍了调理脾胃功能的药物、食疗、针灸等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对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脾胃论,我对中医脾胃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深入理解脾胃论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我对中医理论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也为我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脾胃论解释最好的书

脾胃论解释最好的书
脾胃论是一部关于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作者是明代著名医家吴鞠通。
这部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医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在现代,脾胃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脾胃论的核心理念是“相火论”,这一理念指出,人体内的阳气和阴气相互制约、相互平衡,阳气的偏盛会引发一系列疾病,而阴气的偏盛也会引发一系列疾病。
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是要调整阴阳平衡,使阴阳相激荡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脾胃论还强调了“水谷精微”的重要性。
这一理念指出,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如果食物不干净或食用过量,就会导致内里的湿滞,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因此,脾胃论主张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搭配饮食,以保证人体能够获得足够的精微物质。
在脾胃论的治疗原则中,吴鞠通还强调了“扶正祛邪”的重要性。
这一理念指出,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津液,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时,还要注重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以达到治疗与保健的目的。
此外,脾胃论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这一理念指出,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因此,脾胃论主张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注重辨证施治,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总之,脾胃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病理机制,以及治疗疾病的科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脾胃论

首先,对于脾胃的功能,东垣认为:①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本。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和脏腑功能均依靠气血的供应,而脾胃乃“气血阴阳之根蒂”,产生气血之源泉。东垣在其脾胃学说观点中,十分重视人体之元气,谓:“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②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气机升降运动虽然与各脏腑皆有关系,但脾胃为脏腑气机升降的轴心,它脏皆赖之以行其用。他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云:“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也。……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脾气主升,为胃行其水谷精微及津液水湿之化,胃气主降,为脾行其受纳腐熟之功,胃气降则水谷下行而无停滞积聚之患。脾升胃降,共同完成腐熟水谷,化生
治法提供理论依据。
除此而外,在脾胃虚弱的前提下,督、任、冲三脉受邪,亦可以发病。盖督、任、冲三脉是一源三歧,皆起于会阴。督为阳脉之海;任为阴脉之海;冲为血脉之海,通十二经的气血,贯穿任督,为各脉之要冲,气血赖以营运。如因胃气虚弱,冲脉营运的源头断绝,任、督失养,外邪易于乘虚袭人,故必以扶益胃气为本。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东垣从“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认为胃虚、脾胃虚是诸病发生发展的根本所在,并因此而导致阴阳失调,邪乘虚人,进一步提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反复推究,饮食劳役损伤脾胃,自汗伤气耗津、阳明化燥伤津、外感病伤津皆能导致胃虚元气不足,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所谓“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给后人很大的启发。
黄元御的“脾胃论

黄元御的“脾胃论黄元御的“脾胃论”说:人体的后天之本是脾胃,脾胃之气左升右降,阴阳相交是为中气,脾胃不和,脾湿过旺使胃气敌不过,该升不升,该降不降会造成很多疾病。
肝随脾升,肝气升血流畅,脾气升,肝肾就不会有病,有点病对证吃药很快能好。
胆随胃降,胃气降,心肺胆气都降,这样,胆肺心不容易有病。
肝血流畅,心脏有充足的血液供养。
脾能上清,胃能降浊,肺气降气顺畅。
正常下降,这样,心气在下,肾气在上,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水火济济。
胃能吃,脾能消化,运送精微物质到达小肠,糟泊排送到大肠,营养人体百骸五脏,肺气下降,肝肾的功能都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健康的人。
什么叫顺藤摸瓜找病根比如肝病要从调整脾胃入手,是先不治肝,是先治它病根在脾胃,是因为脾胃有病,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所以有许多庸医不懂这个道理,开错药。
书中详细论述了许多病是怎么得的,应该吃什么药来医治和调理。
中医讲的五行对应人体五脏,不是单指某个器官,而是指整个经络和它的功能。
学好经络是治病的基础,肝经上反映的病,肝病、眼病都是因为脾气生不上去,胃气不能下降的结果。
但病根在于脾湿气过旺,使吃的东西不能消化,在胃里产生痰。
使肝气不能上升,所以医生开药,不能只使肝气下降。
这使我想到祥康节目说的,按摩太冲到行间穴,这样是错误的,应该是按摩行间到太冲穴。
这样,肝气不舒的问题才能解决。
所以只讲经络按摩,不讲怎么按摩,穴位按摩也应该遵守人体左生右降的规律,比如治疗肝经病,肝随脾气左升,所以肝气不能右泻。
许多心脏疾病,比如:口腔溃疡、心火旺、心脏病、血脉的病等是因为心气不能下降,是胃气不能下降的影响。
还是脾胃的问题。
许多胆病、胆囊炎等,也是胃气不能下降导致的。
许多人盲目的摘除手术,但是胆管炎症没有消除,饮食习惯没有改变,还是有复发的机会。
许多肾病、男科病、女子不孕症、肾司二便,大小便的病是肾虚的结果等都是因为心火不下降,肾水不能上升,肺气不能肃降,根在脾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论
《脾胃论》,李杲撰,三卷,1249年成书,为其晚年之作,也是集中反映他学术理论的代表著作,刊行于李氏身后。
全书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脾胃虚实传变论
《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
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
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
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
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
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者,出其悍气之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其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倦倦矣。
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
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
圣人着之于经,谓人以胃土为本,成文演义,互相发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读,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耳闭,溃溃乎若坏都。
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
《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
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
《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
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
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不一而起矣。
病从脾胃生者三也。
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此谓之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
岂特四者,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
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
圣人旨意,重见叠出,详尽如此,且垂戒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是言之,饮食起居之际,可不慎哉。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
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
人身形以应九野,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
戌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顺逆传变不同,温凉不定,当求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