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海权论着作中文译作简介
马汉的“海权论”与美国在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

马汉的“海权论”与美国在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
梁甲瑞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美西战争后,美国开始挺进太平洋.随着海军力量的增强,美国逐渐加强了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控制.由于美国一直把南大地区作为自己的“内湖”,所以它高度重视对该地区的海洋战略.在马汉确立了“海权论”的思想后,美国的注意力转向了海军建设.“海权论”与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战略有很大的相关性,美国二战后、冷战时期以及冷战后在南太的海洋战略三个案例验证了这个假设.与此同时,美国的海洋战略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海军建设是培育、维持和发展国家海权的核心;第二,国家的大战略要特别重视海洋战略;第三,大力发展海运业.
【总页数】10页(P71-80)
【作者】梁甲瑞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5
【相关文献】
1.马汉的“海权论”及其对美国海外扩张政策的影响 [J], 杨玲;于艳红
2.浅析“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美国与南太岛国关系的新发展 [J], 宋秀琚;叶圣萱
3.美国海军崛起的助推剂——评马汉的海权论 [J], 贾珺
4.中国在南太的海洋战略原则 [J], 梁甲瑞;陈德正
5.海上战略通道视角下中国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 [J], 梁甲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汉及其《海权论》

马汉及其《海权论》作者:童楚鹰来源:《资治文摘》2008年第06期马汉全名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年9月27日生于美国,1914年12月1日病逝。
马汉是海权论的鼻祖,他一生先后发表过20部重要论著以及137篇论文,其中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的海权论三部曲,系统建立了适应时代的海军理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对海权这一概念的创建和廓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对当时的世界和后世历史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汉作为海权论的创立者,他的思想不仅把美国海军从南北战争后的毁灭中振兴,为其提供专业基础和理论方向,从而有助于引导它在1898年、1918年和1945年走向胜利,并使美国海军成长为今天足以为世界任何地点的战争提供海上支援的世界海上霸主,而且他的思想还深刻地改变了几代人头脑中固有的大陆主义的观念,使世界战争的样式与格局发生了一场海上革命。
海权论的基本观点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地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
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08:59字号:小大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在丹麦一个移民家庭,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马汉对军事题材著作的兴趣。
他尤其喜欢阅读英国军官撰写的拿破仑军队海上作战的著作。
14岁那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
毕业后先后担任炮舰和巡洋舰舰长之职。
在20余年的海上生活中,马汉似乎无心于热闹的舰艇生活,唯独对军事、历史题材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85年,受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之邀,马汉进入海军学院出任海战史和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讲师。
宁静的学院生活为他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890年,美国战略理论家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从而正式提出了"海权论" 思想。
首先,马汉从海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海权概念及深刻内涵。
1884年,马汉随舰至秘鲁,在利马一家英国俱乐部中阅读蒙森的《罗马史》,当读到该书"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对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路线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汉尼拔舍近求远,不是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岛,而是绕远路先占伊比里亚半岛,尔后再沿地中海北岸,打击罗马?深究下去,原来伽太基人缺少一只强大舰队,缺乏对地中海的制海权。
马汉不禁扼腕兴叹,一个曾经是历上盛极一时的民族,却因为缺乏制海权而昙花一现。
进而他又发现,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因缺乏对海权的认识而盛极而衰。
他认识到,海洋控制是一个尚未为历史学家系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重大历史性因素。
从另一方面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
"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Seapower错译成“海权”,造成了一个危险的误会

Seapower错译成“海权”,造成了一个危险的误会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让系统增值,为创新添砖68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国际社会能否理解中国理念、了解中国文化、看懂中国故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译外”的翻译水平。
其中,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关键词的翻译则尤为重要,不仅是决定对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也是衡量传播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以海权这一概念为例,介绍了当前中英文跨文化互译中的概念误读现状。
一百多年前的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被译为《海权论》,作者马汉也被誉为“海权论”鼻祖,此书更是被奉为“海权理论”圭臬。
而如今基于国际海洋安全局势紧张、国家海洋主权权益频遭挑战、“海洋强国”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大势需要,我国相关学界、知识界关于维护“海权”、强化“海权”的主张、呼吁声浪日高。
此“海权”是否是彼“海权”?作者认为,Sea Power的原文原义是海上军事力量、海洋军事霸权,而当今我国进行的“海洋强国”建设中的海权,指的是海洋权利,包括海洋主权和相关权益,这显然与Sea Power的原文原义南辕北辙。
作者强调,古今中外跨文化翻译传播中诸如此类的误译很可能影响一国决策甚至于国际格局,学界尤其是译介者、传播者应该保持高度警醒,一方面力避误译的出现,一方面及时纠正误译的存在。
中国亟须在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使用自己的话语,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编发此文,供读者思考。
文章原刊于《读书》,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跨文化互译中的概念误读——以海权为例文|曲畅、任东来源|《读书》▲ 马汉与《海权论》。
图源:互联网1 马汉所说的“sea power”=“海权”吗?近二三十年来,基于国际海洋安全局势紧张、国家海洋主权权益频遭挑战、“海洋强国”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大势需要,我国相关学界、知识界关于维护“海权”、强化“海权”的主张、呼吁声浪日高。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作者:杨惋邱侯雄文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27期摘要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他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
他提出的海权论盛行世界百余年而经久不衰。
鉴于此,本文将对马汉海权论对我国翻译史的影响进行初探。
关键词海权论翻译史中国是一个海岸线总长合计超过3.4万公里的国家。
从公元前3世纪至15世纪,在世界航海领域,中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从15世纪末至16世纪,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力量对比开始发生逆转,从明朝立国到晚清鸦片战争爆发前600年的海禁历史来看,近世中国社会之海权意识极度匮乏,在上述600年内,偶有短暂开放,但朝廷的政策基调始终是严厉的封关禁海举措。
直至20世纪初马汉海权论相关思想传入,真正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海权思想才得以逐步确立。
2008年12月,中国应联合国要求,首次派海军舰艇编队赴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中国继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走向远海的一次重大实践,是新时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担负国际义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值此中国海军力量重返深蓝之际,笔者有意对百年来马汉海权论的翻译研究进行一番梳理,以求教于大家。
1海权论的提出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年-1914年),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两度出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院长,讲授海军史及海军战略。
马汉于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又译《海上权力史论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在这三部书中,马汉提出,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除了贸易和商业利益外,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海权论读后感

海权论读后感《以海权论》是英国海军史学家马汉所著的一部关于海军力量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马汉详细分析了海军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海军力量对国家的影响。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马汉指出了海军力量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以及海权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海权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让我对海军力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汉在《以海权论》中指出了海军力量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世界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海军力量发展和对比分析,得出了海军力量对国家的重要性。
他指出,海军力量不仅可以保护国家的海上利益,还可以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海军力量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地位和命运。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海军力量对国家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海权对国家的影响。
其次,马汉在书中详细分析了海军力量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他指出,海军力量的强大可以保护国家的海上利益,保障国家的贸易和航运安全,也可以在国际上树立国家的威望和地位。
海军力量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的贸易和海洋资源的开发。
此外,海军力量的强大也可以对国家的文化产生影响,塑造国家的形象和价值观。
这些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海军力量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也让我对海权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马汉在《以海权论》中提出了海权对国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海权不仅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海权的强大可以保护国家的海上利益,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也可以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海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海军力量的发展,它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和发展。
这些观点让我对海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海权对国家的影响。
总之,《以海权论》是一部关于海军力量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海军力量的发展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马汉指出了海军力量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海权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国际战略复习题

国际战略一、名词解释1、均势balance of power均势指的是没有一国处于优势地位或能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状态,是与霸权相对而言的一种国际体系,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又称势力均衡,而努力建立和维持这样一种状态的战略或政策即为均势理论或均势政策。
均势体系自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起一直成为欧洲国际秩序的代名词,直至一战后威尔逊总统首次否认秘密结盟与均势原则而代之以法治与自决原则,均势观念才有所动摇。
在国际体系层次,均势作为国际秩序的一种基本形态;在国家层次,均势作为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的一条长期指导原则;在国际体系和国家的中间层次,均势作为一项基本的国际机制。
均势旨在防止一国控制并威胁别国的安全。
均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弱小国家独立自主的生存状态和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更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大国的地位。
2、软实力(SOFT POWER)“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内容: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软实力与硬实力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
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
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3、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源于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目标,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海权论

《海权论》中的理论是一种主张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
也有人译作“海上实力论”。
马汉的海权论,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海权的概念逐渐为中国人所熟知。
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争取强大的海权,是中国从地域强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要因素。
而说到海权,最经典的著作莫过于美国人马汉所著的《海权论》,可以说,是马汉提出了海权这一概念,并将之发扬光大。
一、要读懂《海权论》首先要了解的是该书的时代背景。
《海权论》讲述的是木帆船时代的故事,马汉出生在这个时代。
在他的后半生,海军经历了一场技术革命:军舰普遍装备了爆破弹和有来复线的大炮;煤炭取代风力成为军舰动力;钢材取代木材成为军舰制造材料。
军舰的攻击能力、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都大大提高。
马汉看到了这个时代。
在《海权论》中,他用了不少篇幅讨论帆船和钢铁战舰在战术应用上的区别。
海权论体现了美国人马汉的视角。
海权不是孤立的,它在与陆权的对抗中存在。
美国位于北美大陆,却是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岛国,远离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
美国仅有的两个陆地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太弱,不会对它的安全构成威胁,况且它们的关系还不错。
在马汉写作《海权论》的时候,美国人已从东海岸杀到西海岸,完成了大陆扩张。
为美国大陆扩张做总结的是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
在189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中,特纳提出“边疆理论”。
他指出,不断向西的陆地扩张塑造了美国的国家性格。
这样性格的国家肯定不会满足于守成。
位于两大洋之间的美国需要新的扩张目标,马汉站出来,引导它把目光转向海洋。
二、本书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论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具体提出了海权的几大要素。
一是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汉海权论著作中文译作简介一、对《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的中文译作马汉有关海权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
代表作为“海权论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年出版)、《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892年出版)、《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出版)。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是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更是马汉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深刻影响了其后百余年的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直至今天,本书还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的16本书之一。
从总体结构上看,除绪论外,该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占全书六分之一篇幅的第一章,题为“海上力量诸因素”;第二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五,内容为1660年至1783年期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海上强国在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及其评述。
第一部分虽然仅有一章,但理论上却相对独立,是全书最精采、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马汉思想光芒的内容。
第二部分则是马汉全部理论的基础,是对欧洲战争史,特别是海战史的全面评述和总结。
此外,第二部分中还包括了通过对以往海上作战经验的历史总结而得出的海上作战原则。
这一内容实际上是马汉海军战略理论的原形,后来马汉以此为基础,在1911年写成了《海军战略》。
可以认为,马汉的海权论学说由两个理论层次不同的分体系组成,其一是海上力量理论;其二是海军战略理论。
目前国内能检索到的本书中文译作共9部(篇),分别是:1、1900年3月,上海《亚东时报》月刊《海上权力要素论》2、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海上权力之要素》3、1928年12月,《海军期刊》第l卷第6期《海上权力之要素》4、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海上权力之要素》及全文翻译5、1997年,中国言实出版社《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6、1998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7、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8、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海权论》9、201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大国海权》以下逐一介绍:1、第一次翻译成中文:1900年3月,由日本乙未会主办、在上海出版发行的汉文月刊《亚东时报》开始连载《海上权力要素论》,即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第一章,它集中反映了海权论的基本观点。
但《亚东时报》因停刊仅连载两期,包括该章的绪言和第一节。
《亚东时报》所载是根据日文版本翻译成汉文的,翻译者为日本人剑潭钓徒,译文错漏很多且为难读的文言文,但它毕竟是第一次把马汉海权理论用译文的形式带到中国,“为中国封闭的海洋观念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因而具有开创意义。
与此同时或早于此时,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如朋友圈子的言论和书信、或在其它主题的文章提及马汉海权理论)也对海权论进行了引进和传播,但传播范围和效果有限,不如在公开刊物刊登译作的方式影响力大。
2、第一次由中国人翻译成中文: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再次刊载马汉该书该章的汉文译文,改题为《海上权力之要素》,译者齐熙。
此次翻译,同样是从日文转译的,但译者是中国人,译文质量也有进步。
可惜《海军》杂志存在时间不长,对马汉著作的翻译和刊载再次半途而废。
从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前四期《海军》杂志看,只刊到该章第二节“地形的构成”(通译“自然环境”)的前半部分,比《亚东时报》所载内容多出有限。
《海军》杂志创立于1909年6月。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感慨中国之贫弱,在东京创办《海军》季刊,以“讨论振兴海军的方法、普及国民海上知识为宗旨”。
现在能够见到的《海军》杂志只有前四期,这四期杂志对海权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
如肖举规在《海军》第二期上撰《海军论》一文,文章指出:“所谓海上权力云者,约分五端(原注云:欲详知其说者,请观美国海军大佐马项所著《海上权力史》):一曰商业地位之保全;二曰交通线之保全;三曰航业之保全;四曰侨民之保全;五曰海产物之保全。
”在这个广义的海权概念里,商业、交通、海航、侨民和物产等都是海权的重要内容,要能够做到“保全”二字,就必须有强大的海军,以保护这五个方面的安全。
又如沈鸿烈在《海军发刊意见书》中说:“我国有史以来,素持农本商末主义……使人民醉死梦生于小天地中,直接为活跃取进、商务振兴之妨,间接为贸迁有无、航业发展之碍者,固为我民族受病之源”。
沈鸿烈非常赞同马汉的“国民商业之性质,为海上权力发达之原素”的说法,他用此论来分析中国情况,认为中国的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海权思想的发生,他是中国最早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农经济是使中国海权观念淡漠的重要原因的人。
再如笛帆在《海上主管权之争夺》一文中对海权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观察各国势力,即以其海上权力之大小定之。
何以故?海军强大,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即能主管世界之富源。
”《海军》杂志对于海权的讨论已相当全面,理解也相当深刻,说明在这之前,海权论已得到较大范围传播,对海权论的学习、解读已有相当基础。
3、第一次将第一章完整翻译:1928年,《海军期刊》从第l卷第6期(1928年12月出版)开始,先后分8次刊登唐宝镐翻译的《海上权力之要素》,将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一著名著作的核心部分第一次完整地介绍给中国人。
这篇译文的水平较高,对宣传马汉的海权论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海军期刊》的背景: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学术界对于振兴中国海权仍抱有较大的希望。
1912年8月,《海军杂志》在北京创刊,成为中国学术界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海军专门杂志。
该刊犹如清末在日本创办的《海军》一样,以海军建设问题为其学术主题。
但是,民国建立后不久,海军便被卷入国内政治斗争和军阀棍乱的旋涡之中,海军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海权理论研究也受到严重影响。
在连年内战之中,海军力量四分五裂,学术界原有的理想和热情受到了严酷现实的嘲弄,对中国海权的振兴事业丧失信心。
他们感到,在如此恶劣的国内政治条件下再谈发展海权,既不会得到政府的响应,也不能引起平民百姓的关心。
许多人不再研究学术,特别是不再就中国的海权建设问题发表议论。
《海军杂志》在1913年停刊,前后仅出版了5期。
直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为适应海权建设的需要,于1928年5月创办了《海军期刊》。
该刊初由海军总司令部下属之海军编译委员会负责编辑,1929年6月改由海军部下属之海军编译处继续编辑,改版后每月1期,12期合为1卷,至1932年8月共出4卷。
它自己规定的办刊宗旨为“搜辑新科学材料,并各种有益海军学说”。
开设的栏目有论述、海军科学、海军历史、专件、杂著、图画、小说等。
在体例上迫求“实事求是”,“文字以显浅为主,不务高深,亦不载浮嚣偏激论调。
”1932年9月,《海军期刊》更名为《海军杂志》,其卷期序号上承《海军期刊》连续计算(即从第5卷第1期起算)。
在办刊宗旨方面表现了更强的学术性,增加了海军学术、世界海军要闻、特载、别刊论文转载等栏目。
《海军杂志》约于1945年底停刊,包括《海军期刊》在内,至此总共出版了210期。
《海军期刊》和《海军杂志》成为中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海军学术刊物。
4、第一次全文翻译: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又一次登载淳于质彬翻译的《海上权力之要素》。
同时,《海军整建》还就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其他部分分别予以译刊,译者为蔡临冰,这是第一次将该书全文翻译成中文。
《海军整建》,月刊由该刊编辑委员会于1940年4月在湖南辰黯创刊发行,并经国民党海军特别党部备案。
这是一本海军综合性杂志,“以增进国人对海军与国防之认识,研讨建设中国新海军之理论,教育海军干部为宗旨。
”内容侧重海军之研究与介绍,包括对中国海军建设理论的探讨,对各国海军军备强弱的分析与比较,对海军作战理论和专门技术的研究等,同时也兼及其它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理论间题。
该刊后改名为《海军建设》,由海军建设促进会组织编辑和发行,社址迁往广西桂林,但仍保持着《海军整建》的办刊宗旨和内容特色。
《海军建设》的停刊时间不祥,现存该刊的最后一期是1942年3月出版的第2卷第12期。
5、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的译作:《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8月本书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的马汉海权理论译作。
该书编选自马汉的四部重要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欧洲的冲突》、《亚洲的问题》和《美国的利益》。
其中《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仅译有三章,分别为“第一章:引论”、“第二章:海权之要素”、“第三章:个案分析:1778年的海战”。
本书译者萧伟中、梅然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梁守德为本书作序,在序言中写到:“有关马汉海上权益论的思想精华,本书应该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集大成者。
”“马汉有关海洋的理论,包含着浓厚的大国强国的强权色彩与逻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还透射了对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溢美之词,公开宣扬‘强权即公理’的丛林规则,这都是我们在认真研读过程中,必须加以唾弃的思想。
尽管如此,马汉的海洋权益论思想不仅对于我国现行的国家政策,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尤其在扩展国家主权与权益的内涵方面都存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从该序言背后,我们可以体会到两点:一是马汉海权理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被打上了“帝国主义思想”的标签,进而由于“政治错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至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后才逐步恢复其应有地位。
二是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导致理解偏差,直接将海权论解读为“海洋权益论”。
6、改革开放后最早翻译完成的译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2月本书全文翻译了《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
杨志本为本书作序,他在“中译本序”中写道:“《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一书的中文译本,首次问世,这是译者安常容和成忠勤同志的辛勤劳动与解放军出版社鼎力合作的成果。
这一成果,对于海军军事学术研究乃至全国的军事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海权,是一个战略范畴,是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的核心与基础。
海权,是在古代随着海上武装力量在海上战场的武装斗争的发生、发展而萌生并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一个战略概念,是海上战争实践的产物,而不是任何人的头脑的天赋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