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脾胃论有感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脾胃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这部医学著作以脾胃为主要论述对象,深入探讨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脾胃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读完《脾胃论》,我深受启发,对脾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脾胃论》首先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张仲景认为,脾胃是人体的中枢,主持消化吸收,调节水液代谢,保护气血等重要功能。
脾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况。
这种对脾胃的重视,使我深刻意识到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脾胃健康。
其次,《脾胃论》详细阐述了脾胃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张仲景认为,脾胃病变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过度等。
在病因方面,他提出了“脾胃虚实”、“湿热痰浊”等病机,为后世中医医生治疗脾胃病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治疗方法方面,他主张“和胃和中”、“健脾和胃”等方法,强调调理饮食、调整作息、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
这些治疗方法不仅丰富了中医治疗脾胃病变的理论体系,也为后人治疗脾胃病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脾胃论》,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调理阴阳平衡,重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这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脾胃论》中的治疗方法,强调调整饮食、调整作息、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体现了中医“以治未病”、“以防未然”的治疗理念。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预防和治疗现代疾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脾胃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经典,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脾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医经典,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也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脾胃论学习心得(范本)

脾胃论学习心得脾胃论学习心得和法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
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
【关键词】和法脾胃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和法是通过调和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所谓调和者,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
1 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素问·正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状态。
和解是和解少阳、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但尽此一意是不够的,和为调和,意义则更广也。
正如《景岳全书》曰:“病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
”“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
”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
”[3]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4]。
”综上所述,和法是一种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以调节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状态的方法。
2 和法治疗脾胃病理论基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脾胃论读后感》读《脾胃论》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在中医知识海洋里的探索之旅。
刚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有点吃力。
因为里面有很多中医学上专业的术语,像“元气”“中气”等等。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里面的奥秘非常值得去探究。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强调脾胃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支撑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我不禁想到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饮食作息不规律,整个人变得虚弱不堪,经常感冒、乏力。
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是脾胃在“闹脾气”。
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可能就是因为过度地消耗了脾胃之气,才使得身体陷入这样的状态。
读到关于脾胃虚损会引发多种病症的时候,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病理上的阐述,更是一种养生理念的传递。
比如他提到劳倦、饮食不节等原因会损伤脾胃。
这让我想起身边很多朋友为了工作长时间熬夜劳累,吃饭也是随便应付,这样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的脾胃。
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往往忽略了脾胃健康的重要性,追求各种外在的东西,身体却变得越来越虚弱。
书中有许多具体的养生建议,虽然有的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例如,在饮食方面要合理适度。
这一点让我想到自己家人有时候在聚餐的时候大吃大喝,虽然是愉快的聚会,但是这种过度饮食对脾胃是个不小的负担。
后来我明白了,养生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要从关注脾胃这样的基础开始。
从这本书中,我还得到了未来对于健康管理的启发。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规律自己的作息,好好地吃饭,不过度劳累。
也要把从《脾胃论》中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脾胃健康就是在守护自己的生机与活力。
另外,书中还谈到一些药物的使用,这部分内容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但我想这也是值得深入学习的部分。
毕竟对于一个疾病,准确的用药也是基于对病理的正确理解,这更体现出脾胃功能正常的重要性,因为脾胃功能正常,药物才能更好地被吸收和发挥作用。
总之,《脾胃论》这本书让我对健康和养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脾胃论读书心得

脾胃论读书心得脾胃论是一本由明代医学家李东垣所著的医学经典,它是关于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它们的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深入理解脾胃论的内容对于掌握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在阅读脾胃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脾胃论中详细介绍了脾胃的功能特点和生理机能。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后天之本”,它们主要负责人体对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运化。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通过对脾胃功能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了脾胃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明确了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
其次,脾胃论中还介绍了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及其临床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功能失调常常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症状,甚至引发其他器官的疾病。
通过对脾胃功能失调病机的深入了解,我对中医疾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此外,脾胃论中还介绍了脾胃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调理脾胃功能常常是治疗许多疾病的关键。
脾胃论中详细介绍了调理脾胃功能的药物、食疗、针灸等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对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脾胃论,我对中医脾胃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深入理解脾胃论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我对中医理论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也为我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脾胃论心得体会

脾胃论心得体会脾胃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主要阐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的核心作用。
通过对脾胃论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脾胃健康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维护脾胃健康。
首先,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的功能正常,能够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吸收,从而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反之,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影响全身的健康状态。
其次,脾胃论强调了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脾胃的升降功能对于调节人体的气机运行至关重要。
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不仅会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还可能影响到心、肝、肾等其他脏器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脾胃健康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定量的进食,避免暴饮暴食,这些都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作。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能促进脾胃的气血流通,增强脾胃的功能。
在治疗脾胃疾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而对于脾胃湿热的患者,则需要清热利湿。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调整脾胃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总之,脾胃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深刻认识,也为我们维护脾胃健康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更加明白了脾胃健康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维护脾胃的健康。
脾胃论临床心得

脾胃论临床心得第一篇:脾胃论临床心得看了脾胃病,再看《脾胃论》林老师是以消化和肿瘤门诊为主的,所以脾胃病的病人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在接触了如此众多的脾胃病患者后,我再去看李东垣的《脾胃论》,发现我们在用的方法很多就是李大师老早阐述过的。
李东垣认为脾胃生理功能首先强调人“以胃气为本”。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阴阳之根蒂”,为元气之本。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虚实传变论》:“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胃气之盛衰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正如《内经》所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强调胃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胃气充满全身,无处不有。
再者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气机升降运动虽然与各脏腑均有关系,但总赖脾升胃降。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周身,《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胃主降浊,以降为和。
胃气降则水谷下行而无停滞积聚之患,脾胃升清降浊、升降有序,才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以布全身。
李东垣还倡导“脾虚气陷,阴火内升”之病机。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
“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其主要发病原因有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所伤等几方面。
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或嗜食肥甘厚味等均能损脾伤胃,影响脾胃腐熟、运化功能,清不升浊不降,影响脾胃气血生化功能,而劳倦过度则耗气伤血,形气俱伤,故临床见乏力、倦怠、便溏等症;“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情志过极皆可影响脾胃升降,导致气机逆乱,内伤脏腑。
而治法中,补脾胃升脾阳是东垣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各种疾患的基本原则,李杲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用黄芪、人参、甘草等药性味甘温之品为补充,根据“陷而举之”之意,用升,柴,葛等以升阳佐以甘寒的泻阴火,创立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等甘温补中、升阳泻火之剂,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用量最多,以补脾气固元气为君,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甘温补中益气之功。
读《脾胃论》有感

读《脾胃论》有感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着《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大。
明代医家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均曾给予《脾胃论》较高评价,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研究。
李杲认为,脾胃乃元气之府,无所伤始能滋养元气;若伤脾胃之气,则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后天之本,气血之化源。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脾胃有伤,上影响于肺,下波及于肾,并涉及大肠、小肠和九窍。
所谓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
凡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所致之内伤病证,宜以补益脾胃为主,尤当升发脾胃之阳,又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之说,为确立甘温除热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脾胃论》应通读与精读结合,全面领会,重点录要。
我读《脾胃论》

我读《脾胃论》
医分门户于金元,金元时期医学昌盛,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分别继承和发挥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和用药特点,著书立传,后世把他们分为补土派,寒凉派,攻下派和养阴派。
《脾胃论》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代表著作,鉴于医者对内外伤区分混乱,卓越性的提出了疾病的内伤学说,所提出的脾胃是元气之本,脾胃为升降的枢纽,所创立的补中益气法,升阳散火法,益气活血法,甘温除热法,所制立的补中益气汤,三黄丸,羌活胜湿汤,以及临床对风药羌活,独活,防风,升麻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中医理法方药学术体系。
为后世医者必读的书目之一。
这本《脾胃论》购于2008年,差不多每年都要拜读。
现在中医真是太幸福了,各种医学书籍都可以看到,读书环境比前辈们好了无数倍,金元时期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因饥饿,惊恐,劳役,寒温失调等导致的内伤病屡见不鲜,现代人因为暴饮暴食,各类游乐声色犬马,空调的普及导致寒温失调,各类内伤病的病因又是如此的相似。
学习《脾胃论》受益良多,临床上我喜欢运用风药治疗气机逆乱,清阳不升的病症,《黄帝内经》“——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对于各类肠道疾病属于清浊逆乱的我都选用几味风药来升发清阳,比如最近治疗一例肠惹激综合征,患者每天大便5-8次,一紧张或者吃刺激性食物或者着凉都要赶紧跑厕所,选用吴茱萸,干姜温肝胃,砂仁豆蔻苍术健脾化湿,略加升麻,柴胡各3克,几年的顽疾数天告愈。
还有很多类似的疾病,都是学习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我想一本好书,要么给以人生指导,要么树立健康的三观,要么可以帮助很多人,中医薪火相传,在于这些宝贵的书籍。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脾胃论有感
李杲,字明之,号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人,生活于金大定二十年至南宋淳佑十一年,他精研《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深入探讨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诸多疾病从脾胃论治,创立了脾胃学说,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代表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秘藏》等。
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 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疾病生,这是其脾胃学说的基本观点。
对于脾胃所以受病, 李东垣提出3种常见原因: 饮食不洁伤胃; 劳倦过度伤脾; 七情所伤。
李东垣认为, 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则胃病, 形体劳役则脾病, 喜怒忧恐则损耗元气, 三者在内伤脾胃病中互为因果, 相互交错。
饮食先伤胃, 胃伤之后伤及脾; 劳倦先伤脾, 脾伤之后伤及胃; 五志七情太过则影响脾胃阴阳升降, 进而引起气机紊乱, 气血不和而内伤脏腑经络,这是脾胃病的一般发病规律。
因此, 无论是饮食伤胃及脾还是劳役伤脾及胃, 抑或七情损耗元气, 均可造成脾胃虚弱的病理状态, 即使是六淫外感致病也多有脾胃气虚、元气不足的内因, 这就是李东垣倡导的升阳益气, 补脾健胃的理论依据。
他重视内因在病
变中的作用, 认为无论内伤或外感发病, 均是由于人体气虚。
即疾病的形成,乃是气不足的结果, 而气之所以不足, 是因脾胃损伤所致。
如《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真气又名元气, 乃先身生之精气也, 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又曰:“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可见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 元气又是人身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因此, 必须重视脾胃,这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本论点。
可见脾胃健运, 升则上输心肺, 降则下归肝肾与膀胱, 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
若脾胃升降失常, 则内而五脏六腑, 外而四肢九窍, 均会发生种种病变。
非常重视升发脾之阳气, 在治疗时喜用升麻、柴胡之类药物, 以遂其生升之性。
并由此而提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胃虚, 元气不足, 诸病所生等论点, 以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 从而构成了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治疗上虽然主张升发脾胃之气, 但同时也注意潜降阴火, 二者相反相成。
李杲认为方剂之中, 每一药物的气味属性对于其在处方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提出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之论。
李杲通过升提脾气、和降胃气、清升浊降, 而使阴阳各归其位, 气机运行畅达, 内则五脏之气和顺调达, 外则顺应天地四时之气。
李东垣论治脾胃病治则特点:1首创甘温除热法,甘温除大热是指以味甘性温的药物为主要组成方剂, 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而导致的内伤发热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甘温
除大热”首见于《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2 立足脾胃,五脏相关。
3 寒温并用。
东垣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热者寒之”,此清热法运用其一也; 其二,“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若一味补气升阳,恐过之为反;其三,脾胃虚气血化生不足,气虚则阳气不升,阳热内郁,血虚阴亏则生阴火。
故升阳泻火,甘温除热,即寒温并用为东垣组方绝妙之处。
配伍用药特点临证多配风药小制其剂。
分主辅,重引经,兼顾“四气”李氏不但重视对脾胃病基本治法的应用,而且还相当重视主辅药的配伍及引经药的运用,与此同时又不忽视药物的“升降浮沉”。
药量轻,用风药,改散扶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