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马汉海权论要点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4)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马汉在书中用大量战例具体阐释了一些重要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
马汉理论

马汉理论是美国海军将领马汉提出的“海权理论”,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
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
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
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
二是自然结构。
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
三是领土范围。
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
四是人口数量。
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
五是民族特点。
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
六是政府性质。
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
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4)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
《海权论》读后感

《海权论》读后感《海权论》是英国海军史学家马汉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世界海军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海权在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为我们理解海军力量的本质和作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海权论》中,马汉首先对海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指出海权是国家在海洋上的权力和影响力。
海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力量,更是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体现。
他认为,海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独立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历史上各大海权国家的发展和衰落进行分析,马汉揭示了海权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强调了海军力量在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中的重要性。
在阐述海权的重要性的同时,马汉还对海权的实现和维护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
他认为,海权的实现需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力量,保持海军力量的优势地位,控制海洋航道和海上资源,保护国家海外利益等。
同时,他还强调了海权的维护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和合作,避免冲突和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通过阅读《海权论》,我深刻感受到了海权在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海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力量,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建立强大的海军力量,才能保护国家的海外利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同时,海权的实现和维护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和谈判,避免冲突和战争,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总的来说,马汉的《海权论》是一部思想深刻、观点独特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理解海权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海权在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汉及其《海权论》

马汉及其《海权论》作者:童楚鹰来源:《资治文摘》2008年第06期马汉全名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年9月27日生于美国,1914年12月1日病逝。
马汉是海权论的鼻祖,他一生先后发表过20部重要论著以及137篇论文,其中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的海权论三部曲,系统建立了适应时代的海军理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对海权这一概念的创建和廓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对当时的世界和后世历史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汉作为海权论的创立者,他的思想不仅把美国海军从南北战争后的毁灭中振兴,为其提供专业基础和理论方向,从而有助于引导它在1898年、1918年和1945年走向胜利,并使美国海军成长为今天足以为世界任何地点的战争提供海上支援的世界海上霸主,而且他的思想还深刻地改变了几代人头脑中固有的大陆主义的观念,使世界战争的样式与格局发生了一场海上革命。
海权论的基本观点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地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
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
马汉海权论

一、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一)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
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二)地形: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
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三)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
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
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四)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
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
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五)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
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
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六)政府的政策: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
“海权论”指导下的美国全球海洋扩张战略实践

“海权论”指导下的美国全球海洋扩张战略实践马汉的海权论于1890年发表,并对美国的国家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美国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借助美西战争、一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这几场战争,构筑了全球海洋战略体系,并最终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海上霸主直到今天。
标签:海权论理论指导全球海洋战略体系海上霸主一、海权论产生的背景、内容1.马汉的“海权论”产生背景马汉“海权论”这本重要著作是由杰出的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至1905年期间完成,并且此人在美国海军院担任过两任院长。
马汉在著作中指出若要主宰国家并且决定世界命运的走向就需要争夺海上的主导权,此观点长久不衰的在世界上盛行了百余年。
而海权论对众多国家的国家战略都起到重要影响,其中对美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就算到了现在,这本军事名著《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也被认定为对历史有巨大的影响。
2.“海权论”本质的内容海权论本质的论点,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要夺取海权,以及怎样夺取海权。
其理论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控制世界通过夺取制海权其实是马汉海权论的本质理论,因为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体现就在于能否有控制海洋和利用海洋的能力,即这个国家是否有强大的海权。
第二,自然的结构,领土的范围,地理的位置,民族的特点,人口的数量及政府的性质这六大要素也影响着海权,只有这六个要素都具备或者有优势的海洋国家,才会在海权的争夺中取得优势。
第三,陆权“依托”海权。
马汉指出:海权对陆权的巩固有着重要的意义,陆权和海权是互相依存且是互相制约的,因此,一个国家的海军建设,离不开海军基地以及对重要海上咽喉要道的控制。
二、美国早期海洋扩张战略1.海权论出台与大规模的海军建设开始马汉在1886年出任海军学院的院长,其理念对美国的第一个直接影响是促使美国开始大规模的海军扩建。
在海军部长特雷西1889年提出的年度报告中,体现了马汉的大舰巨炮的思想。
他在1890年的年度报告中建议建造20艘战列舰的舰队,但国会最终只批准其中3艘。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海权论”的主要内容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在丹麦一个移民家庭,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马汉对军事题材著作的兴趣。
他尤其喜欢阅读英国军官撰写的拿破仑军队海上作战的著作。
14岁那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
毕业后先后担任炮舰和巡洋舰舰长之职。
在20余年的海上生活中,马汉似乎无心于热闹的舰艇生活,唯独对军事、历史题材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85年,受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之邀,马汉进入海军学院出任海战史和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讲师。
宁静的学院生活为他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890年,美国战略理论家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从而正式提出了"海权论" 思想。
首先,马汉从海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海权概念及深刻内涵。
1884年,马汉随舰至秘鲁,在利马一家英国俱乐部中阅读蒙森的《罗马史》,当读到该书"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对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路线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汉尼拔舍近求远,不是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岛,而是绕远路先占伊比里亚半岛,尔后再沿地中海北岸,打击罗马?深究下去,原来伽太基人缺少一只强大舰队,缺乏对地中海的制海权。
马汉不禁扼腕兴叹,一个曾经是历上盛极一时的民族,却因为缺乏制海权而昙花一现。
进而他又发现,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因缺乏对海权的认识而盛极而衰。
他认识到,海洋控制是一个尚未为历史学家系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重大历史性因素。
从另一方面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
"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地缘战略理论之一——马汉的海权论

地缘战略理论之一——马汉的海权论阿尔弗雷德·马汉(1840-1914)是美国历史学家、海军军官。
在拉采尔对地缘政治学说进行创新时,马汉基于地理因素的军事战略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海权论,其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马汉着重研究了17和18实际的海战史,并分析了英国称霸世界的原因:争霸世界之关键在于争夺制海权----即一国控制航海活动的能力。
英国正是拥有了海上霸权,控制了几乎世界上所有重要的海峡和通道,所以才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并拥有了扩张的基础。
马汉认为组成海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列举了六项影响海权的基本条件:一,地理位置;岛国和沿海国家比内陆国家具有更优越的海权发展条件,比如英国和美国就比德国法国更具有发展海权的有利条件;二,领土范围;领土的大小和人口分布影响,领土为海权供应必要物资,但地形未经河川严重分割,大到难于防守;马汉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
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
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例如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三,人口数量;一个国家必须有充足的人口数量来建设一支长期有效的海上力量。
四,民族性质;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需求与渴望程度如何?是否具有强大的人口潜力和素质,是否追求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如果具有这样的素质,对于建立海外殖民体系无疑是一个利好,例如中国近代就缺乏这样的民族性质。
五,自然结构;即是生产力结构,若一个岛国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则其缺乏发展海权的动力;六,政府性质;当一个国家具备了上述条件之后,还必须具备这样一个必要条件,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08:59字号:小大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在丹麦一个移民家庭,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马汉对军事题材著作的兴趣。
他尤其喜欢阅读英国军官撰写的拿破仑军队海上作战的著作。
14岁那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
毕业后先后担任炮舰和巡洋舰舰长之职。
在20余年的海上生活中,马汉似乎无心于热闹的舰艇生活,唯独对军事、历史题材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85年,受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之邀,马汉进入海军学院出任海战史和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讲师。
宁静的学院生活为他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890年,美国战略理论家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从而正式提出了"海权论" 思想。
首先,马汉从海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海权概念及深刻内涵。
1884年,马汉随舰至秘鲁,在利马一家英国俱乐部中阅读蒙森的《罗马史》,当读到该书"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对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路线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汉尼拔舍近求远,不是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岛,而是绕远路先占伊比里亚半岛,尔后再沿地中海北岸,打击罗马?深究下去,原来伽太基人缺少一只强大舰队,缺乏对地中海的制海权。
马汉不禁扼腕兴叹,一个曾经是历上盛极一时的民族,却因为缺乏制海权而昙花一现。
进而他又发现,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因缺乏对海权的认识而盛极而衰。
他认识到,海洋控制是一个尚未为历史学家系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重大历史性因素。
从另一方面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
"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由于海上贸易具有"有限性",必然导致竞争,必须建立和发展海权来控制海洋。
为了构筑新的理论,马汉创造了极具魅力的词"海权"(sea power)何为"海权",是指"有益于使一个民族领先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
"它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
"前者是指一国拥有的海军舰队,包括附属于海军的陆上及海外基地、港口等设施,后者主要是指以海外贸易为核心且与海洋有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或者称为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具体是指用于海外贸易的商船队的运输能力、国家造船与修船能力、港口吞吐能力和为海外贸易服务的殖民地。
马汉认为,上述两者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
海上军事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以海上经济力量为基础,反之,海上军事力量也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可以直接夺取海外殖民地和抢占海外市场,两者构成有机整体,对国家繁荣昌盛有直接影响。
其次,马汉深刻揭示了影响国家"海权"产生的六大基本要素。
马汉认为,地理位置是影响一个国家建立和发展海权的首要条件: "如果一个国家所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比一
个以大陆为界的国家具有更有利的地理位置。
"良好的地理位置包括能方便地进入海洋,具有控制重要的国际海上航线的态势。
英国作为一个海上强国,其地理位置就大大优于法国和荷兰;自然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追求海权的意向和动力。
良好的港口、深入内地的大河,意味着国家具有发展海权的潜力,因为这样的国家对海洋有种天赋的爱,反之,国家便难有向海洋进军的内在动力;海权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国土面积和一定的人口数量为基础,但光有面积是不够的,还应包括它海岸线的长度和港口特点等。
光有人口也不行,还要看他们从事"与海洋或与各种舰船有关的行业"人的数量多少;民族特点对于发展海权也很重要。
"从事商业的习性往往必然是依靠海洋强大起来的民族的显著特点。
”“假如一个民族有喜欢贸易的习性,并有一条较好的海岸线,海上的各种危险,或对海洋的反感都不可能阻挡一个民族通过海上贸易去寻找财富。
”马汉进而认为,一个民族"是否有能力建立相当多的殖民地。
开拓殖民地与发展其他事业一样,越合乎自然规律,发展就越快。
所以由全体人民迫切需要和本能的欲望创建的殖民地,其基础是最坚实的"。
而当一个国家具有发展海权的所有自然和物质条件后,政府的性质就起关键作用。
"政府的作用就相当于运用聪明才智。
如果这个政府是聪明的,精力充沛和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会使一个人的一生或者一个国家的事业获得成功,否则注定是失败。
"
再次,马汉把"制海权"作为支撑"海权论"的有力工具。
"海权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控制海洋以控制世界贸易,通过控制世界贸易以控制世界财富,通过控制世界财富以控制世界本身。
实现上述目标,控制海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为此,马汉在提出"海权论"理论后,沿着上述思路对控制海洋问题即制海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1910 出版《海军战略》,全面阐述作为"海权论"支撑的"制海权"理论。
马汉认为,海洋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最为广阔的海运航线。
"海洋本身对于能以足够兵力将其占有的海军来说,就是一个链环,一座桥梁,一条公路,一处中央位置。
”交通线是指前线军队联系国内基地和各个战略点之间的机动路线。
"控制住交通线,即控制住海洋。
"制海权,就是确保己方交通线的安全,同时切断了敌方交通线,也就"断绝了(敌方)施展战略的所有其他来源,……交通这一战略要素淹没了其他一切要素。
" 虽然从理论上讲交通线"可以部分控制亦可全部控制,"但总体而言,对海上交通线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英国在过去数百年的海战中能取得辉煌的胜利,就在于它能将敌国战略点至本国交通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作战的角度看,交通线还是一条退却线,舰队一旦失利,可以沿交通线迅速撤回,并得到其他部队的掩护和增援。
为了达成对海洋的控制,马汉提出了"舰队作战"的思想。
他指出:"占领港口,军事上加以固守,固然确实有价值,甚至必要,但对舰队来说,却居于次要地位。
""要在战争中控制海洋,首先就必须消灭敌人的舰队。
消灭敌人的舰队是海军在战争中的首要任务。
其他一切都是枝节问题。
"舰队作战主要依靠强大舰队,即以战列舰为主的力舰队,寻找并消灭敌人的舰队。
为求达此,必须做到:一是在兵力署上坚持中央位置。
马汉直接采取了若米尼的分析方法,认为,海战无非是一种处理海洋战区地理位置的艺术,中央位置位于战场中间地带介于两个或数个敌人之间的区域,其战略价值尤为重要,谁拥有它,就能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取得控制两边或两边以上敌人的有利态势二是在兵力运用上集中兵力。
马汉指出,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海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集中。
"集中的核心在于要在决定点上对敌占据优势,其精髓在于"相互支援",
即不论全部兵力如何配置,都必须使其能够互相支持,即使在空间上保持很大间隔的部署,也能够互相支援。
此精髓以及分散作战之害处,海军军官们必须深刻认识;三是在作战行动上必须遵循攻势原则。
马汉指出,"舰队是海上的野战军,”机动性是其突出特征,"使海军放弃进攻,就等于使其放弃正当的,也是最为有效的职能。
""攻势的特点乃是实施攻击而不接受攻击;历史证明几乎所有的海军胜利都是在敌方海岸取得的。
"因此,无论是战略上处于攻势还是守势,海军都必须采取积极的攻势作战行动;四是必须获得一定的基地。
马汉强调,"拥有据点作支持的舰队比其他什么都没有的舰队更为强而有力。
”“一个要想对任何重要海域确保其控制的国家,不在该海域谋求若干战略据点便无从立足。
"要想控制海洋就需要拥有固定的基地,即"类似于建立在国家边境上的永久要塞。
" (《国家海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