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与应对中国与马汉海权论的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马汉的“海权论”及其影响

浅析马汉的“海权论”及其影响
5、民众特征 。即是否具有对 海上商业 利益 的渴 望和需 求 ,马汉 认 为美国人是具有这种特质的 。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 能力 的 心理因素亦极重要 。人人 以向海洋 寻求财 富为荣 ,航海事业 自然蓬 勃。 海商与海 军的结合 ,再加上殖 民地的开拓 ,终使英国成为海权 霸主。
这 种 对 海 洋 的 热 爱 。 3、领土范围。马汉认 为国土 的大小必须 与人 口、资 源及其 他权力
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 口的总数与海 岸线 总长度 的比例 ,具极大重要 性 。否则广大 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 大,而人 口与资源 不 成 比例 的国家 ,防守密度低 ,国家的危险性 增高 ,假使 又被河川或港 口 所 割裂 ,则 更 是 一 大 弱 点 。
4、人 口数量 。人 口数量和素 质对海权 均为重要 基础 ,海权 国家 不 仅应有相 当数量 的从事航业人 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 洋生活的人数更应 站相当高度 的比例 。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足以决定其海 军在战争 中的持 久力。英 国即为典型例证 ,他不仅是航海国家 ,而且也是造船和 贸易国 家 ,拥有发展海权 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2o14 3
浅析马汉的 “海权论 " 及其影响
文/易容 黄强
摘 要 :“海权 ” 古 就 有 之 ,从 海 洋 被 人 类 认 识 的 那 一 刻起 海 权 这 个 名 词 就 诞 生 了。 回 顾 世 界 历 史 ,我 们 不 难 发 现 曾经称霸世界的 国家都 曾是 海洋强国,比如古 时候的雅典 ,中世纪的葡 萄牙、西班牙和荷 兰,以及 近代的英 国、 日本 和 美国。“海权 论” 最早是 由美国海军历史学家马汉提 出的。该理论的 问世 立即风靡全球 ,对 当时的世 界和后世 历 史均发 挥 了 重要 的作 用 。

海权论读后感500字

海权论读后感500字

海权论读后感500字摘要:一、引言二、海权论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三、海权与国家利益的关联四、海权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五、我国海权发展的战略思考六、结论正文:海权论读后感500字近日,我阅读了著名军事家马汉的《海权论》,这部著作阐述了海权与国家兴衰、民族繁荣的密切关系,让我深感启发。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读后感想。

首先,海权论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马汉在书中指出,海权是指国家在海上拥有的力量,包括海军、海洋领土、海洋交通线等。

在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竞争已从陆地转向海洋,海洋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载体。

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海权与国家利益的关联。

海权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国家要实现繁荣富强,必须拥有强大的海权。

历史上,英国、德国等海洋强国凭借海上优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积累财富,推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

而一些内陆国家,如俄罗斯、中国等,也在努力发展海权,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海权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当前,我国海权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海上安全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周边海域领土争端尚未解决,海上安全压力不断增大;二是我国海军建设相对滞后,与世界一流海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是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任务艰巨,需要加强海洋权益维护。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应积极应对,制定合理的海洋发展战略。

一方面,要加强海军建设,提高我国海上力量。

加强海军装备研发,提高海军作战能力,确保国家海上安全。

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海洋和平与稳定。

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海上领土争端,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

总之,海权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应充分认识发展海权的紧迫性,加强海上力量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同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海权,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富强。

马汉《海权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海权战略抉择

马汉《海权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海权战略抉择
马汉海权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海权战略抉择韩佶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10036摘美国历史学家马汉的海权论三部曲更是系统分析和阐述了海权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使得作为地缘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海要源起于爱琴海的古罗马文明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20世纪权理论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汉 《 海权论 》 视 角下 的当代中 国海权战略抉择
韩 佶
( 辽 宁大学 国际关 系学院 1 1 0 0 3 6 )
【 摘 要】 源起 于爱琴 海的 古罗马 文明很 早就 重视 海洋的 意 义 , 2 0世 纪
论》 三部曲等相关著作 中, 突 出强调制 海权 对一 国 国家权 力 的重 要作用 。《 海权对历史 的影响 1 6 6 0—1 7 8 3 ) ) 就是 作 为爱 国军 官的 马汉 为 自己的祖 国称 霸海 洋所设 计 的“ 引 以为鉴 ” 的著作 。其 中
者, 并形成 了一套较之 以前完整 系统 的海权理论 。


马汉《 海权论》 及其核心思想

海权这一古老思想从 2 0 0 0多年前诞 生 以来就 与 国家 的兴 旺
与衰落联系密切 。海权论 的始祖 , 美 国历 史学家 阿尔弗雷 德 ・ 马
国, 要从战略 的高度 , 审时度势 , 综合 运用政治 经济外 交等各 种手
将少 数欧洲大陆国家相连 以外 , 主要是通 过海上航 线建 立的。在
这种背景下 , 地理学成为 “ 显学 ” 。地缘政 治学就是 这一 时期 在融
分为简单受益结构和复杂受益结构 。作为一个典型 的海陆 复合型 国家 , 中国不但拥有 9 6 0万平方公里 的陆地疆域 , 而且也拥 有按照 《 联合 国海洋 法公 约》 所 划定 的 3 0 0多万 平 方公 里 的海 洋 领 土。

海权思想的沿承与中国发展海权的辩证思考

海权思想的沿承与中国发展海权的辩证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6日/第009版军事学海权思想的沿承与中国发展海权的辩证思考孟凡明许晨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背景链接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年9月27日出生从美国西点军校一位教授家庭。

1859年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毕业后,即在美国海军部任职,后调海军学院任教,主要教授海权理论和海军史。

1886-1893年间曾两度担任海军学院院长。

其有关海权理论的代表作被称为“海权论三部曲”——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2年出版的(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905年完成的《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

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马汉提出了“海洋中心”说,认为海上力t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及发达的海军基地网,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海上战略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的控制。

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因此他强调“集中”的战略法则,主张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

其主旨可用两句话概括,即“海权对于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控制海洋,特别是在与国家利益和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控制海洋,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纯物质性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称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直至今天,马汉的海权思想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在美国再版了30多次,并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一方面,随着生产力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须开拓国际贸易和海外市场,以解决国内产品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匮乏,使资本主义国家须重新去瓜分世界,利用海上战争向海外扩张,以获取足够的海外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有关发展海权的理论正好满足了帝国主义向外侵略与扩张的需要。

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人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所谓“海权“指“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国际军事格局深刻变化。

如何在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崛起成为每一个青年不可逃避的责任。

而作为国家利益的突出组成部分——海洋权益更需要我们去捍卫,去保护。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以此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

因此在面临海权问题时我们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将这个问题摆在国家的战略高度。

从历史来看,当年英国在与法国的百年战争中正是通过其强劲的海上综合实力最终打败了后者,从而开启了其百年海上霸主的地位,而当今的美国也莫不如此。

对比而言,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如此封闭的环境中,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的农耕性格,对海权不甚重视。

新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战略层面意识到海权之重要,中国之海权问题才有所改善。

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 ,从而为捕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

所以,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统一认识,团结一致,为中国海权之争提供基础。

我国当前海权现状:目前我国海权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各方势力暗自角逐。

总体而言形,势不容乐观。

而区域内外势力的交错使形势更加扑朔迷离。

先关注东海问题,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中国要保持在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就必须捍卫自己的海权。

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最近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引发了我对中国海权的一些思考。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

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

所谓海权,就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

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海权论》以战略家的理性与史学家的智慧,总结研究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诸国海军的崛起。

在该书中,马汉提出,沿海国家的历史既是由其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结构、人口和民族特性等自然条件塑造的,也是由政府的眼光和战略等人为因素决定的,但政府的政策会随着时代的精神和领导者的性格和英明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基于此,马汉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性以及政府和国家的特性。

而我们反思中国,中国拥有18000公里左右的漫长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是于此同时在东与日本有东海和钓鱼岛争端,在南与菲律宾、越南等国有南海争端,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美国积极重返亚太。

诸多严峻现实表明,中国在将来要巩固海防,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势必要积极发展海权,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在地理上,中国又是一个发展海权的地理不利国。

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

中国海权发展的优势在于有远见和眼光的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并向着未来的远大目标一以贯之的执行,这必将决定中国海权的未来。

因此,我认为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海权论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

海权论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

"海权论"也深刻影响美国政府对海外基地的认识。

以前,美国海军在海外无任何"立锥之地",但马汉"海权论"鼓吹谋求海外基地的论调,促使政府在发展海军力量的同时,寻求海外立足和海外基地。

早些时候,美国政府在马汉的思想指导下,相继取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运行权,从而掌握了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战略通道。

之后美国接连吞并夏威夷群岛,获得在太平洋中部的战略跳板。

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取得了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的军事基地,独立后的古巴也成为美国的保护国。

至此,美国掌握了加勒比海、墨西哥乃至拉丁美洲的"锁钥",打开了向美洲扩张和独霸美洲的大门。

美西战争后,美国又相继占领了萨摩亚、威克岛等太平洋重要岛屿,并修建了海军基地。

1913年,美国又获得了关塔那摩湾修建海军基地的权利。

1940年,美国又以50条超期服役的驱逐舰,换取了英国在大西洋纽芬兰、百慕大和特立尼达等8处海空军基地。

至此,马汉提出的建立海外基地的建议到了美国政府的具体落实,美国逐渐建立起了遍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网。

据报道,美军将派出“拉森”号导弹驱逐舰,前往南沙群岛中的渚碧礁及美济礁一带水域航行,并会同时派出p-8A侦察机到该海域巡逻。

P-3猎户侦察机也可能参与,未来数周也会开展一步的巡逻行动。

美国国防部表示,美军的行动不会是一次性的,而是定期进行,这次行动并非针对中国。

CNN表示,美国防部消息人士称,美方尚未就此次行动知会中方。

根据以上消息可知道,美国一心想争霸全世界,而中国是唯一能住址美国称霸的国家,中国在二战中的崛起威胁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所以美国想通过海权论理论的发展模式来阻止中国的发展,作为中国公民的我们都有义务去学习相关的海权论知识,并结合我国国情去实践,大力发展我国海军在海上的实力,把我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上去,成为一只能保卫祖国和平,世界和平的军队。

海权论读后感500字

海权论读后感500字

海权论读后感500字摘要:一、引言二、海权论的核心观点三、海权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四、海权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五、我国海权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六、海权战略的意义与实施七、结论正文:作为一名关心国家海洋发展的公民,最近我阅读了著名军事理论家马汉的《海权论》,这部著作对我国海洋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马汉的海权论核心观点是,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是其国际贸易和地理扩张的基础。

他认为,拥有强大海权的國家能更好地保护其海上利益,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观点揭示了海权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国发展海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海权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不言而喻。

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海权,不仅可以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维护国家主权,还能拓展国家利益。

从历史上看,众多国家正是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发展海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再次,海权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也十分明显。

海洋资源丰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发展海权有助于推动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然而,我国在海权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当前,我国海权实力与国家战略需求尚不相适应,海上安全形势严峻。

在此背景下,加强我国海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战略,将海权发展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

具体而言,我们要加强海上力量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海域的影响力;要加强海上维权执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海洋秩序。

总之,《海权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海洋战略的深刻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270结合与应对 ——中国与马汉海权论的关系分析 陈王龙诗 (四川大学 南亚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指出,大国之崛起的决定因素在于能否拥有强大的海权,即是否能够利用和控制海洋,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海上力量以获取海权。

马汉的这一海权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但从中国的发展实践来看,中国并没有将马汉海权论作为自己的战略取向,因为马汉海权论与中国的自己的海权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二者一个强调权力、一个强调权益。

从国际法原则的角度看,中国的海权理论无疑更具有正当性,但在坚持自己的海权理论的同时,中国还需要对马汉海权论做切己的考察,并将二者相“结合”,以指导于自己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马汉海权论;中国;权力;权益 作者简介:陈王龙诗(1988— ),男,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亚国家对外关系。

中图分类号:D9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270-2 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到1905年出版《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再到1911年出版《海军战略》,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海权理论体系。

该理论对处于列强争雄年代的各资本主义大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其所涉及的核心地理事物(海洋)概念来看,它为各大国带来了新的发展视角;从其内容所强调的力量增长与控制权来看,它又为各大国提供了扩张依据。

时间划过百年,国际格局几经转变,在海洋事务方面,作为世界一员的中国不应也不会总是一个观察者和评价者。

我们不妨从马汉海权论里获取些“灵感”。

一、马汉海权论的核心内容 马汉所言之海权是指国家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能力,它“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这些事情包括海军及相关军事设施、海外贸易船队及相关民用设施的建设和运作。

马汉认为,近代欧洲海上强国之间的争斗历史证明,一国能否立足于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有效利用和控制了海洋。

15、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18世纪的俄国,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和美国都是以强大的海权崛起为世界大国。

因此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发展海权受以下六大条件的影响,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和政府的性质。

此六者与其说是影响海权发展的条件,不如说是发展海权所需的六方面配合因素。

地理位置是指国家拥有一种可以使己方或大或小规模的海上力量便捷出入大领域海洋的位置态势;自然结构是指气候、地质和地形,重点是临海地区和附近海域的地质和地形;领土范围是指国土面积的大小和海岸线的长度,这决定着资源的汇集范围、港口的配置以及港口在海岸线中的比例问题,从而成为港口安全的影响因素;人口数量是指国家所拥有的人口总量,尤其是从事海洋事务的人口数量以及其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民族特点是指国民有从海洋获取利益的思维和行动天性;政府的性质是指政府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都能够将利用和控制海洋作为战略重点,并对海洋事业发展给予连续而实际的政策和行为支撑。

[1]38 二、对中国海权发展要素的考察 出于加深理解以及使海权发展要素对于中国而言更加切己之目的,这里将对中国的海权发展要素做一简要的考察。

地理位置方面,中国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临海型国家,背靠亚欧大陆,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之太平洋海域,与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中国基本上是东、东南部面向连续的海域,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集中海上力量,加之陆上又有广阔的纵深地带,因此中国在本国的海陆区域内可以专注于追求优势态势。

这是使海上力量便捷出入大领域海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几个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呈现出一个近似弧形的状态,并且他们本身与中国的距离亦并不遥远。

一般来看,相对于陆上和空中力量的运行来看,海上力量运行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其作战单元移动速度缓慢,因此中国在东、东南洋面上面临的是一种比较容易受到干扰和封锁的不利情况。

自然结构和领土范围方面,中国拥有陆上领土96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6000多个、领海37万平方公里。

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等”之规定,中国还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面积。

中国漫长的海岸中有5000多公里是石质海岸,拥有上百处优良港湾资源,并且在山东胶州湾、浙江北岭山、广东大亚湾还有可建设10万至15万吨级泊位的深水港址。

目前中国的海岸线上已发展起众多海港,加之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使东部沿海地带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中了全国近半数的人口和大中城市以及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

人口数量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充足。

就从事与海洋相关事务的行业人口数量而言,据国家海洋局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3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

民族特点方面,中国人缺乏利用海洋获取利益的思维和行动天性。

即使在东部沿海地区,也只有在城市港口从业或传统上以捕鱼业为生活支柱的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185.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71人们对海洋较为熟悉,他们只占当地人口的很少一部分。

熟悉海洋的人口数量尚且如此,那么有多少人拥有“利用海洋获取利益的思维和行动天性”就不难推测了。

关于政府的性质,中国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在对外开放总体思路的指导下,中国已将加快发展海洋事业纳入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中,尤其是2008年国务院批准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我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该《纲要》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首次发布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对于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统筹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发展海权的六个要素来看,中国是有资本尝试推行马汉海权理论的,但很明显中国在此行动甚微。

因为中国有自己的海权理论,它与马汉海权理论及以其为代表的西方海权理论有很大区别。

三、中国的海权理论与马汉海权论的区别 中国的海权理论与马汉海权论不同的根本在于两者对“海权”的理解不同。

马汉所说的海权是指一种权力,它在最大程度上与力量、控制相关,强调的是自己凭此能够做什么、凭此能够使别人做什么。

中国海权理论中之海权是指海洋权益,它是国家主权概念的自然延伸,主要用以表达国家合法的海洋权利和利益,也就是说,“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

因而中国海权理论中之海权的内容来源于海洋权利这一具有正当性的概念,而权利又与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海洋权益包括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两个部分。

具体说来,海洋权利包括依据国家主权原则、国际海洋法规定和国际法准则而获得的各项权利,海洋利益则包括由海洋权利而产生的海洋交通利益、资源利益和安全利益等。

因此,中国海权强调的是可以并且应该做什么。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这种对海权的不同理解归结于翻译和汉语表达的不准确或不严谨,因为造成这个词汇同时处于两个不同的语义范围内的原因在于我们所讨论的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不管是哪种海权,它所致力于的都是回答“在国家层面上,海洋到底意味着什么”。

马汉海权论具有浓厚的力量与控制色彩,主张国家应通过掌控海洋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其实质是凭借实力、通过不顾甚至侵犯他者的合法权益来获取己之所需。

中国的海权理论则更加贴近国际法精神,力求使海洋及海洋上的事务在法律框架内得到公正的对待。

它强调海洋于各国而言最重要的是权益意义,各国的海洋权益由其主权和国际法准则来界定。

四、中国:马汉海权论意味着“应对”而非战略取向 受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中国各民族多擅长农耕和游牧,虽在航海事业上取得过重大成就,但不足以改变陆地观念的优势地位。

明朝前期中国开始实行禁海政策,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也自此由盛转衰。

随着之后清朝更加严厉的禁海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海洋事业全面跌入低谷。

从马汉的海权发展要素视角来看,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对于发展海权而言是不利的,中国人不但不利用海上力量进行武装扩张,甚至对海洋贸易都没有太大兴趣。

这种现象本来无可非议,它正是对中国没有扩张传统的证明。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扩张倾向从来都不是中国的外交基调。

马汉海权论总是与权力相伴随,因而它也不可避免的与战争这种权力的最高争夺形式相关联,“战争,特别是以经济和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战争,自从16世纪产生有竞争性的国家制度以来,就一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这些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最终它都指向权力,指向对它者的控制。

因此对于当今的中国而言,马汉海权论不会是它的战略选择。

暂且不论奉行马汉海权论会否造成出现更多的战争,单就马汉海权论本身而言,其在合理性方面的缺失就足以使它难以进入中国的战略层面。

不过马汉海权论和中国的海权理论还是有可结合之处。

前文提到,马汉所说的海权是一种权力,中国海权理论则把海权理解为海洋权益。

按照道义和法理,中国本来就该选择(事实上也确实选择了)把海洋权益奉为海洋战略的出发点,这无须争辩。

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道义和法理的可实施性缺乏保证,因为国际法的实施效果主要来源于它的制定者和主体——国家。

也就是说国家的实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合法权益的实现。

因此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理论的结合就在于:中国应该追求、形成并保持一定的海上权力,以此来维护自己所主张的合法海洋权益。

以上所述之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理论的结合不只源于法理上的推敲,还来自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考虑。

近代历史上,由于长期不重视海洋事业和海上力量建设,中国于清朝末年被西方以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

此后西方侵略者利用制海权多次入侵,使中国一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现实中,首先,中国近海有百余种主要经济鱼类,近海年最佳持续渔获量约750万吨。

中国广阔的海域具有多样的地质构造,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砂等资源,而中国相当大一部分合法主张管辖之海域与邻国存在主权争议或被他国占领,海洋权益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中国需要足够的海上力量来支撑自己合理的主张,保护自己的海洋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