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脾胃论如何体现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汇报人:2023-12-12•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实践目录•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现代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学术交流与发展趋势01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病的病因中医认为,脾胃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
脾胃病的病理特点脾胃病的病理特点主要包括湿邪困脾、脾胃虚弱、痰瘀互结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治疗脾胃病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病症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脾胃病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调理脾胃功能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通过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注重整体调节,从改善整体体质入手,综合调理身体机能。
整体调节中医药治疗脾胃病一般副作用较小,不会对机体造成过多的损伤。
副作用小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疗效相对稳定,不易反复发作。
疗效稳定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优势02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中药汤剂总结词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
详细描述中药汤剂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还可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在临床应用中,中药汤剂能够有效地改善脾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中成药总结词中成药是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使用方便、携带方便、疗效稳定的特点。
详细描述中成药通常是将中药饮片经过加工、提取、纯化等工艺制成,具有使用方便、携带方便、疗效稳定等优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能够有效地缓解脾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中成药还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仲景从脾胃论治五脏病思想的研究》

《仲景从脾胃论治五脏病思想的研究》一、引言自古以来,中医在论治疾病的思维上便有其独特的见解与方式。
而在这其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以脾胃论治五脏病的思想更是独树一帜。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仲景从脾胃论治五脏病的理论体系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二、张仲景脾胃论治五脏病的思想基础1. 脾胃为后天之本张仲景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是五脏六腑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的功能直接影响着全身气血的生化与运行。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五脏失养,百病生焉。
2. 五脏相关,互为影响张仲景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四脏。
而脾胃作为中焦之枢纽,对于五脏之间的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脾胃功能的调和,是维持五脏平衡的关键。
三、脾胃论治五脏病的理论体系1. 辨病位、辨病性张仲景在论治疾病时,首先会辨明病位及病性。
在论治五脏病时,更是以脾胃为切入点,通过观察脾胃的功能状态,判断五脏的虚实寒热。
2. 调理脾胃,兼治他脏在治疗上,张仲景主张调理脾胃,使其功能恢复正常,以达到治疗五脏病的目的。
同时,兼治他脏,使五脏之间达到平衡。
这种治疗方法既治标又治本,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四、脾胃论治五脏病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指导临床实践现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以张仲景的脾胃论治五脏病的理论为指导,通过调理脾胃,达到治疗五脏病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探索现代医学机制现代医学研究也在不断探索张仲景脾胃论治五脏病的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机制。
研究表明,调理脾胃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等,从而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
这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五、结论张仲景的脾胃论治五脏病的理论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它不仅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而且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理论体系的内涵及现代医学机制,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浅析《脾胃论》升阳法的特色

浅析《脾胃论》升阳法的特色【关键词】《脾胃论》;益气升阳法李杲,晚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
《脾胃论》了中土清阳之气在人体病理中的地位,强调了调理脾胃在治疗中的作用,是东垣老人学术思想的体现。
笔者仅就其益气升阳法的作一探讨。
“土为万物之母”。
脾胃居中州,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之气充足,气血生化有源,升降有序,水谷精微得以输布,人体四肢百骸皆禀受,形体充盛,人既无病;反之,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或情志过极均可损伤脾胃,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升降失常,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可病变。
,李氏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反之,“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充,而诸病所由生也。
”,脾胃内伤、元气、升降失常是运用益气升阳法的病理基础。
李氏升阳法主要有4个。
1 甘温除热李氏以阴火立论,即“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
脾胃气衰,元气,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笔者,李氏所论阴火,其实质是脾胃元气亏损,阴阳升降失常,阳陷阴中之证。
李氏《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原则,以甘温益气之中辅以升提清阳、升降立法,创补中益气汤。
该方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大补脾胃元气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其补中益气之功。
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诸阳气根于阴血之中,用当归以养血和营,使诸甘温之药,补气有根,共为佐药。
升麻、柴胡引脾胃之气上升而举其下陷之阳气,为佐使药。
脾胃气足,元气内充,清升浊降,则阳生阴长,气血旺盛,则虚热自除。
杨氏等[1],甘温除热并非限于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等方,临床凡以甘温益气或辛甘化阳并苦寒清热等法治疗标热证,均可称为甘温除热法,如临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符合的病因病机,临床疗效优于的清热利湿等法。
《脾胃论》之感悟

《脾胃论》之感悟《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1180~1251年)的晚年著作,也是充分体现李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脾胃论》是我国古典医籍中第一部系统论述脾胃内伤学说的专著,它奠定了东垣成为“补土派”创始人的地位的基础。
东垣所创立的脾胃学说,是通过时《难经》、《内经》等有关脾胃观点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发挥而形成的,既继承历代学说,又提出新的见解,有所发明、创造,不仅为内伤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而且使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达到高潮,为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世医家常着重研究其“补土”的用药法度及临床治验,但对其饮食调摄以调理脾胃之法,并未予足够的重视。
笔者有感于此,试作如下探讨。
李东垣著《脾胃论》,始终贯彻着“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的原则。
因此,其说以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为起点,徐徐展开,在《内经》的基础上全面而精致地论述了脾胃衰而五脏病,他脏病必累脾胃的过程。
李东垣用药特点十分鲜明,他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当中指出:“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
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
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奇、奇而至偶者也。
阳分奇,阴分偶,泻阴火。
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
末用辛甘。
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这段文字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升降浮沉”和“风药升阳”这两大用药法则,是李氏用药法的重要纲领。
可以说,李东垣十分重视脾胃气机的动态平衡,以动制静,辛甘温药也好,甘苦大寒之剂也好,即便是不擅升降流动的药物,也要用火制或者酒制的方法,让它既能上行至顶,又能下达肝肾。
他使用“升阳”之法,而非补阳,利用辛甘温药与升散药物相结合的方法,使阳气得以生发之后,又能够借升药之力发散于阳分,如此精妙的用药法度,体现了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炉火纯青的临床技巧。
脾胃论心得体会

脾胃论心得体会脾胃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主要阐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的核心作用。
通过对脾胃论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脾胃健康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维护脾胃健康。
首先,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的功能正常,能够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吸收,从而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反之,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影响全身的健康状态。
其次,脾胃论强调了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脾胃的升降功能对于调节人体的气机运行至关重要。
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不仅会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还可能影响到心、肝、肾等其他脏器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脾胃健康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定量的进食,避免暴饮暴食,这些都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作。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能促进脾胃的气血流通,增强脾胃的功能。
在治疗脾胃疾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而对于脾胃湿热的患者,则需要清热利湿。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调整脾胃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总之,脾胃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深刻认识,也为我们维护脾胃健康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更加明白了脾胃健康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维护脾胃的健康。
浅析《脾胃论》升阳法的特色

浅析《脾胃论》升阳法的特色前言《脾胃论》是著名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中关于脾胃疾病的代表性文献之一。
该书作者是唐朝医学家李东垣,书中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及治法等内容,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其中,“升阳法”是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着重分析《脾胃论》中升阳法的特色及其临床应用。
升阳法的概念升阳法,是一种通过调整机体的气、血、阴、阳等生理要素,来治疗脾胃疾病的方法。
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机体的阳气,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调整体内平衡的作用。
升阳法在治疗肝、胃、肾等器官的病变上都有一定的应用。
升阳法的特点注意力集中在脾胃上升阳法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脾胃上。
因为脾胃是消化吸收食物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状。
升阳法通过调整脾胃功能,增强阳气,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使其更好地消化食物,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疾病的目的。
通气血而不虚升阳法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通气血而不虚。
传统的治疗方法常常会疏泄病邪,但是这样会伤及正气,使机体更加虚弱,而升阳则可以增强机体的阳气,使机体更加强壮,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疏通经络升阳法还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代谢能力。
同时,它还可以增加微循环,使得血流更加畅通,保持身体的平衡。
升阳法的临床应用由于升阳法具有注意力集中在脾胃上、通气血而不虚、疏通经络等特点,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在治疗一些脾胃疾病的时候特别有效。
消化不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是常见病之一,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采用升阳法进行治疗。
因为升阳法可以调节脾胃和肝功能,增强机体内部产生的阳气,从而达到消化和吸收的协调作用,使机体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充分利用食物中的能量物质,调节消化功能。
胃病升阳法在治疗胃病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因为在胃病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胃口不好、脾虚等问题,因此通过升阳法来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增强阳气,可以有效缓解上述症状,从而达到治疗胃病的目的。
脾胃论解释最好的书

脾胃论解释最好的书
脾胃论是一部关于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作者是明代著名医家吴鞠通。
这部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医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在现代,脾胃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脾胃论的核心理念是“相火论”,这一理念指出,人体内的阳气和阴气相互制约、相互平衡,阳气的偏盛会引发一系列疾病,而阴气的偏盛也会引发一系列疾病。
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是要调整阴阳平衡,使阴阳相激荡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脾胃论还强调了“水谷精微”的重要性。
这一理念指出,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如果食物不干净或食用过量,就会导致内里的湿滞,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因此,脾胃论主张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搭配饮食,以保证人体能够获得足够的精微物质。
在脾胃论的治疗原则中,吴鞠通还强调了“扶正祛邪”的重要性。
这一理念指出,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津液,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时,还要注重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以达到治疗与保健的目的。
此外,脾胃论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这一理念指出,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因此,脾胃论主张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注重辨证施治,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总之,脾胃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病理机制,以及治疗疾病的科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中医养生:关注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关注脾胃的重要性中医养生注重平衡人体的阴阳,强调脾胃的重要性。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只有保持脾胃的健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充满活力。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脾胃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养生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关注和保护脾胃。
一、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脾胃主要负责消化吸收食物,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脾胃的功能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脾胃健康的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气血和精力,才能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二、脾胃的常见问题及其影响1.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减弱或失调,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脾胃虚弱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2.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常表现为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黏滞等症状。
脾胃湿热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容易导致体重增加、皮肤病变等问题。
3. 脾胃寒凉:脾胃寒凉是指脾胃功能低下,寒凉内盛,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症状。
脾胃寒凉会影响身体的消化功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容易引发体力下降、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三、养生方法1. 合理饮食: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理,建议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煮熟的蔬菜等,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
同时,要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2. 注意情绪调节:情绪波动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放松技巧、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
3.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天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
4. 定期按摩:脾胃经络分布在腹部,定期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脾胃的血液循环,增强脾胃的功能。
可以选择适当的按摩手法,如顺时针轻揉腹部,每天坚持数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脾胃论如何体现中医的科学性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不断有"科学真理只有一个,中医怎么能是科学?"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
更有甚者有"废医验药"之说。
人所共知,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学。
而关于中医学在近百年来的科学定性问题,一直是倍受非难和争议。
中医学的科学性是中医生存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何谓中医之"伪"?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严密性,四诊八纲,理、法、方、药,四气五味的关联紧密,其中任何一环错误就会使治疗效果出现误差,如有差误不是中医药不科学而是人为等其他因素没有达到准确度。
不能因此就断定中医学不是科学。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医是祖科学或成熟科学(这一点在《论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学--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一文中有祥述),而近现代的人们往往拿西医来对比。
西医的手术外科,静脉输液及基因生物工程和先进仪器等与中医的系统控制论是世界中共同存在。
下面就所学专业从脾胃病讨论中医学是否具有科学性,促进这个问题研究与解决。
2中医与西医的理论系统论述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2000年以来我国一直沿用。
经
过由古至今人体验证和漫长历史的检测,社会实践的体验形成"天人合一"的实践医学,源于有形与无形的物质。
由于中医学以阴阳五行、气化生息的抽象而无形质的学说,引起一些人的怀疑并指责其为"伪科学",自从"五四运动"时,新文化向旧文化挑战责难中医至现代,仍有人前仆后继。
为了使中医学不再受不白之冤,要从中医药的科学价值探讨。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以实证主义为基本原则的,从实证出发,要想证明中医理论是科学的,这是非常困难的。
中医学不同于现代医学解剖、细胞、分子的有形之质,中医将有形人体用无形的"阴阳气化"阐释。
中医学源于《易经》,其中有道、儒、佛文化思想,圣贤们的研究自然现象,结合民间治疗疾病的经验,以人体为证的方法,探知人体机理,用抽象推理阐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
从《内经》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至清代《温病学》的出现,历代医家不断总结成为完整的中医学体系。
而西医学是还原论,病因要还原到致病微生物,治病的机理要还原到细胞、分子的物理化学反应。
然而人体是有机整体,是不能分解还原的,要以整体观念阐释机体疾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方法。
3脾胃在中医学中的理论基础
脾为后天之本,"仓廪实知礼节",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根本[1]。
中医学中五味甘入脾,脾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四白,通于长夏之气,脾功能失调则食之无味、肢体消瘦、
重则肌绝。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消化、吸收、输布精微的主要脏器。
脾主运化,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输布精微的功能。
中医的脾胃是一个系统,与现代医学中的胰腺、脾、胃类同。
脾位于中焦,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
《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
脾气运化健全,能生精、为气、血提供养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濡养而发挥正
常的生理功能。
若脾气的运化功能减退,脾失健运,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输布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消瘦等精气血不足的病变。
4从生理学角度论中医学脾胃概念的科学性
现代生理学表明食物的消化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而消化酶绝大部分来自胰腺的胰腺细胞和小导管的管壁细胞
分泌的胰液,其中的有效成分有机物主要是各种消化酶,包括胰液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并且还含有羟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因此可以消化多种营养物质即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如果胰液分泌不足影响消化引起经脉失养、腹泻。
中医学中脾主运化水液。
脾有吸收、传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水精、水液传输到胃、小肠、大肠,接着脾将其运化到肺,再由肺到全身。
②肾蒸腾气化由肺肃降的清中之浊。
脾居中焦,肺为水上之源,肾
为水下之源,而主运化且位于中焦,因此脾为水液代谢的枢纽。
以现代生理学角度分析:经脾运化的食物(糖、脂类、蛋白质)成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要被机体利用需要进入血液而循环全身提供能量、原料等。
进入血液的物质需要与某些蛋白质。
(载体)结合才能运输,并且还要保持血浆的一定浓度,而水在血液中的比例为91%~92%,水的含量对于运输物质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消化腺中的脾同时还分泌两种对人体非常重要的激素,即作用相反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另一方面东汉末年方书之鼻祖张仲景在免疫方面就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即是指脾就有免疫功能,比西方医学提出脾脏有免疫功能早发现早1700余年。
5脾胃病在病理方面的科学性
5.1脾失运化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的病因之一是患者胰岛出现异常使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其中的多饮、多尿由于脾运化水液失司,使水液不能正常濡养脏腑器官出现多饮,多尿。
脾主肌肉,脾功能失常,不能营养四肢百骸致消瘦。
从现代病理学角度分析由于物质运输要在溶液中进行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消耗大量水液,出现多尿,且尿中有糖,主要供能物质糖不被利用而消耗机体储存的脂肪、蛋白质而致肢体消瘦。
5.2脾统摄失调脾统血。
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明?薛已((薛氏医案》明确提
出"心主血,肝主血,脾能统摄于血"。
清?沈明宗《金匮要略编著》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从现代生理学分析,脾为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白骨髓开始造血后,脾变成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但脾内仍富含血管(血窦),且脾内淋巴组织形成的微细结构沿血管有规律地分布,经组织结构分析脾的被膜软厚由富含弹性纤维及平滑肌纤维的致密结
缔组织构成,而结缔组织内的平滑肌纤维收缩可调节脾的血量。
脾是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红细胞等有吞噬作用,如果脾功能异常,血小板损伤过多则易出血。
5.3脾气虚脾主统摄血液是脾气的固摄作用,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脾脏的一部分,一身之气充足,脾气必然充盛:而脾气健运,一身之气自然充足。
气足则能摄血,而气足是机体正常的表现,脾气有升举的特性并与肌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习惯上把下部出血和肌肉皮下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是血随气陷而下逸出血的病机。
脾不统血是由气虚所致,属气虚出血,一般出血色淡质稀,如为便血,可呈黑色柏油样,并见气虚症。
6结论
会中医学的科学性经历了2000多年的验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脾胃论是中医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其生理、病理的科学性的阐述,亦可对中医学的临床实用性及科
学性进行有力的佐证。
中医学在对人体认识原则是正确的,只是在微观上还是不够严谨的。
中医学应不断完善辩证施治,四诊合参,在临床上用疗效来检验自身的科学性。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