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脾胃论有感(建议收藏)

合集下载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脾胃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这部医学著作以脾胃为主要论述对象,深入探讨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脾胃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读完《脾胃论》,我深受启发,对脾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脾胃论》首先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张仲景认为,脾胃是人体的中枢,主持消化吸收,调节水液代谢,保护气血等重要功能。

脾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况。

这种对脾胃的重视,使我深刻意识到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脾胃健康。

其次,《脾胃论》详细阐述了脾胃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张仲景认为,脾胃病变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过度等。

在病因方面,他提出了“脾胃虚实”、“湿热痰浊”等病机,为后世中医医生治疗脾胃病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治疗方法方面,他主张“和胃和中”、“健脾和胃”等方法,强调调理饮食、调整作息、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

这些治疗方法不仅丰富了中医治疗脾胃病变的理论体系,也为后人治疗脾胃病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脾胃论》,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调理阴阳平衡,重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这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脾胃论》中的治疗方法,强调调整饮食、调整作息、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体现了中医“以治未病”、“以防未然”的治疗理念。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预防和治疗现代疾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脾胃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经典,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脾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医经典,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也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岭南脾胃论读后感

岭南脾胃论读后感

岭南脾胃论读后感李东垣乃金元四大家之一,为补脾派一代宗师,师承易水派张元素,在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创立内伤病之脾胃学说,奠定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对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的脾胃学说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辟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脾胃论》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读后感分作以下几点阐述。

一、“升降浮沉”学术观点:1、“升降浮沉”与阴火的关系李东垣熟谙《黄帝内经》之道,他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临证经验,创立脾胃学说,自成一家,发前贤之未备,其学术思想对后人的中医理论探讨和临证思有很大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人以胃气为本”,元气源于肾而壮于脾胃。

李东垣所指胃气与《黄帝内经》一样宽泛,包括了人体的一切生发之气,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贵有胃气。

阳生于阴,脾为死阴,得胃气而升清阳。

脾胃合和,谷气上升,行春夏生长之令,阳气得以舒伸。

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清阳下陷,收藏令行,则失生长之气,阳气郁闭不伸。

故既虚,阳气必弱,不得开宣升发而消沉,上焦元气不足,肺虚失于清肃,则肾肝相火离经上乘而为阴火。

阴火不仅损害脾胃、元气、阳气、营气、卫气,而且资助心火,呈现一派阴火上乘之证候。

2、“升降浮沉”与脏睹病变脾气一虚,清阳不升,肺气先绝,清肃不司,湿热不能尽退,症见脾虚,脾失升清,阳气、元气、卫气皆不得生发舒伸,或开而不全,甚至郁闭,化气为火,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本虚标实的症状,本虚指的是脾虚,脾气虚,标实为脾气虚弱,阳气郁闭,外邪侵袭。

脾胃虚衰,肺气不生,肝木无制,肝风与脾湿相搏,乃生风湿。

脾胃亏虚,清阳不升,下陷阴分,浊阴不降,逆于阳分,则五脏六腑及四肢九窍皆为之不利。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不能承托脏腑,则可出现脏腑下垂,补中益气汤主之,而补脾胃升脾阳是东垣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各种疾患的基本原则,李呆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创立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学习心得

脾胃论学习心得

脾胃论学习心得脾胃论学习心得和法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

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

【关键词】和法脾胃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和法是通过调和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所谓调和者,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

1 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素问·正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状态。

和解是和解少阳、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但尽此一意是不够的,和为调和,意义则更广也。

正如《景岳全书》曰:“病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

”“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

”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

”[3]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4]。

”综上所述,和法是一种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以调节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状态的方法。

2 和法治疗脾胃病理论基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

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为阴土,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得阴则安;脾与胃,一脏一腑,一纳一运,一升一降,相辅相成,维持着正常的消化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相互协调中完成的。

脾胃论临床心得

脾胃论临床心得

脾胃论临床心得第一篇:脾胃论临床心得看了脾胃病,再看《脾胃论》林老师是以消化和肿瘤门诊为主的,所以脾胃病的病人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在接触了如此众多的脾胃病患者后,我再去看李东垣的《脾胃论》,发现我们在用的方法很多就是李大师老早阐述过的。

李东垣认为脾胃生理功能首先强调人“以胃气为本”。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阴阳之根蒂”,为元气之本。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虚实传变论》:“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胃气之盛衰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正如《内经》所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强调胃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胃气充满全身,无处不有。

再者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气机升降运动虽然与各脏腑均有关系,但总赖脾升胃降。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周身,《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胃主降浊,以降为和。

胃气降则水谷下行而无停滞积聚之患,脾胃升清降浊、升降有序,才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以布全身。

李东垣还倡导“脾虚气陷,阴火内升”之病机。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

“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其主要发病原因有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所伤等几方面。

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或嗜食肥甘厚味等均能损脾伤胃,影响脾胃腐熟、运化功能,清不升浊不降,影响脾胃气血生化功能,而劳倦过度则耗气伤血,形气俱伤,故临床见乏力、倦怠、便溏等症;“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情志过极皆可影响脾胃升降,导致气机逆乱,内伤脏腑。

而治法中,补脾胃升脾阳是东垣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各种疾患的基本原则,李杲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用黄芪、人参、甘草等药性味甘温之品为补充,根据“陷而举之”之意,用升,柴,葛等以升阳佐以甘寒的泻阴火,创立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等甘温补中、升阳泻火之剂,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用量最多,以补脾气固元气为君,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甘温补中益气之功。

读《脾胃论》有感

读《脾胃论》有感

读《脾胃论》有感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着《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大。

明代医家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均曾给予《脾胃论》较高评价,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研究。

李杲认为,脾胃乃元气之府,无所伤始能滋养元气;若伤脾胃之气,则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后天之本,气血之化源。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脾胃有伤,上影响于肺,下波及于肾,并涉及大肠、小肠和九窍。

所谓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

凡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所致之内伤病证,宜以补益脾胃为主,尤当升发脾胃之阳,又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之说,为确立甘温除热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脾胃论》应通读与精读结合,全面领会,重点录要。

读脾胃论有感

读脾胃论有感

读脾胃论有感之阳早格格创做李杲,字明之,号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人,死计于金大定二十年至北宋淳佑十一年,他粗研《黄帝内经》《易经》等典范著做,深进探讨脾胃取元气的闭系,共时分离自己的临床试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死”的论面,对付诸多徐病从脾胃论治,建坐了脾胃教道,从死理到病理、从诊疗到治疗等圆里举止了系统的分解,对付中医教的死长搞出了卓越孝敬.其代表著做有《脾胃论》《内中伤辩惑论》《兰室秘躲》等.他正在《脾胃论·脾胃真真传变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脚,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强,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没有克没有及充, 而诸病之所由死也”.证明脾胃是元气之本, 元气是健壮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徐病死,那是其脾胃教道的基础瞅面.对付于脾胃所以受病, 李东垣提出3种罕睹本果: 饮食没有净伤胃; 劳倦过分伤脾; 七情所伤.李东垣认为, 制成脾胃健壮的本果主假如饮食没有节.饮食没有节则胃病, 形骸劳役则脾病, 喜喜忧恐则耗费元气, 三者正在内伤脾胃病中互为果果, 相互接错.饮食先伤胃, 胃伤之后伤及脾; 劳倦先伤脾, 脾伤之后伤及胃; 五志七情太过则效率脾胃阳阳降落, 从而引起气机混治, 气血战睦而内伤净腑经络,那是脾胃病的普遍收病逆序.果此, 无论是饮食伤胃及脾仍旧劳役伤脾及胃, 抑或者七情耗费元气, 均可制成脾胃健壮的病理状态, 纵然是六淫中感致病也多有脾胃气真、元气缺累的内果, 那便是李东垣修议的降阳益气, 补脾健胃的表里依据.他重视内果正在病变中的效率, 认为无论内伤或者中感收病, 均是由于人体气真.即徐病的产死,乃是气缺累的截止, 而气之所以缺累, 是果脾胃益伤所致.如《脾胃论·脾胃真则九窍短亨论》曰:“真气又名元气, 乃先身死之粗气也, 非胃气没有克没有及滋之.”《脾胃论·脾胃真真传变论》又曰:“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没有克没有及充, 而诸病之所由死也.”可睹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 元气又是人身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徐病所由死.果此, 必须重视脾胃,那是李东垣脾胃教道的基础论面.可睹脾胃健运, 降则上输心肺, 落则下归肝肾取膀胱, 才搞保护浑阳出上窍, 浊阳出下窍; 浑阳收腠理, 浊阳走五净; 浑阳真四肢, 浊阳归六腑的平常降落疏通.若脾胃降落得常, 则内而五净六腑, 中而四肢九窍, 均会爆收各类病变.非常重视降收脾之阳气, 正在治疗时喜用降麻、柴胡之类药物, 以遂其死降之性.并由此而提出:胃真则净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胃真则九窍短亨胃真, 元气缺累, 诸病所死等论面, 以强调降收脾胃之气的要害, 从而形成了土为万物之母之道.治疗上虽然主弛降收脾胃之气, 但是共时也注意潜落阳火, 二者差异相成.李杲认为圆剂之中, 每一药物的气味属性对付于其正在处圆中所起的效率至闭要害, 提出补泻正在味,随时换气之论.李杲通过降提脾气、战落胃气、浑降浊落, 而使阳阳各归其位, 气机运止畅达, 内则五净之气战逆调达, 中则适合天天四时之气.李东垣论治脾胃病治则特性:1尾创苦温除热法,苦温除大热是指以味苦性温的药物为主要组成圆剂, 治疗果中气缺累或者气真血盈而引导的内伤收热病的一种治疗要领.其代表圆剂为补中益气汤.“苦温除大热”尾睹于《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初为热中论》.2 坐脚脾胃,五净相闭.3 热温并用.东垣认为“火取元气没有二坐,一胜则一背”,“惟当以辛苦温之剂,补其中而降其阳,苦热以泻其火则愈矣”,“热者热之”,此浑热法使用其一也; 其二,“少火气愤,壮火食气”,若一味补气降阳,恐过之为反;其三,脾胃真气血化死缺累,气真则阳气没有降,阳热内郁,血真阳盈则死阳火.故降阳泻火,苦温除热,即热温并用为东垣组圆绝妙之处.配伍用药特性临证多配风药小制其剂.分主辅,重引经,兼瞅“四气” 李氏没有单重视对付脾胃病基础治法的应用,而且还相称重视主辅药的配伍及引经药的使用,取此共时又没有沉视药物的“降落浮重”.药量沉,用风药,改集扶胃.。

我读《脾胃论》

我读《脾胃论》

我读《脾胃论》
医分门户于金元,金元时期医学昌盛,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分别继承和发挥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和用药特点,著书立传,后世把他们分为补土派,寒凉派,攻下派和养阴派。

《脾胃论》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代表著作,鉴于医者对内外伤区分混乱,卓越性的提出了疾病的内伤学说,所提出的脾胃是元气之本,脾胃为升降的枢纽,所创立的补中益气法,升阳散火法,益气活血法,甘温除热法,所制立的补中益气汤,三黄丸,羌活胜湿汤,以及临床对风药羌活,独活,防风,升麻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中医理法方药学术体系。

为后世医者必读的书目之一。

这本《脾胃论》购于2008年,差不多每年都要拜读。

现在中医真是太幸福了,各种医学书籍都可以看到,读书环境比前辈们好了无数倍,金元时期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因饥饿,惊恐,劳役,寒温失调等导致的内伤病屡见不鲜,现代人因为暴饮暴食,各类游乐声色犬马,空调的普及导致寒温失调,各类内伤病的病因又是如此的相似。

学习《脾胃论》受益良多,临床上我喜欢运用风药治疗气机逆乱,清阳不升的病症,《黄帝内经》“——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对于各类肠道疾病属于清浊逆乱的我都选用几味风药来升发清阳,比如最近治疗一例肠惹激综合征,患者每天大便5-8次,一紧张或者吃刺激性食物或者着凉都要赶紧跑厕所,选用吴茱萸,干姜温肝胃,砂仁豆蔻苍术健脾化湿,略加升麻,柴胡各3克,几年的顽疾数天告愈。

还有很多类似的疾病,都是学习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我想一本好书,要么给以人生指导,要么树立健康的三观,要么可以帮助很多人,中医薪火相传,在于这些宝贵的书籍。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高建忠脾胃论心得体会1000字

高建忠脾胃论心得体会1000字

高建忠脾胃论心得体会1000字阅读过《伤寒论》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仲景无论在治疗何种病证时,无不用大枣、甘草、党参等药兼顾着胃气,可见胃气的盛衰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被后世誉为“补土派”,也是一个非常重视脾胃的医家,而且还开宗立派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了阅读《脾胃论》之旅。

李杲的师傅是张元素,对《内经》颇有研究,自然李杲对《内经》思想的研究以及推崇也源于他的师傅。

《脾胃论》开篇就引用了许多《内经》的言论告诉我们脾胃的重要性,如“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浊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

接着利用五行学说阐述了脾胃与其他四脏肝、心、肺、肾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最后结合运气学说强调在临床用药时应酌情加入相应季节的药物,如冬日加入肉桂、长夏加入黄芩、石膏之类。

通过这些理论的论述,基本把自己的学术思想讲得明明白白,目的为了告诉大家,我这理论也不是空想的,实实在在地有理论根据。

对于脾胃功能的损伤,李杲认为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为饮食所伤,一为劳倦所伤,即使是外感,也是由于素体的脾胃虚弱导致。

饮食所伤又可以细分为过饱、过饥、五味的偏嗜等。

特别是现代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都有胃病。

如过多的美味食物摄入,导致脾胃的消化负担过重,从而引起了功能的损伤;或者一些女性因减肥而减少食物的摄入,亦会损伤脾胃的功能。

劳倦伤脾胃则又包括了房劳、过度的体能损耗、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的过度。

如某些职业需要值夜班,彻夜不能寐,这类人脾胃的功能也会因此慢慢耗损;过于纵欲的人亦会日渐损伤脾胃;情绪的过喜、过悲等亦是。

由此看来,许多疾病在治疗上从脾胃入手而治愈也不是没道理的。

以上是一些理论的东西,接下来重点看看这位李大师是怎么治的。

通过上述李杲的理论可以看出,治疗上重点是治疗脾胃的。

李杲认为脾胃功能受损后容易产生“阴火”,所谓的“阴火”多指的是“心火、相火(肾火或者肝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脾胃论有感
李杲,字明之,号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人,生活于金大定二十年至南宋淳佑十一年,他精研《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深入探讨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诸多疾病从脾胃论治,创立了脾胃学说,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代表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秘藏》等.
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疾病生,这是其脾胃学说的基本观点。

对于脾胃所以受病,李东垣提出3种常见原因: 饮食不洁伤胃; 劳倦过度伤脾; 七情所伤。

李东垣认为, 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役则脾病,喜怒忧恐则损耗元气,三者在内伤脾胃病中互为因果, 相互交错。

饮食先伤胃, 胃伤之后伤及脾;劳倦先伤脾, 脾伤之后伤及胃; 五志七情太过则影响脾胃阴阳升降, 进而引起气机紊乱, 气血不和而内伤脏腑经络,这是脾胃病的一般发病规律。

因此, 无论是饮食伤胃及脾还是劳役伤脾及胃,抑或七情损耗元气, 均可造成脾胃虚弱的病理状态, 即使是六淫外感致病也多有脾胃气虚、元气不足的内因, 这就是李东垣倡
导的升阳益气,补脾健胃的理论依据。

他重视内因在病变中的作用, 认为无论内伤或外感发病, 均是由于人体气虚。

即疾病的形成,乃是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之所以不足, 是因脾胃损伤所致.如《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真气又名元气, 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又曰:“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可见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因此,必须重视脾胃,这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本论点.。

.。

.文档交流可见脾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 降则下归肝肾与膀胱,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若脾胃升降失常, 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均会发生种种病变。

非常重视升发脾之阳气,在治疗时喜用升麻、柴胡之类药物, 以遂其生升之性.并由此而提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胃虚,元气不足, 诸病所生等论点,以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从而构成了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治疗上虽然主张升发脾胃之气, 但同时也注意潜降阴火, 二者相反相成。

李杲认为方剂之中, 每一药物的气味属性对于其在处方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提出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之论。

李杲通过升提脾气、和降胃气、清升浊降,而使阴阳各归其位, 气机运行畅达,内则五脏之气和顺调达,外则顺应天地四时之气.。

..。

文档交流
李东垣论治脾胃病治则特点:1首创甘温除热法,甘温除大热是指以味
甘性温的药物为主要组成方剂,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而导致的内伤发热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甘温除大热"首见于《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2 立足脾胃,五脏相关.3 寒温并用。

东垣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热者寒之”,此清热法运用其一也; 其二,“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若一味补气升阳,恐过之为反;其三,脾胃虚气血化生不足,气虚则阳气不升,阳热内郁,血虚阴亏则生阴火。

故升阳泻火,甘温除热,即寒温并用为东垣组方绝妙之处。

配伍用药特点临证多配风药小制其剂。

分主辅,重引经,兼顾“四气”李氏不但重视对脾胃病基本治法的应用,而且还相当重视主辅药的配伍及引经药的运用,与此同时又不忽视药物的“升降浮沉”。

药量轻,用风药,改散扶胃。

...。

文档交流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