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医学大脾胃论 - 五运六气 - 清阳纯中医论坛 面向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纯中医精品论坛 -...

合集下载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与新思考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与新思考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与新思考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的观察和研究,阐释了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五运六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阐述其在中医养生和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五运六气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

五运六气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要内容包括五运和六气两个部分。

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动和变化,用以解释自然气候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六气则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用以说明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养生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五运六气理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会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易发病症,因此需要根据个人的五行属性和体质特点进行养生和调理。

例如,根据个人的五行属性,可以指导其选择适合的食物和药物,避免五行相克的食材或药物,从而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同时,五运六气理论也可以指导中医治疗。

根据患者病症的特点和五行属性,医生可以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来分析病因和病机,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肝属木、与酸味、绿色等相应的事物相应的人,治疗时宜采用酸味、绿色等食材或药物来调理肝脏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理论发展和药物研发方面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五运六气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开始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进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创新。

五运六气理论在健康养生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们通过了解自身五行属性和体质特点,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例如,根据五运六气理论,春属木,与酸味、绿色等相应,因此春季养生宜多吃酸味食品和绿色蔬菜,同时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以调和阴阳平衡。

五运六气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养生和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新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五运六气理论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运六气详解

五运六气详解

五运六气详解------------------------------------------作者xxxx------------------------------------------日期xxxx五运六气详解第一节基本知识五运:金、木、水、火、土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五运六气与时间的关系:①天干地支歌诀: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

丙辛具是三江水,戊癸南方火炎侵。

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太阴湿土临。

寅申少阳相火位,卯酉阳明属燥金。

辰戌太阳寒水是,巳亥厥阴风木寻。

②注解:甲己化土,甲土太过己不及;乙庚化金,庚金太过乙不及;丁壬化木,壬太过丁不及;丙辛化水,丙太过辛不及;戊癸化火,戊太过癸不及。

子午:少阴君火。

丑未:太阴湿土。

寅申:少阳相火。

卯酉:阳明燥金。

辰戊:太阳寒水。

巳亥:厥阴风木。

③节气化分所主六气:大寒到春分,天气为湿,属厥阴风木为主气。

春分到小满,天气为湿,属少阴君火为主气。

小满到大暑,天气为燥,属少阳相火为主气。

大暑到秋分,天气为湿,属太阴湿土为主气。

秋分到小雪,天气为燥,属阳明燥金为主气。

小雪到大寒,天气为燥,属太阳寒水为主气。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

”是五运的由来。

元气主天,五运为地,二者结合,恰好完整刻画了一个生物某个时候的主要生存环境。

第一节五运六气平面图帝曰:善。

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如何?歧伯曰:明显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相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歧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①纵向呈相克关系:五运、五行纵向相克。

②横向呈相生关系:六气、五行横向相生。

中医理论中的五运六气增益理论核心

中医理论中的五运六气增益理论核心

中医理论中的五运六气增益理论核心中医理论中的五运六气,理层高端,奥蕴宏深,被历代医家称为医门之玄机。

又因源初文本之七篇大论,浩瀚委曲,文辞典雅,往往令读人莫得其津涯,以致学者寡而知者鲜。

或因王冰次注《素问》以后才纳入《内经》,以伪书之嫌认其泛滥不经;或因内容有测望推候而被视为玄幻乖邈,无稽之术;或因推验难以尽合,而质其失轩歧义,乱仲景法,无裨于医。

以致于对这桩最富创新,最具天人特质的医学理论不乏微词。

历代虽多有睿智先贤疏注发明,但仍广有发展空间,既期待普明奥义,更需要挖掘者和耕育者,在探骊取珠同时,把那些科学的生长点培育成林,结出硕果。

多年来,正值学人期盼之际,长春中医药大学苏颖教授的《五运六气探微》问世了,值得庆幸。

形成过程五运六气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三个来源:一是秦汉及以前,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关于天文、气象及其与之相联系的医学、生物学、灾害方面的资料。

二是关于“气”和《周易》的哲学。

三是秦汉以前的术数。

三个组成部分是:医学气象历法,推演格局,和依据五运六气理论所推创出来的医学理论,包括气象病因学和各种证型纲领、气化理论、病机十九条、运气养生理论等等。

五运六气理论的发生历时久远。

华夏民族在远古即察天道以明人事,观天测候,从望星制历,到夏商周有古六历之营建,是为滥觞期。

春秋战国时已有九宫八卦、五星占、望六气等,是为酝酿期。

两汉是成书鼎立期,西汉、京房《易传》的五行爻位说,其五行六位图已经五六相配。

律历家发展了古历五星之推,五星推步是观察制历的环节之一,并有五六相合的术数理念。

东汉时代,推步之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有阴阳推步、河洛推步、天文推步和推望六气等流派。

推步被称为“内学”,是当时的显学。

东汉末年,有学者把以五星为主的天文推步和推望六气相结合,在五六相合的框架下,对推步的式占做了一番改造,撰著成“七篇大论”。

七篇中,关于天象、物候等内容有纬书的掉格,加之其篇名除“六元正纪”为四字外,其他六篇“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至真要”皆是三字的标题,与纬书以三字为书名的形式相类。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七篇大论构建了运气学说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带有浓厚数理哲学内涵的阴阳、五行、干支甲子等为工具,通过独特的运算方法总结一定周期内气候变化规律,再从气候与疾病相关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及发展变化,对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常见病、流行病及传染病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运六气学说基本内容运气学说主要由“五运”和“六气”组成,是运用阴阳、五运、六气等理论,并以天干、地支作为演绎工具符号,来推测气候变化、生物生化及其与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干支甲子、五运、六气和运气同化等方面。

《内经》主要见于《素问》的《六节藏象论》和《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之中。

干支甲子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甲子,是因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干支相合而得名。

古人用甲子来纪日纪月纪时纪年,并推算四时节气,而运气学说则是以甲子作为演绎工具,来推算运气盛衰和测知气候变化,所以中医运气学研究气运规律和发病规律,都离不开天干地支。

一、天干概念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称十天干或十干,最早是用来纪日的。

阴阳属性干支各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

一般而言,天干属阳,地支属阴。

然而在天干、地支中又可再分阴阳,其划分是以奇偶数为依据的,即:天干之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又称阳干。

乙、丁、己、辛、癸属阴,又称阴干;五行属性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天干与五行的配属,是以五行之气的性质,结合五方五时生物生长收藏的规律为依据而确立的。

如甲乙属东方,东方为木位,应于春季,春气主生,万物萌发;甲乙为万物初生,破甲乙屈之象,故属木。

余可类推。

二、地支概念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称十二地支或十二支,最早是用来纪月的。

五运六气学说ppt课件

五运六气学说ppt课件
❖ (二) 属性
❖ 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
❖ 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1、阴阳属性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阴阳 属性










2、五行属性
天干 甲 乙火



五运 属性










❖ 二、地支
❖ (一)概念
(2)“十干化运”规律,求其岁运的“五行属性” (3)据天干的阴阳属性,推求其岁运的太过或不及。
(二)主运 1.概念:研究标记有五行属性的五种气候分固定主 持一年5个时段规律的理论。 2.特征
(1)一年分为五步,每步各73.05天,从大寒节交 时。 (2)五步“气运”变化规律为始于木运,终于水 运,五行相生为序。
这种“胶于定法”的预测早就受到古代学者的批评。 古今许多医家之所以对运气学说提出质疑和批评,主 要是针对这类机械预测而言的。
第二讲 干支甲子
❖一、天干
❖ (一) 概念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炳于丙,大盛于丁,丰
楙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妊于 壬,陈揆欲癸“《汉书》
癸 木→太生少→火→少生太→土→太生少→金→少生太→水
(3)五步推运:
❖ I.常规方法:
❖ ①据当年大运及其太过不及,在“太少相生图”中 找出相应位置;
❖ ②沿逆时针方向上推至“角”,见“角”即止; ❖ ③然后将所求的“角”及其“太少”属性放在五步
主运的“初运”上,以五行相生为序,依次求出其 他四运主运。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引言部分用于介绍本篇文章的主题——中医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五运六气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首先,文章将从概念入手,介绍五运和六气的基本含义。

五运指的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们互相制约、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而六气则是指天地之间的能量流动,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它们在不同季节交替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五运的概述。

具体包括五运相克、相生的关系,以及五运与人体脏腑、经络、病症的联系。

五运的运行规律不仅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还能够用于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五运的研究,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进而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后,文章将详细介绍六气的概述。

具体包括六气的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的六气会产生不同的病理反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了解六气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节自身的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与六气相关的常见病。

最后,文章将总结中医五运六气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五运六气理论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读者将对中医五运六气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实践中,从而提升医疗效果,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本文中,为了全面介绍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问题。

五运六气理论(导师)简单明了.doc

五运六气理论(导师)简单明了.doc

五运六气理论(导师)简单明了.五运六气论说一、概述:1.什么是五场比赛?木、火、土、金和水这五种元素在起作用。

2.什么是“六气”?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的六经对应六种气化:风、寒、暑、湿、燥、火。

3.什么是五运六气理论?本文运用“五运”和“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了气候变化的年时规律及其对人类发病率的影响。

4.为什么要研究“五运六气”?人类与天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气变化是影响人类疾病发病的重要外部因素。

风、寒、热、湿、饮食、愤怒、工作、休息、日常生活、五运、六气、体质、禀赋二,知识的准备1.天干地支轮回——古代宇宙观察。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桂的性质:甲、乙、乙、丙、己、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十天工作)◆五种组合:一级方程式:明-天-干-吴-河-推-吴-云-吴-吉-更-新-人-木-水-冰-新-吴-贵-河-火细分表2:崇天干五合一四:123公式2:甲乙丙攻击甲乙丙攻击甲乙丙,甲乙丙分别攻击甲乙丙。

表3: 天干四冲地支:子、周、尹、毛、陈、思、吴、魏、沈、尤、徐、海。

子丑毛寅辰巳中午不沈悠徐海像老鼠、牛、虎、兔、龙、蛇、羊、猴、鸡、狗、猪月111212345678910节气节雪、小寒、立春蛰清明、长夏芒籽、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空气、冬至、严寒雨、春分、谷雨夏至酷暑、秋分、初霜小雪季节、冬、春、夏、夏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XXXX年时间规律及其对人类发病率的影响。

4.为什么要研究“五运六气”?人类与天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气变化是影响人类疾病发病的重要外部因素。

风、寒、热、湿、饮食、愤怒、工作、休息、日常生活、五运、六气、体质、禀赋二,知识的准备1.天干地支轮回——古代宇宙观察。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桂的性质:甲、乙、乙、丙、己、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丙十天工作)◆五种组合:一级方程式:明-天-干-吴-河-推-吴-云-吴-吉-更-新-人-木-水-冰-新-吴-贵-河-火细分表2:崇天干五合一四:123公式2:甲乙丙攻击甲乙丙攻击甲乙丙,甲乙丙分别攻击甲乙丙。

不懂五运六气就无法弄清楚中医的经典著作古籍《五运六气医学宝鉴》

不懂五运六气就无法弄清楚中医的经典著作古籍《五运六气医学宝鉴》

不懂五运六气就无法弄清楚中医的经典著作古籍《五运六气医
学宝鉴》
什么是五运六气呢?所谓五运,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运行于天地之间的自然之气,而六气则为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候。

五运六气是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如若不明白五运六气之理论,就被认为仅知病之枝干,而不知病之根本,甚至更有甚者认为:“不达运气者不可以为医。

”话虽有些过分,但如果不懂五运六气确实无法弄清楚中医的经典著作,特别是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关于运气的。

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其中包含了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医学等多学科的学术内涵。

运气学说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医学运用方面的最高体现,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但又是中医学理论中被误解最深,传承最为薄弱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医学大脾胃论- 五运六气- 清阳纯中医论坛面向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纯中医精品论坛-...
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他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医书。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脾胃是运化水穀、供一身元气之本,脾胃内伤则元气自衰,继而百病丛生。

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内伤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

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它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

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

在临证治疗中,采用了一套以升举中气为主的方法,分别补益上、中、下三焦元气,尤以补益脾胃为主。

他善于运用温补脾胃的处方和药物。

因此被称为“温补派”。

[/p][p=30, 2, left]“大脾胃论”,是人体空间医学治疗的重要观点之一,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大脾胃论”认为,人体的消化系统、吸收系统和排泄系统都统属“脾胃”范畴,而不应当局限于“脾”、“胃”这一脏一腑。

全身各个脏腑都与“大脾胃”有一定关系。

“自古人生一条路”,这条路,就是食物从口进入、直至肛门而出。

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的产生、代谢废物的排出,都与这条路有关。

这条路畅通无阻,人体
才能健康。

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乎衡。

可以说,人的生、长、壮、老、病、死,与这条路息息相关。

[/p][p=30, 2, center]人生自古一条路,关开开关要自如。

[/p][p=30, 2, center]外有一种无形力,掌管有形它顺从。

[/p][p=30, 2, center][/p][p=30, 2, center]第二节--大脾论的主要观点[/p][p=30, 2, left]传统中医有“七冲门”的说法,首见于《难经·四十四难》,是指消化道非常重要的关隘。

其具体的部位是:飞门指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

户门:指牙齿,食物入口,必经牙齿之咀嚼。

吸门:指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

贪门:胃之上口。

幽门:太仓下口,即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

阑门:指小肠下口和大肠上口相接之处。

魄门:下极为魄门,指消化道的末端,即肛门。

食物通过此“七冲门”,便完成了人体消化吸收和槽粕排泄的全过程。

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重要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p][p=30, 2, center]物质闯关七冲门,门门变化无知晓。

[/p][p=30, 2, center]留得精华就地化,无用糟粕出肛门。

[/p][p=30, 2, left]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而泌别清浊,其清者水穀之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上输于心肺及周身,其浊者,分为废水及食物残渣两部分。

其中,多余的水液渗入膀胱,通过肾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而食物残渣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吸收其多余的水分进行燥化,形戌粪便排出于体
外。

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还需依靠胆汁排入肠中以助消化,三焦为水穀运行的道路,为气化的场所。

饮食物的消化吸枚及废物的传导排泄,需要六腑之间相互配合,虚实交替,维持协调平衡。

[/p][p=30, 2, left]由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相互配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均可影响其它与之有关的脏腑,出现消化功能的异常。

如胃有实熟,消灼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大便秘结不通。

而大肠腑气不通亦可影响及胃,导致胃气下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而小肠清浊不分,水穀并走大肠,可见尿少、大便泄泻等症。

[/p][p=30, 2, left][/p][p=30, 2, left](一)“脾主中洲”的能量论[/p][p=30, 2, left]空间医学提出,传统中医的五行是五脏细胞群所辐射的能量在压力作用下的运行与改变,五行的运行皆与脾密切相哭。

在水生木的过程中,肾区能量受到脾区能量的阻挡,向左上方运行,即土克水。

在木生火的过程中,肝区能量因为受到肺区能量的阻挡,沿隔膜向左上方运行。

肝区能量之所以向上方运行,是因为受到脾区能量的阻挡。

而金之所以能生水,也要仰赖于脾区能量对肺金的生成,没有土生金,何来全生水?因此说,五行的运行皆与脾密切相关,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p][p=30, 2, left][/p][p=30, 2, left](二)泌别清浊,后天之本[/p]先天是与先天相对而言,在中医,后天与先天是以婴
儿出生为分界线的。

传统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指脾为人体出生之后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生理功能的根本。

zl3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